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處相應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宗教與文化研究室」

原始佛教讀書會

【相應部選讀•第八單元:六處相應‧2003/6/28】

主講人:林惠勝

   

林惠勝:

今天講到第二〈鹿網品〉,第十,看到「大氣寂靜」原本以為是天地寂靜的情形,但是有疑問,可不可以請蔡老師跟我們說明一下?

蔡奇林:

它是一個複合詞,原文是「人」跟「風」跟「很少」結合起來 (人-風-少),意思是「人煙稀少」或「渺無人跡」,「人-風」複合有點難懂,不過就好像我們說「人氣很旺」的「人氣」一樣,是一個慣用詞。

林惠勝:

「彌迦奢羅!如是住之比丘,即使於林間、深林邊土、聲音稀少、大氣寂靜、遠離世人之處而臥,雖適於獨坐冥想,樂於居住,但彼仍稱為隨伴住者。」,所以這邊提到的隨伴住,是心的問題而不是環境。你在哪一個環境裡頭,即使遠離人居,你還是可能是隨伴住者,所以隨伴只是一個比喻的用法。接下來「何以故?渴愛為彼之第二友伴者,彼於此尚未除滅故,彼仍稱隨伴住者。」,在日文譯本裡頭沒有「友伴」二字,但是渴愛的存在擬人化以後是一種友伴,所以用來解釋伴隨,有這樣的渴愛心就是一個隨伴住。接下來談到「單獨住者」,「彌迦奢羅!有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常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悅此、不讚美此、不存念戀著於此者,則於彼喜悅心滅,若無喜悅心者,則無愛染心,若無愛染心者,則無繫縛。彌迦奢羅!於此悅喜繫縛解脫之比丘,稱為單獨住者。」,我第一次看「悅喜繫縛解脫」,能夠從繫縛中解脫出來,才能產生喜樂的比丘,如果單獨看漢譯就錯了,配合日文本看,發現雖然它照著日譯本但是把一些介詞刪掉,所以看不出來在講什麼。日文本的「繫縛」底下還有「從」的意思,就是由悅喜繫縛解脫的比丘,這樣整個意義就很清楚。

釋智學:

如果解釋成由悅喜繫縛獲得解脫的比丘,就比較清楚。

林惠勝:

這樣的比丘就叫做單獨住者,兩個正好可以做一個對比,對境、受產生執著的就叫做隨伴住,能夠解脫悅喜的繫縛就叫做單獨住。「彌迦奢羅!如是住之比丘,雖住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群之村內,但彼亦稱為單獨住者。」,即使住在繁華地區只要不執著於受,還是稱為單獨住者。單獨住者、隨伴住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是不是執著眼耳鼻舌身意的享受。

莊雅棠:篇名爲什麼叫「鹿網」?

蔡奇林:因為請問的人名字意譯就叫「鹿網」,「彌迦-奢羅」是音譯,「鹿-網」是意譯。

釋智學:爲什麼不翻成一樣?

林惠勝:雜阿含是翻成「鹿牛」。

翁文嫻:篇名「鹿網」跟內容是不是有特別的關係?或具有特別的意義?

蔡奇林:

「網」在佛典裡被佛陀拿來講是魔網等的意思,這樣的說法是有的,可是這一篇原文就是一個人名而已,但是翻譯以後就有音譯和意譯的差別,意譯就有一個意象,容易引起聯想,但這裡似乎看不出跟經文的關係。

林惠勝:

漢字就有這個問題,字跟詞的差別,詞有意義,詞素沒有意義,舉例來說「任天堂」,什麼叫任天堂?我們就可以發揮想像,因為拿來以後可以任意玩,就像上天堂一樣,多美的事。其實根本沒這回事,但是牽扯在一起,就很有意思。「天」跟「堂」有意思嗎?沒有,但合在一起就有,這是中文麻煩的地方,詞和詞素分不清,雖然每個字都可以看懂,卻不懂意思。

莊雅棠:我想請問「住」的意思?

蔡奇林:

「住」的用法有好幾種,好比這邊的「住」,是一個普通的用法,常常有「…住」的用法,是表達一個狀態,例如表示心靈的狀態。要看這個詞用在什麼情況。

林惠勝:

