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菌光合作用實驗室
大家對於光合作用的了解普遍來自於植物,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僅佔全球氧氣產生的50%,而另外50%來自於藻類和藍綠菌。光合作用自35億年間從藍綠菌演化至今,產生了非常多的多樣性。為了對光合作用的演化歷程和多樣性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們以遺傳學、生理學、結構生物學,和生態學的角度研究於兩大類型的藍綠菌:(1) 可吸收遠紅光 (FRL, 波長 700-800 奈米) 行光合作用(FaRLiP) 的藍綠菌 、(2) 演化早期分支保留原始性狀、不具葉綠囊膜的藍綠菌。研究這兩種藍綠菌,其一可了解光合作用的演化過程中,從不具葉綠囊膜的藍綠菌轉變至具葉綠囊膜的藍綠菌和植物的葉綠體,這之間產生了甚麼變化。其二,藍綠菌特化出的吸收遠紅光的能力,可讓我們了解光合作用在不同環境下演化特化出的功能,和這些藍綠菌在全球的分布以及生產力上的貢獻,以增加未來應用在合成生物學上的價值。
葉綠素d和f可以幫助遠紅藍綠菌吸收太陽光中的遠紅光行光合作用。相較於只利用可見光的植物,吸收遠紅光可以讓遠紅藍綠菌多獲得35%的能量呢!
我們的研究主題是光合作用在環境中的多樣性、機制,及應用,特別是藍綠菌和藻類如何利用遠紅光進行光合作用的機制,和它們在環境中的多樣性和分佈。
遠紅光藍綠菌環境分佈與多樣性
藍綠菌的光合作用特性
FaRLiP 藍綠菌遠紅光基因調控
耐高溫高固碳藍綠菌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