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魔相應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宗教與文化研究室」

原始佛教讀書會

【相應部選讀•第四單元:惡魔相應‧2003/5/3】

主講人:吳文璋

 

吳文璋:

為什麼講〈惡魔相應〉呢?談儒家及聖經時比較少談到惡魔,但今天進入佛學可以發現在原始佛教的修行裡,惡魔相應是相當重要的部分,怎麼說?孔漢思[1]曾經作一個分析,把世界的宗教分成三類,一類是希伯來宗教,屬於先知型的宗教,另一類是中國的宗教,比如說儒家,他認為是屬於哲人型的宗教,那印度呢?他取名為神秘型的宗教,包括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都是。我們進入惡魔相應就可以知道什麼是神秘型的宗教。

現在看183頁的第五經,「係蹄」。「係蹄」是什麼意思呢?中文沒有查到,看英文本「係蹄」翻成snare,snare是一種圈套,用來捕獸或捕鳥,所以係蹄就是一種陷阱、圈套,專門來抓人的。「爾時,世尊住波羅捺仙人墮處鹿野苑。」那時候世尊住在這個地方,世尊就說「『諸比丘!』彼等諸比丘:『唯然!世尊!』以奉答世尊。」世尊就說:「比丘啊!」比丘就說:「是啊!是啊!世尊有什麼事情」世尊就開始說「『諸比丘!我解脫天、人等所有之係蹄。』」他就說:「比丘啊!我已經解脫天、人所有的係蹄」,就是剛剛說的圈套、陷阱,他都已經解脫了。「諸比丘啊!你們也解脫天、人等所有之係蹄。」這裡的「天」指的是天上神的境界,「人」是指人的境界,為什麼佛陀跟比丘都可以解脫天、人的陷阱,這就是所謂神秘型的宗教,他們藉由人體的修行,可以到達各種不同的天,所以天的陷阱要解脫、人的陷阱也要解脫,所以這就是釋迦摩尼佛被稱為三界導師的原因,他不僅是人的導師,還是色界、無色界、欲界的導師,俗語說「道士不怕鬼」因為道士要抓鬼,「和尚不怕神」,因為和尚要度化神,要當神的導師。繼續看,「『諸比丘!為眾人之利益、幸福以憐憫世間。為人天之利益、幸福以遊方!』」所以說,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要到處去遊方、弘法,他說是為了眾人的利益,而且是天、人的利益。二個人不要走同一條路,我的猜測是這樣,為了四處弘法所以大家不要聚集在一起,才能分散到更廣大的地方去弘法。「『諸比丘!說具初善、中善、終善之文與義之法。說一切圓滿清淨之梵行。』」要弘法要講初善、中善、終善,要把一切圓滿的梵行傳揚出去。這裡可以看到佛陀弘法的熱情和企圖心,「『有眾生生來不少塵垢,不聞法亦得令滅』」他說有眾生一生下來就有很多塵垢,很多骯髒的東西,他們不聽到法就會滅,死亡的意思,「『彼等應是知解法者。』」如果我們跟他們說法,他們應該會瞭解。我們說法可能有人不瞭解,可是一定有人會瞭解,我們發現釋迦牟尼佛他在弘法的態度是這樣,雖然這個法太高深很多人不懂,可是一定有人會懂,「『諸比丘!我亦為說法,而詣優留毘羅將軍村。』」我就這樣在說法,所以我來到這裡,釋迦牟尼佛把心願說出來以後,惡魔波旬就很生氣的來到世尊的面前,說「『汝為天與人,惡魔係蹄縛』」你為天跟人要解除煩惱,我惡魔就是那佈置陷阱的人,「『汝縛惡魔繩,沙門難逃我』」你會被惡魔的繩給綁住,那些沙門也難逃我的魔網,世尊就說,「『我脫天與人,惡魔係蹄縛』」我解脫了天與人所有的圈套,惡魔你是綁這些圈套的人,「『我解惡魔縛』」但是我把你綁的這些圈套全部解開,「『破壞者汝敗』」你這個破壞者你會失敗。這就是第五「係蹄」的部分。

蔡奇林:第二段的部分有一個翻譯錯誤,「『有眾生來不少塵埃』」,按照原文應該是「『有眾生來少塵埃』」,意思是說「有些眾生煩惱很少、很稀薄」。

吳文璋:我是看英文本,說是little,可能翻譯是錯的,那我們改一下,有些眾生一生下來塵垢就是很少的,那下一句「不聞法亦得令滅」就算眾生不聽到法也可以進入寂滅,是這個意思嗎?

蔡奇林:哦,不是,意思是說:他們煩惱很少,很有智慧,所以有機會開悟解脫,可是佛陀如果不傳法,他們就會退墮,喪失這個機會。所以為了利益這些人,他鼓勵弟子四處去傳教。

吳文璋:有些眾生生來比較少塵垢,可是他們如果聽不到法,就會滅、墮入輪迴、會死亡。那些人應該是能夠瞭解法的人。所以中文翻譯是有些問題的。

蔡奇林:那時候世尊剛覺悟不久,所以他希望法能夠快速地傳播,才會說不要兩人走一起。由此,似乎也可以看到佛陀蠻有企圖心的。

林朝成:初、中、終之文與義之法?

