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系統分類與演化研究室
我們實驗室之研究近年主要在於植物的系統分類與生殖系統的演化,從植物分類學、植物生殖生物學、分子演化學等各面相,探討植物系統分類與生殖策略的多樣性演化。同時我們實驗室也對物種分布和東亞植物區系進行研究,以臺灣為中心,對東亞和東南亞鄰近地區植物相進行分析。另外本人也進行臺灣植物探索史的研究,特別是日治時期台北帝大的植物研究有興趣。近五年來的研究即以此為主軸,分成幾個主要的方向,目前主要的研究重點及成果簡述如下。
(1) 植物系統分類與演化
我們實驗室近年針對植物研究材料如蛇菰 (Balanophora)、奴草 (Mitrastemon)、樓梯草(Elatostema)、三蕊草 (Sonerila) 等進行研究,除了系統分類的問題之外,也探討生殖或演化發育學上的問題。相關的發表文章可見於 Su et al. (2012, 2015 Taxon, 2019 PNAS, Balanophora), Tseang & Hu (2014 Phytotaxa, 2015 Taiwania, 2019 MPE, Elatostema), Yang & Hu (2018, 2022 PLoS ONE, Ardisia),Wai & Hu (2020 Kew Bulletin, 2023 Phytotaxa, Sonerila) 等。
疏花蛇菰 Balanophora laxiflora
筒鞘蛇菰 Balanophora involucrata
奴草 Mitrastemon yamamotoi
(2) 植物分布類型研究
植物分布的類型與環境本身生物或非生物的因子,以及生物歷史的脈絡都有關係。我們目前利用大數據分析,建構出台灣以及鄰近東亞東南亞地區植物分布類型,並對特有性,稀有性等進行研究。整個資料庫的建構包含各大標本館的標本資料,以及數次植物調查的樣區資料等。有關氣候模型在臺灣植被的應用可見於 Lin et al. (2018, Taiwania),Lin et al. (2019, Appl. Veg. Sci.),而也有有關臺灣雌雄異株植物分布類型之研究發表於 Lin et al. (2019, Ecol. Res.)
自標本館館藏和野外調查資料,統整分析台灣植物分布類型
台灣雌雄異株植物分布
(3) 台灣植物探索史
主持人研究室對於日治時期,特別是臺北帝大時期 (1928-1945) 的植物調查進行整理研究。台北帝大時期的植物分類研究學者,由原北海道大學的工藤祐舜教授領軍,開創了臺北帝大的植物學講座,然而在工藤教授的英年早逝的影響下,植物分類研究發展一度受到重創,而在正宗嚴敬、山本由松、細川隆英、鈴木重良、福山伯明等人的努力下,本土植物學的研究終於走出臺灣自己的天空,甚至觸腳伸到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這期間來自臺灣及世界各地的植物標本,總數有十萬份之多,故針對臺大植物標本館各種典藏資料進行整理和重新詮釋,以讓大家能更加瞭解先人們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發表的文章包含鄭怡如、胡哲明 (2020,太平洋島嶼植物),胡哲明 (2023, 塵封的椰影)。
(4) 民族植物研究
民族植物與傳統生態智慧的相關研究在臺灣近年漸漸受到許多重視,然而在臺灣植物學和人類學的合作仍在起步階段。本人研究室與台大人類系的羅素玫老師合作進行台東都蘭阿美族的野菜園研究,相關發表可見於羅和胡 (2022,臺灣人類學刊20:79)),其餘可見羅和胡(2020,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8:29) 的文獻回顧,以及其他如胡哲明 (2021,原住民族文献47:45) 等。
台東都蘭阿美族的野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