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Michael White
編輯者:Alfred Wang
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源於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思想,主張「真實」並非客觀且不可動搖的事實,而是人們在特定社會文化脈絡中,透過語言與互動所建構出來的意義。Michael White與David Epston在1980年代提出此取向,打破了傳統心理治療「病理化」的框架,將「問題」視為外部現象,而非來談者本身的內在缺陷。此一哲學立場深受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對權力與知識的觀點影響,強調社會主流話語會形塑人們的自我身份,並限制個體的可能性。敘事治療因此致力於協助來談者解構並挑戰這些外部壓力,以多元角度重新建構自我敘述。
從人性觀而言,敘事治療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創造力、能動性與韌性,並非被動地受「問題」或「病徵」宰制。治療師透過「去中心化」與「具影響力」的姿態,與來談者建立平等的對話關係,將來談者視為其自身生活故事的專家,而非被標籤為「問題」的對象。這種信念使得敘事治療不僅關注個體的脆弱面,也同時看見其過往被忽略的能力與資源,並透過探尋「特殊意義事件」(unique outcomes)等技術,展現來談者在面對逆境時曾有的堅持與創造力。
在歷史背景與理念源流方面,敘事治療雖常被歸類為家庭治療的一支,但其思想骨幹並非只來自家庭系統觀點,而是融合了後現代哲學、社會建構主義、傅柯的知識/權力理論,以及解構主義對「文本」與「語言」的重視。White與Epston於澳洲與紐西蘭推廣此取向時,也與語言學者、社會學者與家庭治療師深入交流,最終形塑了敘事治療的核心策略:外化問題、重寫故事、特殊意義事件挖掘與定義性儀式等。從脫離傳統的病理化觀點,到著重探討來談者如何在文化壓力與社會脈絡中被限制、壓抑,再到透過重寫敘述幫助個體獲得更多主動性與選擇性,這些理念構成了敘事治療的獨特性。
在核心概念與治療目標上,敘事治療師會運用外化問題(externalizing the problem)技術,將「焦慮」「憂鬱」或「憤怒」視為生活中的「訪客」,而非來談者的內在本質。接著,治療師會協助來談者找出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視的成功時刻或正向經驗(特殊意義事件),進而重寫或重構(re-authoring)新的生活故事,使其包含更多可能性、資源與正向意義。透過此過程,來談者能更彈性地面對未來挑戰,不再被單一負面敘述所束縛。若有需要,治療師也會進一步使用「定義性儀式」(definitional ceremonies),讓來談者在團體或重要他人的見證下公開分享新故事,並透過他人的回饋,強化新敘述的真實感與力量。整個歷程致力於使來談者逐漸擺脫「問題」的陰影,重拾自我掌控感與生命意義。
在實務應用上,敘事治療能廣泛運用於個人議題(如焦慮、憂鬱、創傷經驗)、家庭衝突與親子關係,以及因性別、種族、身份認同等差異所帶來的壓力。這種取向注重文化與社會背景在問題形成過程中的影響,特別強調「去病理化」,認為來談者面對的困境常源於社會價值或權力結構所帶來的限制,而非源於個體本質缺陷。對多元文化族群而言,敘事治療的強調更顯適切:它允許來談者透過多元角度審視自身文化身份、挑戰主流敘述,並在原有傳統中尋找支持和力量。治療師也需靈活適應來談者的文化脈絡,尊重其習俗與特殊表達方式。
然而,敘事治療亦面臨一些挑戰與爭議。首先,其後現代哲學背景與語言取向,使得其技術與思維方式較為抽象,需要治療師具備高度的提問技巧、敏銳度及對社會文化權力架構的理解。其次,敘事治療著重改變個體對事件的詮釋與敘述,成果往往不易以量化工具呈現,因而在實證研究的取徑下,面臨療效量化困難的批評。此外,在應對嚴重心理病症或急性危機時,單靠敘事治療可能不足,需視個案需求結合其他取向或藥物介入。
儘管如此,敘事治療的優勢也非常明顯。它將目光聚焦於來談者的力量與潛能,賦予個體自我決定權與詮釋的自主性;在多元文化議題與家庭系統整合中,亦展現良好適應性。透過對語言、故事與權力結構的關注,敘事治療為來談者提供了一條重新認識自我、化解困境的獨特道路。在當前強調去病理化與多元化關懷的社會風潮中,敘事治療無疑將持續受到重視與推廣,也將與其他取向展開更深層的對話與整合,豐富心理治療實務的發展。
哲學觀/人性觀
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取向的哲學觀源於後現代主義、社會建構主義等理論。這些哲學基礎使敘事治療對個人生活故事的意義建構和多元可能性特別強調,認為「現實」不是客觀且不可變的存在,而是透過語言與社會互動建構出來的主觀經驗。Michael White及其同事David Epston的研究主張,個人經歷的情境並非單一真實,而是多重敘述的結果。因此,敘事治療關注的核心在於幫助當事人重新建構自身故事,從而發展新的自我認識和生存方式。
敘事治療的人性觀視個體為充滿創造力、能動性和適應能力的存在。敘事治療師並不將當事人視為被「病態」定義或需「矯正」的對象,而是認為每個人皆具有重塑自我敘述的潛力。這種觀點認為,所謂的「問題」通常並非內在於人本身,而是源於其外部的社會脈絡、語言結構或文化框架的壓力,這些壓力往往將問題外部化(externalizing the problem),使其不再內化為個人特質,進而使當事人得以重新檢視其問題,探索不同的意義。
這種人性觀與傳統心理治療的觀點形成對比。例如,傳統的病理學取向往往強調識別並修復個人內在的「缺陷」或「問題」,而敘事治療則認為,問題並非存在於人內在,應當將其視為外部化的現象,並以建構新意義的方式幫助當事人重新詮釋並掌控其經驗。這樣的哲學觀在敘事治療實務上體現為治療師與當事人之間平等的合作關係,旨在支持當事人主動選擇自己故事的方向,而非被動接受外部的標籤和定義。
這種非病理化的哲學基礎不僅強調個體的主體性,更推崇自我敘述的多樣性和可能性,並鼓勵當事人探索不同的生活敘述。敘事治療的目的是通過重寫生活故事,使當事人獲得自主感和控制感,實現個人內心的解放與成長,這也是其哲學觀與人性觀的核心所在。
歷史背景/理念源流
敘事治療的興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受多元學術領域的影響,特別是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和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onism)。這些理論的引入讓心理治療逐漸從傳統的病理學框架中解放出來,開始探索人如何在社會互動中形塑自我認知和生活意義。Michael White和David Epston在20世紀80年代的合作奠定了敘事治療的基礎,他們強調「故事」(story)在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外化問題」(externalizing the problem)的核心技術,為治療領域帶來了全新視角。
敘事治療的概念深受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的權力/知識理論啟發。傅柯的觀點認為,權力無處不在,並且影響個人的自我認知,這種權力關係往往透過「正常化」的語言規範來塑造人們的行為和價值觀。White將傅柯的思想應用於敘事治療中,強調個人經驗中的「問題」不應單純地被視為個人失敗,而應被理解為權力壓迫的產物。他認為,社會主流話語往往使人內化某些身份或行為標籤,從而影響他們的自我敘述。因此,治療的目的在於幫助來談者識別並挑戰這些外部話語的影響,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故事。