那我今天印的那兩篇「鹿網」,可以跟這篇對照來看,有相類似的地方把它取出來,對照的就是剛才的部分。

接著看「海」,對照阿含在第二頁最後一段,這個「海」還是一種比喻,「諸比丘!無聞之凡夫,所言:『海、海』者,諸比丘!於聖者之教,此非海。諸比丘!此乃大水之積集,大水流。」,這兩個海是不一樣的,第一個是無聞凡夫所說的「海」,指的是大水之積集、大水流、大海,第二是聖者之教所說的海,在後面,指的是慾海。所以「諸比丘!眼所識之色快意」,對照日文本「色」的底下還有一個「的」,不是「色快意」一個詞。「諸比丘!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誘生欲念,諸比丘!此於聖者之教稱為海。」,就是由眼所識之色所生的快意、可愛、樂、喜,所產生的欲念,這才是所謂的慾海。「於此,含括於天、魔、梵之世界,含括於沙門、婆羅門、天、人間,多為沉沒」,不只是比丘,包括沙門、婆羅門、天、人間,都會沉淪,像「縺絲、覆腫物、文邪草、婆羅婆草」,不知道用這些比喻有沒有特殊的含意?可能要請蔡老師爲我們說一下。如果從中文來說也許可以從環境的影響,也許是嗎啡、FM2就可以立刻了解,這些東西對當地人來說恐怕是常見的而且可以令人沉淪的,「不得超越離去處、惡趣、極墮處、輪迴。」,所以沉淪之後就陷入輪迴。底下就從反面來說,從耳鼻舌身意來說明,用海來比喻「欲」,如果沉淪的話,就會墮入惡趣,永於輪迴之中。這是「海」這章的內容,大家有沒有意見?

蔡奇林:

    剛剛的比喻我也看不出來,因為前面講海,可是比喻卻用絲、線球、草等,這些比較容易聯想到的是繩索、繫縛,可是跟海有什麼關係?

馬森:

既然是欲海,自然和絲絲網網分不開關係。

蔡奇林:

但要經過轉折、引申。

馬森:

翻譯「文邪草」是否可以望文生義?

蔡奇林:

應該只是音譯。

翁文嫻:

「於聖人之教,此非海。」,「無聞之凡夫」的海對聖人之教來說,不認為大水為海嗎?是否聖人之教的結果是海?

林惠勝:

我想這邊的意思是在聖人之教所談的海不是一般所謂的海,而是指慾海,而大水流的海只是自然現象,對聖人之教來說只是存在沒有意義。

莊雅棠:

在原始佛經中除了這段還有沒有別的地方也出現海?我這樣提的原因是在聖經中的啟示錄,有提到「海也不再有」,也是把海當成邪惡的意義,不知道佛經裡面有沒有這樣的意思?

蔡奇林:

佛陀用的是比較常識性的,一般海的危險性是大家都知道的,到大海可能會溺水等等,佛陀就用海對世間所具有的危險性來比喻,一般人對大海的恐懼,和聖人所說的慾海會使人沉淪的恐懼比起來,是比較小的。凡夫對於海的危險是有恐懼的,但是對聖人而言,沒有警覺性的慾海危害更大。

但是對於大海的比喻,不一定全是負面或正面的,例如常說的「法海」,還有佛陀也常把八正道比喻為流,匯入「涅槃大海」,這是要看使用時的需要,例如森林也是這樣,沒有特定正面或負面的用法,所以也常會說大海具有種種功德。

林惠勝:

接下來看「喜樂」,「諸比丘!具有三法之比丘,於現世多住於喜、樂。諸漏滅盡之原由彼亦具有。如何而為三法?乃護於諸根門、知節度於飲食、專心於覺醒。」這裡講到三法,就是護於諸根門、知節度於飲食、專心於覺醒。首先講到護於諸根門,就先講諸根門,就談到眼耳鼻舌身意,下面談到如何護於諸根門,「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不執總相,不執別相,彼若不攝護於眼根住者,因此則有貪、憂、惡不善之法來襲於彼,然彼為履行攝護其眼根,守眼根達成攝護眼根。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識法,不執總相,不執別相……達成攝護意根。」如果不執於眼見色之受,就不會有貪憂惡不善法,惡就是不善法。底下用駕馭馬車的比喻很有趣,「諸比丘!恰如於平坦土地之四大路」,四大路就是四通八達的大路,「調適栓繫良馬大車所備之刺針」,看到「刺針」心想是什麼?後來才知道是馬鞭。

蔡奇林:

因為一般馬鞭都有刺,為了打馬用的。

林惠勝:

因為是駕馭要用的,「栓繫良馬大車」應該就是馬車,「巧妙之馬術師調馭跨乘其上,左手執手綱」,手綱就是韁繩,「右手握刺針,隨己所欲,往返於所適之方位。」,就可以隨你所欲駕馭那匹馬,這裡是說如果調適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讓它不受外境的繫縛,就像騎士拿著韁繩、馬鞭駕馭馬車一樣,所以「比丘爲守護修習此六根,爲修習制止,爲修習調御,爲修習安息。」守護修習六根之門,就像騎士拿著韁繩、馬鞭駕馭馬車一樣,因為韁繩是讓牠停止,馬鞭是讓牠跑,所以要學習如何來控制,所以要修習制止,要修習調御,要修習安息,才能護諸根門。

第二講到「節度飲食」,「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深為省慮攝取飲食物,不為戲奢,不為莊飾莊嚴,只爲住此身,以維持於此,防範危害,爲利益梵行。『如是,除舊苦,不生新苦。余有生活之資,無過誤,當有安樂住。』」,「戲奢」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大概是奢華的意思吧!

蔡奇林:

原文是遊戲享樂的意思。

林惠勝:

如果要跟飲食扯上關係的話,是不是指划酒拳之類?

