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學科都需要使用語言來描述知識,有些學科,尤其是自然科學,由於日常生活中沒有相對應的字詞,因此許多時會創造一些新字或新詞語來進行描述(即所有專科用語),例如「烱」這個字。但為免新字詞太多,做成學習困難,許多時會借用了日常已有的字詞來描述相關的知識。
但這樣做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較易掌握新知識,因為使用的字詞本來已有一定的認識; 但缺點是可能因這字詞於日常使用時的意思,跟學科內的意思有差異,而引致某程度的誤解。
例如以下描述,同學覺得有沒有問題呢?
1. 海水內的鹽份會滲透入生活於海中的生物體內。
2. 溫度會由高溫的地方轉移至低溫的地方。
3. 商品價格下降時,一般需求會下降。
4. …..
以上祇是一些例子,於相關學科中,其實以上3句的描述都是錯誤的! 這源於日常用語中對「滲透」、「溫度」及「需求」的定義跟學科不同。
因此,要準確掌握學科內容,遇到使用日常用字時,應有意識地想一想,這字詞的意思於日常生活使用時,跟學科上有何差異? 如沒有有意識地回想比較的話,幾可肯定,學科測驗時出現這些字眼的話,同學一定會使用日常生活使用的意思作答,導致失分!
留意,日常使用時,許多字詞可能有多種意思,畢竟日常使用時,我們大概明白對方的意思一般便沒有問題。但在學科上,用字一般精準得多,不容許有多種意思,以免於知識傳遞上出現誤解。
備註: 英文相對來說不易出現以上情況,尤其於自然科學上,因為許多時科學家會創造另一新字詞來描述相關知識。這也導致同學覺得學習自然科學有許多字詞要記誦,尤其是生物科。不過,同學又是否知道,科學上新的字詞也不是亂拼的,創造新字詞時其實使用了大量字根,如果同學掌握字根的意思,學習新字詞也變得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