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仁:張明凱
Heinz Kohut (1913-1981)
於1913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鋼琴家,母親熱衷於文化與教育。Kohut 早年接受嚴格的教育,並對音樂與哲學充滿興趣。1938年,他從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畢業,獲得醫學學位。隨著納粹德國的崛起,他逃離奧地利,輾轉前往美國芝加哥,並在當地接受精神分析訓練,成為芝加哥精神分析學會的重要成員。
Kohut 的職業生涯主要在芝加哥展開,1957年,寇哈特於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25週年年會(the twenty-fifth anniversary meeting of the Chicago Institute for Psychoanalysis)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內省、同理心與精神分析—在觀察與理論模式中的關係檢驗〉(Introspection, Empathy, and Psychoanalysis: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 of Observation and Theory)的論文,並在1959年再次於《美國精神分析協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發表時受到極大重視。 他迅速成為精神分析領域的領導人物,並擔任過芝加哥精神分析學會主席及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副主席。在職業生涯的早期,他支持弗洛伊德的傳統理論,但隨著臨床經驗的增長,他逐漸質疑驅力理論,認為這種理論無法解釋現代社會中的某些心理現象,尤其是與自我尊嚴、羞恥感等情感相關的問題。
Kohut 的主要貢獻是自體心理學理論,這一理論集中於「自體」的發展,強調個體與他人,特別是「自體客體」(self-object)之間的互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他的理論不同於弗洛伊德強調性和攻擊本能驅力的學說,Kohut 更加注重人際關係、同理心、自尊心以及個體內在的凝聚感。他的著作《自體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the Self, 1971)和《自體重建》(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 1977)奠定了自體心理學的基礎,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心理學家和臨床治療師。
強調自戀不是一個病態的狀態,而是人類發展的一部分。
Kohut認為心理的困擾視為自體客體或是自體的病症。其假定在發展適當的自體客體中發生問題是造成疾病的原因,例如自戀影像或是理想客體不穩定時便會產生病症。
人類的功能應該被視為兩個方向的目標。1.內疚人(Guilty Man),如果目標是朝向驅力的活動,屬於享樂原則(睥睨無感型的自戀障礙);2.悲劇人(Tragic Man),如果目標是朝向自體的實現,認為人是失敗的(迴避型的自戀障礙)。
自體-客體的兩極是主要的核心。
自體心理學關注的是自體的發展以及自體客體轉移關係,其主張三極自體(誇大自體、理想化的雙親影像、孿生或另我 )的結構,以及正常的自體是鏡映、理想化與孿生需求的的平衡。自體心理學與客體關係理論兩者同為佛洛伊德古典分析以降,擅長且詳細描述了關係前語言期現象之問題與處裡的兩大精神分析理論。
主要的概念為:
自體(self):在任何時候,人的身心整體,包含潛意識與意識兩者,Kohut採用三極自體為定義。
客體(object)
自體客體(selfobject):是自戀原慾(narcissistic libido)所灌注的古老客體(archaic object) ,指的是他人或無生命的客體或抽象概念在精神內在的表象,其不備經驗為一個分離而實際存在的人,而是被經驗為自體需求的擴展。自體客體提供關鍵的功能援助,透過內化與轉化(轉變內化作用)成為發展中自體的結構。
誇大自體(Grandiose self) :兒童也有完美的期待,會想要獲得父母對其自尊的肯定與贊同。但父母若無法適當神入時,會發展出病態的誇大自體,包含對於自己的優越感、獨特性、無限性以及誇張自信的不切實際的想法。
透過刺激與支持病人的推理功能之統整-促進的(cohesion-producing)活動來避免自體的崩潰。
自體所達成的統整與穩定的程度,病人覺察到自體-客體已經成功轉化為心理結構。
自體-客體能在一定的範圍內獨立的發揮功能(功能的復健),並與主動性(企圖心)與內在指引(理想)之自體-產生的模式相一致。
自體心理學強調「神入」,使自體心理學著重於治療師與案主間關係的建立。
在諮商關係中 需要建立自體客體的轉移(selfobject transference) ,案主可以接收到諮商師的同理反應,覺得與 諮商師有孿生的感覺,能夠將諮商師視為一個 幫助與安撫的來源。諮商師要建立自體客體的 轉移,需維持同理並對案主的抗拒加以詮釋。 詮釋可以重建與案主自體客體的連結,確保挫 折不致成為創傷經驗(葉寶玲,2008)。
