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仁:劉怡吟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在奧地利維也納郊區的潘茲格(Penzig)地方出 生,與佛洛伊德一樣都是猶太人。他的童年充滿病痛,包括幼年時期患過併發性肺炎及佝僂病,當時也見過自己的弟弟在身旁因病去世。這使他對死亡和健康問題產生了深刻的感觸。這些早期的經歷促使他立志成為醫生,幫助有病痛折磨的人們。
與家人的關係
阿德勒的家庭屬中產階級,他在家排行第二,阿德勒與母親的關係非常密切,但當他的弟弟出生後,他卻有被遺棄的感覺,並轉而尋求父親的支持。在他的整個童年時期,他都與哥哥保持著競爭。這種競爭之所以被激發,是因為阿德勒相信他的母親更喜歡他的兄弟而不是他。儘管他與父親的關係很好,但他仍然在與母親的關係中感到自卑。這種成長經歷讓他對個體在社會環境中的位置,尤其是兄弟姐妹間的競爭與合作,有了深刻的體會。他的理論中,特別重視人際關係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
專業生涯
阿德勒後來進入維也納大學攻讀醫學。1895 年他獲得醫學學位,主修眼科學,後來也轉為家庭科醫師。他當時開設的診所位於遊樂園與馬戲團附近,他在這個時期對於身體有殊異之病人的理解與經驗,被認為是引發他後續「器官劣勢」與「補償」的概念。他的興趣後來逐漸轉向神經學與精神分析,並成為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學者。
佛洛伊德在1902年邀請他參與「星期三協會(Wednesday Society」,也稱作心理分析小組(psychoanalytical circle),他立刻在精神分析學會中嶄露頭角,成為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主席。阿德勒認為佛洛依德過分強調本能驅力(drive)和無意識的影響,而忽略了社會和文化因素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他強調個人主觀意識與經驗的重要性,認 為未來的人生目標與尋求超越的力量大於生物決定力量。
這種理論分歧最終導致他在1911年脫離佛洛依德學派,並創立了「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也自創了個體心理學會(Societ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著重在整體性(holism)、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個人邏輯(private logic)、生活型態(life style)以及目標追求(goal striving)等方面的探討與發展。
個體心理學強調個人是具有主動性的存在,積極參與自己的命運,而不僅僅是受無意識驅力操控的對象。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人性觀點基於他創立的個體心理學理論,與佛洛伊德和榮格的學說相比,阿德勒對人性的看法更加積極,強調人類具有內在的成長潛能和社會性。以下是阿德勒的人性觀:
阿德勒認為,人類並不是被本能或無意識驅動的被動存在,而是積極尋求成長、進步的個體。他強調每個人都具有主動性,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和塑造自己的生活。這種觀點與弗洛伊德的決定論相對立,後者更強調無意識本能對行為的控制。
阿德勒主張,人類的行為不是單純對過去經驗的反應,而是朝向未來的目標所驅動。他提出「追求優越」的概念,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內在的動力,想要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並達到某種理想的狀態。他認為人類從小就會設定生活中的長期目標,這些目標引導著人的行為和決策。
阿德勒認為,人類生來便帶有某種自卑感,這是因為嬰兒和小孩在面對世界時,往往感到自己的弱小和無助。自卑感本身並不是負面的,反而是促進個人成長和進步的動力。人們試圖克服自卑感,追求更好的自我,這就是「追求卓越」。然而,如果自卑感過於強烈,或者一個人以不健康的方式追求優越,就可能產生問題,例如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
阿德勒的人性觀強調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生來就具有與他人聯繫的需求。他提出「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的概念,認為健康的個體會關心他人的幸福,並願意與他人合作以實現共同目標。阿德勒認為,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和人際關係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與他人良好合作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標誌。
