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河馬刷牙

職業x理想x期望

  本課以親子日常話題「你將來想做什麼」作為主軸,透過時事、數據點出現今年輕人的壓力,並辨析工作的意義與職涯價值觀,說明生涯抉擇的基準在於心靈是否安適與快樂,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本回「國文素養培力多」亦帶領讀者從調查數據切入,了解已開發國家青年失業率提升的原因;其次剖析許多學生眼中的夢幻職業,深入了解其工作內容及背後不為人知的壓力與隱形成本;再探究工作的抉擇與意義,判斷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中作適當取捨;最後帶入父母對自己的期望,無論是否與自己的志向有所衝突,皆期許讀者能以合理的態度與方法面對,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職涯。

一、尼特族的煩惱

  龍應台在〈給河馬刷牙〉一文中引用時事和數據,點明時下青年的現實壓力,並表達對青年焦慮的同理。青年失業的問題,親子都同樣擔憂。

  根據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統計,全球先進國家中約有兩千六百萬個年輕人屬於「尼特族」(Neet),亦即「無在學、無就業也無接受職業培訓的十五至二十九歲的年輕人」,又稱為「啃老族」、「雙失青年」,最近中國年輕人又創了新詞——「全職兒女」

  青年失業成為全球不可忽視的問題,你是否也會擔心畢業即失業呢?又是什麼原因導致許多國家的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

  由上表可發現,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年的失業率以臺灣10.75%最高,是整體3.7%的三倍左右,而造成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包括廣設大學導致產學落差、供需失衡,加上傳統重學歷、輕技職的觀念影響,青年找不到與學歷相對應工作的現象益趨嚴重。而多數學生在畢業前對未來缺乏規劃、尚未準備好進入職場等,也增加了他們的求職難度及就業不穩定性。 

臺灣青年失業問題

  影片中提及,2001年,臺灣廣設大學政策實施後四年,青年失業率首次突破8%。高等教育政策失靈,加上青年對自身專業價值的不瞭解、易流入不穩定的派遣市場等因素,使他們對未來感到更加徬徨。 

  至於青年失業現象同樣嚴重的韓國,年輕人就業越來越困難,即使就業後,也要為了生存而不斷與人競爭,雇主對年輕勞力的輕視、長輩對年輕世代的不理解,皆使韓國青年承受莫大的壓力,甚至流傳想要就業就必須具備九樣文憑的說法──學歷、多益、海外研修、資格證書、展覽獲獎、實習經驗、志願活動與整形。部分年輕人因沉重現實壓力而成為「三棄世代」(放棄戀愛、結婚及生育)、「五棄世代」(再放棄人際關係及買房),也導致「地獄朝鮮」一詞的產生,除了表達對政府的不信任、質疑與絕望,也宣洩自己求職的困難與生活的痛苦

延伸資源

  對未來毫無想法嗎?不妨先來評測一下現在的自己。勞動部與人力銀行網站皆有提供職能相關測驗,快去試試看吧!

1.勞動部臺灣就業通職涯評測

2.104職業適性測驗

3.1111人力銀行九大職能星

4.1111人力銀行CA職能評鑑系統

🔔建議搭配活動:

二、夢幻職業萬花筒

  你嚮往成為youtuber、電競選手或兼職外送嗎?資訊科技的發展、網際網路的普及,影響娛樂型態的改變,不少新型態的職業應運而生,如網路直播主、youtuber、電競選手、外送員等,有些新興職業不但創業門檻低、工作時間和地點彈性,其中youtuber又可以盡情發揮創意,還能擁有優渥的收入、光鮮亮麗的形象,因此成為許多學生嚮往的夢幻職業。

  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要成為網紅,除了運氣、時機,還須具備頭腦、實力與個人獨特魅力,若自己無法在網路世界獨樹一幟,找不到長久獲利的經營模式,便容易在瞬息萬變的網路世界裡淹沒而淘汰。「存活者偏誤」使我們只看見成功的直播主和可觀的年收入,便高估當網紅、Youtuber成功的機率,羨慕著他們的收入,卻忽略其他默默無名和已被市場機制淘汰的直播主。

  影片中的羅優國中時曾是一位Youtuber,因為一支水晶寶寶的實驗影片而爆紅,後來卻毅然決然放棄當Youtuber,轉往其他道路發展。促使他做此決定的因素,除了因為當Youtuber得承受酸民的惡意批評,日益沉重的課業壓力也是主因,且因成為半個公眾人物,一言一行都須瞻前顧後,缺乏私人空間,使他決定不再更新頻道。