自體-客體轉移關係
轉變內化作用
治療師作為自體客體,主要的自體客體轉移關係是鏡映、理想化和另我(孿生)、融合以及逃避接觸。
原始階段:嬰兒認為自己是全能的,與母親的關係尚未分化,無法區分自己與他人。
鏡映階段:透過重要他人的肯定與讚美來發展出自己的價值與重要性,若鏡映的品質不彰,可能導致自體的脆弱與膨脹。
理想階段化:兒童開始將照顧者理想化,並試圖與其建立認同,能逐漸發展出內在的穩定。
孿生階段:是指可望與同儕或手足建立聯繫,感受到與他人相似而獲得安全感。
成熟階段:建立的自體逐漸成熟。可以有獨立的自體。
神入(同理):是一種探究的模式,讓治療師可以了解個案所報告的經驗。治療師需會用自己漂移的潛意識狀態以了解個案的主觀經驗。
鏡映:藉由治療師以贊同與保證個案很棒,滿足個案自大的需求
理想化的移情:個案透過投射,將治療師成為自己失落的完美父親或母親的形象。
對夢的看法:聚焦於病人對於自己的感受,在於經驗到自己是怎麼樣的人,包含恐懼和感覺。存在兩種夢,第一類型有兩種,一種表達可語言化的潛伏內容(驅力慾望、衝突以及常識的衝突解決),另一種為借助可語言化的夢-意象(dream-imagery),試圖抓住創傷狀態的非語言化張力[過度刺激的恐懼或是自體崩潰(精神病)的恐懼]。在此種夢境,分析師的角色是跟隨病人的自由聯想來到達精神的深處,直到過往的潛意識意義能被揭發;第二類行為夢者面對某些不可控制的張力升高的恐懼或對自體溶解的恐懼。在第二種夢哩,自由聯想未能引導至心智的潛意識隱藏層面,頂多能提供我們更多意象。
優勢:
1. 強調同理心/神入的治療作用
自體心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是empathy。Kohut 認為,神入/同理心不僅是治療師理解患者的重要工具,還是心理治療的核心元素。這種方法改善了傳統精神分析中可能缺乏的溫暖和理解,使個案/病人在治療中感到被認可和接納,從而促進了治療的進展。這種以關係為中心的治療方式特別適合那些對親密關係有困難、內心缺乏安全感的患者。
2. 處理自戀型人格障礙
Kohut 的自體心理學在處理自戀型人格障礙方面特別有成效。傳統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傾向於將自戀視為一種病理狀態,將其病因歸咎於個體的自戀驅力過度發展。然而,Kohut 認為,自戀是個體心理發展中的一個正常且必要的階段,當自體客體的需求未被滿足時,才會導致病理性的自戀。自體心理學提供了針對這類患者的治療框架,通過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來促進自體的修復與成長。
3. 更加人性化的治療觀點
相比傳統精神分析強調衝突和防禦機制,自體心理學將治療過程看作一個關係性的互動。它不僅僅是尋找心理問題的根源,還強調治療師與患者之間建立的安全、理解和信任的治療關係。這種更加人性化的觀點使治療過程更加靈活和適應患者的需求,特別適合那些需要長期支持和理解的患者群體。
4. 強調持續的心理發展
自體心理學認為,心理發展並不僅僅是童年階段的過程,而是一個貫穿整個生命的連續過程。這使得自體心理學能夠靈活地應對成人期出現的心理困難,特別是那些由於人際關係、身份認同或自尊受損所引發的問題。這一觀點在現代心理治療中非常實用,因為許多患者的問題往往在成年期才顯現。
限制與批評:
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自 Heinz Kohut 創立以來,對心理治療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在理解自我發展、同理心和人際關係方面。然而,儘管自體心理學在治療實踐中取得了成功,它仍然面臨一些批判和限制。
1.過度關注自體發展:自體心理學強調「自體」的發展及其與「自體客體」(self-objects)之間的關係,這使它在治療中更關注個體的內在感受和自我凝聚力。然而,有批評者認為這種觀點過於強調個體內在經驗,忽視了外在現實和行為層面的問題。例如,行為治療派認為,自體心理學對具體行為改變的重視不夠,因此在處理具體行為問題或危機時,可能效果不佳。
2. . 同理心的應用範圍:Kohut 強調同理心(empathy)是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這種強調也招來批評。一些批評者認為,同理心雖然對治療師與患者之間建立信任和理解至關重要,但過分依賴同理心可能會導致治療師在處理某些強烈的病理現象(如人格障礙、反社會行為)時,變得過於寬容或被動。也有意見認為,治療過程中除了同理心,治療師還應具備更具結構性的干預方法,才能有效處理更複雜的臨床情況。
3. 多元文化背景的討論甚少:自體心理學主要基於個體主觀經驗和人際關係的發展,然而,一些批評者指出,Kohut 的理論對文化、社會和經濟背景的考量較少。這使得自體心理學在應用於不同文化或社會環境時,可能會遇到挑戰。現代心理學越來越重視文化背景對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而自體心理學對此的討論相對有限。