阿德勒強調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擁有獨特的「生活風格」(life style)。生活風格是個體在面對生活挑戰和自我發展時所形成的獨特行為模式和認知框架。這種風格是在早期生活經驗和社會影響下逐漸形成的,並且貫穿一生。阿德勒認為,這種生活風格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世界、與他人互動以及追求自己的目標。
阿德勒堅信,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並朝向更健康、更有社會責任感的方向發展。即便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受到不良影響,他依然可以通過自我意識的提高和人際關係的改善來調整自己的行為,這體現了阿德勒對人性的高度樂觀。
阿德勒拋棄 佛洛依德 的基本理論,因他認為佛洛依德 所強調的生物與本能決定論太過狹隘,但仍同意 佛洛依德所說:個人的生命型態深受出生後頭六年的影響。
阿德勒將重點置於個人對其過往的覺知,及個人如何詮釋這些早期事件將持續影響現在的行為。在許多理論基礎上,阿德勒均跟佛洛依德 相反:
人類基本上是由社會關聯所驅動,而非由性驅力;行為是有目的性與目標導向的;意識而非潛意識才是心理治療的焦點所在。阿德勒強調個人抉擇與責任、生命意義,以及追求成功、完整與完美。Adler 與 佛洛依德兩人雖然都在維也納同一社區長大,在同一所大學習醫,卻創造出相當多針鋒相對的迥異理論。兩人的個人特質與迥然不同的童年經驗,他們各自的掙扎與各自的工作族群,都是形塑他們不同人性觀的關鍵因素(Schultz & Schultz, 2013)。
對於阿德勒來說,那些無法與其他人建立聯繫的人會發展出一種私人智慧,也就是私人邏輯(private logic)。每個人都常以私人邏輯觀來創造生活型態。
阿德勒認為人的想法會分為一般常識和私人邏輯,私人邏輯則是每個人在幼年時觀察與理解其生活經驗中所推敲出來的邏輯觀念其生活經驗中所推敲出來的邏輯觀念,可能相當主觀或含有偏見的成分。
*私人邏輯通常會導致退縮和孤立,自我沈溺或其他不適應的反應。儘管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偏見,但是有社群感的人可以超越這個意識或是無意識的自我取向。
阿德勒的「生活型態」是一個核心概念,用來描述個體如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目標以及與他人互動的獨特方式,也可以稱作生活計畫、生活藍圖或生活的策略。這種生活型態並非單指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行為,而是指一個人形成的整體心理模式,每個人的生活型態包括生命目標、個人行動法則,以及對於自身必須面對的生活問題或任務的看法、評估與評價。它塑造了個體對世界的看法、對自我的認知以及行為的選擇。生活型態通常在童年時期根據個人的經歷和環境因素逐漸形成,並在成年後持續影響著個體的思想和行動。
生活型態的核心要素
1. 個體的整體行為模式
生活型態反映了個體的整體行為模式,包括如何面對困難、與他人互動以及達成目標。它是一個人的行為傾向和應對策略的組合,決定了個人在不同情境下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生活型態涵蓋了個體的思維模式、感受以及行為選擇,是一種連貫的、整體的適應方式。
2. 目標導向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追求某種目標的傾向,而這個目標是由生活型態所引導的。這個目標不一定是意識到的,但它深刻地影響了個體的行為。個人會根據他們的生活型態設定目標,並朝向這些目標努力。這些目標通常與克服自卑感、追求優越和實現個體價值有關。
3. 生活型態的形成與早期經歷
阿德勒認為,生活型態在個體的早期經歷中(約在五歲時)形成,尤其是兒童在與父母、兄弟姐妹和同伴的互動過程中,會逐漸形成對世界和自己的看法。兒童會根據這些早期經歷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應對方式,並在以後的人生中持續使用。這意味著,早期的家庭動態、社會環境以及教育對生活方式的塑造至關重要。雖然他不否定遺傳與幼年經驗對人格發展的影響,但更強調孩子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意見的影響力。
4. 自卑感與優越感的平衡
生活型態的形成與個人如何應對自卑感密切相關。阿德勒認為,人類普遍感受到自卑感,這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面臨挑戰和局限性。為了克服這種自卑感,個體會發展出一套生活型態,以追求優越感和個人成就。不同的人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應對這些感受,這最終塑造了他們的生活風格。
5. 生活型態的創造性
