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 de Shazer 和 Insoo Kim Berg 為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的主要貢獻者。
他們是夫妻,也都是社工人員,兩人與同事們於1976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成立短期家庭治療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透過他們的努力,進行臨床經驗研究、理論探索、專業培訓,逐漸讓此方法發展壯大,演變成治療模式。
照片取自https://cleanlanguage.com/solution-focus-through-a-clean-lens
Insoo Kim Berg(1937-2007)
韓國人,畢業於首爾的梨花女子大學藥學系。Insoo曾在自傳中提及自己是典型亞洲女孩,小時候很聽話,母親最大的期望與任務就是讓她成為好的家庭主婦、嫁進好人家。
家族從事醫藥製造,原本父母期望她成為藥劑師;後來她到美國去唸碩士,主修社工和理學;和美國年輕人交流之後,開拓了Insoo的視野與人生觀,她意識到可以為自己的生涯做決定,因此決定轉行;第一段婚姻時育有一女,後來與Steve再婚,共同開發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她熱愛運動、做園藝、爬山、聽古典音樂;最後因為心臟病而逝世,享年73歲。
Insoo的訓練來自社工的家族治療訓練,但她發現自己最常服務的工人家庭並不適用於精神分析的家族治療,因為他們對洞察、向內成長較不感興趣,反而偏好解決問題導向,更需要與求生存相關的實際策略。
美國越戰時,Insoo與醫療小組一起工作,面對對戰爭後有PTSD或被迫殺害婦幼而感覺痛苦的士兵,Insoo也感到無力,於是請求督導協助;當時督導問她:「妳的反移情是什麼?」她對此覺得荒謬,影響她後來決定不學精神分析、創立新的學派。
Steve de Shazer(1940-2005)
Steve的父親是電氣工程師、母親是歌劇演員,他成長過程中接受過完整的古典音樂訓練,因此會演奏非常多樂器,並曾經是位薩克斯風演奏家。
他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取得了美術學士與社會工作碩士學位;後來與Insoo結婚,兩人共同工作發展。他也是位作家,因此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早期文案,有許多都是由他來負責,寫文案說服機構與同僚、並主動承接其他治療師感覺困難的個案。
Steve最後也因心臟病去世,享年65歲。
照片取自https://www.living-solutions.de/sfbt
對建構主義治療的發展產生影響的包括早期哲學家與心理學家;例如古希臘哲學家Epictetus(約西元50-135年)認為,困擾人們的不是現實,而是他們對現實的看法。
德國哲學家Immanuel Kant(1724-1804)認為人類的思維會轉換、協調個人感知的資訊,並將其整合到思想中,因此人類的思維幫助他們決定自己所知道的。語言學與哲學家Alfred Korzybski(1879-1950 )研究了個人如何將他們的感知呈現為現實。瑞士心理學家Jean Piaget(1896-1980)研究了兒童的成長以及他們接觸日益複雜的智力材料如何影響他們學習和看待世界的方式。
這些理解看待世界之重要性的不同方式,對建構主義療法如敘事或短焦治療的發展產生了影響。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關注的是當事人如何看待問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問題產生的原因或問題本身。
Steve用鎖和鑰匙的比喻來解釋這種治療方法;當事人的抱怨就像未打開的門上的鎖,治療師不想關注鎖為什麼會這樣、或門為什麼打不開,而是尋找那把解決問題的鑰匙。
雖然治療師也會傾聽當事人的主訴,但他們不會太糾結於問題的原因或藉口,反而更關注個人對可能的改變和解決方案的期望。
基本原則有下列幾點:
問題的定義取決於當事人的經驗及認知,治療師無需為當事人介定何謂問題;若當事人認為某部分的生活並無需要改變,則治療師則不用處理有關的問題。
成功的經驗可作為當事人改善生活的借鏡,治療師與當事人共同檢視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成功的模式。
當事人的方法若有效,則可繼續使用;若無效就試著做改變,因為當問題的本質改變時,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也隨之改變。
相信當事人的解決之道就在其經驗中,所以治療並無所謂的失敗與否。
若希望治療能夠短期,則視每一次與當事人的見面為唯一或是最後一次。
讓當事人將焦點放在問題的解決方案,不要陷入對問題的負面思考中。
透過經典問句,共同制定清晰且具體的治療目標。
一步一步做出小改變,除了可以清楚看到成效之外,也促進做出更大的改變。
建立互信的合作關係是產生改變的第一步,因為此種治療方式是當治療師與個案都願意相信時,改變才會明顯發生;治療師本身若能真誠地呈現出直接、相信、有希望、有力量的特質,將在治療關係中產生很大的影響。
一開始建立關係時,治療師仔細傾聽當事人想要改變的動機與內容、詢問個案如何應對問題,透過積極傾聽、感受反思、設定目標、專注於現在和提問來更加理解和尊重當事人,幫助個案看到他們可以在生活中做出有效的改變。
治療師主要在做的不是提供解決方案,而是「喚起當事人的勇氣來解決問題」。
治療師評估的面向包括:
當事人是否知道他想要改變什麼?想改變的動機有多大?