蔡奇林:一般來說,「義」是指內涵,「文」是指文句。

林朝成:那「初、中、終」有沒有特別的意思?

蔡奇林:從經典不知道能不能找出第一手的證據。註釋書的話,提出兩種解釋,第一種,「初」屬戒的部分,修行的初步,「中」是指定慧的部分,修行的中間過程,「終」是指結果,修行的最後成果是阿羅漢,這是第一個解釋。第二個是比較可能的解釋,「初」是整個說法的「初分」,「中」是「正宗分」,是主要的內容,「終」是最後的結論。這是註釋書提出的兩個解釋,他之所以提出兩種解釋,就是其實他也不知道,所以去推測。

林朝成:你說「初分」、「正宗分」,然後?

蔡奇林:還有「流通分」。這是套我們後來的說法,比較容易瞭解。其實就是開示的開頭會問一些問題,中間有一些回答,最後有一些鼓勵,諸如此類的。

林朝成:如果是「南傳」,應該沒有這些解釋。

趙飛鵬:現在我們看到的都是佛陀自己說的,很少有人問的。

林朝成:一開始的,有沒有「流通分」?

蔡奇林:這「流通分」是我比擬的,我的意思是說,那些註釋書其實也不是解釋為「流通分」,是說比較屬於教化最後結語的部分。一開始是序言,然後本論,最後結語。

林朝成:就是從文、義去發展。

蔡奇林:其實是有的,因為教化的形式很多,那勢必有很多形式裡頭包含了這些,一般來說他是自問自答,自問自答也可以有序,就是因緣,或動機,他為什麼要做這些,說明這一切。

某老師:第二段:「我解脫天、人等所有之係蹄。」,為什麼翻作「係蹄」?

蔡奇林:這可能是從日譯來的,在日文大概是「綁」的意思,因為它原文是「鉤索」、「繩子」。

釋智學:可是沒有「係蹄」這樣的日文,會不會是要寫成綁繫的「繫」?

蔡奇林:「係蹄」,可能是說綁野獸的腳之類的。

釋智學:可能會綁住野獸的腳,望文生義。

吳文璋:「魔」是梵語「魔羅」的簡稱,華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即能害人性命,擾亂人的修道的魔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他化自在天,名叫波旬。大家拿到的講義,是天台宗智者大師所著的《小止觀》,又名《童蒙止觀》、《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這是智者大師為他的哥哥所講的。而這本書是台灣的高登海先生做的翻譯和註解,天台宗的靜坐方法作了一個簡要的介紹,第八章介紹「覺知魔事」,講一個坐禪的人,當他修練到一定程度,就會碰到魔,他把魔做了一個分類,很有條理,並做了解釋,這部分等一下如果有時間再加以介紹,我們還是以『阿含經』為主。

繼續看到第六經,蛇的部分,補充一下,據我的老師聖嚴法師所說,你們坐禪不用擔心碰到魔,除非你發一個大願,就會驚動天魔,他才會出現,否則不用擔心,但真的有魔嗎?所以我們來看第六經。「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他住在這個地方,「爾時,世尊,闇夜中坐於露地,雨絲霏霏下降。」世尊修行的時候,常常是在野外,不一定是在山洞,而且不一定在精舍,常是露天而坐。那時,惡魔波旬就想讓世尊生起恐怖心,讓他毛髮豎立,他就變成一隻大蛇王,來到世尊面前。他的身體像木舟,頭像酒屋之箕,兩隻眼睛像拘薩羅國的銅鉢,嘴巴發出雷鳴,吐出電光。吐出舌頭,呼吸像打鐵匠火爐的聲音。那為什麼寫到這裡?我想一個人在深山、曠野中修行,到半夜沒有人的時候確實蠻恐怖的,那時世尊就知道這是惡魔波旬,就用偈語說「空舍自制御,勝哉彼牟尼,於此行放棄,如是相應彼」在一座空舍中作自我的控制,然後相應於此,「野獸之往來,蚊虻毒蛇多,充滿諸恐怖,大聖行空舍,無有損一毛」雖然充滿很多恐怖,像野獸蚊虻毒蛇,但是作為一位修行者內心還是很鎮定,不會損害一毛,就算虛空裂開,就算地震,「生者皆恐嚇」有生命的都很恐懼,但是「縱向於胸位,投擲利猛槍」就算有人朝他的胸部投擲銳利的標槍,「諸佛不被護」修行的佛也不會抵抗,也不驚慌,意思是說就算用蛇的形象,我也不會恐懼,就算用刀槍我也不會抵抗。這時候惡魔波旬就說,「世尊已經知道我了,善逝已經知道我了,」,「形體沒其處」形體就在那個虛空的地方消失了。「善逝」是如來的十種稱號之一,善是好,逝是去,是佛陀修正道入涅槃之相,好的去處。但是英文本,沒有對這裡有特別的解釋。

