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者:Alfred Wang
情緒焦點治療(Emotion-Focused Therapy, 以下簡稱EFT)是一種強調情緒在心理健康中的核心作用的治療模式,由Leslie S. Greenberg於1980年代創立。EFT結合了人本主義心理學、依附理論、認知行為治療與心理動力學取向,旨在幫助個案深入探索、表達和轉化情緒,促進自我成長與關係改善。EFT適用於多種議題,如創傷、焦慮、憂鬱,以及伴侶與家庭衝突,亦能支援職場中的壓力管理與領導力提升。治療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建立聯盟與評估、促進情緒轉化、鞏固與結束。常用技術包括雙椅技術、情緒標示、視覺化練習等,幫助個案打破負面情緒模式。EFT在促進情感連結和解決深層情緒困境方面成效顯著,但也面臨文化適應性挑戰,且高度依賴治療師的專業技巧。EFT鼓勵個案在情緒中找到自我需求與行動方向,提升生活品質與心理韌性,成為個人、家庭及職場中的重要支持系統。
哲學觀/人性觀
EFT的哲學觀立基於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核心信念,即人類具有內在的自我成長和情感連結的本能,強調情緒在個體生活中的核心地位,認為情緒是內在需求的反應,代表著人類在適應環境時的信號,所以情緒不僅是反應性產物,更是理解個人需求和目標的指南。EFT還吸收了依附理論的核心觀點,強調每個人天生具有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的需求,而這些連結是促進心理健康的基石。
EFT背後的人性觀強調,人們能透過探索和表達情緒,促進自我覺察、釋放情緒困境,並最終達到自我轉化。這個過程被視為自然且必須的調節方式,使個體能從負面情緒中成長,找到新的行動方向和情感支持。EFT也認為,人類在遭遇情緒困境時,常會陷入過度壓抑或過度反應的情緒模式,因此治療的目標在於協助來談者重新組織和調節其情緒。
歷史背景/理念源流
EFT於20世紀80年代由Leslie S. Greenberg與同僚發展而來,起初稱為情緒為中心的治療(Emotion-Centered Therapy),結合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和依附理論,以及心理動力學、認知行為治療的某些技術。Greenberg認為,情緒是人類經驗的核心,對情緒的認識和調節是心理轉化的關鍵。
在此基礎上,Sue Johnson進一步發展了情緒取向伴侶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 EFCT),將依附理論應用於伴侶與家庭的治療,她的研究表明,情感連結對親密關係中的安全感和滿足感至關重要。因此,EFT不僅在個人治療中被廣泛使用,也在伴侶和家庭治療中得到了系統應用。
這一理論的發展近期也得到神經科學的支持,隨著對情緒神經迴路的理解加深,EFT不斷發展,成為處理焦慮、創傷和人際衝突的有效工具。
核心概念
EFT的核心概念是基於情緒在人類經驗和心理健康中的中心地位。Greenberg指出,情緒不僅是一種被動的反應,而是一個積極的適應系統,可以幫助個人識別需求、制定行動計劃,並推動人際連結的形成。以下是其核心概念的詳細解釋:
初級情緒與次級情緒:初級情緒(如恐懼、悲傷)是自發且直接的反應,通常是對情境的第一手感知。次級情緒(如羞愧、內疚)則建立在初級情緒之上,通常受到社會規範或個人信念的影響。EFT強調處理未被表達的初級情緒,認為它們是通向治癒的關鍵。
適應性與不適應性情緒:情緒可分為適應性與不適應性。適應性情緒幫助個體應對環境挑戰並促進行為轉變。不適應性情緒則常來自創傷或負面經驗,如無法釋放的恐懼或未解決的憤怒,這些情緒若得不到處理,將導致心理困境。
情緒的組織功能:情緒具有組織功能,即在短時間內協調思想、行為和生理反應,讓個體做出即時反應。治療過程中,來談者需要學習如何重組情緒,進一步解決內在衝突。
情緒的認知與生理整合:EFT認為,情緒與認知並非分離的兩極,而是相輔相成的。情緒能夠影響認知評估的方向,同時,對情緒的覺察也需要經過認知的過濾和詮釋。
依附理論的整合:EFT吸收了Bowlby的依附理論,認為人類基本需求之一是與他人建立安全的情感連結。當依附系統受到威脅時,情緒會成為一個重要的信號,促使個體修復或尋求新的連結。
治療目標
EFT的主要治療目標集中於促進情緒的覺察、表達和重組,進而實現心理轉化。以下是治療目標的深入分析:
