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感覺」到「事實」的差距

人 X 真確 X 思考偏誤

本課從生活情境破題,提醒讀者養成反思習慣的重要性,課文從幾個方向分別舉例論述人為何會產生錯誤認知,最後以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勸勉讀者,正視自己的無知,培養理性思辨的態度。培力多則由課前暖身開始,引起思考,先讓學生從「眼見不為憑」的兩隻影片看見片面訊息帶來的錯誤推論,再帶到如何真確用數據認識事實。接著談「傳說中的理性經濟人」與行為經濟學,從新的研究裡看見人常有的不理性舉動。培力多也介紹了與課文相關思考偏誤,且用「劍橋分析」事件編製成活動學習單,帶學生應用所學。最後「如何克服偏誤」單元,我們介紹了《真確》這本書,搭配Gapminder泡泡圖加入臺灣數據後可比對的網站,讓學生可自己動手,看見世界的真實。

一、從「感覺」到「事實」 

你信任自己的感覺嗎?比方說「眼見為憑」?

請看完下面這兩則影片後,再回答這個問題。

房東老闆娘霸凌市場攤販?(時長:5分10秒)

上面是泰國正大集團CPALL & 7-Eleven 在2017年製作的一則發人深省的廣告,前半敘述一個霸氣威武的市場房東帶著她的部下巡視市場並收租,不斷說著:「要交租金了,不要拖延。」還把攤販的磅秤掃到地上,怒罵對方;還要部下強行端走菜攤上的菜盤。這些舉止都被人拍下來傳到網上,一時間廣泛流傳,其強盜般的行為引起公眾憤議。

影片從3分40秒之後急轉直下,揭露了原本未出現在鏡頭前的時刻。老闆娘的舉動有其原因,她其實是個善良、公正又講求衛生的人,但未見全貌的影片卻完全扭曲她的作為。

(時長:17分07秒)

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利運用了幾個經典的錯視現象告訴我們:你覺得不同長度的桌面,可能相同;你覺得是不同色的方塊,是受了周圍色調的影響。而「你是否願意捐贈器官」的調查,為何會出現落差極大的結果?這是因為問卷設計的不同導致。他又以醫生決定開不開刀、去國外渡假、訂報與約會選擇為例,呈現了「新選項」如何帶來行為改變。透過這些範例,艾瑞利說明了人其實不太了解自己的喜好,所以我們的喜好容易受外在環境變動而隨之改變。

數據告訴我們的事

讓我的數據改變你的想法(時長:22分29秒)

這場TED演講是《真確》作者羅斯林以數據講述世界發展的真實狀況。他以自身在瑞典大學教書的經驗為例,說明為何不宜再使用「發展中國家」、「已開發國家」這種太粗略的分類來陳述以及理解世界,每個洲甚至國家內部都有很大落差,所以必須以開放、精確的數據去因地制宜。而那些我們以為的「西方國家」、「其他國家」的舊印象,其實反映的是五十年前的舊資料。

當我做選擇時,我所依據的感覺合乎邏輯嗎?

【課文快讀】

二、傳說中的理性經濟人與現實

傳說中的理性經濟人 

指的是古典經濟學中所假設的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經濟人行為符合邏輯,極度理性,也不考慮他人的利益,只著眼於追求個人長期利益最大化的人。

例如在A>B且B>C的情況下,A一定大於C,所以經濟人在喜歡咖啡大於茶、喜歡茶大於汽水的情況下,在咖啡與汽水間的選擇,一定是咖啡。

研究你的選擇——行為經濟學 

經濟人做決策的理性、邏輯性,讓一般人難以望其項背,一般人每次決定喝咖啡或汽水時,可能都還要依據天氣、心情等原因,重新抉擇。但古典經濟學卻假設在經濟活動中的人都是經濟人,一切行為合乎邏輯,所有的理論和模型也依此創建。

後來,有一些心理學家、認知科學家、經濟學家發現了「人不太理性」的事實,透過許多問卷、研究,指出大腦在做決策時,會受到情緒、個性、社會地位等因素影響,逐漸形成了「行為經濟學」。起初,提出這個概念的人因為挑戰了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設而被視為邪門歪道,直到後來愈來愈多研究解釋了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的「異常」,行為經濟學才被接受。近十餘年更陸續有兩位行為經濟學家獲頒諾貝爾獎:2002年,寫下《快思慢想》的康納曼;2017年,寫出《不當行為》的塞勒

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什麼? 

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的塞勒,他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他最知名的學說便是「心理帳戶」。他認為人做決策時,會在心中建立各個單獨的「心理帳戶」,例如獎勵、卡費、家用、飲食,再根據這些帳戶的影響去抉擇,而非考慮自己的全部資產。

例如,有人中了樂透後會請大家吃東西,或者拿到振興券後會想買之前不會買的小奢侈品。這是因為人在心中把這筆意外之財列入「獎勵」收入,就會以輕鬆的心情將它花掉。一樣是三千元,腳踏實地賺來的和別人送的,用起來的謹慎程度就不一樣。然而,這就不符合經濟人的理性和邏輯。

「會員會費制」也運用了這個學說,這個制度設計將購買和消費的感受分開,人在使用時減少了付錢的體驗,例如當我們用儲值消費或者月初、年初收固定會費的方式消費時,人比較不容易感覺到「自己花了錢」,僅會有愉快的體驗,因此會買更多產品,或持續繳付會費。

這些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影響我們決策的心理效應,都是我們容易踏入的選擇陷阱,在在提醒著「人的理性有限」 ,要努力克服外在的影響。

