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論
認為人類行為受制於非理性因素、潛意識動機、生物本能驅力,以及六歲以前的性心理事件。
本能論
生的本能:代表生命的驅動力,包含性衝動、繁衍以及維持生命的欲望;促進創造、愛與連結。
死的本能:對自我毀滅、攻擊和侵略的驅動力;促進毀滅和衝突。
本我、自我與超我
人格包括本我、自我與超我三個成分,這三個成分構成人格整體。人格的動力即是心理能力在本我、自我與超我三者間的分配與應用。但心理能力的量是固定的,分配在某一部份多時,其他兩部分必然減少,因此三個系統有互爭現象。
本我(Id):包括所有與生俱來的本能,受「快樂原則」支配,以降低緊張、逃避痛苦為目標,是非理性、非道德的。
自我(Ego):是個體的「意識」與理性成分,根據「現實原則」,以理性思考方式調和本我與超我,一方面能適應現實世界,同時也能滿足個人的需求。
超我(Super-ego):由良心與理想合成,得自父母的教導與社會規範的約束,管制個體行為使其符合道德標準。是崇尚理想、追求完美的。
此三部份是統一體,並非各自獨立操縱著個人的人格。且三個系統的互動與能量的分配,決定行為的產生以及個體成為什麼樣的人。
意識、前意識與潛意識
分析Freud的人格理論架構,從行動(包括思想、感情)方面來考慮,可分為意識、前意識以及潛意識三者:
意識(Conscious):包括了任何時刻我們知覺到的所有感覺跟經驗。佛洛伊德會用著名的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 of Consciousness)去描述意識,水面上的冰山是我們意會到的,而比起整個冰山,意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前意識(Preconscious):前意識是指那些不在我們當下時刻意識範圍的東西,但我們只要嘗試回想,他們就會浮上我們的意識。就好像自己的名字——你不會時時刻刻都在想着自己的名字,即你的名字大部分時間都不在意識範圍,但只要我問你叫什麼名字,你就會在前意識中存取自己名字的記憶,再讓它浮上意識回答問題。名字可以說是前意識的淺層,因為基本上一想就能記起。在前意識較深層的位置,可能有些更難想起的記憶,例如中學同學的名字等等。但一般而言,前意識的內容是可以被記起的。
潛意識(Unconscious):是本能、願望與驅動我們行動的慾望所在之地,包含了全部行為背後主要的驅力,是精神分析理論的焦點所在。佛洛伊德認爲,潛意識占整個意識的最大部分。每一件事都會影響潛意識。而和前意識不同,潛意識的內容是不能靠一般方法回想起的。
Freud將三者比喻為一座冰山,意識只是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潛意識才是冰山的主體。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於西元1856年5月6日生於奧地利弗萊堡(現普日博爾,屬捷克),奧籍的猶太人。
他的家庭在當地的猶太社區中生活,之後隨父母遷居維也納。佛洛伊德原本的夢想是成為大將軍或政府官員,但因當時反猶太主義盛行,故轉向到維也納大學接受醫學訓練,並於1881年獲得醫學學位。
在行醫過程中他對神經科學感到興趣,因而致力於腦部神經解剖學與生理學的研究,同時擔任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神經病理學講師。
西元1885年,佛洛伊德獲得一筆獎學金前往法國巴黎,向神經學家沙可(Jean-Martin Charcot)學習以催眠(Hypnosis)來治療歇斯底里症病人,這段經驗對他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佛洛伊德從神經學轉向精神病理學的關鍵。
