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認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 通常不拆開來念,而是直接發act的音),1980年代後期,由Steven C. Hayes、Kelly G. Wilson與Kirk Strosahl所發展出來的。屬於第三波行為治療(第一波與第二波分別為:傳統行為治療、傳統認知行為治療)的一部分,其理論根基有:
臨床行為分析(Clinical Behavior Analysis, CBA)
功能情境主義(Functional Contextualism)(一種實務的哲學觀)
關係框架理論(Relational Frame Theory, RFT)
ACT是有實證基礎的心理治療取向,使用各種接納(acceptance)、正念(mindfulness)、承諾(commitment)與行為改變策略,最終期望增加個人的心理彈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ACT與傳統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不同,CBT會試圖教人使用一些方法,來控制想法、感覺、感官、記憶與其他內在事件(private events);但ACT則教人們「只是留意」、接納、擁抱這些內在事件,特別是過去不想要的那些。
ACT幫助個人發展出一種超然(transcendent)的自我感,稱為「自我為景(self-as-context)」,這樣的你總是在那觀察、經驗同時與自己的想法、感覺、感官和記憶保持距離(思考自己的思考、觀察自己的思考、與自己的思考保持觀察距離)。同時,ACT旨在幫助個人澄清他們的個人價值觀,並採取行動;在歷程中,將帶來更多活力與意義,最終達成心理彈性的增加。
ACT認為,正常人類心智的心理歷程,感受到「痛(pain)」是正常的;但若我們試圖迴避、壓抑這些正常的痛,也就是出現經驗迴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認知糾纏(cognitive entanglement),而導致所謂的心理僵化(psychological rigidity)之後,苦(suffering)就會產生。此時,我們便無法採取必要的行動,來與自己在意的核心價值觀同步。
以FEAR(恐懼)四字開頭來呈現:
與想法混淆(Fusion with your thoughts)
對經驗的評估(Evaluation of experience)
迴避你的經驗(Avoidance of your experience)
對行為找理由(Reason-giving for your behavior)
相較於FEAR較健康狀況,應該是像前段所描述的:
接受你的反應,活在當下(Accept your reactions and be present)
選擇價值觀方向(Choose a valued direction)
採取行動(Take action)
功能脈絡主義是一種哲學觀點,它強調在理解和影響事件時,必須考慮事件的整體脈絡及其功能。強調客觀實體必須在個體所處的脈絡中才能被真正理解。
主張「行為—環境」關係的重要性,而非割裂地看待每個部分。認為在脈絡中理解個案的歷史背景,才能達成預測與控制的效果。
這種觀點源自於實用主義,並認為真理是根據事物是否有效運作來判斷的。
ACT 治療師會關注來訪者行為的功能和其所處的環境,並以幫助來訪者過上更有價值的生活為目標,而非執著於探究問題的「真實原因」或是消除特定的症狀。
例如,ACT 治療師不會試圖直接消除焦慮,而是幫助來訪者學習如何在焦慮存在的情況下,仍然採取符合他們價值觀的行動。
ACT 治療的目標是提升來訪者的「心理彈性」,也就是在面對各種內在經驗時,能夠保持彈性和開放的態度,並做出符合自身價值觀的選擇。
ACT的理論基礎是關係框架理論 (Relational Frame Theory, RFT) (或作「關聯框架理論」)。
