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2學年課程架構
二、112學年課程執行紀錄
Reduce Single-Use Plastic
本教學單元以「減塑行動」為核心,旨在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塑膠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嚴重危害,並培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減塑行動的意識與能力。首先從認識塑膠本質與特性出發,透過「塑膠聯想」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塑膠在生活中的應用,進而探討塑膠廢棄物帶來的環境問題。
接著,透過「認識塑膠」單元,了解不同種類的塑膠、其回收方式,以及塑膠分解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學生將學習如何辨識塑膠製品上的回收標誌,並了解不同塑膠材質的特性與回收價值。
課程也將探討各國的減塑政策,並鼓勵學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塑膠使用。最後,學生將共同擬定「拒絕塑膠污染,實現零塑膠廢棄宣言」,並透過實際行動,例如:自備環保餐具、減少購買塑膠包裝商品等,為減少塑膠廢棄物貢獻一份力量。
教師結合多元教學方式,像是透過影片引發學生對塑膠廢棄物問題的關注,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觀點並激盪創意。教師在討論後會進行重點講解,搭配學生專屬的學習紀錄本,讓學生能系統性地整理知識,並反思自身行為。透過影像、討論、講解與紀錄的結合,教師期望能將減塑的重要性深植學生心中,進而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減塑行動。
為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塑膠廢棄物的危害,並培養他們對環境議題的探究能力,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結合實作與探究的課程。學生們透過觀察生活中的塑膠製品(左圖─學生作品之認識塑膠種類),並參考「Re-think 重新思考」公益網站的海廢圖鑑(右圖─學生作品之海廢寶可夢),深入了解不同種類的塑膠特性、分解難易度以及對環境的影響(中圖─學生作品之塑膠分解)。
為深化學生對減塑議題的理解與行動力,教師特別邀請「Re-think 重新思考」公益組織的講師蒞臨課堂。講師以生動活潑的全球塑膠廢棄物與回收大百科等案例,進行深入淺出的知識講解,透過互動式的討論活動,引導學生們認識塑膠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嚴重影響,並了解減塑行動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為了讓學生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中學習環保知識,並將環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教師特別邀請「 Re-think 重新思考」公益組織的講師到班級授課。講師透過桌遊「循環之邦」,引導學生在遊戲中扮演不同角色,體驗資源回收、垃圾分類、循環經濟等環保議題。學生們在遊戲中學習如何做出有利於環境的決策,並了解環保行動對生活的影響。
為了讓學生將減塑行動內化為生活習慣,教師精心設計了雙語減塑行動宣言卡製作活動。學生們透過中英文雙語的宣言卡,不僅能更深入地了解減塑的重要性,更能將減塑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指南。他們在宣言卡上寫下自己的承諾,並分享減塑的具體方法,例如:自備環保餐具、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等。透過此活動,教師期望能讓減塑的種子在學生心中萌芽。
圖片呈現了學生們精心製作的雙語減塑行動宣言卡,每一張卡片都展現了學生們獨特的創意與對減塑行動的深刻理解。他們運用中英文雙語,清晰地表達了減塑的理念與具體行動 。學生們不僅提升了雙語能力,更將減塑行動融入日常生活,展現了年輕世代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行動力。
配合學校園遊會活動,學生們化身為減塑大使,精心製作了一系列充滿創意與巧思的減塑海報,在校園內進行倡議與布展。他們運用生動的圖文設計,結合創意標語,向全校師生傳達減塑的重要性與具體行動。
Food distribution
本教學理念以「我們的餐桌」為核心,引導學生從日常飲食出發,思考「糧食分配」的議題。透過探討「食物損失」與「食物浪費」的差異,讓學生了解食物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我們將關注「校園午餐的浪費」現象,並連結至「世界飢餓地圖」,讓學生看見「飢餓與我們之間的距離」,進而反思自身的生活方式。同時,我們也將介紹「食物銀行」與「食物捐贈」等實際行動,鼓勵學生參與其中,為解決糧食分配不均的問題貢獻一份力量。
本教學的目的培養學生對食物議題的敏感度與責任感,讓他們了解食物不僅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更牽涉到全球的公平正義與永續發展。我們希望學生能從中學習如何珍惜食物、減少浪費,並關懷那些生活在飢餓中的人們,進而成為具有同理心與行動力的世界公民。
教師以「世界餐桌」為主題,引導學生從跨文化角度探討全球糧食分配不均的現象。透過分享不同國家的飲食內涵與習慣,學生們不僅拓展了國際視野,更深入了解了糧食與人類健康之間的密切關聯。課程中,教師鼓勵學生觀察不同飲食文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並思考如何改善全球糧食分配不均的問題,以實踐更健康、更永續的飲食方式。
學生們以校園生活中常見的營養午餐剩食為主題,進行調查與探究。他們透過實際觀察、數據蒐集、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校園午餐剩食的現況、原因以及影響。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們學習如何進行資料分析、歸納整理,並培養團隊合作與問題解決的能力。最終,他們將探究成果整理成簡報,並以口頭報告的方式向全班同學分享,呼籲大家關注校園午餐剩食問題,共同思考如何減少食物浪費。
Reduced Inequalities
為了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上的不平等現象,並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10「減少不平等」,教師設計了一系列課程與活動,透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例如:影片觀賞、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引導學生深入探討不平等議題。教師鼓勵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思考社會上各種形式的不平等現象,例如:貧富差距、性別議題、種族歧視等,並引導學生了解這些不平等現象背後的社會因素有哪些。
教師運用影片教學法,透過精心挑選的關於人權議題的影片引導學生進行探討。影片播放後,教師設計一系列引導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激盪創意,並將討論結果整理於白板上。
三、112學年課程之雙語教學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