促進情緒覺察:來談者需要學習如何辨識和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情緒覺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讓來談者能與其內心經驗建立連結,而不是被情緒支配或忽略。
情緒表達與釋放:許多來談者因習慣壓抑情緒而陷入心理困境。EFT的目標之一是幫助來談者在安全的環境中表達情緒,以釋放累積的情感壓力。
情緒重組與行為轉化:透過探索情緒的根源,EFT幫助來談者從負面情緒模式中解脫,並找到新的行動方向。例如,將恐懼轉化為勇氣或將憤怒轉化為自信。
修復人際關係中的依附連結:在伴侶或家庭治療中,EFT的目標是促進成員之間的情感連結和信任,解決因依附不安全感而產生的衝突。
關係建構
EFT特別強調治療聯盟的重要性,認為治療師與來談者之間的關係是促進情緒轉化的關鍵。以下是EFT在關係建構上的詳細說明:
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治療師以接納和支持的態度面對來談者,創造一個讓來談者能夠放心表達情緒的環境。
情緒同理:治療師需要對來談者的情緒有高度敏感性,並以同理的方式回應,讓來談者感受到被理解。
共創安全空間:治療過程需要建立一個安全的情感空間,使來談者感到被尊重和保護。
治療聯盟的修復:如果治療過程中出現了誤解或緊張,EFT強調及時修復治療聯盟,讓治療關係成為來談者信任和學習的基礎。
分析要項
EFT中的分析要項集中於情緒模式的辨識和依附需求的探索。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透過來談者的語言、肢體表現及情緒反應,深入了解其情緒困境及背後的心理需求。以下為分析要項的詳細說明:
情緒模式辨識:治療師幫助來談者識別出固定的情緒反應模式。例如,有些來談者會在面對衝突時不自覺地選擇退縮,而另一些人則會表現出憤怒或指責。分析這些反應模式有助於找出內在未被解決的情緒。
核心情緒的探索:核心情緒(Primary Emotions)如恐懼、悲傷,是面對挑戰時最初的感受,EFT認為這些情緒常被其他次級情緒掩蓋。治療師的工作是挖掘這些被壓抑的核心情緒,促進其表達。
依附需求的評估:EFT吸收依附理論,強調來談者未被滿足的依附需求可能是情緒困境的來源。治療師需要分析來談者與他人互動中的依附模式,找出失敗的連結或依附危機。
情緒迴路與創傷分析:EFT也強調情緒迴路的重複性,特別是在有創傷經驗的來談者中。治療師通過分析來談者的回憶和行為,協助其重建過去未解決的情緒。
治療模式
EFT的治療模式是循序漸進的情緒探索與轉化,通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建立聯盟與評估:在治療的初始階段,治療師需要建立信任的治療聯盟。這時,治療師的重點是評估來談者的情緒狀態與依附模式,並設定治療的方向。
第二階段促進情緒轉化:在核心治療階段,治療師協助來談者深入探索情緒經驗,並以具體的技術(如雙椅技術)促進情緒的轉化。治療師還會引導來談者表達未被說出的需求,修復人際關係中的情感連結。
第三階段鞏固與結束:最後,治療師幫助來談者鞏固已取得的改變,並確認新的情緒模式能在日常生活中持續運作。
採取策略
EFT的策略圍繞促進情緒覺察與表達。以下為主要策略的說明:
情緒探索策略:治療師會使用開放式提問,引導來談者深入描述其情緒經驗。這些問題的目的是促進自我覺察,使來談者能夠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
依附修復策略:在伴侶和家庭治療中,EFT專注於修復失落的情感連結。治療師會引導雙方坦承自己的需求與感受,促進理解和情感聯繫的重建。
行為實踐策略:EFT不僅著重於情緒的探索,也強調將新的情緒反應模式付諸行動。例如,治療師可能要求來談者在現實生活中嘗試新的行為模式,並在下次治療中討論效果。
主要技術/實務工具
EFT使用了多種技術/工具來促進情緒的探索與轉化,以下是主要技術/工具的詳細說明:
1.雙椅技術(Two-Chair Technique)
使用方法:雙椅技術是一種促進來談者內在對話的強力工具,用於處理內心衝突或未解決的情緒。治療師在治療室內設置兩張椅子,邀請來談者在兩張椅子之間切換,模擬內心不同聲音或觀點的對話。每當來談者移到另一張椅子時,就要以新的視角回答或表達感受,藉此促進情緒釋放與自我整合。
