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倫·貝克醫師於1921年7月出生,是俄羅斯猶太裔移民的後代。其祖父母從蘇聯移民至美國,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貝克的父親是一名印刷工人,母親則是家庭主婦。
在童年時期,貝克的家庭經歷了不少挑戰。他的祖母因姐姐碧翠絲的早夭而患上憂鬱症,而貝克本人也曾在幼年差點過世。一次意外中,他被推倒導致嚴重感染,進而引發敗血症,差點喪命。這段病危經歷使他在康復後表現出焦慮、恐慌,甚至逃學的情況。此外,貝克在一年級時曾因塗錯天空的顏色被老師嚴厲責罵,讓他感到自己「很蠢」,進而在內心形成了負面的自我基模。
童年轉折與成長
8歲那年,貝克因一次摔斷手的意外住院一個月。在醫院療養期間,他的興趣逐漸從運動轉向閱讀與寫作,這為他日後的學術道路奠定了基礎。高中畢業後,他進入布朗大學學習,之後在耶魯大學取得醫學學位,並於麻薩諸塞州的一家醫院擔任精神病學住院醫師。同時,他在費城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訓練。
對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質疑
儘管精神分析在當時是美國精神病學的主流,貝克對佛洛伊德理論的科學基礎產生了疑問。他認為,儘管佛洛伊德強調心理疾病中存在許多深層因素,但對於這些因素的具體本質,並未達成共識。他在2000年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表示,長期研究佛洛伊德的理論卻無法找到明確的經驗基礎,這使得他的工作經常處於不確定的狀態。
在這段艱難的時期,貝克獲得了妻子菲麗斯(Phyllis W. Beck)的支持。他形容妻子是他的「現實檢驗員」,幫助他保持理性並持續探索。
認知治療的開創
到了1950年代,貝克逐漸偏離了傳統精神分析的路徑。他開始鼓勵病人關注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性扭曲思維,而非執著於挖掘童年的潛在衝突。
貝克發現,透過引導病人在現實生活中檢驗自己的假設,可以有效削弱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例如,他可能鼓勵一位害怕社交的病人在不喝酒的情況下參加聚會,看看結果是否如自己所擔心的糟糕。他也會利用病人的正面經驗,來反駁其負面的自我認知,例如用過去一段成功的戀愛經歷來證明愛情並非遙不可及。
1.整合情感、行為、認知
2.自由意志、責任與改變
3.行為治療的差別,他認為人是有選擇的自由的
4. 焦點放在基模,「信念」與「規則」則是基模的內容,可以由行為推論或藉由訪談與生活史加以評估
一、基模 (Schema)
基模是認知框架,用於組織和詮釋資訊。筆記中提到「活躍基模」和「不活躍基模」的概念:
活躍基模: 指的是經常使用、容易被觸發的基模,通常與日常經驗相關。例如,你每天都搭公車上班,你對搭公車的流程就有一個活躍的基模。
不活躍基模: 指的是較少使用、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會被觸發的基模,通常與特殊事件相關。例如,你很少出國旅行,你對出入境流程的基模就比較不活躍。
宗教的基模:指的是不太能改變的且有相當強度的信念。
二、認知模型
貝克的認知治療核心在於探討個體的認知如何影響其情緒和行為。提到的「動機-認知-情感-生理-行為」框架,正與貝克的認知模型呼應:
核心信念 (Core Beliefs): 深層的、根深蒂固的信念,例如「我是無能的」、「我是不被愛的」。這些信念通常在童年時期形成,並影響個體對自身的認知。這是筆記中「動機-認知」的基礎,也是基模的深層結構。
中間信念 (Intermediate Beliefs): 由核心信念衍生出的態度、規則和假設。
自動化思考 (Automatic Thoughts): 在特定情境下快速閃現的念頭,通常是負面且非理性的,受到核心信念和中間信念的影響。
三、認知三角
Beck提出的認知三元組,可表示憂鬱症的三種認知型態。Beck認為這三種負向的認知組合會造成不良適應信念,會導致憂鬱,讓個案感到困擾。三角各為:
個人:對自己的負面想法。如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經驗:以負面方式來解釋自己的經驗。如世界上的人都看不起我。
未來:對未來抱持憂鬱、悲觀的想法。如我未來一定沒有工作。
非黑即白的思維(All-or-nothing thinking)
將事情視為絕對的,非成功即失敗,沒有中間地帶。
選擇性抽象化(Selective abstraction)
只關注事件中的負面部分,而忽略其他的正面或中性部分。
讀心術(Mind reading)
假設你知道別人在想什麼,通常認為對方在批評或否定自己。
負面預測(Negative prediction)
預期未來會發生最壞的情況,且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
災難化思維(Catastrophizing)
將事情看得極為嚴重,認為小問題會演變成重大危機。
過度概化(Overgeneralization)
從單一事件得出普遍性的負面結論,例如「我一次失敗,就代表我永遠都會失敗。」
