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者:張明凱
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 是美國著名的精神病學家,雖然他在人格及發展理論的建構和心理治療的貢獻上都非常突出,但卻常常被忽略。Sullivan 出生於紐約州的一個愛爾蘭裔農民家庭,童年缺乏社交經驗,這促使他對人際關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在芝加哥大學學習醫學,並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完成了精神病學實習。他的職業生涯主要專注於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與治療,逐漸形成了對心理疾病的獨特理解。他認為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密切相關,這一觀點成為他理論的核心。Sullivan 的工作對後來的心理治療方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強調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方面。
Sullivan 認為,個體的心理健康與其社會互動密切相關,人際關係是情緒與心理問題的主要來源和解決方式。他強調,心理問題的本質在於人際關係的失調,通過改善人際關係,可以有效地治療心理問題。
認為人是有機體,可以依據三種因素來考量:1.有機體需要與環境共存、有機體的結構以及有機體的功能活動;所以人在環境中需要與人合作,功能活動變從合作中產生,文化的世界有些部分進入人格並被個體所組織
Sullivan 的最重要貢獻是提出以人際關係為背景的精神病學。他認為精神病學作為一門科學,是關於人際關係的研究,而不是僅僅關注個體內在的心理動力。他的理論強調,精神病學應該關注那些以公開形式進行的人類生活,而不是私底下看不見的部分。Sullivan 認為,傳統的心理生物學關注的是個別的人,而文化人類學則關注人的社會傳統,精神病學與社會心理學則介於其中,必須將焦點置於人際情境的研究。他強調使用場論(field theory)的概念來理解一個人的人格與適應,並提出觀察者的參與本身會改變場的情境。此外,他提出了三種經驗模式:未分化的、不完善的和綜合的,這些模式反映了語言和符號能力的發展。Sullivan 的理論對人類發展提出了六個重要階段,這些階段遠早於 Erik Erikson 的發展八階段理論,並對後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藉由數學領域-極限(idea of limits )以及絕對(notion of the absolute)延伸至絕對的欣快以及絕對的張力(absolute euphoria and absolute tension)。
張力分為:
需要的張力:個體內在的驅力會影響行為的方向性,這些驅力不一定能被個體清晰地覺察到。例如,青春期早期出現的慾望(lust),如果未得到滿足,就容易導致行為上的冷漠(apathy)。
焦慮的張力:焦慮是由環境反應引起的,例如照顧者的狀態會影響孩子的狀態。個體先天缺乏有效機制來緩解焦慮,焦慮會產生類似癱瘓的反應,干擾認知運作。長期處於焦慮狀態會導致個體進入一種昏昏欲睡的分離狀態(somnolent detachment),促使個體尋求安全感(security)
睡眠的張力:是一種放鬆的生理反應,且為正向的張力。
對抗性緊張(antagonistic tension)指的是彼此不相容的內在驅力,它們引發不同的行為序列,並影響個體後續的行為適應方式,例如昇華、刻意分心或解離等。
人際需求(interpersonal need)則是指個體尋求他人特定反應以滿足自身需求的傾向。諸如生理需求、焦慮、睡眠等,都會影響人際關係。個體渴望溫柔、安全感、親密關係和陪伴等,這些次要需求都屬於人際需求的範疇,並塑造著個體與他人互動的方式。
*人際心理治療與心理動力的心理治療差異
Sullivan 的人際理論將人類的心理發展分為七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發展任務和人際關係特徵:
嬰兒期 (Infancy):從出生到18個月
主要任務:滿足基本需求,特別是通過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來獲得安全感和滿足感。
人際關係特徵:與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是關鍵,這段關係對嬰兒的情緒發展有深遠影響。
童年期 (Childhood):18個月到6歲
主要任務:學習語言和基本的社會技能,開始理解和遵守社會規範。
人際關係特徵:擴展社交圈,開始與同齡人和其他權威人物互動,這些互動有助於形成自我概念。
少年期 (Juvenile Era):6歲到9歲
主要任務:發展合作和競爭的技能,學習在團體中工作和遊戲。
人際關係特徵:與同齡人的互動變得更加重要,這些互動有助於發展社會技能和自尊。
前青春期 (Preadolescence):9歲到12歲
主要任務:建立親密的友誼,學習信任和忠誠。
人際關係特徵:與最好的朋友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繫,這些關係對個體的情感發展至關重要。
早期青春期 (Early Adolescence):12歲到14歲
主要任務:處理性別角色和性別認同,開始探索浪漫關係。
人際關係特徵:與異性或同性的浪漫關係開始形成,這些關係有助於個體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性別角色。
晚期青春期 (Late Adolescence):14歲到21歲
主要任務:確立個人身份,發展獨立性和自我認同。
人際關係特徵:與同齡人和浪漫伴侶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和重要,這些關係有助於個體形成穩定的自我概念。
成年期 (Adulthood):21歲及以上
主要任務:建立穩定的職業和家庭生活,維持長期的親密關係。