基本前提:人類行為主要透過稱為關聯框架的相互關聯網絡來管理。這些關係構成人類語言和認知的核心。這讓人們無需直接經驗就可以學習。例如:貓不會碰滾燙的爐子兩次,但是貓至少要碰到一次滾燙的爐子。而人類不需要觸摸滾燙的爐子,只要口頭告誡「碰到爐子會燙傷」,這樣孩子就能學會。
人的語言工具發揮的能力,是其他物種無法超越及比擬的,但是在內在生活中,言語規則可以用很基本的方式,就限制住我們的生活。
解釋了人類語言和認知的本質,並說明了語言如何導致心理痛苦,為 ACT 的核心歷程和心理彈性提供了理論基礎。以下將詳細說明:
人類「關聯性」思考的能力: RFT 指出人類擁有強大的能力,可以將刺激物之間建立關係,並衍生出新的聯結。我們可以任意將環境中的物品、想法、感受、行為傾向、行動(基本上是任何東西)與環境中其他的物品、想法、感受相連結,實際上能用任何方式進行連結(例如:相同的、相似的、優於、相反的、部分的等等)進行連結,例如:狗和貓都很可愛,這是他們的連結方式;狼犬比家貓大,「比較」是他們的連結方式。
這種能力讓我們能有意識地分析周遭環境、發展工具等等,進行抽象思考和預測,增強了適應性,但也可能導致心理僵化,造成苦難。
關聯框架
協調框架:例如「相同」、「類似」或「像」。
時間和因果框架:包括「前後」、「如果/然後」、「原因」、「歸屬」等。
比較和評估框架:一整個類群的關聯性,如「好於」、「大於」,「快於」、「比⋯⋯更漂亮」等等。
指示 (deictic)框架:此框架是以個案的觀點為參照點,例如「我/你,或「這裡/那裡」。
空間框架:例如「近/遠」就是這些語言目錄(這個經由學習而得到的關聯組合,可以應用在任何想得到的事物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類「大腦」。
語言如何帶來痛苦:
任何需要用到語言來解決問題時所必須具備的關聯性如下:
• 事件及其屬性
• 時間和(或)彼此的關聯性
• 評價性
有這三組簡單的語言關聯性,我們可以思考未來、擬訂計畫,以及評估和比較結果。光只是這三組關聯性(而不需要用到其他的語言關聯性),人類就有能力引發心理困擾了。僅僅經由事件及其屬性,你就可以很容易地記住它們,並且可以更有效能地思考它們之間的關聯性。
例如,你可能因為回想起過去的創傷事件而開始哭泣;你可能會害怕刀,因為你知道刀可能會割傷你(即使你從來沒有被刀割傷過)。
經由「如果⋯然後」,或者時間關聯性,你預測不好的事情可能會發生,你可能害怕疼痛或憂鬱症再度復發;或者你知道自己未來會死亡,因而擔憂那個想像出來的未來場景。諸如這些象徵性時間關聯的結果,使得大多數人都較傾向於活在語言記憶的過去和想像的未來,而較少活在此時此刻。
經由「比較和評價」的關聯性,即使我們實際上已經做得很不錯了,還是可能會和某個理想做比較,並且找到自己想要比較的對象。我們可能認為自己比別人差得多(或許同樣糟糕),或者我們比別人更好。我們可能因為害怕別人的負向評價,而使我們盡可能減少與外界接觸,即使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經歷過這樣的評價。
由於聯結過程容易且隨意,不相關的情境也可能引發負面思維和情緒。例如,失戀的人看到別人熱戀,會聯想到自身的失敗,這就是「觸景生情」。此外,試圖壓抑或改變這些聯結,反而會強化它們的強度,使人陷入惡性循環。
關係框架理論 (RFT) 認為,認知融合和經驗迴避是人類語言和認知的內在傾向,並可能導致心理問題。
認知融合是指個人過度認同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將它們視為絕對真理或現實的準確反映。RFT 認為,人類透過關係框架學習將事件聯繫起來,例如透過語言和符號將想法、感受和情境連結在一起。當這些關係框架變得僵化,人們便會陷入認知融合,難以區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與實際情況。
例如,一個焦慮的人可能會認為「我不能在公共場合說話」這個想法是事實,並因此避免所有社交場合。但實際上,這個想法只是一個想法,而不是客觀現實。
經驗迴避是指個人試圖逃避或壓抑不愉快的情緒、想法或身體感受,即使這種逃避行為會造成傷害。RFT 指出,由於關係框架可以將痛苦與任何情境連結,人們無法透過單純地逃避情境來控制痛苦。因此,他們開始試圖逃避痛苦的想法和感受本身。
