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1學年課程架構
二、111學年課程執行紀錄
Say No to Fast Fashion
本教學單元著重探討「快時尚」對環境與社會的負面影響。有別於以往不一樣的是,今年的課程增加了外師協同教學,讓雙語的應用比例更為提升;而學生所擬定的「快時尚三不三要行動宣言」,除了鼓勵大眾杜絕快時尚之外,也採用科技融入學習的模式,使用Canva軟體取代紙張海報繪製,設計倡議行動宣言,讓倡議行動也走在科技的尖端。此外,我們也響應FYNE企業的傻瓜計劃,向全校與社區鄰里募集二手衣,讓這些用不到的衣裳能夠百分百回收再利用,製成新衣服或是燃料棒,再創衣服的二次生命。
今年度的快時尚課程,不僅融入了外籍教師的參與,營造了雙語學習的環境,更結合了科技元素,讓學生們透過數位工具設計出別具創意的「三不三要行動宣言」。
「快時尚三不三要行動宣言」設計完成後,學生們將站上講台以簡報方式向全班展示他們的成果。他們不僅要清晰地闡述行動宣言的內涵與意義,更要透過生動的圖像與影片,引發聽眾的共鳴,進而號召大家共同響應,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課程更進一步引導學生們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呼應FYNE企業的傻瓜計劃,發起二手衣回收的公民行動方案,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提升了語言能力與科技應用技巧,更培養了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社會責任感。
募集到的二手衣數量之驚人,不僅反映了社會大眾對衣物資源的浪費,更強烈地喚醒了我們對「快時尚」現象的反思。這不僅僅是一次舊衣回收行動,更是一次對消費習慣的深刻檢視,提醒我們正視快時尚所帶來的環境與社會問題,並以實際行動杜絕過度消費,共同邁向更永續的生活方式。。
Single-Use Plastic Reduction
今年度的教學課程,我們以「塑膠廢棄物的全球挑戰」為核心,融入了大量的雙語教學,旨在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這個迫切的環境議題。透過中英文雙語的教學影片、文章和討論,學生們不僅學習了塑膠的本質(the nature of plastics)、廣泛用途(wide applications)和普及原因(reasons for its popularity),更以全球化的視角(global perspective)探討了塑膠對環境造成的影響(environmental impacts)。
透過今年度豐富的雙語教學活動,我們期望學生們不僅提升了語言能力,更培養了對環境議題的國際觀和責任感。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塑膠廢棄物議題,並提升數位學習能力,老師設計了結合影片觀賞與互動式測驗的學習活動。老師將關於減塑議題的精選影片嵌入Google表單中,並設計一系列引導思考的問題。
學生們不僅在減塑政策的報告中展現了雙語能力,更將所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他們以雙語蒐集資料、製作簡報,並於課堂上流暢地用中英文分享各國減塑政策的異同。報告結束後,學生們積極參與校園減塑行動,例如:自備環保餐具、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等,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減塑理念,展現了語言學習與公民行動的結合。
Food Waste and Zero Hunger
為了讓學生們更深入地體會食物對人類的重要性與影響,教師以生活化的午餐作為起點,引導學生從日常飲食中觀察食物的來源、營養價值以及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探討食物浪費與飢餓議題,讓他們理解全球食物分配不均的現況,以及剩食造成的環境與社會問題。透過教學設計,期待學生們能珍惜食物,更培養關懷他人、關注全球議題的公民意識。
美國籍外師 Liam 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探討食物浪費議題。他從分享美國學生午餐的真實案例出發,與台灣學生的午餐內容進行跨文化比較,引發學生對飲食習慣的思考。透過比較食物的種類、營養價值以及剩食情況,學生們不僅了解不同文化的飲食差異,更深刻體會到食物浪費的嚴重性。Liam 老師鼓勵學生們從日常生活的觀察出發,思考如何減少食物浪費,進而培養珍惜食物的觀念。
Conflict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ulture
教師透過現代與傳統文化的衝突議題,引導學生理解其他國家類似的文化衝突案例,例如西班牙的奔牛節、美國與日本的捕鯨及獵殺海豚等。學生們將從環境保護、動物權益、公共安全、健康飲食等現代議題出發,分析這些傳統習俗與現代理念之間的差異與衝突之處。。
為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的衝突,教師設計在地文化探究活動。學生們將針對放天燈、食用魚翅、拜拜燒香、中秋烤肉等傳統習俗進行觀察與研究,並從環境保護、動物權益、公共安全、健康飲食等現代議題出發,分析這些傳統習俗與現代理念之間的差異與衝突之處。學生們不僅學習如何以批判性思維看待文化傳承,更將這些探究結果分享給美國芝加哥Mitchell小學,進行跨文化交流,從而培養學生們的國際視野與溝通能力。
三、111學年課程之雙語教學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