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蘿蔔蛋糕

人 X 家庭 X 飲食

  蔡珠兒在〈紅蘿蔔蛋糕〉中以虛寫實,藉紅蘿蔔蛋糕的製作過程,一方面闡述童年回憶,一方面呈現自身如何走出喪母之情,課文中處處可見「家庭」及「飲食」對蔡珠兒的影響。本期國文素養培力多,要讓學生跟我們一起探討家庭與個人的關係,以及飲食療癒的力量。前者將帶領學生認識與家庭相關的醫學論證及心理學理論,引導學生爬梳個人生命歷程,檢視人生中的逆境,學習自我療癒及克服困境;後者將透過科學的角度,了解飲食能療癒身心的原因,知道怎麼吃、吃什麼,才能夠更好的滿足內在需求,並藉著觀賞與飲食療癒相關的影視作品,學習將飲食與故事結合的方法。

一、關心受傷的內在小孩

負傷的童年

  「上百個教友聚會,媽媽巧手燒出獅子頭、燻火腿、枸杞海鰻、滷豬腳和麻油雞,全都是素的。然而家裡的飯桌上,她只馬虎炒碟蕹菜,舀點醃薑醬筍,再拼湊些發黑的剩菜。……這深深傷害了我。為了平反,成年後我對吃飯異常執著,講究烹燒和搭配,注意情調和儀節,絕不邋遢苟且。我要向寡淡無味的童年伙食報復。」

  母親對待教友聚會和家中飲食的態度落差,使蔡珠兒感到「受傷」,因而成年後對「吃飯」這件事格外執著,顯見「童年負面經驗」對一個人的影響深遠。其實,童年負面經驗並不少見,在三十幾年前的美國,就有研究指出其普遍性及影響力。

🍳飲食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生理需求,也可能是一種心靈上的調劑。可使用東大《寫作測驗》第一回「熟悉的味道」學習闡述最為印象深刻的一道菜餚,並藉這道菜,模仿〈紅蘿蔔蛋糕〉,勾起過往回憶,連結情感抒懷。

(影片全長16:02,建議觀看4:00-9:30)

  童年負面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簡稱ACEs)的研究始於1990年,美國一位內科醫師Vincent Felitti在治療減肥患者的過程中,曾約談286位病患,發現這些患者過半有兒時受虐經歷。

  為探討童年負面經驗對成年後健康狀況的影響,Felitti與流行病學家Robert Anda合作,設計包含10種「負面童年經驗」的問卷,於1995年到1997年間,訪問超過17,000名對象,並得到一個驚人的事實:將近三分之二的人,曾經歷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創傷;而有八分之一的人經歷過四種以上。

  該研究指出,童年時經歷過的創傷越多,成年後有較高的機率罹患生理與心理疾病,包含癌症、心血管疾病、肥胖、憂鬱症、藥癮、酒癮、減短壽命等。此外,由於童年負面經驗經常源於不安的生活環境,為了生存,孩子需要保持警戒,長期處於充滿壓力的狀態會對大腦發展造成影響,大腦內掌管情緒的「杏仁核」(Amygdala)可能會誤判外界訊息,在沒有威脅的事上做出劇烈反應,造成人際交往的困難,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學習及工作。

【好書推薦】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深井效應》一書,昭示了童年逆境經驗對一個人的深遠影響。作者Nadine Burke Harris以小兒科醫師的觀點,指出孩子生病背後的因素,與童年創傷的直接相關,並分享其執業時遇見的不同案例和個人經驗,說明童年逆境經驗的負面影響如何產生、可能採取的治療方式等。透過這本書,作者鼓勵人們直視童年負面經驗,打破負面經驗造成的惡性循環,希望逐步改善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健康。

(了解更多)

ACEs測驗量表

  ACEs測驗量表為一份包含10題問題的問卷,用以調查受訪者及病患童年時是否曾遭受家人、照顧者的言語羞辱、肢體傷害;或家人、照顧者有酒癮、毒癮、藥癮等問題,導致疏忽對受訪者及病患的照顧;又或是家庭環境不安全,家人或照顧者曾受暴等。

