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仁:劉怡吟
威爾弗雷德·比昂(Wilfred Bion, 1897-1979)
他在團體心理動力學和精神分析技術上的貢獻尤其聞名,尤其是在理解和分析情感、思維過程以及無意識心靈的運作方面。他的研究不僅在精神疾病治療領域具有深遠影響,還對心理治療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比昂於1897年9月8日出生在印度的馬圖拉(Mathura),當時印度還是英國的殖民地。他的父母是英國人,父親在英國殖民政府工作。比昂在印度度過了童年,並在幼年時經歷了寄宿學校生活,這讓他早期便體會到孤立和脫離感。他在8歲時被送回英國,接受英國的寄宿學校教育,這段時期對他後來的情感和心理學思想有著重要影響。
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6年,比昂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在戰場上經歷了許多創傷性的事件,特別是索姆河戰役。這些經歷對他的心理學研究產生了持久的影響,特別是他對於團體動力學和戰爭心理創傷的理解。比昂後來回憶說,這些早期的戰爭經歷教會了他如何處理恐懼和混亂,這些經驗在他的思想中變得尤其重要。
精神分析訓練與初期臨床工作
戰後,比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歷史,畢業後轉向精神醫學,進入倫敦大學醫學院深造。隨後,他在倫敦的塔維斯托克診所(Tavistock Clinic)接受了精神分析訓練,並成為一名精神病醫生。他早期受到了克萊恩學派(Melanie Klein)的深刻影響,並在1940年代開始從事臨床工作,專注於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
再次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比昂再次參軍,這次擔任軍醫,在這段經歷激發了他對團體心理學的興趣。他在塔維斯托克診所與約翰·瑞克曼(John Rickman)合作,請調至他的老師兼長官里克曼(John Rickman)已先進駐,專門收治戰爭精神官能症的諾斯費爾德醫院(Northfield Hospital),這間戰時心理衛生責任醫院因難以管理而惡名昭彰,裡面雖有實際經歷戰鬥的戰爭精神官能症患者,但也混雜著我們今日所稱之人格障礙者,或不想作戰的詐病者,更多是無法適應軍中生活者,而那時還是精神藥物尚未發明的年代。在這個經驗當中,他研究戰爭中的團體心理反應,這為他日後的團體心理動力學理論奠定了基礎。
戰後,比昂成為塔維斯托克診所的領導人物之一,並於1950年代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團體心理動力學的論文。他發現,在群體中,無意識的「基本假設」會驅動個體的行為,這些假設往往表現為依賴、逃避和攻擊等模式。這些研究使他在心理學界嶄露頭角。
比昂最著名的概念之一是「容器—所容(或譯作『被容納者』)」(container-contained)。在比昂的理論中,他認為心靈的發展部分來自於與他人互動的過程,特別是母嬰之間的情感處理。母親(容器)能夠接受嬰兒的原始情感(所容),並將其轉化為可以被嬰兒理解和消化的經驗。如果這個過程順利進行,個體將能夠發展出健康的心靈結構,能夠容納和處理情感。
這一理論具有深刻的存在主義色彩,認為人類心靈不斷在外界刺激和內在情感的衝突中發展和成熟。
比昂強調「無知」作為心理發展的必要條件。他提出了「O」這個符號來指稱終極真實或絕對真相,這是一個無法完全被理解或表達的存在狀態。比昂認為,我們的思維和情感永遠只能接近「O」,但不能完全理解它。因此,比昂強調要「不帶記憶、不帶慾望」地去經驗世界,這樣才能更真實地與內心世界互動。
Explorations in Bion's 'O'~Everything We Know Nothing About
Edited By Afsaneh Alisobhani, Glenda Corstorphine (2019) reurl.cc/0dQMzA
比昂借用了詩人約翰·濟慈(John Keats)的「負向能力」概念,指人在面對不確定性和困難時能夠容忍模糊、不確定的狀態,而不急於尋求確定性。描繪了分析師在診療室中將欲求理解與治療目標拋諸腦後,並跟「不解」(puzzling)共處的心智狀態。這種能力在心理分析過程中特別重要,因為比昂認為,臨床工作中過於追求答案或理解,會妨礙對病人內在世界的真正接觸。
比昂特別關注思考的過程,並提出了一種區分:思考的功能並不是自然而然發展的,而是必須通過情感上的承受和轉化來逐步形成。對比昂來說,思考是痛苦的結果,因為它需要處理原始的、不愉快的情感。如果一個人無法忍受這種痛苦,他們可能會逃避思考,從而導致心理困擾。
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1071813_Bion's_Grid_A_Tool_for_Transformation
比昂對團體心理動力學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並指出在團體中存在著一種「基本假定」的無意識心理狀態。這些基本假設是人們在團體中出現的無意識行為模式,如依賴、攻擊、逃避等。這些行為模式能夠揭示個體和群體的深層心理動力。
比昂認為人性是一種不斷在內外張力中成長的狀態。他強調人類心靈的深層衝突和痛苦,但同時也相信透過分析過程,個體可以變得更有自覺、更能承受情感,並能夠透過思考來面對和理解世界的複雜性。