當事人需要克服哪些障礙才能做出改變?他準備好做出改變了嗎?
當事人是否知道如何做才能有改變?能否識別出改變何時發生?
評估這些問題很重要,因為焦點解決治療專注於特定主題,治療師可能會與當事人一起確定這些問題與改變的優先排序。
在會談中評估當事人的情況時,可能會問以下的問句:
「你要的是什麼?」
「你覺得重要的是什麼?」
「你生命裡更渴望的是什麼?」
「這件事困擾你的程度是幾分?」
「今天發生什麼事會讓你覺得來見我是值得的?」
「生活出現什麼改變,你就知道自己變好了?」
(更多評估當事人情況的方式,可參考「案例探討與評述」的第一個案例)
在難以進行五、六次以上療程的情況下,常會使用焦點解決短期治療;不僅可以在次數有限的情況下使用,還可以在療程時間少於半小時的情況使用。
與其他治療方式的短期療法(例如認知療法的短期療法)相比,焦點解決治療法的時間或次數更少,平均療程次數為兩次。
焦點解決治療師使用許多不同的技巧來幫助當事人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下描述幾個常見的策略。
治療前改變(pretherapy change)
治療師詢問當事人,從預約到實際參加第一次療程之間有發生哪些變化,例如:「自你預約諮商後,你做了哪些對你的問題產生影響的事情?」。
透過這種方式,治療師專注於當事人自身帶來改變的能力,而不是由治療師提供解決方案。從當事人的回答,治療師可以放大和發展,增加走向解決問題的資源。
稱讚(complimenting)
從問題轉向解決方案的一個積極方法,讓當事人感到更有信心、更加專注並願意做出改變,這在第一次療程中特別有幫助。
直接稱讚:基於對當事人認為成功的行為的觀察,讓他們注意自己在該行為上的成功。例如:「你雖然是單親,但居然能夠同時兼顧工作與照顧好孩子。」
間接稱讚:來自於向當事人提問與家人和朋友的觀點相似的問題。例如:「你工作這麼忙碌,孩子們卻覺得你是個溫暖可靠的爸爸,你怎麼辦到的?」
自我稱讚:以當事人需要透過談論成功或他們的能力來回答問題的方式提問。例如:「你工作這麼忙,卻同時能兼顧孩子們的照顧,你是如何做到的?」
量表(scaling)
量表評估在焦點解決治療的許多方面都經常使用,幫助當事人設定目標、衡量進展或確定採取行動的優先級,例如:
「以0到10分來衡量,10代表最好,0代表最差,你認為你今天處於哪個等級?」
「發生了什麼事,會讓你的快樂指數從3分上升到5分?」
「你需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來讓你的分數維持在那裏?」
一般來說,治療師談話中運用「當…」會優於「如果…」,例如「當你從3分上升到5分時…」會比「如果你從3分上升到5分時…」要好;因為使用「當…」容易有一種改變必然會發生、較肯定性的傾向。
奇蹟問題(the miracle question)
奇蹟問題是焦點解決治療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治療師可能會問:
「想像一下,當你晚上睡覺時,奇蹟發生了,我們一直在談論的問題消失了;當你醒來時,你會有哪些不一樣?有哪些跡象代表著奇蹟已發生?」透過回答這個問題,當事人正在制定改變的目標。
有時人們會被這個問題嚇到,或者給出像「我會中大獎,得到5000萬元」這樣的回答,或是當事人說「當我醒來時,我會感到精神煥發,不再疲倦」,治療師可以會繼續問:「還有呢?」。在焦點解決治療中,「還有呢?」是個常用的短語,幫助當事人想出更多的目標或潛在的解決方案。
奇蹟問題也可以用於對某些事件的討論,例如對於自己一定會搞砸面試的當事人,可以問:「如果你的面試進展順利,你回家後會是什麼樣子?」、「如果你的面試進展順利,你認為你的丈夫會有什麼反應?」
尋找例外問題(exception-seeking questions)
在焦點解決治療中,詢問「問題何時沒有發生」的問題很重要,詢問當事人做了哪些對問題產生影響的事情、時間點,是非常有幫助的,例如:
「哪怕只有發生一下下,你能回憶起這個時刻的狀態嗎?」
