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8開學時節,當孩子分離焦慮時..

好不容易把小其從床上叫醒,一陣忙亂的幫他梳洗完畢,準備要出門時,小其又開始掉眼淚了,半哄半騙的把他帶上車。到了幼稚園門口,他卻怎麼都不肯下車,一直抓著媽媽,哭喊著說不要上學。眼看著自己快遲到,媽媽的心裡又氣又急又難過,只好硬把他抱下車,交給老師,然後帶著不捨的心情「逃離」現場。類似的景象在各園所多少都曾上演過,可是身為父母總想著如何讓孩子能順順利利的就學,開啟人生的第一個社會化及學習的階段。

分離焦慮和年齡成反比

孩子跟父母(或熟悉的照顧者)分離時,呈現焦慮不安、傷心,就是所謂的「分離焦慮」。這樣的感覺源自於嬰兒期約八、九個月大,當父母離開時對父母的依戀及抗議。因為嬰兒還無法在心裡塑造父母的形象,所以當父母離開時會很焦慮,以為他們再也不會回來了。

有研究指出,父母(或熟悉的照顧者)如果在嬰兒期提供一個安全的情感連結(也就是愛的連結),孩子在進入幼稚園時會有更好的適應能力。這樣的孩子較願意探索新事物、容易與人相處。所以一般來說,隨著年齡漸長,孩子了解到父母的離開只是暫時的,也就較能適應。只是當離開熟悉的環境,到了陌生的園所時,難免還是會有初期的不安,有的會哭、有的不講話。有的一開始就無法適應;有的則是前面幾天因有新鮮

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長短,一般來說,與孩子年齡的成長成反比,愈小的孩子需要愈長的時間才能完全適應。例如剛入學的情況,兩、三歲的孩子可能需要約一個月;三、四歲的孩子可能需要約三週的時間;四、五歲的孩子則可能需約兩週時間,就能完全適應環境。當然,上述時間不是絕對的,畢竟孩子也會有個別差異。感、好玩的事情,而未出現適應上的問題,但隔幾天後就出現分離焦慮,這些都是很正常的。

分離焦慮克服法:

爸媽可以做的五件事──

一、增進親子關係。有空時陪孩子玩他想玩的遊戲、說故事、帶他出去玩、了解他的想法等。 另外,留意家裡是否有些變動可能會造成孩子的不安,例如有剛出生的弟妹、有生病手足需要照顧、爸媽常吵架、改變照顧者等等。這些都會引起擔心失去愛的感覺,因此與父母分離時就更不安了。所以如有這些情形,要讓孩子感覺到被關懷及支持,才有可能減低分離焦慮。

二、培養孩子降低分離焦慮的方法:給他一張你的照片或其他可以代替你陪伴他的東西,告訴他若想念你時可以看看照片、告訴老師、跟小朋友玩、或看書等等。

三、離開孩子時要表現得溫暖而堅定:離開時抱抱孩子,溫和但明確告知什麼時候一定會去接他,希望他在學校跟小朋友玩得很開心,也相信他做得到。然後才把他交給老師。

四、準時接送。跟孩子的承諾一定要信守,如遇臨時情況無法準時接他時,一定要事先告知何時會去接他。

五、在家裡玩躲貓貓的遊戲:透過遊戲讓孩子體驗,父母不見但還是會出現的感覺。

爸媽不能做的五件事──

一、偷偷溜走:心想孩子看不到就好了。可是孩子反而會因無法確認父母什麼時候會在、什麼時候會離開,而讓不安感更加嚴重。

二、大人呈現不安:父母的不安也會傳染給小孩。

三、用大人的情感威脅:例如對孩子說:「你再哭我就不帶你回家了。」「我不要愛你了,我要愛妹妹,她比較乖。」

四、只考慮解決問題,忽視孩子的情感:例如跟孩子說:「我不管你了,弟弟在家等我。」或將孩子直接交給老師,說「讓他哭」,然後逕自離開。

五、威脅處罰:例如跟孩子說:「明天去幼稚園如果你又哭,回家就要罰站。」其實這些都會讓孩子更害怕,更增加他們的分離焦慮。因為他們本來就沒有安全感了,從這些話語或行為,更讓他們相信爸媽的確是不愛自己了。還有一種說理說服,例如:「你長大了,要勇敢!不能哭囉!」雖然孩子的確會希望自己勇敢及長大,可是若不覺得父母是了解他、愛他的,這樣的話語其實是沒有幫助的。

節錄自

    • 2011-05

    • 親子天下特刊

    • 作者:詹純玲(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