之後,他又向奧地利心理醫生布羅伊爾(Joseph Breuer)學習了宣洩療法,並與布羅伊爾合著《歇斯底里症研究》(Studies in Hysteria)一書。
1886年佛洛伊德回到維也納後,他開始進行臨床實踐,離開醫院獨立開業,致力於催眠、宣洩療法、臨床診斷與心理治療。然而,他發現並非所有病人都適用催眠的治療方式,因而發展出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與自我分析(Self-analysis)的方法,逐漸形成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論。
1895年,佛洛伊德在睡前看到了一些以前因為不愉快而中止治療的個案檔案,並在夜裡做了夢。佛洛伊德利用自由聯想的方法,試圖分析這個夢的聯繫,尋找隱藏在其中的意義,終於領悟到「夢是一種願望的滿足」。
佛洛伊德於1896年首次提出「精神分析」這一術語。他在《夢的解析》(1900)和《性學三論》(1905)等作品中詳細闡述了他的理論,包括潛意識、性本能和防衛機制等概念。
1900年6月12日,在一封寄給好友弗里斯(Wilhelm Fliess)醫師的信上他提到:「將來某一天,是否可以在此屋(夢中的房子)立一塊石碑,上面刻上『1895年7月24日,在此屋之內,西格蒙特.佛洛伊德博士揭開了夢的祕密。』」而這領悟也成為著名的《夢的解析》的基石。
隨著理論的發展,佛洛伊德在1902年成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並於1908年舉辦了第一次國際精神分析會議,將精神分析推向國際舞台。
佛洛伊德在生命歷程中,曾經歷幾次低潮的經驗,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失去所有的財產、擔心從軍兒子的生死、面臨女兒的死亡,以及在父親過世後隔年又遭受週期性憂鬱與焦慮之苦,因而他嘗試以催眠、宣洩療法、自我分析來改善自己的情緒,並體驗到確有神奇的療效,之後終其一生都保留睡前半小時進行自我分析。
晚年時,隨著納粹政權的興起,佛洛伊德於1938年佛洛伊德為躲避納粹屠殺而離開維也納,逃亡到英國倫敦北邊的漢普斯特德(Hampstead),並持續為病人進行心理分析治療以及寫作,也在倫敦度過他的晚年;但因長期的菸癮,使他於1939年9月23日死於口腔癌,享壽83歲。
佛洛伊德的生平和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理論觀點。身為猶太人,佛洛伊德面對的社會歧視使他在某種程度上更為敏感於心理和文化的衝突;此外,佛洛伊德生活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維也納,這是一個文化與科學快速發展的時期,社會對於性、心理和道德的觀念發生很大的變化。
生物學與醫學背景
佛洛伊德受到了當時生物學和醫學的深刻影響;他最初是一名醫生,專注於神經學,這使他對人類行為的生理基礎產生了興趣。佛洛伊德在研究神經疾病時,注意到情感和心理因素在病理過程中的作用,這促使他尋求心理學的解釋。
精神分析的發展
佛洛伊德在早期的研究中,受到催眠術和表達性療法的啟發,這些技術使他開始探索潛意識的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展出了自己的治療方法,即精神分析,強調語言和對話的治療效果。
性心理發展階段
五個性心理發展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以及兩性期,每個階段對人格的發展和心理健康都有深遠的影響。成人的行為受到各種非理性的因素所決定,主要由生命早期的性生理發展階段所影響,強調六歲前的早期兒童發展對個體心理結構的重要性。
焦慮
焦慮是指促使個體做出某些事情的緊張狀態。焦慮主要來自本我、自我與超我三者之間爭奪可用的精神能量而起的衝突,其作用是示警危險的迫切。
