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戴志揚
出版社:寶瓶文化
惡意近在咫尺,隨時乘虛而入,
垂涎著涉世未深的靈魂!
「如果是我的孩子遇上了,怎麼辦?」
■「中時新聞網」副總編輯、吳舜文新聞獎得主──資深社會記者戴志揚親眼所見。
■ 怵目驚心的新聞事件,卻是孩子身處的「現實世界」:網路性剝削陷阱、毒品入侵校園、打工變犯罪、少年自殺年年遞增、校園狼師的共犯結構,法律束手無策、父母椎心悔恨,與無數受了傷、甚至喪亡的年輕生命……
|作者簡介|
戴志揚
花蓮長大的純樸孩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新聞組畢業後,踏入新聞界,在江湖與刑案間打滾近27年。
以「台灣毒品氾濫探討」專題,獲第24屆吳舜文新聞獎「深度報導獎」(為此獎項有史以來,唯一以社會新聞獲頒「深度報導獎」的記者)。
他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痛切寫下本書,希望毋需再以孩子們的涉險為代價,才能喚起社會的覺醒:
聽聞過那麼多悲慘案例,我忍不住會想: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遇上了,怎麼辦?
經過再三思索,我覺悟到,只有用「面對」的方式教育我的孩子避險最為實際。與其講一些大道理,不如拉著孩子一起去理解。
所以我陪著孩子,閱讀新聞媒體上我預先篩選過的各種社會案件,並且對於自己看過的血淋淋案例與經驗,解釋事件的前因後果,甚至帶著孩子去看事後的刑案現場,實地說明發生了什麼事。
真的不是要嚇他們,但我希望讓孩子充分知道、體驗害怕,這些閱讀過的社會案例,隨時都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或是周邊。
■經歷:台北市政府公關講師,內政部刑事警察局新聞顧問、警政署及移民署公關講師,行政院海洋事務委員會、海巡署、交通部、國防部、農委會公關講師,國家安全局公關講師。並且是《未來Family》專欄作家。
|內容介紹|
這是一個社會記者的近身觀察與揭露,也是一位父親關於如何愛孩子的深切省思──
沒有好孩子、壞孩子,只有需要我們張起社會安全網,好好接住的孩子。
●「遊戲點數」誘惑,男孩受騙網路裸聊卻被側拍、勒索;戀童癖大叔假冒國中生姊姊,網路誘拐小四女童;少女遭偽裝「星探」的網友誘騙拍裸照、性剝削……案例之多,對媒體甚至已沒了報導價值。
● 毒品入侵校園,小三生也吸毒。警政署統計三年間就有近一萬兩千名青少年碰毒,黑數是五至十倍。學生販毒是一個拉一個,不加入便等著被孤立,甚至全班染毒、到酒店陪酒──學校卻隻手遮天,掩蓋真相。
● 持槍殺手;詐欺「少年車手世代」誕生;師長變相霸凌;小學生偷竊;兒虐;家內性侵。根據衛福部二○二二年的統計,幾乎每四天就有一個孩子自殺……
少子化愈來愈嚴重,少年犯罪率卻愈來愈高,兒少受害一件接一件……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機制是否缺漏了什麼?
身為資深社會記者,戴志揚看過太多扎心又痛心的兒少案件,最駭人的是,這些是頻繁發生於孩子們的「日常」中。他也是愛孩子的父親,身為記者親眼所見的一切讓他焦心地思索:「如果是我的孩子遇上了,怎麼辦?」
於是他寫下這本書,因為書中的真相赤裸而嚇人,卻真實存在──此刻,就在家庭裡、校園內、社會上的許多暗角發生著。
唯有我們正視及重視,才能確實地保護孩子,不再讓年輕的靈魂成為犠牲品。
|推薦語|
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 林書煒
「 我曾經針對少年犯罪議題,訪問過少年觀護人、犯罪防治系教授、諮商心理師、少年安置機構及曾經走過年少輕狂的更生人。梳理許多悲傷故事的背後成因,大都跟「陪伴」相關,孩子在最需要被鼓勵及感受關懷的荷爾蒙噴發期,找不到歸屬感與被認同感。
印象很深刻,訪問過一位在青少年時期,因竊盜、吸毒、鬥毆而多次進出觀護所的受訪者。他說在學校被同學霸凌欺負,回家還被爸媽罵說是他自己的問題;在家中,爸媽看的永遠是他考試的分數,得不到任何稱讚,所以別人一句簡單的噓寒問暖:「喂!今天還好嗎?要不要跟我們一起玩?」就足以讓他加入幫派……
另一位受訪者則說他一出生就滿手爛牌,媽媽在酒店上班,父不詳。小時候只要他一哭鬧,媽媽就把毒品打在他身上;長大的過程,就是在觀護所及安置機構裡來來回回,後來就混幫派、當車手……
這本《誰讓青春沒有明天》裡的案件是台灣眾多少年刑案的縮影。這本書不僅是一位資深社會記者,透過一件件社會刑案帶我們洞視少年案件背後的真相;更是一位父親對於少年犯罪問題的直面對決與迫切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