敘事治療的理念也受到社會建構主義的深刻影響。根據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現實並非客觀存在,而是透過語言和社會互動建構而成。White和Epston借鑒這一理論,強調個人生活故事的多重可能性,認為個體可以通過重新敘述來重構生活意義,並從中獲得新的身份和力量。這種觀點促成了敘事治療的「重寫」(re-authoring)技術,透過這種技術,治療師引導來談者探索多元的自我敘述,從而擴展其生命故事的可能性。
此外,敘事治療的發展還受到家庭治療、語言學和社會學的影響。例如,從家庭治療中借鑑到的系統觀點(systemic perspective),使敘事治療不僅關注個體,也將其置於更廣泛的社會系統中來理解。White在澳大利亞工作期間,與許多家庭治療師和社會學家進行了學術交流,進一步強化了敘事治療的社會脈絡視角。
總之,敘事治療是在多重學術脈絡和思想的交織下發展而來,特別是受到後現代哲學、社會建構主義和解構主義的啟發。這些理念為敘事治療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使其成為一種以來談者為中心、鼓勵自我敘述和多元價值的治療取向。White和Epston的貢獻使敘事治療成為心理治療領域中的獨特存在,也開啟了治療師和來談者之間合作建構意義的新模式。
核心概念
敘事治療的核心概念圍繞著如何將「問題」視為一種外部化的現象,使來談者能夠重新看待和詮釋自身的生活故事。Michael White及David Epston提出的多個概念,如「外化問題」、「重寫」、「特殊意義事件」、「重組會員」等,幫助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協助來談者脫離單一故事的束縛,建構多元且豐富的自我敘述。以下是幾個主要核心概念的詳細探討:
1. 外化問題(Externalizing the Problem)
外化問題是敘事治療中最具特色的概念之一,旨在將「問題」與個人本身分開,避免來談者將自己視為問題的根源。傳統心理治療往往將「問題」內化,認為某些負面特質是個人本身的缺陷或疾病,而敘事治療則認為問題是一種外部現象,由外部因素如社會、文化、家庭結構等形成。因此,治療師會鼓勵來談者將「問題」視為一個獨立的存在,例如「憤怒」或「焦慮」可以被視為來談者生活中出現的「訪客」,並非來談者的本質。
在實務中,治療師會透過外化的方式,引導來談者以第三人稱的方式描述問題,例如:「焦慮何時開始影響你的生活?」而不是「你為何如此焦慮?」這種技巧讓來談者可以更客觀地審視問題,減少自責感,並增強應對問題的能力。此外,外化問題也有助於治療師和來談者之間的合作關係,雙方可以共同面對「問題」,而非將來談者視為需要「修復」的對象。
2. 重寫(Re-authoring)
重寫(Re-authoring)是敘事治療中的另一關鍵概念,指的是協助來談者重新建構生活故事,賦予經歷新的意義。White和Epston認為,人們的自我敘述常受到單一故事的限制,這些單一故事可能源於過去的負面經驗、家庭角色期待、或社會主流觀點的影響。這種單一故事的框架會使人無法看見自己其他面向的可能性,並在無意間限制了個人的發展。
在重寫的過程中,治療師會引導來談者探索「特殊意義事件」(unique outcomes),即那些不同於原先問題敘述的經歷。舉例來說,若某人一直認為自己「不夠好」,治療師可能會幫助他回憶曾經在某些情境下表現良好的經驗,這些經驗即為「特殊意義事件」。透過這種方式,來談者能夠發現生活中不同於負面敘述的正面經歷,並逐漸將這些經歷整合為新的生活故事,增強自我認同感。
3. 特殊意義事件(Unique Outcomes)
特殊意義事件是敘事治療中促進「重寫」過程的重要素材,這些事件指的是不符合原有負面敘述的例外情境,往往能為來談者提供不同的自我認識。White認為,人在負面敘述的影響下,容易忽略生活中那些反映其正向特質或能力的經驗。透過探討特殊意義事件,治療師幫助來談者認識到他們具有積極的特質,而不僅僅是「問題」的受害者。
在實務操作中,治療師可能會詢問來談者是否曾在面對問題時成功應對的經歷。例如,若來談者認為自己缺乏自信,治療師可以引導他回想過去在某些情境中展現自信的時刻。這種回顧與強調使來談者能更積極地看待自己,並逐漸擴展出不同於原有負面敘述的「自我故事」。
4. 重組會員(Re-membering)
重組會員(Re-membering)是一種幫助來談者重塑自我身份的方式,這個概念來自「重組家庭成員」的英文詞彙意涵。White強調,我們的自我認知與我們所認識的他人息息相關,因此,重組會員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回顧並重構自己與重要他人關係的過程。這些他人可能是家庭成員、朋友、或已故的親人,他們在來談者的生命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對其自我認知和價值觀有深遠的影響。
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會引導來談者回想這些重要關係的正面影響,並從中獲取支持與肯定。例如,某人可能認為自己無法達到某些成就,但治療師可以透過重組會員,幫助他回想那些曾經支持過他的親友的觀點,從而讓他重新感受到自我價值。
5. 定義性儀式(Definitional Ceremonies)
定義性儀式(Definitional Ceremonies)是一種特殊的敘事技術,源於White對於集體敘述力量的探索。這種儀式旨在透過他人的見證來強化來談者的新敘述,將其轉化為更有力的自我認同。定義性儀式通常包括三個階段:敘述(telling)、見證(witnessing)、和回應(responding)。來談者會分享自己的新故事,並由治療師或支持者見證並提供回應,從而強化新敘述的價值與意義。
例如,一名來談者可能會在小組中分享他重新建立的自我敘述,小組成員則可以反饋並確認其價值,這種見證和回應使來談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新故事的真實性和力量,從而鞏固新敘述在其心中的重要性。
6. 去病理化(De-pathologizing)
敘事治療採取「去病理化」的立場,將問題視為外部的情境因素,而非內在的個人缺陷。這樣的觀點避免了將來談者標籤化的風險,並支持來談者以積極且富有創造力的方式看待自身經驗。White認為,許多困難和障礙的產生並非出於個人本身的「病態」,而是來自外在社會結構和文化話語的影響,因此敘事治療致力於協助來談者識別並挑戰這些外部限制,探索新的敘述方向。
7. 多元化自我敘述(Multiplicity of Self-narratives)
敘事治療鼓勵來談者認識到自我敘述的多元性,並接受不同的可能性。傳統的心理治療可能會追求「一個真實的自我」,而敘事治療則認為個體擁有多重面向,可以在不同情境中展現不同的自我。這種多元化的敘述讓來談者更靈活地應對生活挑戰,不再被單一敘述所束縛,並且能夠隨著情境改變來選擇不同的生活策略。
這些核心概念是敘事治療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們促成了治療過程中來談者自我敘述的轉化。每一個概念不僅幫助來談者重新檢視問題和生活意義,也提供了一種創造性的方式,使來談者能夠脫離傳統病理化的標籤,並獲得對自己和生活的掌控感。
治療目標
敘事治療的目標主要集中在幫助來談者重構自我敘述,使其能夠突破負面故事的束縛,建立更具意義的生活敘述。與傳統心理治療不同,敘事治療並不將「症狀減輕」或「行為矯正」視為主要目標,而是強調來談者在生活故事中的主動地位,鼓勵其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我和問題。這一目標的實現涉及幾個重要的方面,包括幫助來談者外化問題、發掘生活中的「特殊意義事件」、並重寫負面故事。以下是敘事治療在目標設定上的主要特點和具體操作:
1. 外化問題,重新看待自我
敘事治療的首要目標之一是幫助來談者將問題外化,讓他們能夠不再將問題視為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化問題的過程幫助來談者從問題的「受害者」角色中脫身,轉而以一種積極且具掌控力的姿態來面對問題。例如,來談者可能原本認為自己「無法擺脫憂鬱」,而外化問題的過程會讓他們將「憂鬱」視為一個獨立的存在,如同生活中的一個「訪客」或「挑戰」。這樣的處理方式讓來談者能夠從一個更客觀的角度來審視問題,並探索應對方法,而非被問題完全定義。
