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葡萄故事-主頁 > 1-4大村葡萄產業的歷史
彰化縣大村鄉的葡萄產業發展是一個很特別的故事,從一開始政府推動種植釀酒葡萄,到後來改種日本巨峰葡萄,這裡變成了台灣有名的「葡萄故鄉」。這個過程超過五十年,農民不斷改良品種、提升技術,讓葡萄產業越來越發達。
1955年,政府希望找到適合釀酒的原料,於是在大村鄉推動種植「金香葡萄」,因為這種葡萄酸甜適中,很適合用來釀白葡萄酒。到1963年,大村鄉已經有30公頃的葡萄園,主要分布在美港村、過溝村等地,開始形成小規模的產業。但當時農民覺得這些釀酒葡萄的市場需求不大,價格也不太高,所以種葡萄並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
真正改變這個情況的是1964年賴炳芳先生從日本帶回來的6株巨峰葡萄。他把葡萄種在自家門前,發現它們長得很好,適應了台灣的氣候。1965年,他開始推廣巨峰葡萄的種植,因為這種葡萄果實又大又甜,市場上非常受歡迎。到了1980年,大村鄉的葡萄園已經擴展到700公頃,占了當地耕地的35%。
這段時間內,大村鄉的葡萄種植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農民從原本的棚架式種植改良成一年兩收的方式,也開始組成產銷班,讓葡萄的品質和銷售方式變得更專業。還有農民發明套袋技術,確保葡萄的外觀漂亮又好吃。這時候,高品質的巨峰葡萄每2.5公斤可以賣到600元,比以前的品種貴了三倍。
1980年代之後,消費者對葡萄的要求變高,農民開始改變種植方法,提升葡萄的品質。他們學會了疏果技術,讓每串葡萄的果粒大小均勻,也普遍使用套袋,避免病蟲害和農藥殘留問題。這些技術不但讓葡萄更好吃,也讓它符合更嚴格的檢驗標準,甚至能出口到日本。
進入21世紀後,大村鄉的葡萄產業不只是種植和販賣,還結合觀光,讓更多人來體驗採葡萄、品嚐美食,甚至參觀釀酒的過程。從2005年開始,每年都會舉辦「大村葡萄文化季」,吸引很多遊客來玩。這裡還有一棵超過50年的老葡萄樹,被當地人稱為「葡萄王」,雖然現在只剩下兩株,但仍然是大村鄉的驕傲。
為了讓葡萄更容易種植,專家也開發了新的品種,例如「台中1-5號」,這些葡萄不容易生病,而且更適合有機種植。目前,大村鄉的葡萄園面積大約有460公頃,每年可以創造超過12億元的產值,占彰化縣葡萄總產量的60%。
1-4-1葡萄意象深植當地
1-4-2套袋葡萄
1-4-3大村過溝葡萄老樹已在天災影響下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