「你能告訴我當時發生了什麼,讓你感覺比較輕鬆了一點嗎?」
治療師通常會在尋找例外問題之後接著問:「還有呢?」,也會稱讚當事人在為問題找解方時所使用的策略,這些解決方可以在之後的治療彈性使用。
第一次療程任務公式(formula first-session task)
焦點解決治療師不僅要強調改變的重要性,還要表明改變是不可避免的。
當第一次療程接近尾聲,了解當事人對情況的擔憂與看法之後,治療師可以將當事人的方向從現在轉變為未來,例如可以提出:「從現在到下次見面,我希望你觀察,以便下次你可以告訴我,在你的家庭(生活、婚姻、關係)中發生的什麼事情,是你希望繼續發生的?」
治療師重點不是「這期間是否發生了什麼事」,而是「這期間發生了什麼事」,這意味著改變將會發生;到了下一次見面,治療師會詢問當事人發生了什麼事以及他觀察到了什麼。
每位當事人的解決方案都不同,因此讓他們自己制定解決方案的過程是很重要的。
治療師可找出當事人正在使用的有效解決方案、並稱讚當事人使用它;若遇到難題時,當事人可能會嘗試做更多他們正在做的事情來因應(但不一定有效),所以若治療師評估當事人正在使用的方法似乎不起作用,則必須保持靈活,巧妙地引導當事人停止目前的做法、嘗試其他方法。
由於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改變的重點是積極的、實際的、生活化的,因此可以從較小的改變開始;治療期間會評估這些小目標的達成情況,可以請當事人以 0 到 10 的等級來評估目標的進展情況。
優勢
關注和當事人討論解法、而非問題本身,因此強化當事人本身的積極與優勢。
讓當事人重整自己的意義世界,並非由治療師強加於當事人身上,雙方能建立彼此尊重的關係。
改善了系統理論及結構性家庭治療的弱點,以上的治療可能會要求見到家人,但未必家庭成員都能配合治療;因此焦點解決治療只需用關係問題勾劃出家庭成員的關係,減少了因家庭成員的抗拒性影響了治療效果。
此治療以未知的態度面對當事人,使用當事人的知覺、並在其建構框架中工作,依當事人的價值、傳統及習慣來處理問題,因此可避免因文化、種族等差異而影響治療效果。
限制
關注當事人之行為、著重技巧之運用,但有時可能忽略了較深層的情感層面或是未竟事宜。
非自願性當事人,他們常不認為自身有問題,或是認為問題更可能出自其他人,因此對解決問題興趣不大,與治療師的對話大都空洞而漫無目的,因此較難以與當事人建立關係,共同找出問題所在及建立目標。
對於那些工作目標是矯正他人的當事人(例如家長、教師),他們深知問題的困擾、亦清楚工作的目標,但他們可能沒有體會到自己其實也是解決之道的一部分,因此有時易將自己置身事外、要求別人作改變。
傾向將問題個人化,迴避了社會上的不平等、階級剝削、貧富不均、歧視等問題,有時容易忽略社會公義的問題,與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產生衝突。
適合需要短期內有效率改變的議題。
運用範圍相當廣泛,例如:學生問題行為、青少年危機事件、自殺、性侵害、酗酒、藥物濫用、憂鬱症、婚姻暴力及創傷經驗的處理…等等。
於團體治療中,由於與問題導向的方法相比,短焦治療透過成員間的支持,有助於產生更多解決問題的團體能量;成員朝著解決方案邁出一小步,會影響整個團體產生積極的改變動力。
由於英語語音系統和中文象形文字系統之間的差異,導致不同的語言結構,因此有時候較難對使用中文的個案使用奇蹟問題和其他一些焦點解決治療的技巧。
對於重視家庭和諧和尊敬長輩的華人文化來說,焦點解決治療可適用於幫助個人運用自己的優勢來處理家庭成員和其他人對世界的不同看法。
焦點解決治療也是一種適用於各種文化的方法,因為它提供支持和建議,而不是分析問題和關注感受或病理。
第一個案例,主要是治療師如何評估當事人改變動機的過程。
當事人需要有一定的動力才能做出改變,量表問題通常用於評估改變的動機。在以下處理恐慌症發作的案例中使用量表評估。
治療師:以零到十的等級來衡量,十表示你願意做任何事情來克服這些恐慌症發作,零表示你真的很想做,但你認為你不會做任何事情,你認為你今天處於哪個等級?