這種外化問題的方式在敘事治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為它不僅減少了來談者的自責感,也使治療師和來談者之間能夠形成更平等的合作關係。治療師的角色是協助來談者識別和面對這個外部化的「問題」,而非試圖「修復」來談者本身。這樣的目標設定強化了來談者的自主性,使他們在治療過程中更積極參與並獲得掌控感。
2. 探索並強化「特殊意義事件」
另一個敘事治療的目標是幫助來談者發掘生活中的「特殊意義事件」,並將這些事件作為重寫生活故事的基礎。「特殊意義事件」指的是那些與負面敘述不一致的經歷,它們顯示了來談者在面對挑戰時的潛在能力和資源。敘事治療師會引導來談者回憶這些事件,並將其納入新的生活敘述中,從而增強來談者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
例如,若一名來談者長期認為自己「不夠好」,治療師可能會引導他回憶過去的成功經驗或克服困難的情境,這些經歷往往被來談者在負面敘述中忽略。通過強調這些「特殊意義事件」,治療師幫助來談者重新認識自身的優勢和能力,從而逐步建立起不同於過去負面敘述的新故事。這種目標的設定讓來談者能夠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而不再受限於單一的自我認知。
3. 重寫生活故事,創造新意義
敘事治療最終的目標是幫助來談者「重寫」他們的生活故事,賦予其經歷新的意義。這種重寫的過程並非簡單地改變過去的記憶,而是幫助來談者用不同的角度來解讀這些記憶,使其能夠從生活經歷中找到積極的價值和意義。例如,一個人可能因為某次失敗的經歷而對自己失去信心,但敘事治療師可以幫助他重新審視這段經歷,將其視為成長和學習的機會。通過這種重寫,來談者能夠從負面經驗中找到自我成長的價值,並將其整合到新的生活故事中。
重寫生活故事的目標是賦予來談者掌控自我敘述的能力,讓他們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定義過去、現在和未來。這種過程不僅使來談者獲得內心的解放,也讓他們在面對未來挑戰時更具韌性和自信。治療師在這一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協助來談者探討不同的敘述可能性,並支持其建立符合自身價值和信念的生活故事。
4. 建立支持系統,強化新敘述
敘事治療的另一個目標是幫助來談者建立支持系統,這些支持系統在來談者新敘述的形成和鞏固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來談者在重新構建生活故事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質疑和壓力,因此需要有一個支持的環境來鼓勵他們堅持下去。敘事治療中的「定義性儀式」即是強化新敘述的一種技術,讓來談者的朋友、家人或治療師擔任「見證者」,為其新故事提供認同和支持。
這樣的支持系統使來談者不再孤立,讓他們感受到來自他人認可和支持的力量。這一目標的達成不僅讓來談者在治療過程中更加穩定,也增強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維護新敘述的信心和動力。
5. 去病理化的自我敘述
敘事治療的目標還包含一種去病理化的自我敘述,這意味著來談者可以不再受限於傳統的病理化標籤,而是以積極、靈活的方式看待自己。治療師協助來談者理解,所謂的「問題」並非個人缺陷,而是源於社會脈絡和文化壓力的影響。這種去病理化的觀點讓來談者能夠以一種創造性和主動性的方式來重新定義自己,使其不再被單一的病理化標籤束縛。
在這一目標下,來談者逐漸認識到他們有能力選擇如何解讀和回應自己的經歷,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社會或文化加諸的標籤。這樣的去病理化目標對來談者而言具有深遠的意義,因為它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看待自己,並採取建設性的方式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這些治療目標體現了敘事治療以來談者為中心的價值觀,鼓勵其在敘述中主動選擇自我認同和生活意義,而非被動接受外界的標籤。這些目標不僅幫助來談者建立自信心,也促使其成為自身生活故事的掌舵者,使治療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手段,更是賦予來談者力量的過程。
關係建構
敘事治療非常強調治療師與來談者之間的關係建構,認為治療的成功不僅取決於技術的應用,更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和合作的基礎上。這種關係不是以權威或專家的姿態出現,而是鼓勵治療師與來談者之間的合作,將來談者視為自己生活中最有知識的專家。Michael White和David Epston提出的「去中心化與具影響的」(de-centered and influential)概念,強調治療師應該在治療過程中保持去中心的姿態,使來談者成為治療過程的主導者。
1. 去中心化與具影響的的治療姿態
在敘事治療中,治療師採取「去中心化與具影響的」的姿態,這意味著治療師並非以「修復者」或「權威」的角色出現,而是站在來談者身邊,協助他們探索自身的故事和生活經歷。治療師不將自己視為解決問題的專家,而是通過提問和傾聽,引導來談者自己發現生活中的「特殊意義事件」和正向特質。
這樣的去中心化與具影響的姿態增強了來談者的主動性,讓他們能夠在治療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是自己故事的主人。治療師的角色更像是一個「共旅者」,他們引導來談者重新審視生活中的經歷,並協助來談者重新詮釋這些經歷的意義。這種合作的關係讓來談者能夠感到被尊重,進而增加了他們的信任和參與度。
2. 問題的外部化,建立同盟關係
敘事治療的另一個關係建構的關鍵在於「問題的外部化」,這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關係建構的策略。當治療師幫助來談者將問題視為一個外部化的現象時,來談者不再將自己視為「問題」的載體,治療師與來談者可以共同面對並討論這個「問題」,而非將其歸咎於來談者的本質。
這種外部化的過程有助於治療師與來談者之間形成「同盟」,即治療師與來談者成為對抗「問題」的同伴。這種同盟關係的建立減少了來談者在治療中的自責和羞愧感,讓他們能夠在無壓力的環境下探討問題,並尋找解決方法。治療師在這一過程中的角色是協助者,幫助來談者識別和應對問題,而非批評或糾正來談者的行為。
3. 問題探詢與探索來談者聲音
敘事治療強調治療師的傾聽能力和提問技巧,認為提問是建立合作關係的重要工具。敘事治療師會以好奇和無判斷的態度提問,並探索來談者對自己故事的不同角度,這些提問的目的是幫助來談者發現新的自我敘述,並為他們的生活故事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治療師可能會詢問來談者:「你認為這個問題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或「在這個過程中,你有沒有發現自己擁有什麼力量?」這些提問鼓勵來談者以不同的視角看待自己,進而幫助他們挖掘過去可能被忽略的經歷。治療師在提問的過程中會避免下結論或評價,而是鼓勵來談者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解讀。這樣的對話方式不僅讓來談者感到被尊重,也增強了他們的參與感和信任感。
4. 治療師的共情與真誠