1950年代,比昂開始與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梅蘭妮·克萊恩密切合作,深入研究無意識心靈和情感發展的課題。他進一步發展了克萊恩學派的理論,特別是對於精神病患者的研究。他在這段時期提出了著名的「容器—所容」(container-contained)理論,探討了情感如何在心靈中被容納和處理的過程。
比昂後來進一步拓展了思維的理論,提出了「O」這一概念,指的是一種無法言表的終極真實,他認為心理治療的目的是幫助患者逐步接近這種真實。他的思想在這個階段愈加具有存在主義和形而上學的色彩。有些克萊恩與佛洛伊德的支持者無法接受他充滿宗教色彩的概念。
比昂的理論受到了他個人經歷(如戰爭、精神病患者的治療經驗)以及他在塔維斯托克診所工作的影響,故與佛洛伊德和克萊恩的理論有不同的發展脈絡。
與弗洛伊德的分歧在於,比昂更注重當下的情感處理過程,並提出了無意識情感容納的理論,而弗洛伊德則側重於壓抑與衝動的動力學。
與克萊因的分歧則集中在對投射性認同和精神病患者的理解上。比昂承繼了克萊因的思想,但進一步發展了情感容納的理論,並將焦點轉向了治療精神病患者的技術,這在克萊因的理論中並未被深入探討。
比昂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有獨特的見解。在《The Clinical Thinking of W. Bion-Maker of Modern Psychotherapy》分析了比昂對精神病患者的理解,特別是比昂認為精神病患者的主要問題在於他們無法有效地容納和處理情感,所以他的治療目標即為如何幫助精神病患者建立情感容納的能力。
比昂在書中總結了團體中的無意識心理動力對團體行為的深遠影響。他強調,理解這些無意識動力是幫助團體實現有效合作的關鍵。領導者和團體成員需要學會識別和應對這些情感動力,才能讓團體真正發揮其潛力。書本的內容可以分為以下五部分:
團體的目標
比昂區分了團體的「明顯目標」和「隱含目標」:明顯目標通常是團體成員明確的意圖或行動計劃(例如工作或治療),而隱含目標則是無意識的、情感驅動的衝動,這些衝動往往會影響團體的動態。
工作團體
比昂強調所謂的「工作團體work group」概念,這是一種理性的、目標導向的團體,成員能夠為達成共同目標而合作。他認為,這是團體表現出有效合作和正面動力的一面。並不只是指涉構成團體的人,而是涉及他們所投入的心智活動。
比昂的概念當中,有三種「基本假定」團體(Basic Assumption Groups)。比昂認為,在團體中,人們會表現出無意識的行為模式,這些模式基於某些假設,而這些假設是個體無意識情感的表現。比昂描述了三種類型的基本假設個體:
依賴假設團體(Dependency Group)
成員依賴一個被認為是強大或全能的領袖來解決問題。他們希望這個領袖能夠為他們提供安全感和答案,從而避免承擔責任和處理不確定性。這個被選出來的人,可以使他人不必為自己思想和工作,這個人通常會是精神科醫師、心理師或分析師。
戰鬥—逃跑假定團體(Fight-Flight Group)
團體處於一種防禦狀態,成員要麼準備戰鬥(攻擊某個外在或內在的威脅),要麼選擇逃避。他們通過這種方式來應對焦慮和壓力,而非直接處理團體中的問題。
配對假定團體(Pairing Group)
成員傾向於形成某種情感聯盟或配對,並相信這種聯盟會帶來某種神奇的解決方案或新的開始(例如,一對成員的結合會「生出」一個救世主般的解決方案)。這種假定代表了一種希望未來會帶來改變,從而減輕目前的焦慮。
無意識的情感表現
比昂指出,團體中的情感反應通常是無意識的。這些情感動力會對團體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並且往往與團體表面上的理性行為不一致。
基本假定與工作團體的對立
基本假定團體和工作團體之間往往處於對立狀態。工作團體是理性的、以目標為導向的,而基本假定團體則是非理性的、受無意識情感驅動的。團體的表現取決於這兩種力量之間的平衡。
領導的挑戰
團體中的領導者往往成為團體無意識情感的焦點。領導者不僅需要應對團體表面的問題,還要能夠識別和處理團體中的無意識情感動力。領導者如果無法應對這些無意識的情感需求,可能會被團體「依賴」或「攻擊」。
領導者與基本假定的互動
比昂強調,領導者需要了解團體中的基本假定並能夠在團體動態中識別這些無意識模式。成功的領導者能夠在工作團體與基本假設群體之間保持平衡,並引導團體回到理性的工作狀態。
團體的變化過程
比昂探討了團體如何從基本假設定團體過渡到工作團體的過程,這通常伴隨著痛苦的情感經驗。團體需要經歷並承受焦慮和不確定性,才能突破無意識的基本假定,並達到更有效的合作狀態。
團體成員的角色與責任
比昂指出,團體成員在團體中的角色會受到無意識動力的影響,這些角色可能會限制個體的表現和潛力。因此,理解並挑戰這些無意識的角色分配,是團體成員個人成長的關鍵。
容器—所容(Container-Contained)理論的廣泛應用
比昂的「容器—所容」理論對當代精神分析具有深刻的啟發,特別是分析師與患者之間的互動。這一概念強調分析師的作用是為患者的情感提供一個「容器」,幫助他們處理無法承受的情感。這對當代治療師來說,尤其是在面對困難或極端情感(如創傷、焦慮、抑鬱)的患者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
當代應用:
在心理治療中,比昂的這一理論促使治療師更加注重情感的即時處理和情感的容納過程,而不僅僅是回溯過去的創傷經驗。它對關係導向的心理治療以及當代的依附理論、心智化理論(Mentalization)等方面都有重要影響。
思考功能的發展