蔡奇林:

不是為了吃飽,是為了變花樣。

林惠勝:

這是對飲食的看法,認為飲食只是為了維持此生,所以不能貪戀飲食。底下講到一個比喻「恰如人有傷塗薬,只為其癒,車軸注油,只為其運轉。」,所以吃藥也只是要傷好,「諸比丘!有比丘深為省慮攝取飲食,不為戲奢…安樂而住。」,「省慮」是要好好思考如何攝取飲食,這是講到飲食量。

接下來「專心於覺醒」,「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於日中經行安坐,心除諸障礙法。於夜初分經行安坐,心除諸障礙法。於夜中分以右脇作獅子臥,一足疊於一足,以正念正智而起床之想置於胸,而於夜之後分因起而出往經行、安坐,心除諸障礙法。」,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中還是要專心於覺醒,這是比較偏向於修行的。於夜中以正念正智而起床之想置於胸,是不是指不能睡太飽?那睡覺就不是睡覺了?

吳文璋:

就是睡覺的時候要隨時想著待會兒就要起床,雖然睡得很熟但是時間一到就馬上起床。

莊雅棠:

「經行」是什麼意思?

蔡奇林:

有好幾種說法,從原文的意思就是來回走動,修行者在來回走動的過程做一些禪觀,跟「安坐」有些關聯,因為坐的時候也在修禪觀,這樣交互搭配,才不會走得太累,也不會坐得太累。

莊雅棠:

夜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現在看起來像是三分。

蔡奇林:

對,白天、晚上各三分,晚上6:00~10:00是初夜,10:00~2:00最佳睡眠時段是中夜。2:00~6:00是後夜。

莊雅棠:

只睡四個小時?

蔡奇林:

睡四個小時然後起來,2:00就要起來。

釋智學:

如果有禪修經驗,睡眠時間其實很短的,現代有很多用這種方式禪修。

蔡奇林:

而且睡得正是時候,10:00~2:00、11:00~1:00,正好是生理最需要休息的時候。

方素貞:

道家的養肝時間,這段時間好好睡覺,其他時間沒睡也沒關係。

馬森:

禪坐的時間不是越久越好?

吳文璋:

正規的坐法是禪坐一段時間,再經行一段時間,一般是一柱香的時間大約50分鐘,這樣交換才不會很累。

馬森:

我本來以為要坐很久。

吳文璋:

那是高僧入定。

莊雅棠:

這篇的篇名是「喜樂」,是相對的?還是在解脫之上?

蔡奇林:

是相對的,現在的篇名是從該品後面的攝頌取一個相應的詞來充當的。「攝頌」是古代結集、編輯時留下來的,就是大約十經為一品,各經取一個詞編成一個偈頌,這樣可以方便記憶,就像現在的目錄一樣。當然這個詞在這一經裡,大概有一個特別的意義,可以區隔不同經,容易聯想。「喜樂」跟前面好像有矛盾,因為前面一直說不要喜樂,這經卻說要用一些方法得到喜樂,這是沒錯的,因為佛陀講的很多東西都是相對漸進的,好比說對於「受」,就是寧願「樂」、「喜」而不要「苦」、「憂」,克服苦、憂之後再去超越樂、喜,最後是達到超越苦樂的「捨」的階段。對一般人而言,要先超越苦受,才能達到樂,這裡的「樂」跟前面的「樂」是不一樣的,前面是更初等的樂。

莊雅棠:

剛才講到馬車的比喻,我想到柏拉圖,把情慾比喻是劣馬,理性比喻是良馬,必須靠理性去控制,理性和情慾互相配合才能趨向善,我現在要問的是在這個比喻裡馬術師是誰?在柏拉圖的比喻裡是理性,這裡呢?

蔡奇林:

大概也是理智,合理的思考。

莊雅棠:

那它是有我之境?還是無我之境?

蔡奇林:

那要看是什麼樣的「我」,絕對的我當然是從頭到尾都沒有,例如說「有走路,而沒有走路者」,它是一個現象,佛陀並不否認,在這些現象之外並沒有一個絕對操控的我。

王慧昕:

請問一下「諸漏滅盡之原由彼亦具有」,注釋裡說「諸漏滅盡,始為彼之起源。」,意思到底是?

蔡奇林:

yoni本來是胎、子宮的意思,可以起源、誕生的東西,這邊的意思是在講一個初步的法門。

莊雅棠:

「右脇作獅子臥」,是佛陀死掉的時候臥右脇嗎?還是有什麼比較合理的解釋?

方素貞:

大概是心臟在左邊,比較不會壓迫心臟。

莊雅棠:

佛陀沒有解釋原因嗎?

蔡奇林:

佛陀只說比較安穩,似乎沒有進一步解釋原因,例如也說打坐時雙盤最安穩,這樣的坐姿可以坐比較久。

莊雅棠:

再請教一下「護於諸根門」,後面還有攝護、受護,這三個是不是有什麼不同?

蔡奇林:

都一樣,原文有好幾個詞但是意思大概是一樣的。

林惠勝:

今天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