貼標籤與錯誤貼標(Labeling and mislabeling)
用負面的詞彙來定義自己或他人,而不是描述行為本身。
放大或縮小(Magnification or minimization)
放大問題的負面面向或縮小正面面向,導致不平衡的認知。
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將外界發生的事情歸咎於自己,即使這件事可能與自己無關。
認知三角:
Beck提出的認知三元組,可表示憂鬱症的三種認知型態。Beck認為這三種負向的認知組合會造成不良適應信念,會導致憂鬱,讓個案感到困擾。三角各為:
(1).個人:對自己的負面想法。如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2).經驗:以負面方式來解釋自己的經驗。如世界上的人都看不起我。
(3).未來:對未來抱持憂鬱、悲觀的想法。如我未來一定沒有工作。
非黑即白的思維(All-or-nothing thinking)
將事情視為絕對的,非成功即失敗,沒有中間地帶。
選擇性抽象化(Selective abstraction)
只關注事件中的負面部分,而忽略其他的正面或中性部分。
讀心術(Mind reading)
假設你知道別人在想什麼,通常認為對方在批評或否定自己。
負面預測(Negative prediction)
預期未來會發生最壞的情況,且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
災難化思維(Catastrophizing)
將事情看得極為嚴重,認為小問題會演變成重大危機。
過度概化(Overgeneralization)
從單一事件得出普遍性的負面結論,例如「我一次失敗,就代表我永遠都會失敗。」
貼標籤與錯誤貼標(Labeling and mislabeling)
用負面的詞彙來定義自己或他人,而不是描述行為本身。
放大或縮小(Magnification or minimization)
放大問題的負面面向或縮小正面面向,導致不平衡的認知。
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將外界發生的事情歸咎於自己,即使這件事可能與自己無關。
改變認知基模
基模重新解釋(Schema reinterpretation)
幫助個體重新理解現有的認知圖式,讓他們能以更平衡、更正向的方式看待自己或環境,而不是完全摒棄原有的圖式。
基模修正(Schema modification)
通過挑戰和改變扭曲的思維模式,逐步修正不健康的圖式,替換成更加適應性的認知模式。
基模重組(Schema restructuring)
深入改變核心信念和基本假設,徹底重建認知圖式,幫助個體形成全新的、更健康的思維框架。
合作經驗主義
將個案視為自己的專家,有能力跟治療師合作,共同建立問題的概念、目標。
在設計治療過程中的行為實驗語問題解決時,個案也要主動負起責任。
治療過程:結構化方法
引導性探索 – 蘇格拉底式對話(Guided Discovery – Socratic Dialogue)
透過提問來引導案主思考,幫助他們檢視自己的認知、假設與信念,而非直接告知答案或對其觀點提出反駁。治療師的角色在於協助案主發掘新觀點,而非強加觀念。
三問技巧(The Three-Question Technique)
使用三個關鍵問題,幫助案主反思和評估自己的想法:
證據是什麼?(What is the evidence?)
問案主有哪些事實支持或反駁他的想法,鼓勵他從現實中尋找支持資料。
還有其他可能的解釋嗎?(Are there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引導案主考慮是否存在其他合理的解釋,而非僅依賴單一的詮釋。
如果是真的,會有什麼後果?(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if it is true?)
幫助案主評估思考模式的實際影響,並減輕過度的災難化思維。
使用DTR(不良功能思考紀錄表)來幫助自動化思考的覺察
每次會談都要討論家庭作業
結構化訪談程序,包括議程、回饋與作業
結束,從第一次就要開始規劃結案會談
處理「認知扭曲」-「自動化思考歷程」
了解特殊意義
挑戰絕對
重新歸因
為扭曲貼標籤
去災難化-「如果-又怎麼樣」
挑戰全有全無的思考
列出優缺點
認知預演-想像與老闆會談,並在會談中提出問題
訪談 – 認知概念化圖(Interview – Cognitive Conceptualization Diagram)
透過深入訪談繪製認知概念化圖,協助了解個體的核心信念、中介信念(如假設和規則)、自動化思維,以及這些如何影響其情緒與行為。
自我監測 – DTR(Self-monitoring – Dysfunctional Thought Record)
要求患者使用「功能失調性思維記錄表」(DTR)記錄每日的自動化負面思維、觸發事件、相關情緒強度,以及替代性思維的產生過程。這有助於提高對負面思維模式的察覺,並練習挑戰它們。
量表與問卷 – 貝克憂鬱量表(Scales and Questionnaires –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
使用標準化量表,例如貝克憂鬱量表(BDI),以量化患者的抑鬱症狀程度,並在治療過程中追蹤症狀的改善情況。
CO:回家以後你馬上上床的可能性有多大?