三、常見思考偏誤

【課文快讀】

【群體影響了你我】同溫層效應/從眾效應/沉默螺旋效應

【課文快讀】
同溫層效應Echo chamber

由於年紀、性別、觀念、興趣、想法等屬性類似的人,容易結交並分享想法,久而久之,感覺上某些想法似乎是大眾的共識,但實際上卻未必如此。而這種認知卻會讓我們降低戒心,失去發現錯誤的良機。

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 

指人會受到群體中多數人表現出的一致意見或想法所影響,進而跟從的效應。又稱「羊群效應」。

在群眾效應影響下,當某種「銷售第一」、「朋友們都買了」的商品出現,人們對它的偏愛會增加,也會增加購買的可能性,因此這個效應也常被現在的行銷宣傳運用。
相關詞語:西瓜偎大邊。

沉默螺旋效應Spiral of silence 

在群體中,如果人們感覺自己的意見是少數派,因為怕被群體孤立或攻擊,他們將會保持沉默不說出自己的「異見」。但因為媒體更常關注、報導多數派的意見,於是又將多數派聲量擴大,使少數派聲音愈來愈小,有如螺旋向下。

🔔想想看:

網路社群讓現代人表達、傳遞意見比過去更快速,當這三個效應一起發生時,A「強勢意見者」、B「無意見者」、C「弱勢意見者」在群體中的人數會有什麼變化呢?

【眼見不為憑】存活者偏誤/現成偏誤/真相錯覺效應 

【課文快讀】

存活者偏誤Survivorship bias 

「存活者偏誤」則是指看得見的例子,都是最後存活下來的優勝者。像是成名搖滾樂團、生意興隆的商店。由於我們不容易看見那些失敗者,就容易高估成功的機率。

【課文快讀】

現成偏誤Availability Bias

「現成偏誤」指的是我們習慣以現成的資訊來理解事物。就像常聽到某個主張,就以為有此主張的人比例很高,但很可能只是因為這些訊息較容易被報導,或者自己的朋友較多選擇此種類別的同溫層效應,而使人產生認知上的偏誤。

🔔想想看:

有許多人覺得坐飛機比開車危險,是因為飛機失事一次會使很多人喪生,而且幾乎不能生還。但事實上,飛機失事的人數和致命機率真的高於車禍嗎?
2020年全球飛機失事人數臺灣道安資訊查詢網

真相錯覺效應Illusion of truth effect

「真相錯覺效應」是指當一個訊息重覆曝光在人面前時,人會因為熟悉而生好感,進而提升信任。就算這個訊息內容和人已知的常識事實相矛盾,人也會對它愈來愈信任。
相關詞語:謊言重覆千次即為真理、三人成虎、眾口鑠金。

【喜好的擴散】秉賦效應/IKEA效應/月暈效應 

秉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秉賦效應」指的是人對自己擁有的資產做價值評估時,往往會高估。因為人一旦擁有的物品,就會對其產生偏愛,該物品在人心中的價值也會相應提升。
相關詞語:敝帚自珍。

IKEA效應IKEA effect

與「秉賦效應」類似,指消費者會認為自己親手組裝出的產品有較高的價值,對其有偏愛。
相關詞語:自我感覺良好。

月暈效應Halo effect

「月暈效應」指人對他人的評價,會由第一印象擴散、暈染而成,所以常常以偏概全,或以刻板印象詮釋。這是因為人在認知事物時,大腦會將視覺、味覺、嗅覺等各個訊息統合成一個完整印象,所以人也會由局部推理出自以為的整體印象,例如有人比較「冷漠」,那就會被認為「孤獨、古板」。
相關詞語:以偏概全。

👉👉建議搭配活動:

活動C、檢查新聞

四、如何克服偏誤

【課文快讀】

《真確》

作者漢斯•葛斯林提出了十種直覺偏誤,例如常用在行銷的急迫型偏誤「再不做就太晚了」、「再不買就沒了」,或者使人提不起勁改變的宿命型偏誤等,這些偏誤讓大腦做出不吻合真實數據的判斷,葛斯林在書中一一提出對治的方針,為我們不精準的大腦認知提供解方。

葛斯林創建了鏈結世界各地資料庫的GapMinder泡泡圖網站,可以比對各國資訊,讓使用者有綜觀古今的認知。下面是整合臺灣資料後的結果:

👉👉建議搭配活動:

活動D、雙面報導 

相關延伸閱讀

《有限理性》是行為經濟學入門的經典之作,探討:真實的人類是如何採取行動的?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那樣的行為會帶來什麼結果。在全方位的綜合考量下,更準確預測人類與社會的經濟本質和行為。


由淺入深帶領讀者理解「理性決策的艱難」,將行為經濟學應用在生活各個層面,從效率決策、經營管理、投資理財,甚至政策與文化,包羅萬象,重新顛覆你對自己、經濟學、世界的思考與看法。

《橡皮擦計畫》《魔球》作者詮釋行為經濟學的兩位大師丹尼爾•康納曼與阿莫斯•特沃斯基合作研究的故事。康納曼近乎過目不忘,從不做筆記;特沃斯基智商奇高,曾有心理學家說:「你愈快認清自己比特沃斯基笨,你的智商就愈高。」這兩個性格南轅北轍的天才,當年同在以色列與美國,卻一直不熟,直到一個偶然,才決定在一起研究人類的理性如何運作,最終解開長久懸宕的認知之謎。

《贏家的詛咒》行為經濟學之父塞勒的另一部作品。本書用一些簡單、甚至很有趣的例子,來說明一些反常現象,例如:

※ 拍賣競標的贏家,其實常常是輸家──「贏家的詛咒」現象。

※ 人們突然獲得一筆小錢,常常會花掉;但獲得一大筆意外之財,常常會存起來。

藉由許多有趣的實驗,塞勒剖析了人類不理性決策及其原因,這些不理性自利、不效用極大化、邏輯不一致的行為,可能提供了套利機會,也引發了行為經濟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