4. 對治療關係的依賴:自體心理學強調治療師和患者之間的「自體客體」關係,這種依賴性的關係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延長治療過程,甚至導致患者過度依賴治療師。這一點讓一些批評者認為,該理論可能無法促進個體真正的獨立性和自我發展,反而延長了治療時間。
自戀型人格:
Kohut認為自戀型人格疾患主要是因為幼年缺乏家長足夠的注意(誇大的自體)或是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尊重。導致無法產生對自我正向的感覺,所以當孩子潛意識知覺到父母不再身邊、對孩子沒有興趣或做不好時,長大後會視自己為關係的中心。
在治療中,治療師以鏡映以及理想化的移情來處理,鏡映的技術是指治療師藉由贊同與保證個案很棒,滿足個案自大的需求;理想化則是治療師成為理想的父母。治療師是作為一個連結,從關注自我的狀態上轉移注意力到治療師上,接著再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兒虐的施虐者
施虐的父母因自己無能力使其孩子按照彷彿父或母的自體的一部分,而且真的知道父或母對於自己的要求是什麼而產生自體暴怒,父母的虐待是如同嬰兒所展項出相同意義的無助感迸發出來-如何使別人或世界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所以無助感等同於自體的崩潰,所以要採取不顧死活的方法來恢復他,所以這些不顧死活的行為經常是透過虐待兒童來迅速獲得。透過神入回應施虐者所經驗的與深度受傷的感受。治療師的立場是使個案知道治療師了解個案在承認自己的難以接受的層面時有困難。自體心理學透過神入以及自體功能恢復的介入來取代強調兒童的固有的是映部兩且不恰當的互動模式。
老年人
傳統的精神分析經常強化老年人的無助與罪惡感,透過神入個案的生活以外,能以某種修正且可達成的目標形式來提供希望,有助於緩解個案的孤單生活以及舒緩長期的精神痛苦,是藉由自體客體轉移關係來強化個案的統整自體,同時也反映在個案有能力改變生活的事實上。
團體:針對老人的團體,主要目標為建立堅定的自體客體轉移關係,參與團體的成員,能提供豐富的潛在自體客體的個別成員、團ˊ體本身以及治療師。
理想化父母的影像:
對於自戀暴怒的第二個解決方式是讓嬰兒常是浸潤在絕對完美和能力的治療師(成人),而維持原始的完美與全能感,兒童想要理想化父母的影像的需求如同她出現在生活中一般,也會出現在治療中,治療師容易忽略個案的需求。
個案:恩快要放假了,我想你會去參加紐約的研討會,放我一個人自生自滅一個星期。
治療師:是的,我打算在今天的會談裡提出這件事,但你知道,你現在有能力可以挨過這樣的分離好幾年,所以今年或許不會向你預期的那麼困難。
個案:喔,當然囉!我的父母總是會在聖誕節之後去加勒比海,或者有時候去歐洲參加什麼會議,留下我、哥哥以及表兄弟們在家,我以前總會夢想他們去久一點,這樣我也能跟著去,或是夏天的時候能帶我去,而不是把我跟哥哥送到夏令營去。當他們終於有機會要邀請我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我已經有我的朋友,也跟朋友們有著承諾,而我也不在乎是否可以跟我父母同行了。
治療師:(依舊聚焦在個案有能力忍受的分離焦慮的現實上)但是你已經能夠發展出自己的朋友和興趣,而且不在感覺被父母遺漏,難道這樣不好嗎?
個案:我猜你是說我現在應該做相同的事情,發展我自己的支持系統,而不要在乎你什麼時候要去度假。雖然如此,但我警告你,但這種情況真的發生時,我會不在乎你,或者是不需要你給我些什麼東西,我也可能不來了,不論你是否認為我是否已經準備好可以離開了。
治療師:我猜想你會喜歡我為你在這次的假期旅行中與我同行,就像你會喜歡你的父母做這樣的安排。
個案:恩,當然,我想我父親至少付得起一次費用,他是一位大學教授,而且和我的父母一起在聖誕節的時候去倫敦一定很棒。我喜歡得更斯的小說和英國的歷史,我想我的父母會讓我看很多東西,也會帶我去很多有趣的地方。對於他從來不曾過對我們來說會有多好玩,覺得很難過。
治療師:恩,要我們有像那樣的經驗.....但我們在這裡可以一起想像一起去倫敦會是什麼樣子。
個案:喔,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我想如果我和你一起在一個非治療的情境哩,我可能會太難為情。但我想像你會被刺激的想走一趟倫敦,我打賭你對英國文學涉略的很深。
治療師:恩,謝謝你,那是個不錯的主意。
--
這個治療互動的重要結果是個案對父親敏感自己需要的重複幻滅經驗的出現,所以對父母影響的去理想化,藉由此次治療師神入的經驗,使個案能感覺到自己被忽略,治療師要部份的滿足個案透過幻想將治療師想化為父母影像的需求。
自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務
自體的分析:一種系統化處裡自戀型人格疾患的精神分析治療
自體的重建
諮商與心理治療
葉寶玲(2008)。Heinz Kohut的自體心理學及其在諮商與生涯發展上的應用 。諮商與輔導(273),39-46。
吳珮瑀(2019)消沉經驗與自體疾患— Kohut自體心理學之應用 。應用心理研究(70),185-226。
陳莉榛、鍾思嘉(2003)。自體心理學與古典心理分析之比較 。諮商與輔導(216),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