作者: 簡永達
出版社:春山出版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作者簡介|
簡永達
南投人,臺灣大學新聞所畢。曾任《報導者》記者、《鏡週刊》人物組特約記者。傅爾布萊特學人(Fulbright Scholar)、中研院亞太中心、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曾獲臺灣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大獎、香港人權新聞獎。攝影作品曾獲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首獎。合著《廢墟少年》獲Openbook閱讀誌年度中文創作、鏡文化「華文創作類」年度好書。在書寫中平衡宏觀的社會分析與微觀的生命故事。
|內容介紹|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他們是底層勞動市場的人力,從農漁、營建、傳統3K產業到科技業,臺灣經濟成長的實績有許多來自他們的血汗與付出。
他們為一個個家庭承擔長照與看護之責,若沒有他們作為補充人力,已是高齡化社會的臺灣將有許多地方難以運作。
當他們出現在公眾視野時,時常顯得扁平、晦暗,連結的意象往往也與剝削、勞動傷害甚或死亡有關……然而,真實的他們,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其實,選擇跨海工作就是面對未知,這些願意來臺工作的異鄉人,正是一群勇於擺脫既定生活、充滿冒險性格的人。當他們碰撞上充滿歧視的移工制度與僵固法律,有些不幸遭致碾壓,但也有許多人展現了高度能動性,在制度所不及之處,以各自的方法與想像,和臺灣這塊土地產生連結,建構起屬於他們自身的連帶、社群與地下社會。
從二〇一六到二〇二三年,從臺灣到越南,獨立記者簡永達持續跨國追蹤臺灣移工議題,除了描繪鮮活的移工故事、他們在工作中所面臨的困境與危機外,也深入制度面,討論職災補償機制與移工寶寶所觸及的人權議題。此外,本書更從國際政經結構出發,討論族裔經濟的興起、跨國遷移的仲介角色、國際搶工的趨勢以及國際品牌對於供應鏈勞權的關注,如何影響臺灣移工的處境,是近年來理解臺灣移工與勞動現場全面且重要的調查報導。
|推薦語|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馮卓健
「我們對於自身的文化該有什麼樣的期望?對我來說,一個好的文化應該是可以彼此同理,相互理解的多元文化。社會上總是有形形色色的人,而「他者」與「自我」的區別,往往使人忽視了看似與自己截然不同的那些人的人性與人格。從事人文事業的目的之一便在於藉由理解社會的多元性,使我們的社會得以百花齊放。
本書以臺中第一廣場為主場域,呈現生活於其中的越南、印尼、菲律賓移工們,描繪他們來臺前後的故事、工作中面臨的困境與危機。同時深入制度面,討論職災補償機制,以及移工寶寶所觸及的人權議題。蒐集的故事跨度長達7年,採訪地點涵蓋臺灣與越南多座城市。
作者剖析在臺移工生活的各個面向,讓讀者可以認識這些在臺灣社會中無所不在卻往往被忽視的人。唯有當我們正視移工所面臨的困難,才能反思我們在法規上,在政治議題上,在文化上,是如何刻意地忽略或蔑視了這些值得被尊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