比昂提出的「思考功能」對於理解人類如何處理和容納情感具有革命性意義。他認為思考不僅僅是理性化的過程,而是情感被轉化為可以被理解和處理的形式。這一概念影響了當代許多治療方法,特別是那些專注於情感處理的療法,如辯證行為療法(DBT)和正念療法(Mindfulness-Based Therapies)。
當代應用:
比昂的「思考功能」理論推動了當代精神分析強調幫助患者發展心理穩定性和思考能力,這對於精神病和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尤為重要。這種思考功能的發展視角在處理思維混亂的患者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無記憶、無慾望的臨床態度
比昂提出的「無記憶、無慾望」的態度改變了分析師與患者之間的關係,使治療過程不再局限於理論框架或預設目標,而是讓治療師能夠真正進入當下的治療場景中,專注於當下發生的情感轉變和動力。
當代應用:
這一態度對現代的心理治療師,尤其是對那些致力於「存在主義」或「現象學」取向的治療師來說,提供了理論依據。它幫助治療師在不確定的情境中保持開放態度,與患者共同探索未經理解的情感和經驗。
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
比昂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療中發展出獨特的見解。他強調這類患者缺乏思考功能,難以處理原始的情感。這一理論對當代治療精神病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臨床指導,尤其是如何幫助這些患者容納無法理解的情感。
當代應用:
當代許多針對精神病或嚴重心理障礙的療法都受到比昂理論的啟發,包括社會支持療法和集體療法。在這些療法中,治療師和群體作為「容器」,幫助患者管理和處理情感上的混亂。
跨學科的應用
比昂的理論特別強調情感容納、無意識思考以及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忍受焦慮,這些概念不僅在精神分析領域中重要,還可能在其他學科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例如,在組織心理學、教育學、創造性思維研究和領導力培訓中,比昂的思想可能為如何處理不確定性、管理情感和思考提供新的視角。
未來應用:
比昂的理論可以進一步應用於領導力發展和企業管理中,幫助組織中的領導者培養「負性能力」,即在面對不確定的情境中容忍焦慮,從而促進更好的決策和創造力。
技術與情感容納的結合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和數位技術在精神健康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未來,比昂的理論可能被整合到數位治療工具中,特別是在發展能夠模擬「容器—所容」過程的人工智能工具中。
未來發展:
技術可以幫助模擬情感容納的過程,從而輔助治療師理解患者的情感狀態。例如,未來的數位治療應用程序可能會根據比昂的理論來分析患者的情感反應,並提供適當的反饋,幫助他們更好地容納和處理情感。
全球心理健康領域的拓展
比昂的理論對處理創傷和集體心理問題有重要的啟示,特別是在全球心理健康挑戰日益增長的背景下。隨著社會不確定性和焦慮的增加,比昂的思想可能在未來的群體治療和社會心理健康干預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未來應用:
比昂的團體經驗理論在大型災難、社會動蕩或集體創傷後的心理干預中可能會有更多的應用。這些概念可以幫助建立社會支持體系,為社區提供情感容納的集體空間,從而促進集體康復。
深化對「O」概念的探索
比昂提出的「O」概念代表了一種無法完全理解的真實。這一概念雖然在精神分析領域被接受,但其哲學和神秘主義意涵仍然有待進一步探討和發展。未來的精神分析研究可能會進一步深入理解「O」,並將其與其他心理或哲學概念整合。
未來應用:
對「O」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會跨越心理學、哲學和神秘主義領域,特別是在探索人類如何處理未知和無法掌控的現實時,這一概念可能會成為新的思想資源。
抽象性:比昂的理論高度抽象,尤其是「O」(真實)對部分臨床工作者來說頗具宗教色彩,也會比較難以應用在實務工作中。
實踐操作:他的理論更多是針對情感和無意識過程的處理,具體的技術和方法較少說明。
聚焦團體層面:比昂的理論主要適用於團體動力學,對於個體心理問題的應用相對少。
缺乏階段性步驟的發展:對於治療過程沒有清晰的階段劃分,較難違為。
參考書目
Symington, N.(1996)。等待思想者的思想:後現代精神分析大師比昂(蘇曉波,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份:1996)Symington, N. (1996). The Clinical Thinking of Wilfred Bion. London: Routledge.
蘇俊濠(2019)。比昂精神分析團體理論之探究:三個或更多團體基本假設?。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2(4),439-463。https://doi.org/10.30074/FJMH.201912_32(4).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