然而,壓抑或逃避這些內在經驗往往會适得其反,反而強化了這些關係框架,使痛苦更加強烈和持久。例如,試圖不去想一個令人尷尬的回憶,反而可能讓這個回憶更容易浮現。
RFT 認為,認知融合和經驗迴避是普遍存在的人類現象,因為它們源於人類語言和認知的核心能力:建立關係和轉化刺激功能。關係框架賦予了人類將事件聯繫起來的能力,但同時也可能導致我們過度認同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轉化刺激功能是指透過關係框架,刺激可以獲得新的功能,即使這些功能與其原本的特性無關。例如,一個原本中性的物品,可能因為與某個令人恐懼的事件聯繫在一起,而變得令人害怕。
總結來說,RFT 認為認知融合和經驗迴避是人類語言和認知的自然結果,但當它們過度發展時,便會成為心理困擾的根源。
心理彈性(或做心理靈活性)是指個案能夠在改變和堅持某種行為之間保持彈性,以實現有價值的目標。ACT 的六個核心歷程共同作用,提升心理彈性,讓個案在面對負面情緒和想法時,能夠做出更明智的選擇,而非被語言過程所控制。
接受(acceptance): 指一個人願意「完全地且無防備地」體驗自身的想法與感受,包括負面的情緒和想法。ACT 認為人們應該承認並接受現狀,而不是試圖逃避或壓抑它們。
認知脫鉤(cognitive defusion),或作脫離糾結: 指的是降低不愉快語言和認知的負面影響。當一個人過於專注於字面上的想法,而忽略了其背後更深層的意義時,就容易產生認知混淆,進而做出不適當的反應。認知脫鉤的目標是幫助人們將想法視為想法,而不是事實,並從中解脫出來,以更客觀、理性的角度看待事物。「你可以學習就只是看著想法,而不是用想法來看世界。世界是由你的想法建構出來的。」
例如:「我現在有一種焦慮的感覺」完全不同於「天啊我超焦慮!」前者較脫離糾結,也不會引起太多焦慮反應。
當你「想著」一個想法時,它就建構著你的世界。當你「看著」一個想法,你能看著他建構起你的世界,你也可以看到你自己如何參與建構的過程。
接觸當下(contacting the present moment): 指的是要人們以正念和接納的態度,專注於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這意味著要敏銳地覺察周遭的環境以及自身的內在感受,避免讓思緒漫遊或被「自動駕駛模式」控制。
自我即脈絡(self-as-context): 指的是透過環境脈絡來真正了解自我。ACT 強調要從脈絡性的角度來理解自我,而不是僅僅關注自身的內容或歷程。有三種檢視自我的方式:自我即內容、自我即歷程和自我即脈絡。ACT 採用「自我即脈絡」的觀點,鼓勵人們從更宏觀的角度來審視自身,並以更客觀、包容的態度看待自己。
價值(value): 指的是一個人所要達成的整體結果或人生所選擇的方向。價值是人們行動的根本動力,當一個人明確了自己的價值觀,就更容易接受負面情緒和想法,並願意為之付出努力。ACT 強調價值是人們自主選擇的,沒有對錯之分,鼓勵人們探索並堅持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承諾行動(committed action): 指的是人們根據所選擇的價值觀,採取具體的行動。承諾行動是 ACT 的最終目標,它強調人們要將價值觀轉化為實際行動,並持續朝著目標邁進。
這六個核心歷程彼此相互關聯,共同構成 ACT 的理論框架。ACT 認為,當人們能夠有效地運用這六個歷程時,就能提升心理靈活性,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文章中也提到了 ACT 的三角模型,將這六個核心歷程整合成三個功能單元:開放心胸、在當下和做要緊的事。換句話說,心理靈活性就是「在當下開放心胸做要緊的事」的能力。
自我概念化是你的大腦如何評價描述你這個人,而且你會默默相信這個描述,並把它視為真理。
自我概念化會加強你的心理僵化程度。
根據ACT背後的語言理論,語言能力可以使我們發展出至少三種自我的意義:
概念化的自我:語言分類、評價的總結,多半由「我......」來開頭。概念化的自我都是與「內容」相關的,這些內容就是你的故事,讓你深信不疑的東西。是最危險的一個,容易讓你掉入痛苦深淵,因為概念化的自我會幫你編造故事,幫你行為找到理由,好讓行為跟過去經驗一致。
例如:有人認為「自己不重要」,那生活上的多數事件,都會在印證這個想法。
「運行中的自我覺察」的自我:當下流動、延續不斷地個人經驗。像概念化一樣會對自己做出語言的分類,但是不做總結、評價式的分類,而是使用描述式、非評價是,在當下且彈性的分類。
例如:現在我有這樣的感覺、現在我在思考那個、現在我回憶起那個了
這樣的自我感覺一種健康的心理功能。例如:若人沒辦法辨識出自己的情緒經驗,會被稱為「述情障礙」,會連結到各種廣泛的心理問題,同時也和經驗逃避有高度相關。一個人若是無法描述或觀察自己當下的經驗,就像是盲目面對正在發生的東西。
觀察的自我:觀察的自我很有可能是你最不熟悉的一種自我感,但它是這麼多種自我裡最重要的一個,而且也跟隨你很久了。它有許多別名:以自我為脈絡(self as context)、超然的自我( rranseandent self)、靈性感受(spititual sense)、無物的自我(no-thing self),或者觀察的自我,這些只是其中幾種。本書中,我們使用最後一個名詞來指稱。
不同於概念化自我或「運行中的自我察覺歷程」,觀察的自我並未率涉到任何語言關聯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它的「認識」相當少。觀察的自我並非一種可以直接描述的、擁有具證內答的事物。但是,ACT 依據的理論顯示,觀察的自我是語言使用下的產物,並且對於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和觀察的自我產生連結是一種有意識的,回到當下的經驗,沒有公式可以標定這種意識和當下的感覺。
ACT
基於功能性背景行為主義(Functional Contextualism)與關聯框架理論(Relational Frame Theory, RFT)。
聚焦於心理靈活性,強調接納情緒與思維的自然存在。
強調「語言和認知」對人類痛苦的影響,視心理痛苦為正常經驗的一部分。
CBT
根植於認知理論與行為主義,特別是認知模型(如Aaron Beck的理論)。
假設心理困擾來自於非理性或失準的思維(認知扭曲)。
症狀被視為需要被糾正或矯正的問題。
ACT
增強心理靈活性,幫助個案能接納痛苦,專注當下,並根據價值觀採取行動。
目標不是減少症狀,而是幫助個案在痛苦的情境中仍能活出有意義的生活。
CBT
改變個案的非理性或消極的自動思維模式,減少症狀並改善功能。
強調挑戰認知扭曲(如過度概括化、災難化等)以緩解情緒困擾。
ACT
負面情緒和思維被視為生命的一部分,治療中強調「接納」而非改變。
鼓勵個案與自己的痛苦共存,並將注意力放在行動上,而非情緒的消退。
通過「脫鉤/脫離糾結」(Defusion)技術,幫助個案減弱對痛苦思維的執著。
CBT
將負面情緒和思維視為可以被改變的目標。
使用「認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幫助個案挑戰和修改失準的認知模式。
關注負面思維與情緒的因果關係,致力於減少它們的頻率和強度。
ACT
接納(Acceptance):鼓勵個案接納不愉快的內在經驗,減少對抗的能量耗損。
脫離糾結(Defusion):幫助個案認識到思維只是思維,並非事實,從而減少對思維內容的糾結。
價值澄清(Values Clarification):幫助個案確立生活中的核心價值,並根據價值採取行動。
正念(Mindfulness):通過當下專注練習減少對過去或未來的擔憂。
CBT
認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幫助個案識別和挑戰不合理的思維,改變信念。
行為實驗(Behavioral Experiments):測試信念的準確性,透過經驗學習建立新的認知。
行為活化(Behavioral Activation):增加正向行為活動來提升情緒。
暴露治療(Exposure Therapy):用於焦慮與恐懼,逐步面對和減少對觸發情境的回避。
ACT