焦慮會傳訊通知自我,要自我採取適當的措施,否則危險將持續升高,直到自我崩潰為止。當自我無法藉著理性而直接的方法控制焦慮時,就會採取不切實際的方法處理,那就是「自我防衛機轉」。
自我防衛機轉
自我防衛機轉是個體因應焦慮,避免自我被焦慮擊潰。因此,自我防衛機轉不一定是病態的,如果並不是用來逃避現實,而成為刻板固定的反應方式,則對個人的適應仍有其價值。自我防衛機轉有兩種特性:一是會否認或扭曲事實,另一是在潛意識層面中運作;通常在面對焦慮和內部衝突時會使用防衛機制,包括壓抑、否認、反向、投射、轉移、合理化、昇華、退化、內射、認同、補償等作用。
許多精神分析師的目標,是病人應該更能去處理內在的潛意識衝突,藉由心理動力或精神分析治療,病入應該更了解自己且感覺更踏實;經由了解自己對他人的反應,病人更能增進和家庭、朋友及同事的關係。
治療完成後,病人應該更能區辨自己眼中所謂的現實(內在現實)與真實發生的事件(外在現實)。這些都可應用在所有精神分析的派別系統中。
治療師與個案的治療關係以移情關係為主,而移情的概念正是精神分析法的核心。移情是指個案將對於過去重要他人的正向、負向情感或幻想,在潛意識下轉移到治療師身上,使個案過去關係中那些未竟事務(unfinished businese),能重現。
精神分析法認為,要導致個案改變,移情關係就必須被修通(working through)。所謂修通,係指探索起源於童年早期的各種潛意識題材及自我防衛方式,藉著反覆的解釋與探索各種抗拒的方式,讓個案解決舊有的模式,做新的決定,進而達成徹底的改變。
由於潛意識素材揭露緩熳 ,評估病人家庭史、夢境與其他內容,需於整個分析或治療過程中持續進行。有些精神分析師會在最初的幾次面談,使用較結構化的方式蒐集家庭史與社交關係;而其他精神分析師可能以試驗分析的方法 , 在最初的幾週中評估治療的適切模式。精神分析師經由對人格發展的理解,從傾聽中尋找潛意識動機、童年關係事件、防衛或其他素材,以協助他們評估病人的問題。
初步評估
臨床訪談:進行初步面談,以了解個案的背景、主要問題和心理歷史;治療師可能會詢問關於家庭、早期經歷和人際關係的問題。
分析:了解個案的心理健康史,包括過去的治療經驗、症狀及其發展過程。
夢的分析
夢的收集:鼓勵個案記錄和回憶夢境,這些夢境常常反映潛意識的願望和衝突。
分析要點:通過夢的分析來理解內心欲望和衝突,探索夢的象徵意義,以揭示個案當前心理狀態相關的潛在情感和動機。
防衛機制的識別
行為觀察:觀察個案在治療過程中使用的防衛機制(如壓抑、合理化、投射等),並進行探討。
情感反應分析:通過個案對治療過程中討論內容的情感反應,幫助識別其防衛機制。
轉移與反轉移
情感動力分析:注意個案對治療師的情感投射(轉移),並將其視為反映個案內心衝突的窗口。
治療師自我覺察:治療師需意識到自己的情感反應(反轉移),這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個案的動機和需求。
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與精神分析式諮商,在使用的技術與次數上各有不同。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通常進行精神分析時,病人躺在一張躺椅上,分析師則坐在他旁邊的椅子。被分析者一週與分析師會晤四次最為常見,雖然有時也會一週兩次、三次或五次。
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以面對面的方式,一週進行一到三次的晤談。
精神分析式諮商 (psychoanalytic counseling):通常一週一次。
一般來說,自由聯想在心理治療與諮商中,没有精神分析用得那麼多。精神分析的過程中,治療師常需用到很多時間來探討潛意識與幼年的發展關係,這樣的模式可能對極度困擾的病人助益不大。
