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一爿書店

人 X 書 X 書店

林文月的〈記憶中的一爿書店〉中講述了一段書店與人的厚重情誼,而書店與顧客的關係因為書種日益增加、科技進步,至今已有了很多改變,書市不景氣更導致許多書店紛紛謝幕。2020年5月底,誠品書店關閉陪伴台北人三十年、深具特色的誠品敦南店,一時間許多探討敦南店經營特色、與之互動的牽繫記憶文章紛紛寫就,我們的「國文素養培力多」就整理了相關與延伸的書店議題,幫助老師帶領學生從梳理記憶、試當一日老闆到思考未來書店模樣。

一、店家的獨到之處 

營造有共鳴感、親切感、方便性的祕密基地。

林文月記憶中的那一爿書店的經營方式

  「儘管沒有帶錢,我倒也可以天天在那書店裡消磨上半個鐘頭,入迷地看些帶圖的伊索寓言等書。 」

  「我卻是永遠不付錢的小『顧客』。其實那樣溜進溜出,倒真有點兒像進出圖書館一般自在,而他們母子也從來沒有顯出厭嫌的樣子;相反的,那中年人還常常替我取下我伸手搆不著處的一些書。……日子久了,和他們母子都變得有些熟稔起來,偶爾傷風感冒或什麼的請一天假,他們甚至還會關懷地問:『昨天怎麼沒來呀?』一類的話。」

敦南誠品的經營祕術

在1999年搬遷至現址後,誠品敦南店決定成為台灣第一家24小時營運的書店,這個決定讓敦南誠品彷彿變成台北東區深夜裡的燈塔,為很晚才結束工作的人們指引一條有書香味的道路。

在這裡,可以看見餐廳打烊後過來翻閱各國食譜的廚師,可以看見晨起上班前先來找看最新雜誌的中年白領,也有下午茶時光推著嬰兒車來搜尋教養書籍的媽媽。

這個與眾不同的營業時間照顧了城市夜晚與清晨時需要買書、閱讀的顧客,他們自附近熙熙而來,在這間特殊的書店留下專屬於他們的生命記憶。

誠品剛成立時,就打破以出版社或學科類別來陳列的舊傳統,改以自行訂立的主題區分,最明顯的就是,以前沒有「生活風格」這個分類。誠品挖掘到顧客對生活內涵的需求,把手工藝、園藝、賞鳥、健行、登山等書籍放在一區,讓讀者尋聲而來,看見更多符合他們願望的選擇。

作家馬欣在敦南誠品的閉幕馬拉松講座提到,自己當年在敦南誠品養成了「有系統閱讀」的習慣,平均每週到書店近10次,讀了許多作家的作品,然後將系列作品陸續買回家。她讚美誠品是第一間「會把書放在對的地方」的書店。是過往在重慶南路書街沒有看過的做法,怎麼把書放在正確的位置、跟什麼書放在一起,都能感受到誠品的用心。

每間誠品分店的重點陳列書籍都很不同,這些重點書籍是經由各店的店員判斷趨勢,依書店所在位置的顧客特性做精準推廣。

有的書「只有敦南誠品才賣得動」,這個奇異現象,是因為敦南店的店員與本地區老客戶間有特別親近的信賴感,店員知道他們喜歡看完會有「感覺」的書,就算書有一定門檻,或是冷門、嚴肅,都不要緊,只要內容動人,敦南店都勇於嘗試。《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就是因敦南店而開始熱銷的選書,還帶動其他北韓相關書籍。

而誠品店員不僅關心老客戶口味,也必須了解社會趨勢,藉此判讀選書方向,為他們認為重要的書,做特別的陳列。

建議搭配活動:

活動A:抓住記憶的幽靈

二、感動的能量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重要的是敦南店給讀者留下了什麼?如果能留給讀者一個印象或記憶,那這樣就夠了。」

  〈記憶中的一爿書店〉內容追憶作者小學一年級時,常到一家書店看書,得到書店主人的溫暖對待,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影響了她的一生。對於這段記憶的描述,林文月使用了「詳略互見」的筆法。文中回憶書店內的情景,採用了大塊印象式的摹寫,「大概」、「也許」等詞表現出記憶的不確定性,也省略了書店的名字、書店主人母子的長相、穿著、姓名等細節,即所謂的「略寫」。而詳細摹寫書店主人母子的表情、態度、動作等形象,即所謂「詳寫」。詳略互見的筆法呈現在作者的記憶中,忘了的是那些無感於心的部分,記得的則是曾令心靈震動的畫面,由此細膩地捕捉住互動間的感人氛圍。 

👉👉使用三民東大教材中的《思維工程學習單》(請見光碟、教學雲),認識詳寫、略寫的筆法,並做模仿練習。

  下面是敦南誠品曾帶給讀者的感動片刻,請試著比對其與課文中的哪一部分相近,如果是你,又會將這些片刻寫成什麼樣子。

在敦南的好時光

#敦南人回家計畫

書店閉幕之前,讓曾經與書店產生深深牽繫的名人來說說他們與敦南誠品的初識與懷戀。

媒體人 曲家瑞

「一頁台北」導演 陳駿霖

樂評人 張鐵志

對擔任設計、文字編輯、創意相關產業的人而言,敦南誠品給予無限的安心感,因為「任何時候都可以去」,不管是太晚下班,還是突然受到靈感召喚,要尋找相關素材,只要來到這裡,慢慢走上那道樓梯,就可以與滿牆的書一起腦力激盪。這間書店無論何時都歡迎你,和你分享所有你需要的類型的書籍,還有你未曾想過、看過的新世界。