共情與真誠是敘事治療師建立信任關係的核心要素。治療師通過表達真誠的關心和共情,讓來談者感到被理解,進而形成一種安全感。這種情感上的連結對治療過程至關重要,因為它讓來談者能夠在治療師面前無所畏懼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治療師在共情的同時也保持中立,不會試圖影響或改變來談者的敘述,而是尊重來談者對自己經歷的詮釋。
在這種真誠共情的基礎上,來談者會逐漸打開自己,願意分享更多的故事和內心感受。治療師的真誠表達讓來談者感受到治療過程的安全和可靠,這對於那些可能經歷過負面評價或自我懷疑的人尤為重要。
5. 建立支持性環境,鼓勵多元敘述
敘事治療致力於創造一個支持性環境,使來談者能夠在治療過程中探索不同的自我敘述。治療師在這一環境中不斷鼓勵來談者發現和試驗新的自我故事,並提供支持來幫助來談者穩定新敘述的建立。這種支持性環境的建構包括治療師的認可、積極傾聽,以及對來談者新敘述的讚賞。
這樣的環境不僅讓來談者能夠更自由地表達自己,也減少了他們對於「錯誤」的擔憂,進而更加自信地探索新敘述。治療師的支持和鼓勵有助於來談者建立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讓他們能夠持續維持新的生活故事,即便在治療結束後也能應對未來的挑戰。
6. 平等的對話與來談者的知識專業
敘事治療師始終尊重來談者作為自己生活故事的專家。治療師與來談者之間的對話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治療師不會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來談者身上。這種平等的對話方式體現了敘事治療的價值觀,即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特且值得尊重的,治療師的任務是協助來談者挖掘和重構其自我敘述,而不是以外部的標準評價來談者的行為或想法。
這樣的關係建立在對來談者知識和經驗的尊重之上。敘事治療師相信,來談者是自己生活的專家,治療師的角色僅僅是提供工具和支持,幫助來談者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這種尊重來談者專業的態度增強了他們在治療過程中的自主性,並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在敘事治療中,關係建構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使得治療師與來談者能夠建立合作、信任的連結,讓來談者能夠安全地探討自己的生活故事,並為重構自我敘述提供了支持。這種關係強調平等、共情和去中心化與具影響的,使來談者能夠感受到治療過程的自主和尊嚴,也增強了他們在治療中的參與度和信任感。
分析要項
敘事治療的分析過程不同於傳統心理分析,並不聚焦於揭示潛意識或尋找心理症結的根源,而是透過對來談者敘述的探索,幫助其重新理解自身經歷。敘事治療師採用一系列的分析要項,以協助來談者發現自身故事的多樣性、發掘新意義,並建立更加自主和豐富的自我敘述。以下是敘事治療分析過程中的幾個主要要項:
1. 探索單一故事(Single Story)
敘事治療的首要分析步驟是識別來談者所受的「單一故事」影響,這通常是來談者用來解釋和定義自己生活的主導敘述。這些單一故事通常包含了來談者對自己、他人及世界的固定看法,並可能夾雜著負面或限制性的意義。單一故事的形成通常源於過去的經歷、社會文化的壓力或家庭角色的期待,這些故事往往會使來談者對自我的認知變得狹隘而僵化。
治療師在分析過程中,會傾聽並辨識來談者敘述中的單一故事,例如一位來談者可能反覆強調自己「總是不夠好」或「無法面對挑戰」。這些敘述不僅定義了來談者對自己的認知,也影響了其行為模式和生活選擇。因此,治療師的第一步是幫助來談者意識到這些單一故事的存在,並了解它們如何限制了來談者的可能性。
2. 尋找「特殊意義事件」(Unique Outcomes)
在識別單一故事之後,治療師的下一步是協助來談者探索生活中的「特殊意義事件」,即那些不符合負面敘述的例外情境。這些特殊意義事件可以視為來談者潛在的力量和正向特質的表現,通常被來談者在負面敘述的影響下忽略。透過尋找並強調這些特殊意義事件,治療師幫助來談者看見自身的其他可能性,並為重寫生活故事提供素材。
在實務中,治療師會透過詢問來引導來談者回憶這些特殊時刻,例如:「有沒有一次你發現自己在面對困難時展現了勇氣?」或「是否曾有人稱讚過你的某項特質,而你覺得那不符合你的平常認知?」這些提問幫助來談者打破單一故事的限制,並逐步形成對自身更全面的認識。
3. 發掘隱含的社會文化話語(Dominant Discourses)
敘事治療的分析過程中,治療師會關注來談者的故事中是否包含特定的社會文化話語,這些話語可能是影響來談者自我認知的無形力量。例如,某些來談者可能因受社會對「成功」的定義影響,認為自己必須擁有高收入或地位才算「有價值」。這些社會話語往往對個人產生壓力,讓來談者以狹隘的標準來評價自己,並可能因此產生內在的衝突與痛苦。
治療師在分析過程中會探討來談者的敘述,識別其中潛在的社會文化話語,並幫助來談者意識到這些話語如何影響其自我認同。例如,來談者可能提到「我不夠好,因為我還沒有達到社會的期望」,治療師可能會追問:「你認為這個期望是從哪裡來的?它真的符合你的價值觀嗎?」這樣的提問有助於來談者反思自己是否被社會文化的期待所主導,並探索符合自身價值的生活方式。
4. 賦予生活經歷新意義(Re-authoring Through Meaning-Making)
敘事治療的分析重點之一是幫助來談者賦予生活經歷新的意義,這不僅是對過去的重新詮釋,更是對未來的重新定位。治療師會引導來談者檢視其經歷的不同角度,並鼓勵他們從正向、成長的角度理解自己的故事。這樣的重新詮釋過程幫助來談者脫離單一故事的負面影響,並形成新的生活敘述。
例如,一位來談者可能認為「我一直在生活中失敗」,而治療師可以通過分析,幫助來談者重新看待這些經歷,將其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這樣的意義轉化能讓來談者對自己產生新的理解,進而更積極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5. 關注來談者的「立場」與「聲音」
敘事治療特別關注來談者的「立場」(positioning)與「聲音」(voice),即來談者在生活故事中扮演的角色與表達自我的方式。治療師在分析過程中,會注意來談者是如何看待自己、他人,以及如何表達對自己故事的理解。治療師會通過詢問來協助來談者探索他們在故事中的位置,並鼓勵他們嘗試以不同的角色看待自己,從而找到新的自我表達方式。
例如,治療師可能會詢問:「在這個故事中,你覺得你是什麼樣的角色?你希望自己以什麼樣的聲音說話?」這些問題有助於來談者重新定義自己的立場,從而擺脫過去被動或受害的角色,成為自己故事中的主導者。
6. 尋求支持與見證,強化新敘述
敘事治療的分析還包括尋找支持者或見證者來強化來談者的新敘述,這些支持者可以是來談者的家人、朋友、或治療師本身。支持和見證的過程讓來談者感受到來自他人的認同與鼓勵,並增強了他們在生活中維持新敘述的信心。
治療師在這一過程中會幫助來談者識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並引導他們分享和討論自己的新故事。這樣的支持不僅增強了來談者的自信心,也讓他們在面對未來挑戰時更加堅定。
7. 審視內部資源與外部環境的相互影響
敘事治療在分析時也會考慮來談者內在資源和外部環境的互動,例如來談者的個性特質、情緒管理能力,以及其家庭、社交網絡、職場環境等因素。治療師會幫助來談者理解如何利用內在資源來應對外部挑戰,並在必要時引導來談者調整環境,以增強其生活敘述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這樣的分析方式讓來談者更清楚地意識到如何平衡內外因素,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敘事治療的成果,進而在生活中持續維持積極且有意義的自我敘述。
這些分析要項旨在幫助來談者識別負面敘述的影響,探索生活中的正向特質,並最終重寫自我故事。治療師的分析過程不僅是技術性的,還包含了對來談者的深刻理解與共情,讓來談者能夠在安全和支持的環境中逐步實現自我成長。