(觀看完整問卷)

揮別童年陰霾

  「做紅蘿蔔蛋糕,又讓我想起媽媽,雖然她從沒烤過任何糕點,這也不是我記憶裡的家庭滋味,然而去年冬天媽媽病逝後,我竟是靠著它,熬過最困難的時光。……把紅蘿蔔洗淨削皮,一根根刨成絲,空蕩蕩的時候最宜勞動,刨了許久都不手痠。」

  母親逝世後,蔡珠兒透過烘焙,整理往昔與母親的回憶,直面童年留下的傷口。在專注刨絲的手工活中,蔡珠兒也在進行「自我療癒」的過程,幫助自己從失去母親,及童年受傷的經歷中慢慢走出。面對過往的陰霾,已造成的傷害雖無法回復,但未來並非不能改變,讓我們陪著受傷的內在小孩,再一次擁抱希望。

🔔〈紅蘿蔔蛋糕〉一文,蔡珠兒運用表層訊息(e.g.專注刨絲)傳遞深層意涵(e.g.梳理心中鬱結),若想練習類似手法,可參考東大〈紅蘿蔔蛋糕〉「思維工程學習單」(請見光碟、教學雲)中的「貳、改觀過程」。先學習解構課文,進而能模仿創作,寫成一篇情融於物的文章。

何謂「內在小孩」?

  德國心理學家Stefanie Stahl在《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指出,「內在小孩」是一個人童年經驗的總和,由「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組成。「陰鬱小孩」代表自我價值感中因受創而陷於脆弱且不穩定的部分;「陽光小孩」則是自我價值感中完好無損的部分。透過鼓舞內在的陽光小孩,關懷、撫慰陰鬱小孩,能修正因曾經的傷害而發展出的自我保護策略,如情緒的失控,從而能控制自身行為和情感,重建內在的家,及外在的人際關係。

(了解更多)

自我療癒的五種方式

面對童年陰影,美國諮商心理師留佩萱,在個人部落格分享了五種自我療癒的方式。

【推薦影集】冥想正念指南

  《冥想正念指南》由曾經出家近十年的Andy Puddicombe(Headspace共同創辦人)製作,以平易近人的動畫探討冥想的益處,第一季共8集,每1集皆提供冥想技巧和練習機會,引領觀眾梳理雜亂無章的思緒,利用冥想的力量,由小至大,處理生活、生命當中的困境。

(了解更多)

《冥想正念指南》第一季中文預告,影片全長1:30

🔗建議搭配🔗

活動A、連結內在小孩

二、飲食療癒靈魂

飲食與心靈

  「把核桃、葡萄乾和香草汁拌入麵糊,倒進抹油的烤盤,放入烤箱。豐美的香味源源泌出,由鼻而心灌滿空蕩的體腔,我並沒有挨餓,然而味蕾長期貧瘠荒涼,缺乏滋沃的熱量,使得心靈軟弱瘀傷。」

  口腹之慾長期以來未獲得滿足,使心靈跟著空虛受傷。透過蔡珠兒的描述,可以發現「吃」對人來說不只是「吃飽」就好,除了生理需求要滿足,心靈需求也應一起被照顧,但是生活當中有那麼多食材可選擇,究竟該吃什麼、怎麼吃,才能更恰當的滿足我們的心?