大致來說,精神分析師不如面對面談話的心理治療師或諮商師般說那麼多話,只是偶爾提出澄清與解釋。大多數的精神分析師也做心理治療。要能探討潛意識過程及忍受與治療師較少的互動,是接受精神分析很重要的考量。
除此之外,精神分析的收費也很可觀,每週四次的精神分析,一年可能花費超過兩萬美金。
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
藉由要求病人應用白由聯想於他們正在知覺的任何事物,治療師便可由此去檢驗潛意識的素材。自由聯想的內容可以是身體的知覺、感覽、幻想、想法、記憶、最近發生的事件,以及治療師本人。之所以讓病人躺在躺椅,是因為較坐在椅子上更能產生自由流動的關聯物。使用自由聯想,假定潛意識資素材會影響行為,以及可以藉由自由聯想帶人有意義的知覺;分析師傾聽潛意識的意義、以及停蝢與連結,因為這表示潛意識素材可能會引發焦應。分析師可經由對病人的認識,去詮釋口誤與刪除的資料。假如病人難以經驗自由聯想,分析師會適時的詮釋(可能的話)其行為(如果適當的話),並會與病人分享其詮釋。
中立與同理(neutrality and empathy)
治療師希望病人自由聯想的資料,儘可能不要受分析師的觀點影響,因為對病人來說是不相干的。例如,與病人討論分析師的假期、或治療室裡醒目的放置家人照片,都可能干擾治療師對病人潛意識動機、感覺與行為的了解。當治療師對病人自我表露時,他們要小心思考揭露對病人所產生的影響。這並非指治療師是冷漠而不關懷的,而是治療師對病人之經驗與感覺的同理藉由了解病人的感覺與鼓勵自由聯想,而不是直接反應病人的感覺(憤怒、受傷、幸福…⋯等等)。
詮釋(interpretation)
向病人詮釋自由聯想、夢境、口誤、症狀或移情所得來的資料,對病人才有意義。依據資料的本質,分析師可以詮釋性壓抑的資料、個體潛意識的防備、對抗被壓抑的創傷記憶、困擾情境或童年不滿意的教養困擾。分析師不只需要注意詮釋的內容,更需要注意將此傳㴲給病人的過程 。分析師必須考量到,病人是否準備好接受此詮釋並將此納人白己的觀點中。假如詮䆁過度採人,病人可能無法接受並進而將它帶人意識知覺中。
欲理解病人的潛意識資料,分析師通常需要先行理解自己的潛意識歷程,以此方式去評估病人的潛意識資料。大致來說,資料越接近前意識(preconscious ),病人越容易接受。
夢的解析(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在精神分析治療中,夢具有重要意義,可以了解潛意識的資料與提供無法解決議題的洞察力。對Freud 來說,「夢是通往心智潛意識活動的康莊大道」。經由夢的解析過程,期望、需求與恐懼便能顯露無遺。Freud 相信,一些動機或記憶為自我(ego)無法接受,通常透過夢境而以象徵的形式顯現出來。對 Freud 來說,夢境是壓抑的本我衝動與自我防衛間的妥協方案。夢境的內容包括明顯的內容(作夢者覺察的夢境意象)與潛在的內容(夢境中的象徵與潛意識動機)。在解析夢境過程中,分析師或治療師鼓勵病人自由連結夢境的各種景象,並回想夢境片段所觸發的感覺。當病人探討夢境時,治療師處理他們的聯想,並協助他們覺察壓抑部分之意義,進而對他們的間題有了新的洞察。
移情分析(analysis of transference)
病人與分析師的關係,在精神分析治療中是一個極重要的議題。在精神分析的訓練中,學習建構詮䆁與評估它們的正確性十分重要。病人藉由如同面對自己父母般回應治療師,修通(work through)早年關係(特別是與父母的關係)。假如在他們了 到4 歲時,對母親有一股憤怒的情緒衝突,這股憤怒可能會轉移到治療師身上。分析師的治療任務就是藉病人在移情中的表現,協助病人修通其幼年對父母的經驗。
初始評估:在治療開始時,治療師會進行初步的評估,包括了解個案的病史、症狀及主要困擾;建立治療關係,確定治療的方向和目標。
建立治療關係:治療師和個案之間建立信任和安全的關係,這對於治療過程至關重要;讓個案能夠在無評判的環境中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探索潛意識:通過自由聯想、夢的分析等技術,幫助個案探索潛意識中的內容,揭示被壓抑的情感和衝突,使個案內心深處的。