CL:差不多100%
CO:為什麼要躺在床上?
CL:因為我想。
CO:原因是?
CL:原因是我會覺得比較舒服。
CO:舒服多久?
CL:然後我想應該是又開始感覺不舒服吧!
CO:你怎麼知道?
CL:因為每次都這樣。
CO:你確定嗎?躺在床上有沒有讓你感覺舒服很久過?
CL:我覺得沒有。
CO:你絕不覺得抗拒上床的慾望對你有幫助?
CL:我想如果我活動一下可能會感覺比較舒服
CO:還有什麼原因?
CL:理論上我知道我接下來卻會覺得不舒服。
CO:所以,有沒有理由不要躺在床上,做一點建設性的事情?
CL:我知道我如果找事情做會比較舒服。
CO:為什麼?
CL:因為這樣我就可以分心,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情上面,就不會再想自己有多糟。
安吉雅的核心信念是「他是不好的」,他確定他的治療師也會透過負面觀點來看待他,所以在第一次的會談結束前生氣地告訴他,他相信她會排斥他
CL:為什麼你要同意看我?,你可能會像其他治療師一樣,對我厭煩並把我趕出治療。
CO:喔,你過去一定經歷過如此的煎熬。我對妳過那樣的經驗感到遺憾。
CL:但你可能會做同樣的事情。
CO:你知道,我沒有看到他正在發生。我不認為我真的開除過患者,讓我想想看……
曾經有些患者,我們會共同決定他們應該試試別的治療師,但我不知道那何以發
生在你身上
CL:還是非常有可能。
CO:是什麼讓想?你是否從我身上找到了什麼?
CL:你是個治療師,你們全都一樣。
CO:我認為那是可能的,我也一樣。但就另一方面,在協助那些已經試過其他治療師
的人們,我有相當不錯的紀錄。
CL:無論如何,這種治療不會有幫助的?
CO:是什麼讓你這樣想?
CL:之前的治療沒有一個有效,我心情仍然低落,我生活仍然很糟。
CO:恩,難怪你對治療沒有太多的信心。他是否讓這次的治療聽起來會有任何的不
同,是否有其他治療師與你共同設定議題,提供你可家閱讀的治療摘要,在會談
結束前要求你給予回饋?
CL:…,沒有。
CO:很好,那事實上哪很有幫助。如果我計畫要做的,與先前的治療師做過的一模一
樣,我將會說我對你的幫助可能很小。我無法保證我能幫你,但我也沒看到不能的
理由。你是否願意給這次一個機會,看4-5次會談會發生什麼?
CO: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做那樣的承諾。
CL:所以我想,我們現在只是一次一次會談下去。在這之間,告訴我你認為我將把你
趕出治療,他會非常重要。我需要當你有那種想法,能讓我持續知道。那可以嗎?
CO:我希望。我知道妳一定認為我很討厭,你知道的,讓你有這麼難熬的時間等等。
CL:不,我不認為你討厭,我認為我能體會這對你並不容易。
CO:但你其他的患者……他們一定比較容易。
CL:恩,是阿他們之中有一些是的,但那布表示我不願繼續與你努力。你並那種普遍
且隨處可見的患者,讓我得用心對待。
CL:恩。
CO:當我說我要繼續和你一起努力時,你可以相信到什麼程度。
CL:我不知道。
CO:百分之十?百分之25?
CL:大概百分之25。
CO:好,這是很好的開始。恩,我猜時間會證明一切,雖然我重申,身為治療師,我
不願被你開除,我希望和你一起努力。
貝克 (Beck, Judith S.), 陳若璋, and Judith S Beck. 認知治療的挑戰 : 當基礎的技術不夠時怎麼辦? 初版. 臺北市: 心理, 2007. Print.
韋夏 (Weishaar, Marjorie E.), 廖世德, and Marjorie E Weishaar. 貝克 : 認知治療學派創始人. 初版. 臺北市: 生命潛能文化, 2002. Print.
夏夫 (Sharf, Richard S.), and 馬長齡. 諮商與心理治療. 二版一刷. 臺北市: 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2013. Print.
Sharf, R. S. (2017). Theories of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Concepts and cases(5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