當事人: 三。
治療師:三級足以開始了嗎?
當事人: 不。我覺得我嘗試了一切,但都沒有效果。我幾乎放棄了它會好轉的希望。
治療師:所以儘管你經歷了很多挫折,你還是設法堅持下去了?有些人會完全放棄。你是如何堅持下去的?
當事人:在我的家庭中,我們一直都是鬥士。我媽媽教我在事情不順利時要堅持下去。
治療師:所以如果她現在在這裡,她會說繼續戰鬥?
當事人:是的。
治療師:你需要達到量表上的哪個等級才能感覺到你有機會擊退恐慌症發作?
當事人: 五。
治療師:你怎麼知道你什麼時候達到五級?
當事人: 如果我可以更加放鬆。我大部分時間都感到很緊張,這讓我一直頭痛,然後我就想放棄。
治療師:你會如何放鬆到足以讓你覺得你達到了五級?
當事人: 我不知道。
治療師:當你有時候感到比平時不那麼緊張時,是什麼幫助你變得更放鬆?
當事人: 當我獨處,可以聽我自己的音樂時。
治療師:還有其他的嗎?
當事人: 我喜歡星期五,那時我不需要去上班。我可以睡懶覺,然後在家裡閒逛。
治療師:這是否意味著,如果這個星期五你播放你的音樂,輕鬆地開始新的一天,你可能會感覺到五級,並且更有能力抵抗恐慌症發作?
當事人: 我想是的。
治療師:如果你今天是三級,什麼會幫助你達到四級?
治療師使用量表問題引出當事人的動機,並在當事人量化動機的同時,治療師進一步引出當事人將要做的行為的想法,這些行為是問題的部分解決方案。
第二個案例,展示了治療師以各種會談技巧協助有困難問題的當事人。
治療師首先嘗試理解問題並對其表示同理,並整合許多技巧於會談中。
治療師:我能幫你做什麼?
當事人:嗯,我有一些很大的問題。首先—我又懷孕了,我已經有兩個3歲和2歲的小女孩,還有兩個上學的男孩。我快要被我必須做的事情逼瘋了,我擔心我的兩個男孩會再次被送到寄養家庭,因為我早上很難讓他們去上學。他們早上不想起床。他們只想閒逛和看電視。他們說學校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他們可以為他們的叔叔送貨賺更多錢。
治療師:「送貨」?
當事人:是的,我認為是毒品。我告訴他們那不好,他們會惹上麻煩,但他們不聽我的。當他們在學校時,我會感覺好一些,因為至少那時他們不能和叔叔們在一起。但他們不會起床,而我又很累,因為我又懷孕了。
治療師:(同理地)哇…我看你真的忙得不可開交,獨自照顧四個孩子真的很辛苦,更何況是懷孕中…
當事人:是的,確實如此,而且我不希望我的男孩再次被帶走。但他們在學校的事情上與我爭吵,我因為要做的事情太多和懷孕而感到非常疲倦。
訪談繼續進行,治療師收集了關於當事人和她參與賣淫、兒童福利需求以及她懷孕的訊息。然後,治療師轉向另一個話題,她可以在其中引入「奇蹟」問題。當事人最初並沒有以有用的方式回答這個問題。治療師很有耐心,不斷提問。請注意在最後兩個當事人陳述中開始出現的解決方案。
治療師:所以你有幾個很大的問題—讓你的男孩去上學、賺足夠的錢、懷孕和非常疲倦。讓我問你一個關於這些問題的不同類型問題;這叫做奇蹟問題。(停頓)假設你今晚像往常一樣睡覺,當你睡覺時,奇蹟發生了,你告訴我的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只是你正在睡覺,所以不知道它們已經解決了。你認為你明天早上會注意到哪些不同之處—會告訴你,哇,事情真的變好了!
當事人:(微笑)那很容易;我會中彩票—300萬美元。
治療師:那太好了,不是嗎。你還會注意到什麼?
