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魚研究室
本實驗室主要的研究物種為鰻魚 (genus Anguilla),是一種陸海之間的洄游性魚類,成魚在海洋中產卵,孵化的幼苗藉由洋流的漂送,再將其送回大陸棚附近,接著就會進行變態,變態過後的鰻苗會經由河口上溯到河川棲地生長, 幾年之後,長成的個體會再回到出生地海洋中產卵。台灣地區最常見的鰻魚為日本鰻 (A. japonica) 與鱸鰻 (A. marmorata)。
近年來,因棲地惡化、過度捕撈、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等因素,使得鰻魚資源量大幅度下降。以日本鰻為例,資源量跟過往相比減少超過九成,而且日本鰻的人工繁殖技術目前尚無法達到商業化規模的量產,所以鰻魚養殖產業所需的鰻苗仍完全依賴天然鰻苗之捕捉,因此,為了確保鰻魚資源的永續利用以及鰻魚養殖產業的永續發展,我們實驗室積極的研究:
(1)東亞地區鰻魚的來游機制
(2) 利用衛星遙測技術與eDNA 來評估東亞地區鰻魚河川棲地品質與豐度
(3)室內漁電共生廠循環水養鰻系統開發
(4)日本鰻的人工繁殖技術。
東亞鰻魚來游機制與其河川棲地利用的探討:
收集東亞各地區的鰻苗樣本,並利用耳石日周輪定齡法與東亞陸棚海流分析,來釐清鰻魚來游的機制,以及採取環境 DNA (eDNA) 的偵測技術,了解鰻魚在河川中棲地利用的方式
利用衛星遙測技術來評估東亞地區鰻魚河川棲地品質:
以衛星遙測技術(ArcGIS),結合鰻魚資源生態調查,快速估計東亞地區各河川鰻魚現有資源量與有效棲地指數 (HQI) 的歷史變遷,提供政府劃設鰻魚保育河川之參考。
種鰻放流及其效益評估:
協助水產試驗所執行種鰻標識放流計劃,並進行放流種鰻之降河洄游動態分析。以及利用衛星標識放流,追蹤野生鰻與放流鰻的降海洄游路徑。
日本鰻人工繁殖技術的開發:
利用荷爾蒙催熟的方式,誘導日本鰻種鰻的性成熟,並成功產出受精卵與孵化出柳葉鰻苗,後續會進一步改良柳葉鰻苗的培育方式。
日本鰻轉錄體與基因體的組裝:
利用次世代定序的技術來獲得大量的日本鰻轉錄體與基因體的序列,並藉由與中研院資訊所林仲彥博士的合作,我們成功組裝出日本鰻之轉錄體與基因體,未來可協助與鰻魚相關的生理機制研究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