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葡萄經濟-主頁 > 3-1生產
大村葡萄生產技術的演進,實質反映臺灣精緻農業的發展軌跡。從早期露天栽培轉型為網室設施,農民平均每公頃投入250萬新台幣建置抗颱強化棚架,此資本支出雖增加初期成本,卻能降低極端氣候導致減產的風險。在栽培管理方面,農民透過「摘心促萌」技術調節生長期,使夏季與冬季產期不那麼集中,避免遇到盛產期價格下跌的情況,提升收益。值得關注的是「草生栽培」的觀念推廣,全鄉葡萄園開始陸續採用人工修剪雜草,不若以往將土面所有雜草全部去除,此舉雖使每公頃年度管理成本增加,但能有效減少殺草劑使用量,符合國際農產驗證標準。
從生產成本結構分析,每公頃年度投入約150萬元,其中勞動成本占比達55%,主要用於疏果、套袋等精細作業。以疏果工序為例,每串葡萄需經多次人工修整,方能達到適當的果型,此人力密集特性形成技術門檻,也解釋為何專業農戶比例從2000年的42%提升至現今78%。在資材投入方面,新式葡萄專用套袋的使用,能提升果粉完整性與減少日燒損傷,能使提升優質果率。有機轉型則呈現階梯式的成本變化,剛開始轉用有機農法時,因為使用有機資材改良土壤,需投入較多成本,但隨著土壤有機質增加,長期來看可以降低肥料使用及病蟲害的防治支出。
3-1-1 抬頭剪下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