症狀不是治療的主要焦點,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目的是幫助個案與症狀共存。
治療成效更多基於心理靈活性和生活質量的提升,而非症狀減少。
CBT
症狀是治療的核心焦點,目標是減輕症狀並恢復功能。
成效主要由症狀的減少和行為的改變來衡量。
ACT
適用於慢性病痛、創傷、焦慮、抑鬱、成癮和心理靈活性受損的個案。
更適合那些對於改變情緒或思維持懷疑態度的個案。
CBT
廣泛用於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PTSD)、飲食障礙等多種心理困擾。
適合目標明確、希望減少特定症狀的個案。
ACT更關注與內在經驗的關係,強調接納和價值導向的行動;
CBT側重改變非理性思維與情緒反應,強調認知與行為的改進。
兩者各有優勢,可根據個案需求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甚至在實務中相互結合使用。
心理靈活性與價值觀一致的推進是肯認承諾治療(ACT)的核心理念之一。它體現了在痛苦與挑戰中,個人能夠依據自己的價值觀,推進有意義的行動,而不被負面經驗或思維所束縛。
心理靈活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為價值導向行動提供了基礎。ACT 認為:
價值觀是人生的羅盤:價值(Values)定義了什麼對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它們不是具體的目標,而是一種持續指引行動的方向,例如「成為有愛的父母」、「追求知識」、「服務社區」。
彈性是一種能力:心理靈活性讓個人能接納情緒與思維的波動,專注於當下,並在價值的引導下採取行動,即使面對痛苦也不偏離方向。
價值觀一致的推進意味著:
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價值觀:透過ACT的「價值澄清」過程,幫助個案辨識什麼對他們來說真正重要,避免生活在模糊或外界期望的框架中。
從價值出發設計行動:價值不是終點,而是行動的起點。例如,一個看重健康的人可能會選擇規律運動,即使過程中會感到疲累。
行動持續與價值對齊:即使遭遇挫折或情緒干擾,個案仍能保持承諾行動(Committed Action),並視挑戰為價值一致行動的一部分。
ACT的六大核心歷程(Hexaflex Model)為價值一致的推進提供框架:
接納(Acceptance):接受痛苦或不適的情緒,避免陷入逃避或對抗。
認知去融合(Cognitive Defusion):認識到想法只是想法,不讓負面思維主導行動。
接觸當下(Contact with the Present Moment):專注於此時此刻,避免陷入過去悔恨或未來焦慮。
自我即脈絡(Self-as-Context):以開放的態度理解自我,超越限制性的自我定義。
價值澄清(Values Clarification):明確什麼對自己重要,讓行動有方向感。
承諾行動(Committed Action):依據價值觀採取具體行動,即使過程中伴隨挑戰。
例子1:追求親密關係
個案可能害怕被拒絕,從而避免建立新的關係。但如果親密是他的核心價值,他可以選擇接受這種焦慮並努力與他人建立連結,即使被拒絕的風險仍然存在。
例子2:面對職場壓力
一位看重職業成就的人可能因挫敗感而想放棄工作。透過ACT,他能接受挫折的情緒,重新聚焦於自己的價值觀(如專業成長或對團隊的貢獻),並付諸持續努力。
挑戰:價值一致行動可能與痛苦、恐懼同在。例如,追求價值常會引發自我懷疑、失敗的恐懼或壓力。
意義:ACT強調,痛苦不應該阻止我們過有價值的生活。相反,痛苦往往是價值推進的必然部分。例如,冒險活動的刺激伴隨著恐懼,但它可能讓人感到充實和自由。
心理靈活性與價值觀一致的推進,是在痛苦和挑戰中找到力量的過程。它不僅幫助個案更好地面對生活困難,還讓他們能夠超越症狀和限制,活出一個符合自身核心價值的充實人生。
