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水蓮阿姨
探望婆婆閒聊中,得知姪子對婆婆的說話態度不禮貌,婆婆說孩子做錯事,跟他教導頭馬上轉向旁邊,一副不想聽的模樣,讓我婆婆氣急敗壞地跟我投訴。
當婆婆在描訴說的過程中,自己也彷彿身歷其中,馬上叫姪子過來準備好好地跟他說道理,怎麼可以不尊重長輩呢?
當叫他過來時,跟他說若立場換過來,別人也用這種態度對你,你心裡的感受如何呢?我們弟子規裡不是有教要尊重長輩,對長輩要恭敬嗎?因他曾經上過讀經班,想說用弟子規來跟他溝通一下。
當下說完一副不想理我的態度,事後跟他媽媽溝通事情經過,結果媽媽說可能他今天心情不好,以後就不會這樣了,讓我有自討沒趣的感受。
孩子的媽媽沒有學習,認知見解會錯誤,不知道這樣縱容他,是會害了他的,想幫也幫不上忙,只能事是各人造業各人擔了。
A1. 事緩則圓
您真的是古道熱腸,一聽婆婆對姪子的投訴立刻教訓姪子,同時也告狀他媽媽,希望能夠馬上更正,毫不縱容孩子對長輩的不尊重.
記得上個星期,兒子一家來聚餐,一進門沒動靜,只見孫子垂頭喪氣,我先生馬上發話:怎麼沒打招呼呢?不禮貌喔!我兒子趕緊說:爸爸您不要急,他正在為柔道比賽輸了傷心呢!每次練習時他都贏,一上場太緊張就輸了。
的確孩子有不當的行為,我們應該加以糾正。然而在糾正之前先要了解他行為背後的原因,姪子與婆婆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他有如此的反應。先體會安撫婆婆的心情,同時也要去同理孩子的難點。教育之前先關懷他,讓孩子在關愛和被接受的氛圍下心平氣和的溝通,孩子較樂於受教。
我們往往力求速效,然而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緊急的事要慢慢說,多加斟酌,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才能事半功倍。
A2. 傾聽&關愛
您真是孝順的好媳婦,也是一位愛護晚輩的好嬸嬸。從來信看到您體貼婆婆的孝心,也看到您希望姪兒好的用心!
我有多次和您一樣的經驗,婆婆有幾年沒有跟我們住的時候,每次見面就會跟我數落姪兒的不是,訴說姪兒對她的不敬。我的做法是專心耐心聽婆婆講,讓她盡情的訴說,偶爾回應:是喔?這樣喔? 但我不會加入評論。我和大嫂和姪兒也保持著互相尊重的態度,有機會和姪兒或大嫂碰面時,我不會介入提這些事,我想的是我們沒有住在一起,他們生活中的細節我也不清楚,所以不便加入什麼建議,我能做的就是讓婆婆有一個訴說的對象,傾聽和關懷婆婆。有時候老人家只是想示弱讓我們關注她,不見得希望我們介入處理,畢竟他們還要一起生活,把場面弄僵了反而不太適當。這是我的經驗跟您分享,希望對您不好受的心情有所幫助。
A3. 按對鈕,心打開,愛才進得來
從您的描述中,可以體會到您想幫助家人的用心,尤其怕姪子缺乏正確引導以後受苦,也擔心婆婆心情不快,影響身體,希望他們好,所以出面溝通。
有時候,我們都想要把最好的給家人,不過時間點很重要,如果對方正處於情緒低潮或不愉快時,是很難接收道理,即使這道理對他很有用,所以先關注到對方的心情,讓對方感受到有人懂我、關心我,他的心才會打開,如同按對了按鈕,心門開了,才會心悅誠服接收您的關愛。
所以,婆婆的訴苦可能是想要您的同理,抒發內心的苦悶;姪子當時被指責,內心不舒服,先體會他的心情,讓他覺得您跟他是同一國,那麼他一定願意跟您說出當時發生的情境,也許有一些我們大人忽略的地方;對妯娌也是,您的好意可能讓她覺得是當媽媽的不盡責,所以不願接受您的建議。不妨調整步驟,先去體會他們的心情,貼近他們的感受,建立了好的關係,取得信任之後,相信彼此的溝通會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