識別防衛機制:治療師幫助個案識別他們在面對焦慮時使用的防衛機制,增強個案的自我覺察,幫助他們理解自己如何應對內部衝突。
轉移與反轉移的處理:分析個案對治療師的情感轉移及治療師對個案的情感反應,利用這些線索來理解個案的內心與慣用的人際關係處理模式。
主要學派的擴展
佛洛伊德的基本理論被後來的學者擴展和修正;榮格強調集體潛意識和原型,而阿德勒則重視社會因素和自我感。
自我心理學
梅蘭妮·克萊因和海因茨·科胡特等學者發展了自我心理學,強調自我在心理發展中的重要性;這一學派集中於理解自我的功能和病態,並探索自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客體關係理論
客體關係理論強調早期親密關係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受到佛洛伊德理論的啟發;學者如克萊因和巴爾比特等探討了內心「客體」(即內化的他人形象)如何影響個體的情感和行為。
發展心理學
佛洛伊德的心理發展階段理論促進了艾瑞克·埃里克森擴展他的理論,提出了八個發展階段,重視社會和文化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人本主義心理學
雖然人本主義心理學(如卡爾·羅傑斯和亞伯拉罕·馬斯洛)在某些方面與佛洛伊德理論相對立,但人本主義強調個體的潛能和自我實現,部分源於對潛意識及其對行為影響的探討。
心理治療技術的演變
佛洛伊德的治療技術,如自由聯想和夢的分析,對後續的心理治療方法(如認知行為療法、現象學療法等)產生了影響;許多當代治療技術仍然考慮到潛意識和情感的影響,儘管它們的理論基礎可能有所不同。
(1)潛意識之說協助個案深入探討焦慮的性質與原因。
(2)了解個案抗拒與防衛的治療方法。
(3)促使個案面對原先不敢面對的經驗。
(1)過度強調早年經驗以及性驅力,可能導致忽略其他重要的心理動機,如社會需求和情感因素。
(2)無法立即見效,因此不適用於問題急迫的個案。
(3)對移情和反移情的過度依賴,可能使治療結果變得主觀,缺乏客觀評估標準。
成年人
理論主要集中於成人的心理發展和內心衝突,尤其是在處理情感問題、心理創傷和人格障礙時;許多治療技術(如自由聯想和夢的分析)對成年人特別有效。
心理健康問題個案
對於經歷焦慮、抑鬱、恐懼症、人格障礙等心理健康問題的個案,提供了有用的分析框架;治療過程中重視潛意識的探索和情感的處理,幫助個案理解和解決內部衝突。
有早期創傷經歷的人
對於曾經經歷過早期情感創傷或壓抑經歷的個體,有助於揭示這些經歷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和情感,探索早期發展階段的影響,並幫助個案重現和處理這些情感。
心理健康與人格發展
心理狀題如焦慮症或憂鬱症,或是人格發展障礙,探索潛意識中的壓抑情感和早期經歷,理解早期經歷和潛意識如何影響人格特徵;分析潛在的內心衝突和防衛機制,幫助個案理解這些狀態的根源,並促進情感的釋放和理解。
創傷與壓力
早期創傷:幫助個案處理童年時期的情感創傷,分析這些經歷如何影響當前的行為和情感;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透過潛意識的探索,理解創傷的內化過程和應對機制。
人際關係議題
利用移情與反移情,在治療過程中,探索個案對治療師的情感投射,幫助理解他們的人際關係模式與親密關係問題。
佛洛伊德的理論源於19世紀末的歐洲,許多概念(如性本能、潛意識)可能不適用於其他文化背景,尤其是在非西方社會中。
文化認同:在不同文化中,個體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受到文化價值觀和社會規範的影響,這可能使佛洛伊德的某些理論(如心理發展階段)需要重新解釋。
