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02-2 孩子知道甚麼能做、甚麼不能,是品格教育的基礎

孩子知道甚麼能做、甚麼不能,是品格教育的基礎(摘自未來family 雜誌)

文/陳安儀

人我界線大學問

管教小孩時。有時候,一些媽媽在管教小孩欠缺原則,造成小孩利用「模糊界線」達成目的。比方說,原本說好出門不買東西,結果孩子在街邊賴地要求買玩具,媽媽拗不過就答應,或是說:「好啦!好啦!那妳不要哭,我買飲料給你喝。」或是,明明說好十分鐘後要離開現場,可是十分鐘後孩子不走,媽媽就無奈地在旁邊等。最常見的還有:明明是孩子該收的玩具,媽媽一邊罵、一邊卻動手幫忙收;或是明明已經講好半小時內吃完飯,否則不准出去玩,但吃不完媽媽卻一匙一匙勉強餵完,然後還是一起出門……像這類情況就是「界線不清楚」。孩子了解你沒有原則,就會越來越「盧」、越來越「番」,因為他知道,只要吵鬧你就會投降。公婆、姑嫂、丈夫也是,剛開始每個人都想試試看,看你可以忍受到什麼程度,於是你越是不吭聲,大家就當作你心甘情願。

練習鐵石心腸,耐心樹立界線

要樹立「界線」,初期往往是很辛苦的。比如說,你要一次一次提醒或教導他去把書包放好、收碗放筷、收衣物、收玩具,甚至得「收玩具」、「收玩具」、「收玩具」……像壞掉的留聲機一樣每天重複同樣的要求來堅持底線。

父母也必須清楚「立界線」跟「冷酷」是不一樣的。硬心腸的部分,是針對實踐界線的部分,並非情緒處理的部分。妳可以同情或同理孩子的感受,表現你的愛,但不能沒有原則。當孩子因不能達成目的而哭鬧時,我會抱抱他、等他發完脾氣,接受他在房間哭,甚至等他的情緒平靜下來後進房跟他聊聊,陪他讀一本書。但我不會改變既成的事實。

當你的界線清楚,孩子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知道,做錯的事不可以再犯,但不影響「你愛他」的認知。

朋友以前看我訓練「媽媽PLAY」教室的小孩收玩具,常笑我:「光看妳督促他們收玩具,乾脆自己收一收比較快!」但是,費時、費力、費唇舌當然是有效的,堅持了一個月,孩子們從一開始哭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收玩具,現在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滿房間的玩具只要二十分鐘就可以清潔溜溜!為了建立好界線,這些辛苦都是必須付出的。

最難的,有時候是面對孩子的求饒與眼淚。

媽媽都是心疼孩子的,有時看著孩子必須眼睜睜放棄原本的快樂、福利從眼前消失,或是甚至必須連媽媽的福利也陪著一起消失,難免內心動搖。像我,也常在每一個還來得及回轉的路口,想著:到底要不要堅持取消他的遊戲行程?但我很明白,孩子可以不打不罵,民主對待,但管教的界線一定要非常清楚。否則,他將會變成一個嬌縱、品格低下、不負責任的孩子。長大之後,又會成為一個沒有界線的人,不但別人受害,自己也受害。

所以,硬起心腸立界線,真是每一個父母需要練習的課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