治療模式
敘事治療的治療模式以合作、探詢和敘事建構為核心,透過系統化的步驟和技術,幫助來談者識別、挑戰並重構自我敘述。Michael White和David Epston的敘事治療模式並非僅僅依賴固定的階段性流程,而是依據來談者需求的不同進行靈活調整。以下是敘事治療中常見的主要模式,並且包含了各步驟的操作方式與目標:
1. 外化問題
敘事治療的第一步是外化問題(Externalizing the Problem),這是敘事治療中一個關鍵的模式。透過外化的方式,治療師幫助來談者將「問題」視為一個獨立的存在,而非自我特質的一部分。這個步驟的目的是讓來談者從內化的負面標籤中解放出來,並以更客觀的角度審視問題。
在實務中,治療師會以詢問的方式引導來談者思考問題的影響和出現的時機。例如,治療師可能會問:「這個問題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或「它對你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響?」這樣的問題使來談者能夠認識到問題是有邊界且可控制的,進而減少對自我的自責和否定。
2. 問題的影響地圖(Mapp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blem)
在外化問題之後,敘事治療師會進一步探討問題對來談者生活的影響。這個步驟稱為「問題的影響地圖」(Mapp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blem),其目的是幫助來談者全面理解問題的影響範圍,包括人際關係、情感反應、行為選擇等各個方面。
治療師會引導來談者逐一分析問題在生活各層面的影響,這不僅有助於來談者更深入地理解問題,也使他們能夠看見自身經歷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例如,治療師可能會問:「這個問題如何影響你的家庭生活?」或「當這個問題出現時,你的心情有什麼變化?」這樣的問題有助於來談者系統性地審視問題對生活的影響,進而為後續的重構敘述提供基礎。
3. 重新定位問題的影響(Mapping the Person’s Influence on the Problem)
在了解問題如何影響生活後,治療師會探討來談者如何對問題產生影響,這一階段的目的是讓來談者發現自己在面對問題時的積極特質和應對能力。此階段稱為「重新定位問題的影響」(Mapping the Person’s Influence on the Problem),意在強化來談者的自我效能感,並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有能力改變問題對生活的支配。
治療師會鼓勵來談者回憶自己曾經有效應對問題的時刻,並透過這些經歷發掘來談者內在的資源和潛力。例如,治療師可能會問:「你在過去面對這個問題時,曾做過什麼有助於處理的事情?」或「你有沒有成功應對這個問題的經驗?」這些提問不僅能增強來談者的自信,也能為未來的行動計劃提供參考。
4. 探索特殊意義事件
當來談者已經認識到問題的影響和自己對問題的應對能力後,敘事治療師會開始協助來談者探索生活中的「特殊意義事件」。特殊意義事件指的是那些與當前負面敘述不一致的正向經驗,這些經驗通常被來談者在單一故事的影響下忽略。治療師透過探索這些特殊意義事件,幫助來談者發現自身的潛在能力,並開始構建不同於原有負面故事的新敘述。
治療師可能會詢問來談者:「你有沒有想過,在面對類似的問題時,其實還有一些不一樣的經驗?」或「過去有沒有一些時刻,你感覺自己與問題的敘述不同?」這樣的提問引導來談者回憶生活中的積極事件,並讓他們意識到生活中不僅僅充滿了負面經驗,還有許多值得珍視的瞬間。
5. 重寫生活故事(Re-authoring Conversations)
在發掘特殊意義事件之後,治療師會引導來談者進行重寫生活故事的過程,這個步驟稱為「重寫生活故事」(Re-authoring Conversations)。重寫的過程使來談者能夠將原有的生活故事進行重構,以符合新的敘述。治療師在此過程中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協助來談者將正向經驗整合到新的自我敘述中,並賦予其生活更多意義。
重寫生活故事的對話過程通常包含幾個階段,首先是協助來談者將「特殊意義事件」與新的自我敘述聯結,然後幫助來談者思考未來的行動計劃。治療師可能會問:「你認為這些新的故事如何影響你未來的選擇?」或「在新的故事中,你想成為什麼樣的自己?」這樣的對話讓來談者逐漸形成新的自我認同,並以積極的方式面對未來。
6. 定義性儀式(Definitional Ceremonies)
為了加強來談者對新敘述的認同,敘事治療會使用「定義性儀式」(Definitional Ceremonies),這是一種讓來談者分享新故事並由他人見證的儀式。這個步驟的目的是讓來談者感受到新故事的價值,並透過他人的見證來強化自我認同。治療師會邀請來談者的朋友、家人或支持者來參與這個過程,使來談者獲得來自他人的支持和鼓勵。
在定義性儀式中,來談者可以分享自己的新敘述,而支持者會提供正向的反饋和認可。這樣的儀式讓來談者感受到新敘述的真實性,並使其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有信心維持新故事。例如,治療師可能會安排一個家庭成員的見證會,讓來談者分享自己在治療中的成長,並讓家人提供支持,這種形式增強了來談者對新故事的承諾。
7. 建立行動計劃(Creating an Action Plan)
敘事治療的最後一個步驟是協助來談者制定行動計劃,以便在生活中持續實踐新敘述。這一步的目的是讓來談者將治療中的成果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並在面對挑戰時保持新的自我認知和敘述。行動計劃的制定根據來談者的需求進行量身定制,通常包括具體的行動步驟和支持系統的建立。
治療師在這一過程中會與來談者共同討論未來可能遇到的困難,並為其提供應對策略。例如,治療師可能會問:「你希望在未來遇到相似情境時如何應對?」或「你有什麼資源可以支持你實現新的行動計劃?」這樣的對話幫助來談者進一步落實新敘述,使其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持續維持積極的生活故事。
敘事治療的治療模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外化問題到探索特殊意義事件,再到重寫生活故事和建立行動計劃,每一步都旨在幫助來談者重新構建生活敘述並獲得對未來的掌控感。這種模式的靈活性使其能夠根據來談者的需求進行調整,並確保治療過程能夠真正滿足來談者的個別需求。
採取策略
敘事治療的策略根植於其哲學和理論基礎,強調合作、尊重來談者的敘述,並通過創造性的技術促進敘述轉化。Michael White和David Epston提倡的敘事治療策略圍繞幾個核心目標展開,包括外化問題、探索特殊意義事件、重寫生活故事,以及強化新的敘述。以下是敘事治療中常見的採取策略及其運用方式:
1. 問題外部化策略(Externalizing the Problem Strategy)
問題外部化是敘事治療的基石策略之一,其目的是幫助來談者將問題視為外部現象,從而減少自我標籤和內化的負面情緒。治療師通過詢問和語言的調整,將問題與來談者分開,並賦予問題一個具象的名稱或形象,這使來談者能夠以更客觀的方式審視和討論問題。
具體策略包括:
•命名問題:幫助來談者以具體的方式命名問題,例如將「憂鬱」形容為「黑雲」,或將「壓力」比喻為「石頭」。這樣的具象化能讓來談者感覺問題是可控制的外在現象,而非內在缺陷。
•提問問題的行為模式:治療師可能會問:「這個問題如何選擇在你的生活中出現?」或「它如何影響你的日常行為?」這樣的問題使來談者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問題的運作方式。
•重新定義問題與人之間的關係:引導來談者思考他們如何影響問題,從而發現改變的可能性。