在 肯認承諾治療(ACT) 中,建立治療目標的重點不僅僅是解決症狀,而是圍繞價值觀(Values),提升心理靈活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幫助個案在痛苦和挑戰中仍能實現有意義的人生。ACT 的目標設定主要通過以下步驟進行:
價值觀是ACT目標的核心,所有治療目標都應與個案的價值相連。
探索價值的方向:透過提問或價值澄清工具,幫助個案辨識他們的核心價值。例如:
「對你來說,什麼是生活中真正重要的?」
「如果你的人生在未來十年非常成功,你希望達成什麼?」
例子:
個案價值:「成為一個支持家庭的負責任父母。」
治療目標方向:幫助個案在情緒困擾中仍能與孩子互動並參與家庭活動。
目標應具體化為與價值一致的行動,而不是症狀的完全消失。這樣可以減少對控制或避免情緒的過度關注,轉而聚焦在有意義的行為上。
問題:焦慮使個案避免與家人參與社交活動。
價值導向目標:即使感到焦慮,每週參加至少一次家庭活動,專注於享受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ACT 的六大核心歷程為目標設定提供具體的方向:
1. 接納(Acceptance):
目標:接受負面情緒的存在,減少對痛苦經驗的抗拒。
目標例子:在接下來的一週,學會觀察自己的焦慮反應,並練習「接受呼吸法」(Acceptance Breathing)5分鐘。
2. 認知去融合(Cognitive Defusion):
目標:與消極思維建立距離,減少其控制力。
目標例子:練習將「我失敗了」的思維轉化為「我注意到自己在說‘我失敗了’」,每天記錄至少一次這樣的思維去融合經驗。
3. 接觸當下(Contact with the Present Moment):
目標:增強當下的專注力。
目標例子:每天練習3次正念呼吸,每次1分鐘,並嘗試觀察身邊的小事物。
4. 自我即脈絡(Self-as-Context):
目標:發展一種超越自我評價的視角。
目標例子:練習自我觀察練習(例如「看見自己看見」的練習),將注意力轉向自己作為觀察者的角色。
5. 價值澄清(Values Clarification):
目標:明確生活中的核心價值。
目標例子:完成「價值澄清問卷」,並與治療師討論至少3個重要價值。
6. 承諾行動(Committed Action):
目標:逐步採取與價值一致的具體行動。
目標例子:計劃並執行一個基於價值的行動(如與家人共進晚餐或進行一次運動)。
將目標分解為短期、中期與長期,讓個案逐步體驗成功:
短期目標(1-4週):針對價值觀相關行動設立具體練習。
例:「每天練習5分鐘的正念練習以增強專注力。」
中期目標(1-3個月):將短期行動融入日常生活。
例:「每週至少有一次不回避焦慮的行為,參與社交活動。」
長期目標(6個月以上):實現更大的生活改變。
例:「半年內參加家庭旅行,並享受其中的過程。」
ACT 的目標不追求「解決所有問題」或「去除痛苦」,而是強調痛苦與價值共存的能力。
症狀導向(傳統目標):消除焦慮和壓力。
功能導向(ACT目標):在感到焦慮的情況下,仍能專注於完成重要的工作任務。
治療師與個案應共同合作,確保目標是個案認同的,並符合其價值觀:
與個案討論哪些行動是重要的。
確認目標是否具有現實性並有進展空間。
個案:職場壓力導致持續焦慮與睡眠障礙。
價值澄清:希望成為有效率且健康的專業人士。
短期目標:每天進行10分鐘正念練習以減少工作後的焦慮。
中期目標:在1個月內,改變壓力模式,設定每天工作休息間隔時間,並記錄成效。
長期目標:在3個月內,能更健康地管理工作壓力,並在日常中保持運動與休閒活動。
ACT 的目標設定以價值為導向、心理靈活性為核心,幫助個案在困難中依然活出有意義的人生。治療師需要以個案的價值為核心,透過六大歷程逐步設計並調整目標,讓個案能在過程中體驗成長與成功感。
以下肯認承諾治療(ACT)的案例範例,展示ACT如何幫助個案透過心理靈活性和價值導向行動改善生活質量。
姓名:Anna(化名)
年齡:32歲
問題:焦慮症和職場壓力
主要表現:
過度擔憂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現,擔心同事或上司的批評。
經常加班避免犯錯,但因長時間工作感到筋疲力盡。
壓力過大導致失眠和與伴侶關係緊張。
嘗試壓抑負面情緒(如焦慮和自我懷疑),但情緒反而愈加強烈。