阿德勒強調,雖然早期經歷對生活型態的形成有重大影響,但每個人都有能力創造自己的生活型態。他提出「創造性自我」的概念,強調個體在面對生活挑戰時有自由和創造性,可以選擇如何應對自己的環境。生活型態不是固定的,個體可以通過改變其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來重新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強調人類行動是有目的且具有動機的,而不同的人在面對生活挑戰時會採取不同的行動模式來應對。這些行動模式可以概括為四種:朝向行動、反抗行動、遠離行動和矛盾行動。這些概念反映了個體在不同情境下,尤其是面對挫折、壓力或自卑感時,如何選擇應對策略。
1. 朝向行動(Moving toward action)
朝向行動指的是積極面對問題和挑戰的應對方式。個體會採取積極的、建設性的行動,試圖解決問題,實現個人成長。這類行動通常伴隨著社會情感的表現,個體願意與他人合作,並以社會利益為導向。
特徵:自信、合作、積極應對困難,尋求與他人的聯繫。
動機:個體想要克服自卑感,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邁進,並且希望與他人共同努力。
結果:這類行動往往有助於個人和社會的進步,並能帶來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的改善。
2. 反抗行動(Moving against action)
反抗行動是指個體通過對抗或攻擊性行為來應對壓力或挑戰。這類行動通常反映了對他人或環境的不滿或敵對,個體可能採取權力鬥爭、爭強好勝或操控他人的方式來達到優越感。
特徵:對抗、攻擊性、支配或操縱他人,對他人懷有敵意。
動機:個體希望通過支配或擊敗他人來克服自卑感,增強自己的優越感。
結果:這類行動可能導致與他人的衝突和孤立,雖然短期內可能帶來優越感,但長期來看可能破壞個人的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
3. 遠離行動(Moving away action)
遠離行動是指個體選擇逃避問題或與他人疏離,試圖以消極的方式應對生活中的困難。這類行動往往表現為回避挑戰、退縮、自我封閉或過度獨立,個體選擇從人際關係或社會責任中撤離,避免面對現實。
特徵:回避、退縮、疏離、缺乏社會聯繫,對問題採取被動態度。
動機:個體可能感到無法克服自卑感,因此選擇遠離挑戰,避免失敗和責任。
結果:這類行動通常會導致孤立感,個體可能無法實現自我價值,也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4. 矛盾行動(Contradictory action)
矛盾行動是一種內在的衝突行為,指的是個體同時展現出矛盾的行動意圖。這種情況下,個體可能同時渴望接近和遠離問題,或在面對挑戰時陷入行動的兩難境地。個體可能一方面想要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卻又猶豫不決或害怕面對挑戰,因此表現出不一致的行動。
特徵:行動中表現出內心的掙扎,行動時時推進時時退縮,缺乏連貫性。
動機:個體可能同時感受到自卑感和對優越感的渴望,內心充滿衝突,無法決定該採取何種行動。
結果:這類行動會導致內在焦慮和不穩定,個體可能無法做出有效的決策,進而陷入長期的困境。
這些行動模式反映了個體在面對自卑感、壓力和人際關係時不同的心理應對方式,並且對個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有不同的影響。
(一)家庭星座和家庭價值觀
阿德勒是第一位系統治療師,也是第一位實際進行家族諮商(通常是在現場觀眾面前進行)。「家庭星座(family constellation)」是他用來描述家庭系統的術語。在阿德勒的時代,理想家庭由異性戀伴侶組成,母親主要撫養孩子,父親提供經濟支持並盡可能教導孩子。母親的工作是和孩子建立起第一個聯繫,讓孩子體驗到安全的連結和第一個合作關係。當孩子逐漸長大,母親的任務是讓孩子轉向父親、兄弟姐妹然後轉到廣闊的世界。理想的父母團隊會互相尊重、友好,為男女之間的相處樹立良好榜樣。
當父母分享共同的價值觀、相似的信仰和信念,並以相同的方式處理生活中的任務時,他們在生活中為子女設立榜樣,這些共同的行為方式就是「家庭價值觀」。
(二)家庭氣氛
當家庭由父母領導時,伴侶之間的關係會為家庭設定調性和氛圍。家庭氣氛由父母設定,有時也受家族影響,家庭氣氛是可以滋養的,也可以有虐待性。父母透過對彼此和每個孩子的回應來設定這個氛圍。
(三)性別指導線與性別認同
在二十世紀早期,家庭由異性戀父母組成,父母為孩子提供「性別指導」,小男孩看著父親,小女孩則看著母親,以作為他們認為成人的樣板,父母的模型影響子女最深刻。
(一)人的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當人們赤身露體、一無所有的來到人世,事事須仰賴他人時,會感到相當無助。
自卑感: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自己無法應付與解決的問題、缺乏他人的愛與適當關照的時刻、健康出狀況,或比自己厲害的人,這時自卑感就會油然而生。