2. 問題影響分析策略(Mapping the Influence Strategy)
這一策略聚焦於探索問題如何影響來談者的生活,並識別來談者如何影響問題。治療師通過雙向的分析,幫助來談者了解問題的全貌,並認識到自己的應對能力和主動性。
具體策略包括:
•描繪問題的影響範圍:治療師可能會問:「這個問題對你的家庭關係、職場表現和情感健康有什麼影響?」
•識別來談者對問題的影響:例如,詢問「你如何在某些情況下成功應對這個問題?」或「有什麼事情讓這個問題的影響減弱了?」
這種分析能幫助來談者發現問題的漏洞和可改變的地方,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控制感。
3. 問題去權威化策略(Deconstructing Dominant Discourses Strategy)
敘事治療師經常運用去權威化的策略,幫助來談者辨識並挑戰內化的社會文化話語。這些話語通常是來談者形成單一故事的根源,例如「成功必須建立在財務自由上」或「一個好母親永遠不會犯錯」。
具體策略包括:
•揭示話語的來源:治療師可能會問:「你覺得這樣的期待來自於哪裡?它是否真正符合你的價值觀?」
•挑戰話語的合理性:幫助來談者反思這些話語是否對其有益,例如:「如果這個話語不存在,你覺得你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
•建立新的價值敘述:引導來談者探索符合其個人信念的替代性價值觀。
4. 特殊意義事件探索策略(Exploring Unique Outcomes Strategy)
治療師運用這一策略,幫助來談者發掘那些不同於主導敘述的例外經驗。這些經驗可能包含來談者在困難情境中展現的韌性、創造力或成功。
具體策略包括:
•回憶例外情境:詢問來談者:「是否曾經有過與這個問題不一致的經驗?」或「當時你做了什麼讓事情有所不同?」
•深入探索例外經驗:幫助來談者分析這些經驗中的特質和資源,例如:「這個經驗中是否顯示出你特別的能力?」
•將例外事件納入新敘述:透過強調這些經驗的意義,治療師協助來談者建立更具建設性的自我故事。
5. 重寫敘述策略(Re-authoring Strategy)
重寫敘述是敘事治療的核心策略,幫助來談者將新發現的特殊意義事件整合到新的生活敘述中。這一策略不僅關注過去的經歷,也著眼於未來的可能性。
具體策略包括:
•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治療師會問:「如果你將這些新的故事延續下去,你認為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建立正向的身份敘述:幫助來談者將正面的特質納入新的自我認同,例如:「這些經歷是否說明你是一個有創造力和韌性的人?」
•鼓勵行動:協助來談者將新敘述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計劃,並在生活中實踐。
6. 定義性儀式策略(Definitional Ceremony Strategy)
這一策略通過集體的見證和反饋來強化來談者的新敘述。來談者在分享新故事的過程中,從他人的認可中獲得信心,並使新敘述更具穩定性。
具體策略包括:
•組織分享會:讓來談者在可信任的支持者面前分享他們的新故事。
•邀請支持者提供回應:鼓勵支持者通過回應肯定來談者的改變和成長。
•整合回饋:幫助來談者將來自他人的支持納入其自我敘述,形成更堅固的認同。
7. 生活地圖策略(Life Mapping Strategy)
敘事治療師使用「生活地圖」幫助來談者可視化過去的經歷、現在的狀態以及未來的目標。這種策略為來談者提供了清晰的視角,讓他們更容易看到生活中的轉折點和改變的可能性。
具體策略包括:
•繪製時間線:治療師協助來談者回顧生活中的關鍵事件,並將其按時間順序標註在圖表上。
•標註資源與能力:幫助來談者在地圖上標註支持系統和個人資源。
•探索未來的可能性:讓來談者在地圖上描繪理想的未來情境,並計劃如何達成。
這些策略構成了敘事治療的實踐基礎,幫助來談者打破限制性的敘述框架,探索新的自我認同,並在治療過程中獲得掌控感與成長的動力。透過靈活運用上述策略,敘事治療師能夠根據來談者的需求設計適合的介入方式,確保治療過程既有創造性又有效果。
主要技術
敘事治療的技術是實現其理論與策略的具體手段,旨在通過創造性且以來談者為中心的方法,促進敘述的探索與轉化。以下是敘事治療中幾項主要技術的詳細說明:
1. 問題外部化技術(Externalizing Problems Technique)
目標
這一技術的核心目的是幫助來談者將問題從自身分離,從而減少自我標籤和羞愧感,並增強對問題的掌控感。
實施方式
•命名問題:治療師協助來談者將問題命名為一個具象化的對象或概念,例如「憤怒野獸」或「不安的陰影」。這使問題變得更具體,便於來談者與其互動。
•與問題對話:治療師可能會問:「這個問題什麼時候開始影響你的生活?」或「它在什麼情況下最活躍?」這樣的提問幫助來談者將問題視為一個外部力量,而非自身特質。
•重新定位問題:例如,來談者可能會說「我是個懶惰的人」,治療師則引導他們將敘述轉化為「懶惰如何妨礙了你完成目標?」
效果
這一技術減少了來談者的內疚感,並使他們能夠以更積極的方式應對問題,進而探索新的行動策略。
2. 鏡像提問技術(Reflective Questioning Technique)
目標
這一技術旨在引導來談者深入思考其生活敘述的細節,發現新的觀點和可能性。
實施方式
•開放性提問:例如,治療師可能問:「如果問題不存在,你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或「你認為這段經歷透露了你什麼樣的特質?」
•探索多重視角:治療師可能會讓來談者從他人的視角看待自己的敘述,例如:「你的朋友可能怎麼看待你的努力?」
•檢視過去與未來:治療師可以問:「你認為這個問題的來源是什麼?」以及「如果你能選擇,你希望接下來的故事如何發展?」
效果
鏡像提問能幫助來談者打破原有敘述的框架,啟發他們發現更多的生活可能性。
3. 特殊意義事件挖掘技術(Unique Outcomes Exploration Technique)
目標
這一技術幫助來談者挖掘生活中不同於負面敘述的「例外經驗」,並將其作為重寫故事的素材。
實施方式
•聚焦例外:治療師詢問來談者:「是否有過這個問題沒有控制你的時刻?」或「當你成功克服困難時發生了什麼?」
•深入分析:治療師引導來談者思考例外經驗中的行為、情感和支持系統,例如:「當時是什麼讓你能做到的?」
•整合例外經驗:治療師幫助來談者將這些經歷納入新的生活敘述,並賦予其意義。
效果
來談者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潛力,這些新的洞察為重寫生活故事提供了積極的基礎。
4. 重寫敘述技術(Re-authoring Conversations Technique)
目標
這一技術幫助來談者從正向的視角重新構建生活故事,並建立新的自我認同。
實施方式
•連結特殊意義事件:治療師幫助來談者將過去的例外經驗與新的敘述相聯結,例如:「這些經歷是否展示了你堅持不懈的特質?」
•想像未來:治療師引導來談者思考未來的可能性,例如:「如果這些新的故事延續下去,你希望自己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具體化新故事:治療師協助來談者用具體的語言描述新故事的細節,讓敘述更真實和可實現。
效果
這一技術使來談者能夠從新的視角看待自己的生活,並賦予其更多的可能性和意義。
5. 定義性儀式技術(Definitional Ceremony Technique)
目標
這一技術通過他人的見證,幫助來談者強化新敘述的意義和價值。
實施方式
•組織見證者:治療師邀請來談者的家人、朋友或支持者參加分享會,讓他們見證來談者的新敘述。
•分享新故事:來談者向見證者描述自己的改變和成長。
•見證者反饋:支持者提供正向的回應和認可,例如:「你的故事讓我看到了你多麼勇敢和堅韌。」
效果
來談者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他人對新故事的認可,這增強了他們對新敘述的信心和承諾。
