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興街二二四巷

X同理

X認同

  顧玉玲在〈俊興街二二四巷〉中,呈現了菲律賓籍移工密莉安,放棄了銀行的工作,跨海來到臺灣,卻遭到壓迫後的處境。移工在臺灣語言、文化皆不相同,飽受歧視之餘,若是遇到問題,也難以對外求助,成為社會中弱勢無援的族群。本次「國文素養培力多」從介紹移工從事的產業、工作環境出發,梳理他們所面對的困境與難題,以及回國後難以為繼、不得已只能再次出國工作的循環,協助老師帶領學生思考移工在臺灣的處境,又或者可以讓學生換位思考曾非常流行的「打工度假」的背後,是否又有著許多我們所沒能意識到的心酸血淚或黑暗面?

一、熟悉的異鄉人

現在在路上遇見移工的機率愈來愈高,顯示離鄉背井到台灣打拼的人數上升,在新聞中亦可看見新加坡、香港、日本、英國等地報導移工相關新聞,為什麼會有多麼多人願意到外國打工呢?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勞動力短缺成了許多已開發國家共同的問題,為了供應國內勞力密集產業充足的人力,各國開始自海外引進勞動力,例如英國在未「脫歐」前便藉由《申根公約》,自薪資較低的東歐引進季節性移工,從事本國人民不願從事的農業。(✅英國脫歐後缺工採草莓、屠宰豬
  1980 年代,隨著臺灣人力素質和國民所得的提升使得勞力密集的製造業、營造業等產業產生低薪勞動力的缺口,這群來自東南亞、薪資遠低於臺灣的移工便成了彌補勞動力缺口的最好方式。

(片長10:54,建議可觀看01:48~03:20、05:08~07:29兩段)

臺灣移工國籍

資料來源:《勞動部統計月報》,2021年6月底

  目前臺灣的移工主要來自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來臺工作的原因大多是因母國政經動盪,導致失業率高升,再加上臺灣薪資較高,為了養家活口而跨海來臺。
  這些移工可再「工作性質」的不同,約略分為:「產業移工」和「社福移工」。

產業移工

社福移工

資料來源:《勞動部統計月報》,2021年6月底

【課文快讀】

👉👉建議搭配活動:

活動A、相隔千里的理由

二、移工的「同島一命」

(片長52:00,建議可觀看00:11~08:3516:5424:55兩段)

疫情之下的移工:

  2021年5月,苗栗竹南科學園區的多間科技工廠因發生新冠肺炎群聚感染,移工須移至檢疫所隔離。然而當移工解除隔離回到工廠宿舍後,仲介公司卻以宿舍因疫情須「降載」,將移工的私人物品打包扔置在走廊,遷至新宿舍後又發生空間擁擠、飲食管理不當等問題,讓臺灣一直以來隱匿的移工生活和管理問題浮出水面。

【課文快讀】

  他(老闆)絕口不提臺灣廠的積欠薪資,總數不過數百萬元,就是欠著,欠著,被老員工逼急了,總經理才分發問卷調查,請員工自請離職,或留職停薪等待明年春天旺季開工再回復原職。外勞若不是提前解約,就返回家鄉放個長假吧,機票自付。

(片長07:30,建議可觀看00:50~05:05)

  移工來臺前需先支付高額的仲介費給「牛頭*」和印尼仲介,此筆費用往往來自貸款,但來到臺灣工作後,還需額外從薪資中支付臺灣仲介另一筆「服務費」,加上部分雇主甚至會叫移工從事規範外的工作,使得移工來臺後面臨著高工時、低薪資力與所得不成正比的勞動環境。而現有法規禁止移工自由轉換工作,使得移工只能選擇逃離。

(*牛頭:指專門在印尼招募勞工出國工作的「中間人」,再向仲介業者兜售勞工,並和仲介業者收取「人頭費」。)

(片長11:25,建議可觀看03:52~09:40

【課文快讀】

  如果可以轉換(雇主)。誰要選擇逃亡呢?逃走,意謂著沒有勞保、健保、被欠薪或意外都無從追討,公權力站到你的對立面,警察不是尋求保護的對象,而成為追捕你的獵人,大街小巷再也不安全。