阿德勒認為當人們感到自卑時,很容易喪志,其潛能受到抑制因而無法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不過阿德勒強調自卑的感覺也會因個人不同的解讀而有所差異,有人可能會把情境解讀成負面境遇而感到自卑,另一人則是當成激勵而奮發向前。
(二)超越的動力
從阿德勒的生平介紹中,你可能會注意到他的成長過程並不順遂,所幸在他的字典裡沒有悲觀兩個字,未把自卑情結看成是不正常或消極的拉力,反而是一體的兩面。自卑感會讓人們看到自己的不足,或讓社會看到尚待改進的地方,因而成了鼓勵人們奮力超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的重要動力。阿德勒舉例說人類的科學之所以會進展,就是因為人們感到生活的不足之處,警覺到亟需努力研究才能應付未來的需要,因而帶動許多高科技的發明。
*阿德勒所講的超越並非鼓勵人們要互相競爭或超越別人的意思,而是強調如何透過自我能力的提升,化阻力為助力,把自己的弱點提升為強項。
阿德勒認為決定個人的幸福與功能不是行動本身,而是行動的程度是否充滿社群感(community feeling),是他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以及是否涵蓋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或稱「情懷」)。阿德勒認為,社群感是個人心理健康和幸福的關鍵,因為它代表了個體與他人建立聯繫並為社會共同福祉貢獻力量的能力。
(一)社群感和社會情懷的意涵:
1. 與他人建立聯繫的能力
阿德勒認為,社群感是指個體與他人以及整個社會建立情感聯繫的能力。這意味著個體感到自己是社會的一部分,並且能夠與他人形成合作、理解和同情的關係。這種聯繫是積極的、建設性的,它讓人們感覺到自己對他人和社會有所貢獻。
2. 對社會的責任感
社群感還包含一種責任感,個體感到自己有責任為社會的進步和其他人的幸福作出貢獻。這種責任感並非出於義務或外部壓力,而是一種內在的動機,源於對他人和社會的關心。阿德勒強調,這種責任感有助於個人實現心理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3. 合作與互助
阿德勒相信,健康的個體不會單純關注個人利益,而是願意與他人合作,共同達成目標。**社會情懷**代表著一種超越自我的情感,促使個體參與到社會生活中,為群體的福祉努力。這種合作精神對社會和個人都至關重要,因為它有助於建立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並且促進個人的內在成長。
4. 心理健康的標誌
阿德勒認為,社群感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指標之一。擁有強烈社群感的人通常更有能力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因為他們不僅能夠解決個人的問題,還能夠理解並關心他人的需求和困難。相反,缺乏社群感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到孤立、自私,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如焦慮或抑鬱。
(二)社群感的形成:
1. 早期家庭影響
阿德勒認為,社群感的形成始於早期的家庭經歷。父母和家庭成員的態度和行為對孩子是否發展出社群感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果孩子在一個充滿愛、支持和合作的環境中成長,他們更有可能發展出強烈的社群感。反之,如果孩子感到被忽視或受到過度控制,他們可能會發展出孤立感或自卑感。
2. 教育與社會化
社會環境和教育也是培養社群感的重要因素。學校和社區的氛圍對個體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分享和互相支持有重要影響。阿德勒認為,教育應該鼓勵孩子發展社會情感,學會關心他人和社會的福祉,而不僅僅是關注個人成功。
3. 自我覺察與成長
阿德勒相信,個體具有自我改變的能力,即便在早期經歷中未能充分發展社群感,個體仍然可以通過自我覺察和努力來培養這種能力。心理治療的一個目標就是幫助個體增強他們的社群感,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健康和平衡。
(三)社群感與自卑感的關係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人類行動的重要驅動力,而社群感則是一個健康的人如何克服自卑感的關鍵途徑。當個體感受到自卑時,如果他們能夠通過社群感找到歸屬感和合作的機會,他們就能有效地克服自卑,並在社會中實現個人價值。然而,如果個體缺乏社群感,可能會通過不健康的方式(如過度競爭、孤立或權力鬥爭)來應對自卑感,這反而會導致更多的心理問題。
阿德勒學派特別在意手足關係和個人在家中的心理出生位置。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提出了家庭中孩子的「心理位置」理論,這些位置有助於解釋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如何影響其性格發展。他提出五種常見的心理位置:
