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資源動態研究室
全球有九成的魚貨來自六大遠洋捕魚國船隊,臺灣是其中之一。不但遠洋漁業年產值 400 多億元,居全球前三位,鮪延繩釣產業規模更是全球排名第一,作業漁場遍佈世界三大洋區。臺灣漁業發展已從過去追求漁獲量成長,轉變為保育海洋生態環境,養護管理漁業資源,以維繫漁業永續經營。本研究室的研究重點歸類為下面四個領域:
漁業生物學
研究瞭解重要經濟漁業生物(例如:高度洄游性魚類及甲殼類)之生物學、生態學、生活史及其與環境因子(或生態棲地)關係。野外生物調查與樣本採集, 生活史參數估計及生物學數學模型理論與實作。
漁業觀測資料分析
漁業實際觀測資料分析與研究,例如:Logbook 或 Observer 漁業資料分析, 應用統計學方法 (例如:各種線性模型) 分析漁業資料,瞭解漁業 (船) 及魚類族群的時間與空間等動態,探討環境因子及氣候變遷與漁業觀測資料之關係。
魚類族群動態學及資源評估之理論與實作
重要經濟漁業生物 (例如:高度洄游性魚類及甲殼類) 之族群動態學與資源評估,提供國內外漁業管理組織有關資源永續利用之科學建議。應用各種進階統計方法來發展資源評估模式;應用電腦模擬探討資源評估模式的各種問題;漁業管理策略評估。
氣候變遷對漁業資源評估的影響
將魚類生活史 (例如:成長及死亡率) 的改變、環境因子、及棲地指標等考慮在資源評估模式中,進行風險評估,探討其對漁業管理策略的影響與應用。以生態系為基礎的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等研究。
大型洄游性魚類資源量變動:南太平洋長鰭鮪及太平洋旗魚類資源評估
小型洄游性魚類資源量變動:北太平洋秋刀魚資源評估
大型洄游性魚類生物學研究:臺灣近海黑鮪族群變異與耳石抽樣策略之應用
氣候變遷對資源量變動的影響:考慮魚類時間成長變異之資源評估研究 — 以太平洋黑皮旗魚 (Makaira nigricans) 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