6. 外部化文件技術(Documentation Technique)
目標
通過書面文件幫助來談者記錄新敘述,並在未來面臨挑戰時提供參考和支持。
實施方式
•撰寫信件:治療師可以幫助來談者撰寫一封信件,記錄其改變的過程和成就。
•建立故事檔案:來談者可以創建一個包含重要事件和新敘述的文件夾,用於未來的反思和支持。
•紀念改變:治療師和來談者共同記錄來談者生活中的轉折點,例如「擊敗問題的重要時刻」。
效果
文件化的過程讓來談者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進步,也能在未來困難時重新獲得支持和激勵。
7. 生活地圖技術(Life Mapping Technique)
目標
幫助來談者直觀地理解生活故事的發展,並探索未來的方向。
實施方式
•繪製時間線:治療師協助來談者標註生活中的關鍵事件,並反思這些事件的意義。
•識別資源和支持:幫助來談者在地圖上標記其資源和支持系統。
•規劃未來:讓來談者描繪理想的生活場景,並制定行動計劃。
效果
生活地圖使來談者對自己的經歷有更清晰的認識,並幫助他們系統化地規劃未來。
這些技術構成了敘事治療的核心實踐工具,每一項技術都旨在促進來談者敘述的轉化,並幫助其建立更積極、更有力量的生活故事。治療師根據來談者的需求靈活運用這些技術,使治療過程既有創造力又具有個性化。
治療階段
敘事治療的治療過程靈活且非線性,根據來談者的需求進行調整,但通常包括以下階段:
1. 問題外化階段
•目標:將問題與來談者分離。
•過程:治療師幫助來談者識別問題並將其外化,促進來談者以新的視角看待問題。
2. 問題影響探索階段
•目標:了解問題如何影響來談者的生活。
•過程:討論問題在不同層面的影響,例如情感、行為、人際關係。
3. 特殊意義事件探索階段
•目標:發掘與負面敘述不一致的例外經歷。
•過程:引導來談者回憶過去的成功經驗或正向時刻。
4. 重寫故事階段
•目標:將特殊意義事件整合為新的敘述。
•過程:治療師與來談者共同構建更積極的生活故事,並賦予其未來方向。
5. 強化與鞏固階段
•目標:確保新敘述在來談者生活中的延續性。
•過程:使用實務工具(如外化文件、定義性儀式)幫助來談者穩定新敘述。
適用議題
敘事治療對多種心理與生活議題具有良好的適用性,以下是幾個主要範疇:
1. 個人問題
•議題:焦慮、抑鬱、自尊問題、創傷修復。
•應用:通過外化問題和重寫敘述,幫助來談者挑戰負面自我形象。
2. 家庭與人際關係
•議題:婚姻衝突、親子關係問題、家庭角色壓力。
•應用:治療師協助家庭成員重構關係中的敘述,找到更健康的互動方式。
3. 社會文化壓力
•議題:性別角色壓迫、種族歧視、社會邊緣化。
•應用:挑戰主流話語對來談者的壓迫,建立符合個人價值觀的替代性敘述。
4. 創傷與喪失
•議題:失去親人、經歷災難、身體疾病。
•應用:幫助來談者重新賦予創傷經歷新的意義,找到生活的方向感。
5. 學校與工作環境
•議題:學業壓力、職場困境、職業轉換。
•應用:支持來談者在挑戰性情境中重建自我敘述,增強韌性。
延伸取向/學派整合
敘事治療因其靈活性,與其他心理治療取向結合產生了許多延伸與整合應用:
1. 敘事與解構技術的延伸
敘事治療的解構主義方法與批判性心理學有天然的契合。例如,在倡導性治療中,治療師使用敘事技術來挑戰權力結構和社會壓迫。
2. 與認知行為治療(CBT)結合
敘事治療和CBT在改變敘述模式和重構思維方面有相似之處。例如,CBT的「核心信念重建」技術可以與敘事治療的重寫故事過程結合,形成更具體的干預方式。
3. 與家庭治療整合
敘事治療與家庭系統觀點的結合,特別適用於處理家庭動力問題。例如,Bowen的家族治療中,家庭角色的分析可以補充敘事技術,幫助家庭成員共同重寫關係故事。
4. 在組織與領導力中的應用
敘事治療技術被用於組織發展和領導力培訓,幫助團隊重構共同使命和文化敘述,增強凝聚力。
多元文化應用
敘事治療因其對文化與社會話語的敏感性,特別適合在多元文化背景中使用。以下是其在多元文化應用中的特點:
1. 挑戰文化壓迫
•實務:治療師幫助來談者辨識文化壓迫的來源,並建立符合其個人價值的替代敘述。
•案例:例如,在面對移民壓力時,治療師協助來談者整合母文化與新文化的敘述,減少文化適應中的困惑。
2. 尊重文化特異性
•實務:治療師在干預中融入來談者文化特有的價值觀、儀式和敘述方式。
•案例:例如,對於土著或原住民個案,治療師可以使用故事敘述和象徵性儀式,尊重其文化表達方式。
3. 多語言敘述的適應
•實務:針對多語言背景的來談者,治療師可以鼓勵來談者使用母語敘述,並探索語言如何影響其自我認同。
•案例:移民個案可能因語言障礙感到受限,治療師透過多語言的包容性方式,減少這種壓力。
優勢與限制
敘事治療作為一種後現代心理治療取向,以其獨特的哲學觀和技術深受治療師與來談者喜愛。然而,它在應用中也有一些限制和爭議。以下將分別從優勢與限制兩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優勢
1. 強調來談者的主體性與自主權
敘事治療認為來談者是其自身生活的專家,並賦予他們對自身故事的主導權。這種非權威的治療方式增強了來談者的自主性與積極參與感,讓他們能夠在治療過程中感到被尊重。
在去病理化的基礎上,來談者不再被視為「問題的載體」,而是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個體。這種觀點有助於減輕來談者的羞愧感與自責感,特別適用於那些因標籤化或病理化而感到壓力的個案。
2. 促進正向敘述與身份轉化
敘事治療的核心在於幫助來談者發掘生活中的「特殊意義事件」,並將其整合為新的敘述。這一過程不僅幫助來談者突破負面敘述的限制,還能促進其自信心和韌性。
通過重寫生活故事,來談者可以重新賦予過去經歷正向意義,進而改變對未來的期待。這對於經歷過創傷或困難的個案尤為有用,因為它提供了一個不被過去定義的可能性。
3. 靈活適應多元文化情境
敘事治療重視文化背景和社會話語的影響,並鼓勵來談者挑戰不符合自身價值觀的主流敘述。這一特性使其特別適合在多元文化環境中應用。
實務優勢:治療師能夠根據來談者的文化背景和獨特需求調整治療方法,避免單一價值觀的壓迫。例如,敘事治療在移民、跨文化婚姻和性別議題等方面表現出色。
4. 建構合作性與支持性治療關係
敘事治療中的去中心化與具影響的姿態使得治療師與來談者之間形成平等且合作的關係。這種關係不僅增強了來談者的信任感,還促進了他們對治療的參與和投入。
這種合作模式特別適合與那些對權威角色敏感或有負面經驗的來談者互動。例如,在兒童和青少年治療中,敘事治療的這一特點顯得尤為重要。
5. 強調治療成果的持續性
敘事治療通過技術(如外部化文件、生活地圖和定義性儀式)幫助來談者鞏固新敘述,並在治療結束後維持正向改變。
這些工具為來談者在未來遇到困難時提供了支持,幫助其持續保持新的生活故事和自我認同。
限制
1. 技術應用的抽象性與挑戰
敘事治療的許多技術(如外化問題、重寫敘述)對治療師的提問技巧和創造力有很高要求。缺乏相關經驗或訓練的治療師可能難以有效運用這些技術。
例如,外化問題需要治療師敏銳地捕捉來談者的敘述模式,並以具體的方式重構問題。對於初學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挑戰。
2. 對理論與技術的掌握要求高
敘事治療的理論基礎深受後現代哲學、社會建構主義和解構主義影響,對治療師的學術背景提出了較高要求。這可能使得一些治療師在實踐中感到困惑或無法靈活運用。
治療師需要對社會文化話語和權力結構有深入理解,否則可能無法幫助來談者有效識別並挑戰主流敘述。
3. 療效難以量化
敘事治療的成果通常體現在來談者對自我敘述和身份認同的改變上,這些改變往往具有主觀性且不易量化,對於尋求具體數據支持的機構或研究來說,可能構成困難。
例如,敘事治療可能無法像認知行為治療那樣通過行為改變或量表評估來呈現療效,這可能限制其在證據導向實務(evidence-based practice)中的應用。
4. 不適用於某些重度心理問題
敘事治療對於處理一些重度心理疾病(如急性精神病、重度抑鬱症或強迫症)可能效果有限,因為這些情況可能需要結合藥物治療或其他更直接的心理干預。
對於這些個案,敘事治療的效果可能無法在短期內顯現,因此需要與其他治療方法結合使用。
5. 來談者對敘述模式的接受度
