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焦慮世代
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NYU教授、掀起全球討論與關注之作
睡眠剝奪.社交障礙.注意力碎片化.上癮
席捲全球的話題與對策討論
【紐約時報、亞馬遜長期暢銷榜首】
★
為什麼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孩?
為什麼男孩持續從現實世界退縮到虛擬世界?
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以及我們自己?
|作者簡介|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湯瑪斯・庫利(Thomas Cooley)倫理領導學教授,一九九二年取得賓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十六年。道德與政治心理學是他的研究重點,詳見暢銷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他的最新著作《失控的焦慮世代》延續了《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與葛瑞格.路加諾夫合著)所探討的主題。他也在Substack平台建立部落格「巴別塔之後」(After Babel),發表文章。
|內容介紹|
二○一○年代開始,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成為全球化現象。
在《失控的焦慮世代》書中,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探討以玩耍為主的童年逐漸沒落、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的趨勢,並歸納出為什麼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和大型科技,成為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的主因。
本書也指出:為了讓孩子有更健康的童年──
政府可以做些什麼
科技公司可以做些什麼
學校可以做些什麼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本書特色
手機問世後,以玩耍為主的童年在一九八○年代開始式微,在二○一○年代初被「以手機為主的童年」取代。被當成白老鼠的Z世代出現重大身心狀況,他們的童年在3C產品的制約下,被剝奪了以遊戲、實體互動與獨立探索為基礎的學習過程。
本書提出童年大重塑是如何干擾兒童的社交和神經發育,如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上癮。
|推薦語|
廖元豪 |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失控的焦慮世代》揭露的不只是Z世代的脆弱、焦慮、玻璃心,更提醒了我們這代父母、教師(多半是五、六年級)與社會,到底給了孩子們怎樣的世界?該放手的時候不放手,使得孩子沒有小小冒險地出去玩,難以學習人與人的碰撞,也不懂得如何自己保護自己。另一方面,長輩該負起責任管教的時候,卻讓手機與社群媒體宰制了尚未成熟的兒少。我們造成了這個焦慮世代,如今怎樣亡羊補牢?」
陳培瑜 | 立委、親職教育講師
「一本重要的書,深入探討青少年受到的社群媒體影響,關懷青少年的心靈健康,邀請大家共同攜手守護。」
劉安婷 | 「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繼《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之後,這又是一本令人『上心』的好書。本書不只是在學術上提出獨到見解,更有作為教育者、為父母的『心上』真切的同理與支持。我們的孩子病了,改變是前所未有的迫切。這本書發出的聲音,需要所有人全神貫注地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