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8 楊俐容:溝通方法對了,親子關係自然好

2013-03-28 天下雜誌出版

小小年紀的孩子未必分得清什麼是正當管教、什麼是虐待,對於專家所倡議的管教概念也不見得能夠充分了解。但由於資訊的流通,學齡前他們就已經約略知道「被爸媽打罵,可以打113求救」、「父母親不可單獨把十二歲以下的孩子留在家裡」等基本概念。日漸長大後,他們有機會看到一些不打不罵、仍然可以把孩子教得很好的父母典範,因此質疑「為什麼都要聽父母的?」「爸媽打我真的是為我好嗎?」也就理所當然了。

不僅孩子如此,父母從媒體所吸收到的資訊同樣會流於片段與片面,對其背後真正重要的觀念與原則未必清楚,因此也很容易陷入「這樣跟孩子講話不對」、「那樣做好像不尊重孩子」等自責與疑惑。管教時搖擺不定、猶豫不決,也給了孩子見縫插針、投機取巧的機會。

在親子關係裡,做父母的無論如何都應該要比孩子成熟,對彼此的關係也要負較大的責任。但在現代社會中,父母的角色被高度期待與要求,如果沒能好好釐清,當父母的常會陷入焦慮的狀態。親子間如果沒有充分的溝通,也可能造成孩子「只要權利,不盡義務;只要自由,不負責任」等過度膨脹自我的錯誤思想。

學習親子溝通的技巧

想建立良好有效的親子溝通,到底有沒有技巧可循呢?答案是:當然有。

曾有調查發現,現在的孩子最常聽到爸媽說的兩句話就是「不可以」和「快一點」。我們可以想像,孩子除了生活節奏比較緊湊之外,面對父母經常說「不可以」,負向情緒自然也比較多。管教孩子的行為固然是父母的責任,但同樣的規範,當父母的可以用「No 」的方式,告誡孩子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也可以用「Yes 」的方式去說,告訴孩子他可以怎麼做。當父母以正向的方式去表達對孩子的引導和期許時,孩子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大女兒小時候有一次隨我們去接待外國來的訪問學者,平常根本不喝湯的孩子在昂貴的法式餐廳裡點了一道名字看起來很誘人的湯,在那樣的社交場合,先生沒多說什麼就同意了。

未料,湯來了之後,孩子喝幾口就說她喝不下,先生當場壓下嗓音但語帶憤怒的對孩子說:「你如果不把這碗湯喝掉,我下次絕對不會再帶你來。」孩子聞言,第一個反應是「爸爸,我覺得你不太了解小孩的心理,」就在先生還停留在錯愕當中,她接著又說:「如果你說『爸爸很喜歡帶你來這樣的地方,只要你能夠把湯喝完,爸爸下次會再帶你來喔!』我就比較願意把這碗湯喝完。」

很多人聞言總笑說:「只有你們家的孩子才會小小年紀就這麼說話。」但根據和許多孩子相處的經驗,我知道,只要父母願意給孩子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大部分的孩子都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因為這是他們內心真正的感受。父母堅持的規範其實是一樣的,但負向言語所表達的通常不只是表面的要求,更有許多意在言外的生氣、不信任等情緒,即使是小小年紀的孩子也都能敏銳的覺察到。

相對的,正向表達方式所展現的,除了要求還有溫暖和信任,這些元素在親子互動中所發揮的成效,由上述的生活實例可見一斑。」

我常覺得,提升親子關係需要「術德兼修」。如果只學了一些技巧,卻無法了解這些技巧所奠基的知識體系,未能落實背後重要的人本精神,很容易產生「今天很好用,明天行不通」,或者是「別人OK ,我家沒用」的情形。

曾經有位新手媽媽,因為家裡的小小孩老是為反對而反對,只好去尋求專家的協助。專家教了她一個技巧:「別問孩子是非題,如:要不要吃菠菜、天氣冷加件外套好不好;要問他選擇題,像:「要吃菠菜還是高麗菜、要穿這件還是那件外套。」如獲至寶的年輕媽媽回家後奉行不逾,果真效果頗佳。未料兩週後,這位媽媽又出現在專家的會談室。專家問:「之前教你的技巧有用嗎?」她靦腆的說:「是有用啦!可是昨天我帶孩子去百貨公司時,一進去他就問:『你今天要買機器人給我,還是遙控汽車?』接下來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這個例子讓我充分體認到,教養孩子絕非見招拆招,就能一路順利通關。學習親子互動技巧不是為了和孩子進行諜對諜的遊戲,而是希望在了解孩子的心理特質之後,以愛和關懷為出發點,透過良性的溝通方式發展出更親密、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助益的親子關係。因此,除了學習技巧之外,父母親要能充實與兒童心理相關的知識,在了解的基礎上建立高效能的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