小漢斯-畏懼症案例的分析
小漢斯生於1903年,他是家中的獨子。他3歲半,也就是1906年時妹妹漢娜誕生了。伴隨著手足的競爭與嫉妒之情,他同時注意到了兩件事,一是妹妹從哪裡來,怎麼生出來的?二是對性的好奇,包括男女兩性是否具有不同的性器官,以及交配的過程和意義。這點將激發小漢斯的求知慾,並根據他對父母、妹妹與周遭動物的觀察(包括路上常見的馬與在皇宮的動物園裡看見的獅子與長頸鹿)建構出性器官(主要是陽具)的可能功用。
他的畏懼症(害怕馬)在1908年出現,小漢斯先是害怕跟媽媽分離,也出現了對媽媽的誘惑言語。他在清晨來到母親床邊告訴她,M阿姨稱讚他的小雞雞很可愛。接著他的焦慮與畏懼感開始出現,變得不願意出門,原因是「我怕馬會咬我。」當天晚上他哭著要母親抱抱,害怕「馬會進到房間裡。」在這段期間裡,他仍然不知道媽媽與其他雌性的生物是沒有陽具的,因此在他的幻想與童言童語中常出現想看到媽媽或女僕的小雞雞的想法與願望。不久後佛洛伊德建議父親告訴他事實,但小漢斯並沒有接受男女有別的想法。據佛洛伊德的觀察,這件事激起了他的抗拒,並挑起其閹割情結。因為這世上若真的有沒有陽具的生物,那麼他的小雞雞就有可能被割掉。
他對馬的畏懼現在轉變成對母親的佔有,他每個早上都會在清晨時分來到父母房間,並要求媽媽一起和他躺在床上幾分鐘。他在幻想中編織著「晚上房間裡有一隻很大的長頸鹿和一隻皺皺的長頸鹿;然後大的那一隻大聲喊叫著,因為我從牠身邊帶走那隻皺皺的長頸鹿。然後牠停止喊叫;而我就坐在那隻皺皺的長頸鹿上面。」父親詮釋著,大長頸鹿指的是父親自己,皺皺的長頸鹿則是母親。他佔有了媽媽,並且驅逐了爸爸。佛洛伊德補充道,這個幻想的背後隱藏了小漢斯擔心媽媽不喜歡自己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陽具比爸爸的還小。
接在長頸鹿幻想之後的是兩則對犯罪情結的想像,一則是跟爸爸偷爬進花園裡看綿羊,一則是跟爸爸一起在火車上敲碎玻璃窗。兩則故事的結局都是被警察逮捕。佛洛伊德的解釋是,這是小漢斯企圖突破禁忌,挑戰亂倫的證據。爸爸之所以是共犯,是因為他相信爸爸跟媽媽正在做一些禁忌的事,但他在想像裡把這禁忌的事以暴力和闖入封閉空間來代替。幻想事件的同天下午,佛洛伊德與這對父子碰面了。在聽著漢斯對馬兒的焦慮後,他告訴小漢斯,他害怕父親的原因是喜愛母親。但他其實不用害怕爸爸,因為即使他愛著媽媽,爸爸也不會生氣。回程時漢斯問父親,教授(指佛洛伊德)是否跟上帝通過話?否則怎能知道這些事?病情就此改善了。因為他注意到自己的焦慮源於對父親的愛與敵意彼此間的角力。對父親敵意的壓抑造成了焦慮。
下個階段使小漢斯困擾的是懷孕這件事。他畏懼的對象從馬變成了載重物的馬車以及嘴上套著厚重馬轡的馬,具小漢斯所述,他害怕這些馬在轉彎時會跌倒。嘴上掛著厚重馬轡意指父親的鬍鬚,這隻馬跌倒當然就是個案心裡對父親死亡的希望。除此外,小漢斯對大小便的興趣也增加了,對妹妹漢娜的誕生更是到了前所未有的好奇。佛洛伊德指出,排泄情結本身就與懷孕有關。小漢斯不斷要求送子鳥不要再送小孩來,對送子鳥怎麼送漢娜來的過程也有很多生動的描述,充滿了孩童對小孩誕生的想像。不管是載了重物的馬車、送子鳥、盒子還是巴士,這些都是懷孕婦人的象徵。小漢斯童真的幻想沒有結束,他對女性生殖的原理仍一如所知。他希望自己能生一個小女孩(但媽媽不應該再生了)。在這過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小漢斯與娃娃的遊戲,他重複地將一把小刀放進娃娃的雙腿縫中,讓刀子掉出來。他把這視為產子的過程。父母親因此向他說明只有女性能生孩子,而孩子都是在媽媽的肚子裡長大的,不是送子鳥的盒子。
個案的狀況開始有了好轉,對於父親的敵意與母親的佔有欲雖仍在想像中出現,但也即將獲得頗具創意的解決。小漢斯面對此困境的解決之道是讓自己跟媽媽結婚,而且也生一個寶寶,而爸爸則負責當小寶寶的爺爺,跟祖母在一起。當他提出這個解決方案後不久他產生了一個幻想,水管工人鉗住了他的屁股和小雞雞,然後更換新的給他,當然是更大的。現在小漢斯在幻想中能當爸爸了,他的身心症狀逐漸好轉,雖然仍以一種隱微的跡象存在,但閹割情結已被克服,他順利邁向新的階段。