增強心理彈性,幫助Anna接受她的焦慮情緒,而不是對抗或壓抑它。
幫助Anna澄清個人價值,找到她生活和工作的核心意義。
指導Anna採取與價值觀一致的行動,改善職場壓力和個人關係。
1. 初期(建立關係與評估)
治療師的重點:
傾聽Anna的困擾,建立治療聯盟。
解釋ACT的目標與方法,讓她明白焦慮並非需要完全消除,而是學習如何與它共存。
工具:
使用「焦慮影響生活清單」來了解焦慮如何干擾她的生活和行動。
結果:
Anna意識到,過度專注於壓抑焦慮,使她忽略了伴侶和自己真正的需求。
2. 中期(應用ACT核心歷程)
(1)接納(Acceptance)
挑戰Anna對情緒的抗拒:
治療師與Anna討論:「焦慮是正常的心理現象,它本身並不危險,對抗它的過程才消耗了大量能量。」
練習:
「觀察焦慮」練習:引導Anna在感受到焦慮時,描述身體的感受(如心跳加速)而不評價或逃避。
每當焦慮出現,Anna學會用「接受呼吸法」將注意力帶回當下。
(2)認知去融合(Cognitive Defusion)
引導Anna改變對自我批評性思維的反應:
治療師讓她將「我無法完成工作」的想法寫下來,反覆念出直到感到滑稽,這減弱了思維的力量。
練習:
將批評性思維視為腦中的背景聲音,告訴自己「我注意到腦袋裡有這樣的想法」,而不把它當作真實事實。
(3)價值澄清(Values Clarification)
討論Anna的價值觀:
治療師與Anna探討:「為什麼你希望在工作中表現出色?」「你希望別人怎麼記住你?」
Anna的價值觀:追求專業成就和平衡的生活,並與伴侶建立良好的關係。
工具:
使用「價值公牛眼圖」,幫助Anna將價值轉化為具體行動方向。
(4)承諾行動(Committed Action)
設立行動目標:
每週至少三天準時下班,與伴侶共進晚餐。
將工作計畫分解為小步驟,減少不必要的加班。
每週參加一次瑜伽課,作為自我照顧行為。
實施與回饋:
Anna報告稱初期會有些內疚(「我是不是偷懶了?」),但伴侶的關係因更多時間陪伴而改善,她也開始感到更多精力。
(5)正念練習(Mindfulness)
教導Anna專注於當下:
使用正念冥想引導她觀察當下的聲音、氣味和感覺,學會在緊張的會議或報告中保持冷靜。
練習目標:
每天5分鐘正念呼吸,特別在焦慮高漲時進行。
3. 後期(鞏固與結束)
鞏固成果:
Anna學會接納焦慮作為職場挑戰的一部分,而不再過度避免或壓抑它。
她更能依據價值觀行動,而不是被情緒牽制。
總結治療:
治療師與Anna回顧她的進步,包括:
焦慮仍然存在,但她的生活滿意度顯著提高。
與伴侶的關係改善,並在職場中感到更有掌控感。
這個案例展示了ACT在處理焦慮和壓力時的效用。透過接納、認知去融合和價值導向行動,Anna逐步提升了心理靈活性,並學會在痛苦中仍然追求有意義的生活。這種方法不僅緩解了她的症狀,還使她的整體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
鄭來長(2016)。接受與承諾治療(ACT):第三波的行為治療。輔導季刊,52(2),35-50。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9966822-201606-201606160027-201606160027-35-50
西亞諾契, 貝莉, 張本聖, Ciarrochi, J. V., & Bailey, A. (2016). ACT實務工作者手冊 : 認知行為治療(CBT)及接受與承諾治療(ACT)的結合 (初版). 張老師文化.
海斯, 史密斯, 張本聖, 丁郁芙, 蘇益賢, 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 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2017). 走出苦難,擁抱人生 接受與承諾治療自助手冊 (初版). 張老師文化.
哈里斯, 張本聖, & Harris, R. (2015). ACT一學就上手 (初版). 張老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