當事人:會出現一個有錢又有耐心的好男人,然後我們結婚了。或者我不會有這麼多孩子,我會完成高中學業,我會有一份好工作。
治療師:好的,這聽起來像是一個很大的奇蹟。你想像一下,你會注意到什麼是第一件會告訴你這一天是不同的、奇蹟已經發生的情況?
當事人:嗯,我會在孩子們起床之前起床,給他們做早餐,然後和他們一起坐下來吃飯。
治療師:如果你決定這樣做—在他們之前起床並給他們做早餐—他們會怎麼做?
當事人:我想也許他們會過來坐在餐桌旁,而不是去看電視。
治療師:那對你來說怎麼樣?
當事人:我會更快樂,因為我們可以談論美好的事情,而不是爭論電視節目。我的孩子們也不會因為爭吵電視而開始哭泣。
治療師:還有呢?當奇蹟發生時,還會有哪些不同……
然後,治療師提出了一個例外問題。她想透過在第一個陳述中提問來了解問題的例外情況:「在過去的兩週裡,有沒有像你所描述的奇蹟一樣,哪怕只有一點點?」在這一段中,當事人描述了問題的例外情況,然後在回答治療師的問題「你是如何做到給四個孩子讀書的?」時,描述了她如何應對問題。
治療師: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很清楚地知道,當事情變好時,你家裡的情況會有什麼不同。在過去的兩週裡,有沒有像你所描述的奇蹟一樣,哪怕只有一點點?
當事人:我不確定,嗯…大約四天前情況好一些。
治療師:告訴我關於四天前的情況。有什麼不同?
當事人:嗯,我前一天晚上十點左右睡覺,睡得很好。我家裡有食物,因為我星期六去了商店和,我甚至把鬧鐘設定在6:30,鬧鐘響的時候就起床了。我做了早餐,叫孩子們起床。男孩們吃了飯,準備好上學,然後準時離開了。其中一個孩子甚至在上學前從他的背包裡拿出了一些作業,很快就完成了。
治療師:這聽起來就像奇蹟的一大部分。我很驚訝。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當事人:我不確定。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家裡有食物,而且我準時睡覺了。
治療師:那麼,你是怎麼做到的?
當事人:啊,我決定那天晚上不跟其他人見面,我給我的孩子們唸了一個小時的書。
治療師:你是如何做到給四個孩子唸書的?這看起來真的很難。
當事人:不,我無法同時給四個孩子唸書。我讓我的大兒子陪其中一個孩子唸書,因為這是唯一能讓他練習閱讀的方法;而我為我的另兩個孩子唸書。
治療師:這聽起來是個好主意—讓他給孩子唸書。這對你和他都有幫助,可以幫助他閱讀。你是怎麼讓他這樣做的?
當事人:哦,我讓他比其他人晚睡半小時,因為他幫助了我。他真的很喜歡這樣。
以下部分使用量表問題來解決問題,以及當事人對問題嚴重程度的看法。
治療師:我想讓你把一些事情放在一個量表上,從0到10。首先,在0到10的量表上,0代表你的問題最嚴重,10代表我們一直在談論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你今天在這個量表上處於哪個位置?
當事人:如果你在我們今天開始之前問我這個問題,我會說大約是2,但現在我認為更像是5。
治療師:太好了!現在讓我問你,你有多大的信心在下週再經歷一次像四天前那樣的一天—就像你描繪的奇蹟一樣。在0到10的量表上,0代表沒有信心,10代表你有十足的信心,你有多大的信心可以再次做到這一點?
當事人:哦……大約是5。
治療師:從5到6,你覺得什麼會造成不同?
當事人:我必須確保我總是家裡有食物給孩子們吃早餐......
在以上舉例中,治療師使用的治療策略,包含同理、積極的態度、直接與間接與自我稱讚、「還有呢」問句、奇蹟問句、尋找例外問句、量表…等等,協助當事人找到自己原本就具備的能力,更積極地面對生活困境。
《焦點解決諮商案例精選 Interviewing for Solutions》Insoo Kim Berg,譯者: 黃漢耀(2002)
《兒童與青少年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 Children’s Solutions Work》Insoo Kim Berg、Therese Steiner,譯者: 黃漢耀(2004)
《OFFICE心靈教練:企業的焦點解決短期諮商 Brief Coaching for Lasting Solutions》Insoo Kim Berg、Peter Szabo,譯者: 李淑珺(2007)
《建構解決之道的會談:焦點解決短期治療 Tales of Solutions-A Collection of Hope-Inspiring Stories》Peter De Jong、Insoo Kim Berg,譯者: 許維素(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