人際關係特徵:與配偶、子女和同事的關係成為生活的核心,這些關係有助於個體實現自我價值和生活目標。
一、Sullivan 對於人格的討論是以經驗(experience):是以張力以及能量轉化的經驗。
二、在人格與文化領域,張力被認為包含兩種重要的方向:
1.作為活動的一種能量轉化的潛在可能(內在)
2.是一種可以感覺到或存在的狀態(非內在)
Sullivan 的理論主要針對有心理問題(如抑鬱、焦慮、人格障礙)的人群,特別是那些在人際關係中遇到困難的患者。他認為,通過改善人際關係,可以有效地治療這些心理問題。
1. 辨認造成案主核心衝突的模式(formativepatterns)和痛苦感受。
2. 突顯案主早期自早期的經驗,並用來因應這些發展性和家庭挑戰的 人際因應策略。
3. 釐清案主的人際因應策略,何時又如何運用再目前案主與治療師和 他人的互動當中。
4. 首先從案主與治療師的關係中開始改變這種人際模式,然後再與案主生活中他人的關係中改變
Sullivan認為,行為改變是通過學習和新經驗來實現的。 當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獲得新的洞察力,並在安全和支持的環境中嘗試新的行為模式時,他們就能夠逐漸修正不適應的行為。
患者的自我覺察和主動參與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治療師鼓勵患者積極參與治療過程,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治療互動即是人際情境
觀察個案的人際模式
澄清和闡述個案在特定人際情境中的行為
依據個案行為選擇不同技術
治療師為參與觀察者(participant observer)
一、場面構成
◦親自到場
◦與治療師訂定共同目標
◦相信具有效益
◦願意開放談論自己
◦改變錯誤的認知
◦積極參與
二、探究議題:
◦迴避行為─自我系統
◦與行為相關的焦慮前因
◦行為發生的社交情境
三、遵循過程
◦承諾參與
◦描述如何看待自己、思考、感受及與他人的互動
◦關注導致適應困擾的行為模式
◦與治療師合作,共同識別行為事件的相互關係,並以有效的符號形式發展表述
◦意識和理解行為模式的干擾與阻礙,以及其他影響
◦治療室外的嘗試與實踐
焦慮的根源: 焦慮主要源於早期人際關係,特別是與父母和重要他人之間的互動模式。惡意對待、排斥、嘲笑、懲罰以及教養方式的不一致性,都會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埋下焦慮的種子。
焦慮的影響: 焦慮不僅會引發痛苦的情緒體驗,還會干擾個體的認知和行為功能。高度焦慮會導致思緒混亂、注意力渙散,使個體難以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迴避行為和自我系統的形成: 面對焦慮,個體會發展出一套迴避行為來保護自己免受痛苦。這些迴避行為逐漸整合形成「自我系統」,其功能在於避免引發焦慮的情境和控制意識內容,以降低焦慮的發生機率。
選擇性不注意和替代過程: 自我系統運作的兩個主要機制是「選擇性不注意」和「替代過程」。透過選擇性地忽略引發焦慮的資訊,或以其他想法和行為來取代焦慮的想法,個體得以維持一種相對無焦慮的意識狀態。
治療的目標與方向: 心理治療的目標是協助個體覺察並修正其不適應的自我系統,學習更有效的焦慮管理策略,並最終改善人際關係的品質。雖然治療目標的設定主要由患者的需求主導,但治療師憑藉其專業知識和經驗,扮演著引導和協助的角色,協助患者探索和解決深層次的心理困擾。
睡眠分成深層睡眠與淺層睡眠,睡眠的重要性是從安全操作解脫出來,如同白天產生許多未能滿足的需求,在白天不能滿足是因為焦慮與安全操作。所以透過睡眠中的內隱操作和象徵的手段來獲得滿足。
在夢一直纏繞在心頭,並且會與急於他人分享的夢,是內隱操作來保持我們身為社會成員的重要意義。
對於夢境的處理可透過提問來使CL清楚回應,並若能澄清可以獲得不同的收穫,並開始辨別與生活的連結與關係,CO若能與其討論夢境變能有更多的社會關係的意義。
精神分析的治療師對於夢的解讀有詮釋權威
ip是要回到社會人際脈絡的真實關係 比較多共同詮釋 跟社會與人際關係的連結
人際心理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IPT)對後續的多個理論與學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下是一些主要受到影響的理論與學派:
人際歷程取向治療(Interpersonal Process Therapy, IPT):
這是一種綜合了Sullivan的人際理論、客體關係理論和家庭系統理論的治療方法。它強調治療師與病患之間的互動歷程,並認為早期人際經驗對個人的人格形成有重要影響。
關係取向心理治療(Relationship-Centered Psychotherapy):
這種治療方法強調治療關係的重要性,並認為治療師與病患之間的真實互動是治療的核心。這種取向也受到Carl Rogers的影響,強調同理心、真誠一致和無條件的積極關懷。
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s Theory):
家庭系統理論認為個人的問題往往源於家庭系統內部的互動模式。這種理論強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互動,並認為改變這些互動模式可以解決個人的心理問題。
Weissman, M. M., Markowitz, J. C., & Klerman, G. L.(2005). 人際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唐子俊、唐慧芳、何宜芳、黃詩殷、郭敏慧、王慧瑛譯)。台北:五南。
憂鬱症最新療法 : 人際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
Klerman, Gerald L., Markowitz, John C., Weissman, Myrna M.(2018) - The guide to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Updated and Expande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