  但不可否認的是,成為Youtuber的這段經歷,增進了他的口語表達、時間管理及臨場反應能力。如果一般學生只是將Youtuber作為興趣,可能如羅優般無法長久,若想將Youtuber作為正職,則必須考量更多面向。 

  外送員同樣也是近年新興且熱門的職業,只要有駕照與機車,便能兼職賺外快,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民眾多減少出門次數,對「外送」的需求便急遽上升。入職門檻低、工作時間彈性等特色,吸引許多人在閒暇之餘嘗試,網路甚至流傳外送很好賺、正職外送員能月入八、九萬的說法。 

  影片中記者實測外送十小時,平均一小時僅賺四十八元多。若欲達到網路流傳的月入九萬,除了須每日工作十二至十四小時,月休僅二日,還要達到外送平台訂定的額外獎金條件,且外送隱形成本高,如職業災害(車禍)、機車維修費、油資、時間、身體健康等,加上尚未健全的勞工保障制度,都是外送員須面臨的問題 

延伸資源

  想了解更多行業的工作內容嗎?理想職業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所想的那麼理想呢?來看看他們的一天都是怎麼過的!

1.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臺灣就業通 Jobooks工作百科系統

2.木曜4超玩《一日系列》

🔔建議搭配活動:

三、理想與麵包的抉擇 

  龍應台詮釋工作的價值,在於其是否能帶來成就感與尊嚴,她認為能帶來意義與時間的工作才有成就感與尊嚴,自己才會快樂,也是生涯選擇的依歸,無所謂平庸。

工作的價值

  許多人在選擇職業時,常常會陷入「理想」與「現實」的掙扎,甚至覺得興趣不可能當飯吃,工作必定是枯燥無味的。所以會選擇社會大眾認為薪水優渥、光鮮亮麗的工作,內心卻一點也不喜歡這份工作內容,時間久了便容易感到空虛、倦怠和厭世。

  龍應台在〈給河馬刷牙〉一文中,提醒孩子與讀者:面對工作,重要的是要找到對自己而言有意義的目標,能帶給自己意義和時間的工作,才能使自己感到快樂,不需要為了迎合他人期待或眼光而活。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

山口飛翔《藍色時期》 

  日本漫畫家山口飛翔的作品《藍色時期》,講述主角矢口八虎萌生畫畫興趣後,報考藝術大學的艱辛逐夢過程。八虎是一位腦袋聰明的高中生,每天混日子過生活,內心卻感到莫名的空虛。一天他偶然看見美術社學姊的油畫,大受感動,便開始對繪畫有了興趣,並在繪畫中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意義,卻也馬上面臨「要不要念美術大學」的掙扎。 

怎麼尋找你熱愛的工作?

  影片中史考特.丁斯莫爾(Scott Dinsmore)原本是在一間《財星》五百大的企業裡工作,同事都十分優秀,但在兩個月後,他發覺自己不喜歡目前的工作,卻又迫於現實、找不到自己的熱情,只好繼續撐下去。講者以自身經歷,鼓勵眾人做對自己重要的事、產生只有自己才能做到的影響力的觀念。 

🔔建議搭配活動:

四、父母的期待與你的模樣

  在〈給河馬刷牙〉一文中,安德烈對母親坦露自己的心聲,認為自己極其「平庸」,未來的事業和成就可能不如父母預期,擔心母親因此而失望。安德烈的心聲,或許也是臺灣許多孩子的心聲。

羅森塔爾效應

  你的志向與父母的期待相符嗎?父母對你的期望,是你成長的助力還是龐大的壓力呢?一九六八年,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的實驗顯示,長輩對孩子的期望,可以使孩子的表現更為進步,此即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又稱比馬龍效應)。但若父母給予的期望過高、不切實際或有所衝突時,孩子所承受的壓力就越大,可能會對生理或心理有負面影響。因此如何以健康且適當的態度回應父母對自己的期待,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親子與職涯

  2018年,公視的一部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播出後引發諸多討論和分析,劇中以親子互動為主題,透過微科幻的方式包裝,諷刺體制下扭曲的親子關係與教育環境。其中〈茉莉的最後一天〉,講述茉莉因無法承受母親過高的期望與干預志向,因長期壓抑而自殺。孩子渴望被愛,父母也的確愛孩子,但如何以健康合理的方式表達,並能同理、尊重對方的需求與感受,更是親子之間必須學習的課題。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

受傷的孩子與壞掉的大人

  我們出生便與父母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連結」,這樣的關係滿足我們對愛與親情的需求,但隨著青少年時期到來,「獨立自主」的需求提升後,有時二者會產生衝突。面對衝突,我們還是得學習先理解對方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想法,進一步溝通、協商,並嘗試在二者間取得平衡。 

🔔建議搭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