具體案例:一位公司高管因組織重組而苦惱,內心掙扎於「裁員才能降低成本」與「保留員工維持團隊士氣」之間。在雙椅技術中,他坐在第一張椅子上表達「我們必須裁員,否則公司無法生存」,隨後移至另一張椅子陳述「如果裁員,團隊可能失去信心與忠誠度」。通過這場對話,他逐漸找到一個折衷方案,即調整工時和優化資源,避免過多裁員。
2.情緒評估表(Emotion Assessment Forms)
使用方法:治療師使用情緒評估表來幫助來談者追蹤和了解其情緒狀態的變化。評估表列出多種情緒(如快樂、悲傷、焦慮、平靜等),讓來談者評分或描述在治療期間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這有助於治療師和來談者共同檢視進展。
具體案例:一位新上任的部門經理感到高度壓力。他在每週會議後填寫情緒評估表,記錄從焦慮、緊張到逐漸感覺自信的情緒變化。經過幾週的追蹤,他發現焦慮感主要來自對上級期望的誤解,並在下一次與上級的對話中進行澄清,減輕了壓力。
3.依附風格問卷(Attachment Style Questionnaire, ASQ)
使用方法:依附風格問卷幫助治療師評估來談者的依附模式,這些模式對其情感連結及人際互動有深遠影響。問卷通常包括問題,詢問來談者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關係,例如當我需要別人時,我是否認為他們會支持我?。根據結果,治療師能確定來談者是安全型、焦慮型或迴避型依附,並設計相應的治療策略。
具體案例:一位領導者在問卷中顯示出迴避型依附風格,常在壓力下與團隊保持距離。治療師根據結果,協助他學會在困難情境中與團隊保持開放溝通,從而建立更穩固的情感連結。
4.治療日誌(Therapy Journals)
使用方法:治療日誌是一種強調自我反思的工具,來談者在日誌中記錄治療中的體驗、情緒變化及想法。這一過程不僅能幫助來談者追蹤進步,也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維持自我覺察。治療師通常會要求來談者在每次治療後撰寫日誌,並在下次會談中檢討其內容。
具體案例:一名研發部門的主管經常感到團隊進度落後讓他失去耐心。在治療日誌中,他記錄了每次與團隊成員互動時的情緒變化,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急躁情緒是因對結果的高期望。透過反思,他學會在給予團隊壓力的同時也提供支持,促進團隊成員的主動性。
5.情緒卡片(Emotion Cards)
使用方法:情緒卡片是一組列出各種情緒狀態的工具,來談者在治療過程中透過選擇和排列卡片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對於那些不擅長言語表達的來談者特別有效。治療師也可使用卡片引導來談者辨識混合情緒或潛在情緒。
具體案例:一位部門主管在與合作夥伴進行談判時感到困惑,不確定是憤怒還是挫敗。治療師使用情緒卡片,讓他選擇最符合當下感受的卡片。他最終選擇了「挫敗」,這使他更清楚自己需要在談判策略上做出調整,避免進一步誤解。
6.感受輪(Feelings Wheel)
使用方法:感受輪是一個圖形工具,將各種情緒分類為不同層次。外圈的情緒較為具體,如「羞愧」或「嫉妒」,內圈的情緒則較為基礎,如「悲傷」或「快樂」。治療師使用感受輪幫助來談者更精準地描述情緒,並找到潛在情緒的根源。
具體案例:一位領導者表示自己經常感到「壓力山大」,但無法進一步描述其原因。在感受輪的幫助下,他發現壓力其實是源自「害怕失敗」和「缺乏支持」。這使他在與上司溝通時能夠清晰表達自己的需求,爭取更多資源和支持。
7.身體掃描(Body Scan)
使用方法:身體掃描是一種促進情緒覺察的冥想技巧。治療師引導來談者閉上眼睛,將注意力集中於身體各部位,探索不同部位是否存在緊張感或不適感。這一技術幫助來談者將情緒與身體感受連結,促進整體的情緒整合。
具體案例:一名高階主管經常在重要會議前感到胃部不適。透過身體掃描,他發現這種不適與長期焦慮有關,源自對重要決策結果的不確定性。治療師引導他使用呼吸調節技巧,幫助他在會議前放鬆,改善了表現。
8.視覺化練習(Visualization Exercises)
使用方法:視覺化練習邀請來談者在想像中重現某個情境,並探索其中的情緒反應。例如,治療師可能請來談者想像自己成功處理某件困難的事件,並描述過程中的感受。這種技術幫助來談者建立正向情緒和自我效能感。
具體案例:一名銷售主管因面臨關鍵客戶的續約壓力而失眠。治療師讓他進行視覺化練習,想像自己冷靜且成功地完成談判。透過反覆的視覺化,他建立了自信,在實際談判中保持冷靜,並最終成功簽訂了合約。
治療階段