💭寫作常使用感官摹寫,呈現畫面、氣味等,〈紅蘿蔔蛋糕〉中也運用許多摹寫技巧,細節的展現了製作紅蘿蔔蛋糕的過程。可利用東大《互動式迷你卷》〈紅蘿蔔蛋糕〉第三題【色香味俱全】,練習以感官摹寫技巧描述喜愛的菜餚。

(影片全長2:42)

  正念飲食(Mindful Eating)的概念,源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Jean Kristeller博士設計的一套「正念飲食覺知訓練」(Mindfulness-Based Eating Awareness Training),最初是提供給暴食症患者的飲食策略。正念飲食強調,進食中應有意識的聆聽身體內在訊息、覺察當下感受,避免被情緒、口腹之慾左右而「盲目」進食,簡單來說,就是要專注在「吃飯」這件事上

  正念飲食的訓練經常從「正念葡萄乾練習」開始,藉由仔細觀察、觸摸、嗅聞、品嘗一顆葡萄乾,了解自身飲食習慣,並能進一步做出調整。透過正念飲食,探索用餐過程的身體感覺、想法、情緒反應,並搭配外在知識,包含正確的營養觀念及運動等,以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型態,維持身心健康。如此,飲食便不再只是填飽肚子、應付生理需求,而是能在日常生活中善待自己,使心靈獲得滿足的過程。

(正念飲食的10個方法)

  療癒食物(Comfort food)的概念最早見於1966年美國《棕櫚灘郵報》(The Palm Beach Post),報導指出,當成年人置身於嚴重的情緒壓力下,會轉向所謂的「療癒食物」,這些食物連結著童年的安全感,就像媽媽的荷包蛋或雞湯。2015年,心理學家Jordan Troisi經由實驗研究發現,人在感到孤獨、無助,或面臨危機時,會嘗試去做帶來舒服與快樂的行為,而「吃」就是其中一種,點出食物的功能之一是撫慰人心,此研究結果正與療癒食物的概念不謀而合。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部分食物能撫慰人心和其營養成分有關,如色氨酸、維生素B、維生素C等,可以幫助大腦製造天然的抗憂劑,促進大腦代謝;就心理學的角度而言,當感官接觸到食物,感受到溫暖、香氣,容易使人放鬆,而熟悉的食物還會讓人產生「回家」的安全感,提供情感上的滿足。不過,縱使食物具有療癒功能,也不代表為了療癒就該無限制的過度飲食,美國密西根大學整合臨床部就提供了一座療癒飲食金字塔,強調療癒效果與重要營養素的兼具。

米其林主廚的家宴

(影片全長5:08,建議觀看0:00-2:26)



  卸下餐廳名廚光環,米其林主廚江振誠和母親、妻子平日最開心的,便是一起買菜、煮菜、吃飯,運用宜蘭當地最新鮮、原始的食材,變幻出一道道風格殊異的家庭料理。江振誠自言,他的comfort food是以一個大鍋烹製而成的料理,像是煲湯、火鍋、鹹粥等。雖然家中三人料理的風格不盡相同,但為了彼此所煮出的每一道料理,都在美味之中,蘊含了深刻的情感,也讓日常生活裡每一次用餐,成為拉近家人關係的重要儀式。


(了解更多江振誠的故事)

🏠建議搭配🏠

活動B、餐桌上的家

鏡頭下的飲食療癒

  除了飲食文學外,也有許多影視作品是以飲食為主軸,藉不同類型的手法,展現飲食療癒人心的一面。

▲《深夜食堂》第一部電影版中文預告,全長1:08

日本│深夜食堂

  《深夜食堂》原是由安倍夜郎創作的漫畫作品,2009年翻拍為電視劇,2015年第一部電影版上映。內容講述一間位於日本新宿巷弄內,老闆獨自經營的食堂,每天深夜0點開始營業至早上7點,沒有特別的店名,僅在門簾上寫著「めしや」(飯屋),被常客稱為「深夜食堂」。食堂的固定菜單雖然只有五樣,但老闆表示,只要自己可以製作的食物都可以點。每位來到食堂的客人,都藉著美食的療癒,放下內心的煩悶,找回生活的力量。戲劇內容透過食堂客人與老闆的互動、對話,深沉的描繪出複雜的人生百態。