(片長01:34

  《6354天的等待》講述的是印尼移工Lilik Rahayu的親身經歷,2002年時,她為償還家中債務,來到臺灣工作,本以為是擔任長者的看護工,沒想到卻被帶至豆腐工廠工作,月薪僅兩萬元,一天卻要工作15小時,沒有加班費、也沒有休假。合約到期後,老闆更以言語威脅,限制其通訊與行動自由,將她軟禁在工廠繼續做黑工,直到2016年,才被救出。

👉👉建議搭配活動:

活動B移工的罪與罰

三、異方天地

  由於不少移工來到臺灣從事照護性質的工作,生活起居與工作場域幾乎無法切割,只有休假時的外出才能讓他們暫時離開工作。又因移工們一週大多僅獲得一天休假通常為星期日),因此這天便成了移工們在語言和文化完全不同的臺灣,唯一能夠與同鄉聚會的時間。

  而這樣珍貴的聚會時間,移工往往會選擇在火車站見面,除了因為移工薪資較低,往往負擔不起咖啡廳的開銷外,戶外空間則易使聚會受到天候影響,火車站既擁有足夠的室內空間,且交通方便,故成為了移工聚會的首選,例如臺北車站的大廳便能夠見到許多席地而坐的移工

  對於許多日常生活中飽受歧視、語言不通、文化不同,進而不被理解的移工而言,在臺北車站大廳席地而坐的時刻,是離開家鄉、來到異國後,最為平等、沒有誰高誰矮的瞬間了。

  然而,隨著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為了避免發生群聚感染,臺鐵決定禁止在大廳席地而坐,也有不少雇主擔心移工染疫,禁止他們外出、休假,更使得許多移工連短暫的交友、聚會的時間都遭到剝奪。(✅她不是我的朋友:疫情下的家傭與雇主的故事

【課文快讀】

  1960年代德國經濟高度成長,為了填補勞動力的不足,便向東歐、南歐招募暫時移工,其中以土耳其為大宗。但德國始終視移工為便宜勞動力,為他們過幾年後會回到母國,殊不知很多人不僅留下來了,甚至舉家遷至德國。

  即使後來政府對移工、移民抱持了較開放的態度,但多年來也忽略了國籍取得、教育、制度等融入政策實際需要處理的事務,直到2006年才舉辦了第一場「融入政策高峰會」。  

  移工為了來到臺灣工作、賺錢,常貸款以支付高額介紹費、仲介費,來到臺灣後, 雖然薪資較移工母國多,但償還完債務後,往往所剩無幾。且移工在臺灣所從事的工作,大多未能讓他們學到專業技能,因此回到家鄉後,移工難以找到薪資與臺灣接近或足以應付家庭開銷的工作,再加上長年不在家中,與家人關係疏離,導致移工只能選擇再次離鄉背井、遠走他鄉工作,陷入惡性循環。

  獨立書店燦爛時光藉由「地板圖書館」、移民工文學獎和東南亞主題書店,協助拓展移工視野,拉近外籍移工與臺灣的距離的同時,也希望藉此讓臺灣人對移工們母國的文化有更多了解,進而關注、關心、關懷這些遠渡重洋的移工。

  而非營利組織One-Forty則是透過開設課程,在協助移工融入臺灣的生活之餘,讓移工在臺灣工作的這段時間中,能夠充實自我、累積專業知識,如此一來,回國後便能夠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發展。

(片長04:15

  影片中的印尼移工Santy,來到臺灣工作後,即使每週只有一天休息,但仍利用這一天學習中文、上創業課程,精進和累積自己的專業能力,最後在印尼創立了自己的服裝品牌

  Santy的夢想,是希望未來印尼的女性能夠不要踏上和她相同的命運,遠離家人、離鄉背井,隻身到海外工作。

(片長10:00,建議可觀看01:00~04:18、06:21~08:07兩段

  尤絲妮來臺灣擔任看護工長達九年,工作之餘,她努力學習中文、通過華文檢定,回到印尼後,憑藉著良好的中文能力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翻譯工作。

  在臺灣的這段時間,也擴大了尤絲妮的視野,改變了她對人生的態度,從過去的「認命」轉變為主動、積極地表達和追求。

👉👉建議搭配活動:

活動C、微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