【佛洛伊德的分析】
佛洛伊德借用此案例想要瞭解三件事:第一,此案例是否足以證明他在《性學三論(連結請按我)》裡提出的主張;第二,說明特定畏懼症的成因;第三,對兒童性教育提供建言。
他首先坦承,父親是精神分析的遵奉者,因此在治療過程裡確實會對小漢斯施加很大的影響力,將他帶往自己所設定的議題。但佛洛伊德認為這並不能證明小漢斯說謊,相反地,孩童更加直率與誠實,因此可信度甚高,其記錄也值得參採。此外很重要地,「精神分析本非絕對公正客觀的科學探索,而是一種治療的手段。其精義不在於證明真偽,乃在嘗試造成若干改變。」佛洛伊德明確地在此指出精神分析的目的在於治療,而非存真辨誤。此點是否符合佛洛伊德長期對精神分析的期待,還是袒護之詞,值得探討。
小漢斯的第一個特質就是對自己性器官的強烈興趣,也就是他稱的小雞雞。他不斷地想要把自己的小雞雞跟雙親的做比較,以便學習瞭解這個世界。排泄快感也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因此在他最後的幸福幻想中,才有他能夠帶自己的小孩去排泄,並幫他們清潔乾淨的想像。從他擁有諸多女伴,並會對不同女伴而改變相處方式一事可以發現,他已從被母親所照顧轉向客體愛欲之路。與此共存的是他的伊底帕斯情結,他希望父親出局離開,才能與媽媽同床共眠。
他將小漢斯的畏懼症歸在「焦慮-歇斯底里」項下,因為畏懼症與歇斯底里具有相似性,但焦慮-歇斯底里中,病人的欲力尚未被轉化,而是以焦慮的型態被釋放。焦慮-歇斯底里與轉化-歇斯底里可以不同比例混合出現,然而此例中的小漢斯並沒有出現轉化症的情形。實際上,焦慮歇斯底里雖然最為常見,但它的機轉仍然不明。它很容易發展成畏懼症,雖然焦慮被擺脫了,代價卻是屈服在這種抑制(inhibition)和限制(restriction)之下。因為焦慮無法再轉回欲力,所剩的只有阻斷所有產生焦慮情境的路徑,改以預警或抑制、禁止的形式豎立屏障,畏懼症因此出現(有關焦慮的問題,詳見佛洛伊德1926年出版的《抑制、症狀與焦慮》)。
佛洛伊德在此處重新對小漢斯的情況作了完整的分析。要點已摘述於【疾病史與治療背景】中。他在最後提到孩童的性教育。佛洛伊德認為對兒童的分析以及施以性教育本身並不會讓人變得邪惡,從此例來看,分析的唯一成果就是使小漢斯復原了。他會教導小漢斯陰道的存在與性交的事實,來使他打住一連串的疑問,他相信這不會讓他失去對母親的愛以及童真。那些「被罵到好」的兒童精神官能患者,其病症在成年後反而可能卷土重來,因此壓抑本能是最不適當的作法。
佛洛伊德告訴讀者,「嚴格地說,從這個案例分析中我並未發現任何新知識,也沒有任何新的啟發。」他相信每個成年病患都有類似的嬰兒期情結。易言之,他相信這個案例證明了精神分析理論的正確性。
【綜合評析】
1909年的佛洛伊德已經建立了足夠的學術聲望,並且擁有廣大的支持者。他在精神分析和《性學三論》裡所提的觀點正不斷地替他招來學生與病人。精神分析應用在成人病患上已無疑義,但兒童分析呢?小漢斯案例的出版補足了這個空白。這案例將在日後他許多重要的論文中被提起,包括《自我與本我》、《超越享樂原則》、以及《抑制、症狀與焦慮》(連結請按我)裡。有關焦慮、超我、抑制、死亡本能等問題,都會被引進來此案例重新討論。在這裡我們可以先瞭解的是佛洛伊德的早期觀點,他怎麼看待欲力與焦慮的關係(談得也並不多),及伊底帕斯情結和閹割焦慮對人格早期的重要性。
他在1923年新增的補註裡已經提到,分娩本身是所有閹割的原型。閹割情結一詞雖然應該限定於陽具與身體的分離,但找到其根源仍然是重要的。究竟焦慮的性質與起源為何,在蘭克提出分娩創傷(或譯出生創傷)之後,佛洛伊德被迫重新審視他原初的假定,自我的重要性提升了,閹割也成為一種象徵。佛洛伊德本身也被捲進精神分析潮流裡,不斷地修正他的觀點,進而豐富了精神分析理論。
小漢斯的畏懼症怎麼來的?