在EFT中,治療通常分為三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包含多個子步驟,旨在促進來談者的情緒探索、調整和轉化。以下是每個階段的詳細說明,並結合具體場景案例,幫助理解治療如何發揮作用:
第一階段建立治療聯盟與初步評估
目標:
•建立信任的治療聯盟
•評估來談者的情緒困境、依附模式及壓力來源
•明確治療目標和期望
過程:
•建立信任關係:治療師以無條件的接納和同理心與領導者建立合作關係,讓來談者感到安全,願意分享真實情感。
•初步評估:治療師透過開放式對話和情緒評估表,了解來談者的情緒模式、壓力來源及人際互動中的挑戰。
•設定治療目標:根據評估結果,治療師與來談者共同設定目標,例如改善情緒管理、修復與團隊的關係或提升領導效能。
案例:
一位新上任的部門經理感到壓力巨大。他擔心無法達成公司目標,導致與下屬的互動逐漸變得苛刻。在治療初期,治療師與他建立了信任聯盟,並透過情緒評估表發現,他的焦慮主要來自過度自責和對上司期望的誤解。治療師與他共同設定治療目標,集中於情緒調節及改善與團隊的互動。
第二階段:促進情緒轉化與依附修復
目標:
•深入探索情緒與未滿足的依附需求
•促進情緒的表達與轉化
•修復人際關係中的依附問題
過程:
•探索核心情緒:治療師協助領導者深入探索其核心情緒,如恐懼、無助或挫敗,找出次級情緒掩蓋下的真實感受。
•表達與重組情緒:治療師使用雙椅技術和情緒標示技術,促使領導者清晰表達感受,並以新的情緒回應模式替代舊有的負面反應。
•修復依附連結:在伴侶治療中,此階段會重建情感連結。對於企業領導者,治療師協助其改善與團隊成員的溝通,促進信任。
案例:
上述的部門經理透過雙椅技術探索自己的焦慮。當他坐在第一張椅子上,他承認「我害怕失敗,因為這樣會讓人覺得我不夠勝任。」在第二張椅子上,他嘗試用支持自己的方式回應:「我已經做得很好,只是需要再多一些時間和支持。」這過程讓他逐漸放下自責,學會以平和的態度面對挑戰。他還進一步改善了與團隊的互動。在治療師的指導下,他嘗試向團隊表達:「最近我感到有些壓力,可能影響了我與大家的互動,我希望我們能一起克服這段時間的挑戰。」這種坦誠的表達促進了團隊的支持和理解。
第三階段:鞏固治療成果與結束階段
目標:
•鞏固新的情緒反應模式
•準備來談者在日常生活中持續應用學到的技巧
•正式結束治療,確保未來的自我管理能力
過程:
•回顧與總結治療過程:治療師與領導者回顧治療中的進展,強調成功的轉變及關鍵學習點。
•鞏固新的行為與情緒模式:治療師指導來談者在日常工作中持續使用學到的技巧,例如情緒標示和視覺化練習,促進情緒管理。
•規劃後續支持:在治療即將結束時,治療師會與來談者討論如何面對未來的挑戰,並提供必要的後續支持計劃。
案例:
在最後階段,部門經理回顧了整個治療過程,認識到自己在情緒管理和人際互動方面的進步。他感到能夠以更平和的心態面對工作壓力,並學會向團隊表達需求。為鞏固成果,治療師建議他每日早晨進行情緒檢視,並在遇到壓力情境時使用視覺化練習。治療結束後,經理與治療師保持不定期的聯絡,以確保在未來遇到挑戰時有支持系統。他還制定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計劃,以維持情緒穩定。
適用議題
EFT在個人、伴侶、家庭治療及工作場域中均有廣泛的應用,特別適用於以下議題: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EFT能協助來談者探索未解決的創傷情緒,將其重新組織並釋放。例如,來談者透過治療重新面對創傷記憶,在安全的環境中表達恐懼或悲傷,逐漸解脫情緒包袱。
焦慮與憂鬱:EFT針對情緒問題的核心在於挖掘隱藏的需求與感受,幫助來談者學習調節情緒,提升應對能力。例如,憂鬱症狀常與壓抑需求或內在衝突有關,EFT透過情緒表達引導來談者重新理解自我需求。
人際關係問題:在伴侶治療和家庭治療中,EFT能幫助成員之間重新建立信任與情感連結。例如,EFT強調透過依附修復改善親密關係中的誤解和衝突。
職場壓力與領導挑戰:在工作場域中,EFT可應用於幫助領導者和員工處理情緒壓力及人際衝突。領導者透過EFT可學習如何在壓力情境下有效表達感受,促進團隊溝通與合作。
延伸取向/學派整合
EFT是一種融合多學派理論的整合性治療模式,其發展受以下取向的影響:
人本主義心理學:EFT延續了人本主義的核心理念,強調個體的自我成長及情緒表達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
依附理論:EFT借鑒了Bowlby的依附理論,特別是伴侶和家庭治療中的情感連結。治療師幫助來談者辨識依附需求,並重建與重要他人的情感連結。
