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6 認識妥瑞氏症

節錄自

    • 2011-01

認識妥瑞氏症

你是否曾遇過,每三秒鐘脖子要抽搐扭動一下、每兩秒鐘嘴巴會吠叫鬼吼一聲的妥瑞兒?治療妥瑞症權威、林口長庚兒童神經科醫師王煇雄指出,妥瑞氏症候群(Tourette's Syndrome)是一種神經生理基礎的毛病。雖致病機轉仍不清楚,但目前許多證據指出可能源自於腦部基底核多巴胺的高度反應,導致患者反覆出現不自主的動作或聲音,醫界一般稱為tic(見附表)。

妥瑞症的全球發生率約是每兩百人就有一位,台灣的男女比例是九比一,合計台灣有高達十萬名的妥瑞人,族群不算小。妥瑞症分為動作型tic、聲語型tic和混合型tic。常見的表現為快速而短促的眨眼睛、噘嘴巴、裝鬼臉、聳肩膀、搖頭晃腦等動作,以及清喉嚨、擤鼻子、大叫、發出類似髒話的短促或複雜聲音。

三要點,認識妥瑞症

一、妥瑞兒的症狀會轉好,不一定要接受治療。

妥瑞兒多在五到七歲左右被確診。症狀在青春期達到高峰後,有三分之一的妥瑞兒症狀會完全消失,三分之一的症狀會逐漸減輕,只有三分之一的妥瑞症狀會持續到成年。關鍵期是在青春期前及早發現並治療。王煇雄指出,其實只有不到一○%的妥瑞兒因為症狀嚴重到影響生活才被注意;大多數的妥瑞兒症狀輕微,唯有在家心情放鬆時,才會顯現tic症狀。這些隱性妥瑞兒從未接受治療,只需家人親友的心理支持即可。

二、妥瑞症不會傳染,也不是經由模仿而來。

妥瑞症既非心理疾病也不是精神問題,是中樞神經系統異常,不會影響智能發展。兩成以上的患者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史,許多更合併了過動症、強迫症、情緒障礙和學習障礙等共病症。這些共病症引發的學習與社交困擾經常大於妥瑞症本身,這些兄弟症通常也需要被優先治療。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研發組組長易曼強調,單純的妥瑞兒不需接受特殊教育,通常是妥瑞兒合併過動症或自閉症等,才需安排進入資源班就讀。

三、妥瑞兒的tic也許可被短暫壓抑,但不能經由壓抑而完全終止。

《站在學生前面》作者、曾獲選全美新進教師獎的妥瑞人布萊德.柯恩形容,要妥瑞兒不要出現tic,就像要求過敏的人不要打噴嚏一樣,雖然可以暫時忍住,但隨後會以更大能量爆發出來。家長也不用擔心若不制止孩子,會讓他們誤以為干擾的言行可以持續下去。因為學齡以上的妥瑞兒知道自己正出現tic,不需要別人提醒;而一再的專注壓制只會帶來反效果。反之,包容、放鬆、轉移、專注投入在興趣上時,tic反而會減輕,甚至消失。

給家長:適當的忽略,幫助孩子放鬆

妥瑞兒在剛被發現的第一時間經常遭誤診,以為是眼睛、鼻子過敏,或脖子、身體的肌肉出問題。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總監賴美智的女兒,國中時曾出現過短暫的妥瑞症狀。當時她只覺得女兒「猛眨眼睛」,以為是眼睛過敏,也看了眼科醫生拿藥來點,最後才確診為妥瑞症。

妥瑞兒和家長一起出門,家長為怕尷尬會想一直抑制tic出現,尤其是當親友投以關注的眼神或陌生人一些不友善的舉動,都足以讓妥瑞兒和家長好不容易建立的信心崩盤。王煇雄建議家長,帶孩子外出時儘可能平心靜氣跟陌生人解釋妥瑞症的真相,或者自我建設學會裝聾作啞,到餐廳或戲院可事先觀察好「閃人動線」,以備不時之需。

有些家長會學一套「行為治療技術」,在家裡精確的計算孩子幾分鐘出現一次tic,並在tic發作前提醒孩子,反而讓孩子整天神經緊繃。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孟瑛如建議家長,「適當的忽略」是應付tic的最高指導原則。此舉不但解放了妥瑞兒,也能漸漸解放家長自己,發自內心接納孩子,轉念不再跟罪惡感周旋。特別要注意:妥瑞兒需要規律的作息與足夠的睡眠,tic會在身心遭受壓力時,特別明顯且難以控制。

妥瑞兒需要大量的活動以消耗過剩的精力,從事有興趣、可持續的運動為最佳良方。王煇雄建議,可用消耗體能的活動(如運動、打鼓、跳舞等)換取電玩時間。輕微的妥瑞兒只要派他丟垃圾、倒開水就好,聲語型的妥瑞兒則可做朗讀、唱歌、吹奏樂器等有趣活動。

過去,妥瑞兒常被貼上「著猴」(台語,中邪之意)的標籤,不是被帶去收驚,就是找精神科。因此阻斷了許多家長帶孩子求醫的念頭,也錯失了及早發現治療的關鍵期。王煇雄建議,現在台灣各大醫院兒童神經科或兒童心智科的醫師,都可以成為妥瑞兒家長的諮詢求診對象,千萬不要把妥瑞兒關在家裡「養病」,或等到妥瑞症好了才讓他們上學。

【小辭典】「tic」是什麼?

妥瑞症的主要症狀就是不自主的動作異常,醫學上稱之為 tic。這個字源自於法文的 tique,是一種扁蝨。當扁蝨叮咬牛馬時,牛馬出現急促、快速、反覆、無特定目的動作,有時還包含聲音。用來形容妥瑞人不自主做出的動作或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