佛洛伊德顯然認定此案例完美地證明了閹割情結與伊底帕斯的存在。他對此案例的性的解釋自然無可批評,然而卻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事實。
第一,小漢斯的真正好奇是生命的起源與意義。性器官的生殖能力只是一個外顯的符號,特別是此器官的功能與排泄過程本身同樣屬於社會的禁忌,因此更加引發他的興趣,懷疑當中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漢娜的誕生、送子鳥的想像、載運貨物的馬車都在在蘊含著他對懷孕生產一事的疑問,而他努力地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尋求解答。佛洛伊德建議直接對孩子施以性教育是對的,因為這可滿足他的求知慾,進而降低他對生命起源的煩惱。
第二,小漢斯在意的並不是小雞雞的大小以及閹割,而是它背後所象徵的力量,特別是知識的力量。越大的動物有越大的小雞雞,小漢斯所著迷的是大動物的力量,與之相仿的是爸爸的小雞雞。在父子對談中有一句話甚為關鍵。爸爸問小漢斯,他害怕爸爸的原因是什麼?小漢斯答道:「你什麼都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這句話明白的指出小漢斯的真正擔憂是父親擁有他沒有的知識。孩童不明白性器官的功能為何如此隱晦,這種資訊不對等引起的惶恐才是小漢斯害怕爸爸的主因。關愛背後若藏著秘密,相信任何人都會感到焦慮。
第三,關係才是治癒的首要因素。父母與小漢斯之間的愛與親密是他能夠安然度過畏懼症之害的原因,而不是分析。父親的刻意引導(這點佛洛伊德也承認)是建立在父子深厚的情感上的,小漢斯不見得每次都會跟著父親的思路,從記錄中我們可發現,孩童對他的疑問有自己的假設,並試圖去驗證它。小漢斯多次與父親分享自己的幻想,不論那是否合乎道德,他都毫不隱晦。更證明了他們溫暖的父子之情足以使小漢斯將心事坦然以告。是這份安心感讓分析能順利繼續,並引導出他去看見妹妹誕生的焦慮,以及想依偎在母親身旁的孺慕之情。
此外,這篇案例報告還有一點值得我們談的地方。那就是佛洛伊德本人對治療的提醒,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耐心。他說道,「所有的分析都有類似的黑暗期」,又在他處提醒我們「不要急著瞭解所有事情,而是要不帶偏見地去注意浮現出來的每個點,並且靜待後續發展。」分析總是冗長,治療有時也是如此。它是一個不斷重新拼湊和組織的過程,在不斷逼近真相時又感到阻滯和抱怨漫長的黑暗。諮商師和個案若缺乏足夠的信心,常常使治療被迫中斷。
移情與反移情的因素在這案例裡並沒有特別提到,因為佛洛伊德是以督導的身份在這裡說話的,而當時也還未有雙重關係這樣的概念(所以才會有父親分析兒子這樣不太適當的事發生)。兒童分析與心理治療在此處現身了,雖然還不成熟,但後起的治療師將循著前人的步伐,繼續往前邁進。
《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自我與本我》(The Ego and the Id)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11e
諮商與心理治療 Theories of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Concepts and Cases, 5e
心理分析學派創始者——佛洛伊德生平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3f18edb3-33fc-4fae-afec-33a0d05c916b
到底佛洛伊德在說些什麼?精神分析學入門簡介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894
諮商筆記重點-Freud精神分析治療法 https://tkb1234.pixnet.net/blog/post/301883137
精神分析在精神醫療的應用 https://www.drwang.com.tw/psychiatric_detail?item=8
弗洛依德人性論研究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性學研究 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72/72/72-07-1.htm
(由弗洛伊德博物館於弗洛伊德誕辰160週年之際策劃)
artsandculture.google.com/story/zgWhPPoL-bHxLA?hl=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