    接下來看到,第九壽命(其一),「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於此,世尊呼諸比丘:『諸比丘!』彼諸比丘以『唯然!世尊!』奉答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此人壽命短,不可不行於未來,不可不為善,不可不行梵行,生者無不死。諸比丘!則長壽者,亦少多於百歲!』「時,惡魔波旬,詣世尊前。詣已,以偈白世尊曰:人壽實甚長,善人莫輕此,如飽乳赤子,死即豈不來」「時,惡魔波旬……乃至……沒於其處。」

    接下來看第十壽命(其二),「爾時,世尊住王舍城……時,世尊曰:『諸比丘!人類壽命短。不可不行未來,不可不為善,不可不行梵行,生者無不死。諸比丘!則長壽者,亦少多於百歲。』」「時,惡魔波旬來,詣世尊前。詣已,以偈白世尊曰:日夜猶未逝,壽命亦未盡,如輪軸迴轉,人命亦輪逝」「(世尊:)日夜之過逝,壽命亦將盡,如小河水竭,人壽命亦滅」「時,惡魔波旬苦惱以:『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而萎身隱沒於其處。此嗢陀南:苦業之與象,淨係蹄等二,蛇睡眠歡喜,壽命又為二」

接下來看到188頁第二獅子,「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世尊為大會眾所圍繞而說法。」「時,惡魔波旬作如是思惟:『此沙門瞿曇,為大會眾所圍繞而說法、我寧可昏昧諸人眼目,以往詣沙門瞿曇。』「時,惡魔波旬詣世尊處。詣已,以偈言世尊曰:任何大眾前,敢如是無畏,作獅子吼耶,此處角力士,乃汝之敵手,既勝汝曾思」「(世尊:)大雄眾會前,歡喜依無畏,如來得十力,超離世愛者。」「時,惡魔波旬苦惱以:『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萎身沒形於其處。」

雖然巴利文中沒有「十力」,但是原始佛教有十力,在經文裡沒有十力的意思,但中文翻出來,所以我就抄下來給大家參考,佛陀是具有十力的能力,1.知覺處非處智力,2.知三世業報智力,3.知語禪解脫三眛智力,4.知語根勝劣智力,5.知神神解智力,6.知神神界智力,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8.知天眼無礙智力,9知宿命無漏智力,10.知永斷習氣智力。

蔡奇林:是世尊和阿羅漢的差別。

吳文璋:在原始佛教裡不強調神通,但是佛陀是具有這種能力的,只是不用這種方法來表現。

林朝成:這是可以觀察的嗎?

吳文璋:可以觀察,看到三世業報,什麼是三世業報?我們當然沒辦法觀察,只是在佛經裡,阿羅漢和佛具有這種能力,但是不重視。聖人有知機,那有沒有知未來的能力?

蔡奇林:根據我的理解,確實包含有比較神秘的經驗,應該是兩者都存在,但佛陀強調要去開發的,是屬於經驗的部分,那種理解、觀察,漏盡通的部分是智慧,是需要淬練來提升的,不是神秘經驗,至於智慧之外屬於神通的部分,就需要定,比較技術面的操作。原始佛教都承認他們的存在,但是更強調經驗的部分。

吳文璋:『法句經』說:「禪定之心不生於無慧之人,智慧亦不生於無禪定之心」,禪定能開發智慧,禪定也開發神通,佛教的智慧是超越神通,而不是否定神通,很多高僧大德都具有神通,佛陀更是神通廣大,但是佛教並不強調神通,而是強調戒、定、慧三學,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不追求神通而自然擁有神通,甚至以表現神通為戒,像佛陀就告戒目犍連尊者,不可以任意表現神通,聖嚴法師也講,不可以表現神通,否則會有殺身之禍的。

接下來看到第八「團食」:「爾時,世尊住摩揭陀國,名五葦村之婆羅門村。」「其時,五葦婆羅門村,青年男女等,舉行互換禮物式典。」「時,世尊清晨,持鉢,著衣入五葦婆羅門村乞食。」「時,五葦村婆羅門家主等,為惡魔波旬所執取:『沙門瞿曇不予得食。』」「時,世尊入(村)乞食時,清洗其鉢而歸。」「時,惡魔波旬來詣世尊處。詣已,白世尊曰:『沙門!得食耶?不得耶?』」「『如我之不得食,豈非汝波旬之所為?』」「『然則!世尊!再入五葦婆羅門村,如得食,應是我為!』侵犯於如來,惡魔生不德,波旬惡不實,汝如何思惟,即無有所得,我等亦樂住,猶如光音天,我等喜為食」「時惡魔波旬……乃至……隱形沒於其處。」

 

[1] 見秦家懿與孔漢思合著的《中國宗教與西方神學》聯經出版社,民國78年7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