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北極森林線
融化的冰河、凍土與地球最後的森林
融化的冰河、凍土與地球最後的森林
結合植物學×氣象學×地質學×極地民族誌×議題行動
★充滿詩意,又令人心神震撼的紀實報導佳作★
撤退的冰河、解凍的永凍層、提早融化的海冰……
以及……向北推進的森林,與新物種的出現!
這是一場跨越數國,深入北極圈冰凍土地,直擊地球暖化前線的偉大旅程。
令人震懾,同時也激發你的敬畏與憂慮!
|作者簡介|
班.勞倫斯(Ben Rawlence)
著有《剛果電台》(Radio Congo: Signals of Hope from Africa’s Deadliest War)和《荊棘之城》(City of Thorns: Nine Lives in the World’s Largest Refugee Camp),曾為《衛報》、《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紐約時報》、《紐約時報書評》、《紐約客》雜誌和其他許多出版物撰寫文章。現居威爾斯,是黑山學院(Black Mountains College)的創辦人兼校長,這間機構致力於幫人們對不久後的變動做好準備。
|內容介紹|
★ 深入極地,追尋六個關鍵樹種
森林線是生林生長的界限,也是劃定北極圈的界線之一,若把視角放大來看,森林線其實是一個生態系的過渡帶,科學家稱之為「森林-凍原生態推移帶」。我們鮮少有人知道,和亞馬遜雨林比起來,北方的這片森林才是真正的世界之肺——這片廣袤的森林帶從北歐、俄羅斯橫跨至北美等地,覆蓋全球五分之一的面積,涵蓋地球三分之一的樹木,在地球北端環繞出一頂猶如桂冠的綠色地帶,是僅次於海洋的第二大生物群系。
然而,早在過去的五十年裡,甚至一個世紀前,暖化就已現跡於北極地區,緩緩改變著當地生態、地景以及居民的生活與傳統。近年暖化速度加劇,極地的綠化、森林的向北推進,更成為明顯可見的現在進行式。地球未來會是什麼模樣?暖化是否會有終點?作者勞倫斯決定從樹的身上去尋找答案。
在高緯度地區,往往只有最具創造力與生長力的堅韌樹種才得以生存,例如喜愛嚴寒的落葉松、能夠淨化大氣的雲杉、幾乎能治癒治百病的印第安聖樹香楊等等,這些樹木都在某一段森林線裡雄踞一方,發展出獨特的生態系,也是觀察暖化的關鍵指標。於是英國作家羅倫斯從蘇格蘭出發,走訪挪威、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等六個地區,以六種關鍵樹種為主角,帶領我們踏上一趟深入北極圈、地理空間跨度極大的旅程,親眼見證暖化帶來的衝擊。
★ 科學家的隱憂與極地原住民的生命哲理
勞倫斯同時也拜訪了各地的重要研究機構,與身處研究前鋒的權威科學家對談,從他們直白或隱晦的深切憂慮,拼湊出一幅令人膽顫心驚的暖化版圖。他更跟著挪威的薩米人、西伯利亞的恩加納桑人等極圈原住民,一同進入渺無人煙的浩瀚荒野或傳統聖地,感受原住民在面對自然的變遷時,是如何抵抗或順應步伐?也或許,他們接應萬物的生命哲理能在暖冬將至時,為我們帶來啟發或借鑑。
★ 結合植物學、氣象學、地質學、極地民族誌、人文關懷
作為一本結合最新科學研究與豐富人文精神的紀實報導,《尋找北極森林線》記錄了一片很可能將會成為「地球最後一片森林」的故事,作者帶入豐富的氣候、生態、地質等科學語彙與知識,穿插精彩的歷史典故以及民族誌般的珍貴紀錄,深入淺出,為我們從未理解過的暖化,建構出一部視角多樣且令人深刻的樣貌,而優美而極富詩意的細膩筆觸,更是把極地的嚴寒、壯闊、神奇與脆弱毫無保留展現在我們眼前,也是最深刻、溫柔且直擊人心的呼籲。
「去年春天真的很奇怪,我們看到以前從未看過的大隻蝴蝶。小孩子都在抓蝴蝶。」
「北半球的物種已經有向北移動的趨勢,對於駝鹿、馴鹿等棲息於高緯度的哺乳動物或鳥類而言,移動不是問題。但如果你紮根在一處呢?如果你是一棵樹呢?」
|推薦語|
林子平|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溫度的正義》作者
「當氣溫升高,人類能輕易開啟空調享受舒適,但森林無處可逃。它們只能緩慢向北推移,在乾旱與土壤變遷中掙扎求存。本書記錄六種關鍵樹種的生存戰,見證森林線如何消逝,揭示氣候不公,而這場變遷,終將影響我們所有人。」
游旨价 | 《橫斷臺灣》作者
「烈焰焚身,與凍原爭地,北境生靈正在迎戰氣候變遷。勞倫斯的新作直擊森林現場,望我們自問,還能當一個『天真』的氣候災民多久? 」
董景生 |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董事
「作者以細膩筆觸,引領我們踏入氣候變遷最前線的極地森林,描繪居民與生物共生的生態哲學。在冰雪覆蓋的邊疆,極端環境中的生命彼此依存,讓我們深思人類與自然,未來將何去何從?」
鄭明典 | 前中央氣象局局長
「從自家庭院裡的樹開始,像似在講個小故事,結果一層又一層深入,文字視野越來越廣大,很自然地帶入豐富的人文、地理、生態環境各層面的知識,以及背後值得思考的議題,著實令人著迷的一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