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理解?
許多同學都知道學習如理解到的話,其實是有助記憶的。但問題是,知識是如何被理解的? 如何才算是已理解?
許多勤力的同學會把學習內容讀完一遍又一遍,做大量的練習題,並不斷複習。
但這不一定算作理解內容!
我想許多同學都也以下感覺或問題:
1. 明明自己花了許多時間,為何回答問題(尤其是未遇過的問題)還是無法準確作答?
2. 為何有些同學沒有做多少練習題,但測驗考試還是取得不錯的成績?
3. 其他…..
很明顯,增加温習時間並不是能理解學習內容的關鍵方法!
有些人會說,看得多自然便可理解。尤其是學習古文時。但有些人又似乎無論看多少遍也沒有掌握好。因為這些人祇在背誦。
為何有些經典的書,會讓人百看不厭? 內容不是一樣的嗎? 因為人要不同的時間對經典書的內容有不同的理解!
為何要學習理解?
因為這是現時人類唯一仍然較電腦優勝的能力,即使是人工智能,現時也是無法理解知識的,人工智能靠的是大數據而來的統計。
那甚麼算是理解?
1. 可以以極少的知識,建構思維模式。
2. 知道事物的為甚麼,及為甚麼會發生。
3. 能運用在未知的情境中。
同學看完以上的說明,可能仍不太明白甚麼才算已理解。
以下暫時以極簡短的話說明,以作開始:
1. 單純背誦一定不算已理解!
2. 記誦知識時不斷問為甚麼,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到學習內容。
備註: 當然,問了「為甚麼」,不代表每次皆能知道答案,但不要緊,這是開始而已。事實上,對課題認知愈少便愈難透過自己回答,祗有不斷發問,理解能力才可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