認知行為治療:雖然EFT主要強調情緒,但也吸收了CBT中改變行為和認知的技巧,用於調整來談者的負面行為模式。
心理動力學取向:EFT在深層情緒探索中引入了心理動力學技巧,幫助來談者理解無意識層面的情緒反應。
多元文化應用
EFT強調情緒在人類經驗中的普遍性,但也認識到文化對情緒表達的影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於情緒的表達和理解可能存在差異,因此治療師需要對文化差異保持敏感,調整治療技術:
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在高語境文化(如台灣、日本)中,情緒表達往往較為隱晦,治療師需要用較間接的方式促進來談者的情緒覺察。而在低語境文化(如美國),來談者更容易直白地表達情緒。
文化敏感的語言使用:EFT治療師需調整語言,避免使用過於直接或可能引發抵觸的詞語。例如,在儒家文化中,治療師可能會鼓勵來談者透過關係修復表達需求,而非直接表達不滿。
尊重宗教與家庭信仰:在一些宗教背景強烈的文化中,治療師需理解來談者的信仰如何影響其情緒經驗,並在治療中尊重這些信仰。
優勢與限制
EFT的優勢在於其對情緒處理的深度專注,並在伴侶治療和創傷治療中展現出顯著效果。然而,EFT也面臨一些限制和挑戰:
優勢
•深層情緒轉化:EFT能夠幫助來談者釋放被壓抑的情緒,達到深度治療效果。
•促進依附修復:在伴侶和家庭治療中,EFT有效地促進情感連結的重建。
•靈活應用:EFT的技術和策略可根據不同來談者的需求進行調整,適用於多種心理問題。
限制
•文化適應性挑戰:EFT的某些情緒表達技術可能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不易被接受。
•對無法進入情緒的來談者效果有限:有些來談者因心理防禦機制過強,難以在治療中探索情緒。
•依賴高度專業的治療師技能:EFT的效果依賴於治療師的專業水平,治療師需具備高度的情緒敏感度和技術熟練度。
爭議議題
儘管EFT在治療實務中展現了顯著成效,但仍有一些爭議:
文化適應性:EFT強調的情緒表達可能不適用於某些文化。例如,某些亞洲文化中情緒抑制被視為美德,這與EFT強調情緒釋放的理念相悖。這使得EFT在不同文化中的應用需要調整。
長期效果的質疑:有些學者質疑EFT的長期效果,特別是在伴侶治療中,認為情感連結的改善可能無法長期維持,因此需要更多縱向研究來驗證效果。
對情緒焦點的過度依賴:EFT專注於情緒的探索與轉化,但有人認為這可能忽略了其他心理問題的結構性因素,如來談者的社會支持系統或生活環境的影響。
治療師的專業要求:EFT的成功高度依賴於治療師的技巧和敏感度,因此對於新手治療師來說,可能難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其核心技術。
主要參考文獻及書籍
Greenberg, L. S. (2015). Emotion-focused therapy: Coaching clients to work through their feelings (2nd ed.).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Goldman, R. N., & Greenberg, L. S. (2015). Case formulation in emotion-focused therapy: Co-creating clinical maps for chang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Goldman, R. N., Vaz, A., & Rousmaniere, T. (2021). Deliberate practice in emotion-focused therap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Timulak, L. (2015). Transforming emotional pain in psychotherapy: An emotion-focused approach. Routledge.
Johnson, S. M. (2018). 劉婷譯(2022)。情緒取向治療全解析:EFT如何療癒個人、伴侶與家庭。台北:張老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