▲《小時光麵館》第一季第一話,影片全長4:36

臺灣│小時光麵館

  《小時光麵館》第一季,是2015年廣告代理商ADK為統一麵拍攝的一系列廣告,至2020年已推出四季。每一集廣告,都藉由不同的統一麵吃法,講述一碗麵,與一個人背後的連結和故事,呼應了統一麵的廣告文案:「以心情調味。」統一麵雖然平凡無奇,但經過老闆的巧手製作、精心料理,簡單的麵條搖身一變,成為客人難忘的佳餚,同時也寄託了客人的深刻回憶。廣告裡,「小時光麵館」是一個又一個人生故事發生的場所,而每一碗麵,也都是一個人在經歷挫折、傷痛、氣憤......後,療癒心靈的美食。

(觀看《小時光麵館》全系列)

💡建議搭配💡

活動C、飲食療癒菜單

三、獨自站穩的力量

自我覺察

  「多年以後,我才逐漸察覺,不識字的媽媽,在宗教裡傾洩她對人生的熱情,一如我對文字的痴戀。……在夢裡,我烤了紅蘿蔔蛋糕給媽媽吃,豐潤厚實,暖熱噴香,我說,媽媽,妳沒有給我的,我自己做到了。」

  經由烘焙,蔡珠兒察覺到自己早已不再只是渴望父母給予的孩子,而能憑藉自身力量,彌補童年時期的匱乏、缺憾,並可以成熟的處理與母親間傷痛的回憶,看見自己和母親相似的一面。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都可能在關係中經歷挫折、感覺迷失,此時不妨重新檢視自我,培養「站起來,再向前走」的勇氣。

  復原力廣義的解釋是指一個人經歷壓力、逆境或創傷後,從中順利恢復、成長,展現出比先前更好的狀態的能力。復原力幫助我們適應外在環境或突發事件,而擁有高度復原力的人,通常也較能覺察、調節個人情緒,看見自身價值。藉由以下的方式,可學習如何提升復原力:

💪建議搭配💪

活動D、啟動復原力

讓關係和解,造就更好的自己

  「這當然是我一生的遺憾,不過我現在可以諒解,因為我媽媽也留給我很多好東西,好像我喜歡烹調,對食物有直覺,很小的時候已知道如何炒菜,學會基本技術,其實都是她教給我的。」── 蔡珠兒

💬隨著時光過去,伴隨成長而來的理解,讓我們對生命中的諸多衝突、困厄,產生不一樣的解讀。可運用東大《議起玩國文》〈紅蘿蔔蛋糕〉「課後思辨、一」探索過往曾無法釋懷的事件,嘗試以不同的角度,學習釋然。

接納不完美爸媽

(影片全長4:25,建議觀看0:13-1:18)

  父母的存在,對許多人而言是權威、楷模,然而父母並非萬能,教養更難臻於完美。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都可能看見父母「不美好」的一面,隨著期待破裂而來的失望、憤怒、悲傷,也可能悄悄跟著我們,進入和其他人的互動當中。影片裡,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指出父母也是人類,只有認清這個事實,不再給予過高的期待,認為他們必定要給予自己「什麼」,我們心中的結才有機會解開。

劃清界線

(影片全長3:41)

  在一段失衡的關係裡,特別是面對掌權者,很容易陷入「不斷努力去滿足對方期待」的困境,而這正是自我價值低落的表現。為了成全他人期待,一再忽視個人感受,將關係建立在威權、恐懼之下,最終可能導致不良的人際關係,陷入「情緒勒索」的惡性循環。影片裡,諮商心理師周慕姿強調,要懂得與情緒勒索者劃清界線,讓勒索者意識到必須調整行為,也保護自己不要再被傷害。

📢想了解更多親密關係(婚姻、父母和子女)對自己的影響?可參考東大《議起玩國文》〈紅蘿蔔蛋糕〉「課後思辨、三」。觀賞臺灣歌手賴佩霞在TED的演講:找一條回家的路,認識在親密關係中,家人間的互動對個人的影響,體悟唯有與父母和平相處,才能真正喜歡自己。

✍️建議搭配✍️

活動E、飲食連結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