曾有一位護理師值夜班時,負責的照顧的小病人突然說想讀某一本書,當時病人的病情並不樂觀,護理師為了不讓病人留下遺憾,便直奔敦南誠品找書,最後果真實現了小朋友的心願。這也是因為敦南誠品24小時營業才有可能使其成真。

在告別倒數的日子裡,有許多老客人紛紛前來,也訴說他們在此的回憶:有人是兒時被父母帶來,在這裡小聲唸書;也有人已經戴上呼吸器,必須坐輪椅了,還叫兒子推他來,因為年輕時常來,這裡有他美好的回憶;也有青年曾在此與書相伴,一路讀完博士,在知識的養潤下開拓了眼界。他們想對書店說:「謝謝你曾經收留我。」在幼時,在迷茫時,在需要時,在任何時候。

三、世上其他的有趣書店

除了敦南誠品外,世界上還有許多家獨樹一幟的獨立書店,為讀者提供不同的特別服務。

宜蘭的冬山鄉公所在2018年成功媒合「IBU廚房x冬瓜山書店」的工作團隊與老屋屋主,成為「老屋活化補助計畫」的第一案例,團隊在幾個月的整修與規畫後,「冬瓜山書店」終於在蘭陽平原上開幕了。

這是一家特別的書店,他們與新北的「東南亞書店」一樣,是一家只借不賣的二手書店,經營團隊的成員有煮得一手好菜的在地新住民姐妹們以及關注移民移工問題的大學教師、學生。在冬山鄉為遠道來居的移民、移工,還有關心這議題的人們開闢一個溫暖的角落。

IBU是印尼語中「媽媽」的意思,以此命名的原因就是希望大家來此可以找到記憶中最熟悉的味道。在這裡,他們會舉辦「東南亞之夜」,帶大家認識不同的文化,也會舉辦東南亞語言學習講座和美食DIY課程,將老屋打造成一個沒有國籍偏見的場域。【FB連結】

位於東京江戶川區離地鐵需步行十分鐘的地點,閱讀推介書店地理位置算不上方便,店面也不大,但特意來此的客人卻絡繹不絕。在書市連年蕭條的時代,這間店簡直像個奇蹟。

如同它的店名,老闆清水克衛開設這家店的重點是向客人做個人化的推薦書單,他會先與有需求的客人深談,然後再提出他的書單。老闆說他的書單共通點是能打動人,就像他書店網站上的每月選書標題叫「成幸」一樣,都想透過推薦閱讀,讓客人能夠幸福快樂。

老闆這種利用自己長時間大量閱讀累積的資訊,幫助客人、為客人著想推薦書的作為,反過來得到聞聲而來的客人的眷顧,也是彼此雙贏的可貴結果。


★書店大賞
日本的書店大賞(「本屋大賞」)創立於2004年,每年選拔一次,起初分為「書店大賞」、「發掘部門」兩部門,前者的評選對象是過去一年中出版的小說;後者則是過去一年中出版的不分種類作品。後來又增設「翻譯小說部門」,評選對象是過去一年在日本發行的翻譯小說。
與其他文學獎不同的是,這個獎是由日本全國書店店員投票選出的,進入第二次投票後甚至要在選票上寫下推薦理由。書籍的名次可以完全體現大部分書店店員的喜好。
有許多得獎作品翻譯來台後也成為暢銷作品,例如湊佳苗的《告白》、Lily Franky《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東野圭吾《嫌疑犯X的獻身》等。

書店大賞 X 啤酒 X 家具販售 : 東京下北澤B&B書店

在博報堂任職,同時是日本知名的「書店大賞」創辦人之一的嶋浩一郎,2012時決定要開一家擁有自己選書風格的社區書店,巧合之下便在下北澤落腳。這家店在裡面賣啤酒,擺書用的書架也可以買回家,裡頭陳列的都是他和合夥人喜歡的書。

他們在書店裡每天舉辦付費活動,將這裡打造成「時不時都想進來看看有什麼新東西」的、融入社區生活的書店,啤酒、活動和老闆選書的方式令來店顧客覺得放鬆而快樂,不知不覺就會買下很多未預期的書了。

書店在書與書、書與人之間做連結,把外面的世界縮影於書架與書架之上,而顧客愉快地悠遊其中,將他喜歡的部分帶回家。這便是B&B經營的願景。【老闆的書】

建議搭配活動:

活動C:一日老闆

👉👉使用三民東大教材中的《素課達》活動一,學習拍照構圖的技巧,以「我最喜歡的書店」為主題,製作圖文成品,做為學習歷程檔案吧!

🎁如果想了解更多和閱讀有關的事,做一次思辨寫作,請普高老師使用我們《國寫之鑰》第三回的「閱讀的模樣」。

在卷子裡我們提供了2017年國人閱讀習慣調查的結論圖表,先請學生閱讀後分項回答問題,並提供寫作指引。接著,再進入第二題「在數位時代閱讀」。先知性,後情意,完整照顧大考國寫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