敘事治療的語言導向特性對某些來談者來說可能過於抽象,特別是那些偏好具體解決方案或行為導向方法的來談者。
例如,一些來談者可能會認為問題外部化過於理論化,而難以將其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敘事治療在促進來談者自我探索和敘述轉化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特別是在去病理化、多元文化應用和建立支持性關係方面。然而,它的抽象性和高學術要求可能限制其普及性,並對治療師的專業能力提出挑戰。此外,敘事治療的效果在某些急性或重度心理問題中可能有限,需要與其他取向結合使用。
爭議議題
敘事治療作為後現代心理治療的重要取向,以其獨特的哲學基礎和技術受到廣泛關注。然而,它在學術界和實務領域也引發了不少爭議。這些爭議集中於敘事治療的理論定位、實務應用及文化敏感性等方面,以下是幾個主要的爭議議題:
1. 理論基礎的抽象性與複雜性
敘事治療深受後現代主義、社會建構主義和解構主義的影響,其理論基礎強調「真實性」和「意義」的主觀性,並拒絕客觀標準的存在。然而,這一點常被批評為過於抽象,並難以與傳統的心理治療模式相整合。
•爭議點:一些學者認為,敘事治療過於依賴哲學和語言學理論,導致其在解釋人類心理運作時缺乏實證支持。特別是在精神病理學的討論中,敘事治療的去病理化觀點可能被認為忽視了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的基礎。
•應對建議:敘事治療的倡導者可以通過將其技術與實證研究結合,提供更多的數據支持,以加強其科學性和可驗證性。
2. 療效量化的挑戰
敘事治療的成果通常體現在來談者敘述的改變以及生活意義的重新建構上,這些改變往往帶有主觀性且不易量化。這一特性在心理健康領域的證據導向實務(evidence-based practice)中引發了爭議。
•爭議點:一些批評者指出,敘事治療的成效難以通過標準化的測量工具來評估,這使得其在科研環境中不易驗證,也限制了其在主流心理健康機構中的應用。
•應對建議:敘事治療可以探索與其他量化研究方法的結合,例如發展適合的量表來測量來談者敘述改變的程度,或與定性研究結合以呈現更完整的療效證據。
3. 對重度心理問題的適用性
敘事治療強調來談者對自我敘述的掌控,但對於一些重度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嚴重抑鬱症)或受限於語言表達能力的個案,敘事治療可能面臨挑戰。
•爭議點:批評者認為,敘事治療過於依賴來談者的語言能力和認知參與,這可能使得一些無法有效表達自我的個案無法充分受益。此外,對於需要快速干預的重度問題(如自殺危機),敘事治療的非結構化模式可能不足以提供即時支持。
•應對建議:敘事治療師可以考慮與其他取向(如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治療)結合,以滿足這類個案的特殊需求。
4. 治療師能力差異的影響
敘事治療對治療師的技能要求較高,包括敏銳的提問技巧、對來談者敘述模式的識別能力,以及熟悉後現代哲學和社會建構理論的背景知識。這一點導致敘事治療的實務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治療師的能力和經驗。
•爭議點:治療師能力的差異可能導致治療效果的不穩定。一些初學者可能無法靈活運用敘事技術,從而影響治療成果。
•應對建議:敘事治療可以通過標準化的培訓課程和臨床指導,幫助新手治療師掌握基礎技術。此外,建立更系統的治療流程和指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治療師技能差異對治療效果的影響。
5. 對多元文化應用的敏感性挑戰
雖然敘事治療被認為特別適合多元文化背景,但它對某些文化可能仍然存在挑戰。例如,在一些注重權威或群體和諧的文化中,來談者可能不習慣挑戰主流話語或探索個人敘述。
•爭議點:敘事治療可能被批評過於「西方化」,特別是在那些強調集體主義的文化中,個體化的敘述方式可能與文化價值發生衝突。
•應對建議:敘事治療師需要更加靈活地適應文化背景,例如在治療過程中尊重集體價值觀,並與來談者共同探索如何在文化框架內重新建構敘述。
6. 社會話語挑戰的實務難度
敘事治療的一個核心特點是挑戰社會文化話語,但在某些情境下,來談者可能因現實壓力(如經濟狀況、職場權力結構)而無法完全脫離主流敘述的影響。
•爭議點:挑戰社會話語雖然理論上具有解放性,但在實務中,來談者可能無法完全擺脫這些話語的約束。例如,一名來談者可能希望擺脫「成功等於高收入」的敘述,但實際上經濟壓力可能讓他無法實現這一目標。
•應對建議:治療師可以幫助來談者在現有的限制條件下,探索更具彈性和適應性的敘述,而非完全否定主流敘述。
7. 對權力結構挑戰的應用局限
敘事治療強調識別和挑戰權力結構,但在一些高度不平等的社會情境中,治療師和來談者可能無法有效對抗系統性的壓迫,例如種族歧視、性別不平等或經濟剝削。
•爭議點:這種挑戰權力的目標雖然理想,但可能在實務上缺乏可行性,特別是在來談者資源有限或支持系統不足的情況下。
•應對建議:治療師可以幫助來談者建立內部資源和韌性,同時尋求外部支持,並倡導更廣泛的社會正義行動。
敘事治療的爭議反映了其作為一種後現代心理治療取向的優勢與挑戰。雖然它在去病理化、挑戰主流敘述和文化敏感性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但也因其理論抽象性、高技能要求以及應對特定問題的局限性而受到批評。未來,敘事治療可以通過加強與其他取向的整合、開展更多實證研究以及推廣文化適應性技術,進一步鞏固其在心理治療領域的地位。
主要參考文獻及書籍
Epston, D., & White, M. (2016). Down under and up over: Travels with narrative therapy. W. W. Norton & Company.
Freedman, J., & Combs, G. (1996). Narrative therapy: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referred realities. W. Freedman, J., & Combs, G. (2008). Narrative therapy: A postmodern approach. W. W. Norton & Company.
Morgan, A. (2000). What is narrative therapy? An easy-to-read introduction. Dulwich Centre Publications.
White, M. (2007). Maps of narrative practice. W. W. Norton & Company.
White, M. (2011). Narrative practic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s. W. W. Norton & Company.
White, M., & Epston, D. (1990). 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 W. W. Norton & Company.
White, M. (2018). 故事.解構.再建構:麥克.懷特敘事治療精選集 (徐曉珮譯). 台北: 心靈工坊.
White, M., & Epston, D. (1990). 故事.知識.權力: 敘事治療的力量 (廖世德譯). 台北: 心靈工坊.
黃素菲. (2018). 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 台北: 心靈工坊.
黃錦敦. (2018). 最想說的話, 被自己聽見: 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 台北: 張老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