1. 長子(或長女):
- 特徵:長子通常會在早期得到父母較多的關注與資源,因為他們是唯一的孩子。然而,隨著弟弟妹妹的出生,他們可能感受到「失位感」,這可能導致責任感強或競爭意識增強。他們往往追求權威,願意遵守規範,並有領導才能。
- 可能發展:長子可能較為保守、負責、可靠,但有時會感到壓力過大,特別是在要照顧弟妹的情況下。
2. 次子(或次女):
- 特徵:次子往往在出生時,家庭中已有一個較年長的孩子。他們會自然地與長子進行比較,並可能產生競爭心態。次子通常比長子更富冒險精神,並且可能更具靈活性和適應力。
- 可能發展:次子常被認為是挑戰者,可能較為叛逆或勇於打破規則。他們的動機常來自於超越長子,表現出更大的獨立性和創造力。
3. 排行中間的孩子:
- 特徵:中間子的處境較為微妙,因為他們不具長子的領導地位,也沒有老么的特權。他們經常覺得被忽視,可能因為找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明確位置而感到困惑。
- 可能發展:中間子往往比較靈活,擅長調解家庭中的衝突,並能夠適應不同情境。他們可能發展出強烈的社交技巧,並能夠保持獨立,甚至與兄弟姐妹競爭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4. 老么:
- 特徵:老么通常得到全家人的關注與寵愛,經常被視為家庭中最受照顧的孩子。這種位置會使他們較為依賴他人,或者發展出能夠吸引注意力的社交技巧。
- 可能發展:老么可能較為社交、外向,且能夠快速適應不同環境,但也可能變得依賴或難以承受壓力。他們也可能覺得無法超越其他兄弟姐妹。
5. 獨生子女:
- 特徵:獨生子在家庭中沒有兄弟姐妹可以比較,因此他們通常得到父母全部的關注。他們經常受到父母的高度期望,並可能過早地成熟,對外界的期望也較高。
- 可能發展:獨生子可能變得自信、成熟,能夠與成人較好相處。但他們也可能過於自我中心或缺乏與同齡人競爭與合作的經驗。
這些心理位置幫助解釋了孩子如何根據他們在家庭中的地位發展出不同的性格特徵,但阿德勒也強調,這些只是潛在的趨勢,實際情況還取決於其他因素,如文化、父母的教育方式等。
個體在童年便學到了與他人形成何種關係的獨特風格,這也會帶入成年的人際互動中。故在阿德勒學派的心理治療中,處理家庭動力,特別是手足關係常常扮演關鍵角色。
主要在協助個案了解生命任務:幫助個案進行第一序改變(first-order change),包括了解和改善嚴重的徵狀,但治療真正的目標是幫助人們活出更適應的生活,用以取代不適應的因應模式,並用更有社會的模式生活。「更適應的生活」就是發展出阿德勒心理學所稱的「心理肌肉」,是一種心理活動,用以培養負責、合作、尊重自己與他人生活,以及從日常到生活任務上的勇氣。
鼓勵與勇氣:鼓勵是用來向個案信念做挑戰的有利方式,能夠協助個案建立自信並產生勇氣。勇氣是指在極端恐懼下,仍有意願做出與其社會情懷一致的行動。
幫助個案意識到他們錯誤的世界觀,並未個案提供一張新的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使他們改變自己的感覺和行為。
阿德勒學派的假設是,一但個案發現並糾正他們的基本錯誤(basic mistakes),他們的感覺和行為就會更好。除了檢查基本錯誤外,阿德勒學派治療師也會經常幫助個案識別和探索他們的核心恐懼。個案的情緒困擾症狀表現,常常是因為個案內部的評估錯誤才導致症狀出現,當症狀嚴重時,治療師也會幫助個案去管理症狀。
*這些階段並非一種線性趨勢,也不是僵化的步驟。步驟圖解
核心理念: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建立合作的、相互信任的治療關係。阿德勒學派強調治療師和個案之間的平等關係,治療師應該以尊重、鼓勵、關懷和同理心來面對個案。
目標:透過這樣的關係,治療師能夠引導個案自由地表達自己,並激發個案的自我覺察,讓他們對治療過程保持開放態度。
核心理念:在這個階段,治療師會通過一系列方法來理解個案的心理動態,尤其是個案的「生活風格」(life style)。這包括探索個案的早期記憶、家庭背景、出生順序及個案對生活中的主要目標和挑戰的看法。
工具:
早期回憶(Early Recollections):治療師會詢問個案對其兒童時期的早期記憶,因為這些記憶能反映個案的核心信念和行為模式。
出生序分析(Birth Order Analysis):了解個案在家庭中的地位,這可能對個案的生活風格和個性有重要影響。
家庭動態(Family Constellation):探討個案在家庭中的人際關係和角色,理解其如何影響個案的自我概念和對社會的聯繫感。
核心理念:在這一階段,治療師幫助個案深入理解他們的行為模式和生活目標,特別是那些導致困難和限制的非理性信念或錯誤目標。治療師引導個案進行自我反思,從而促進他們的自我覺察。
目標:透過討論和分析,個案能夠更清楚地理解自己是如何在潛意識中追求某些目標,以及這些目標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決策和人際互動。
核心理念:這個階段的重點在於幫助個案改變其生活風格和行為模式,從而達到更加積極、有建設性的生活目標。治療師會鼓勵個案探索新的行為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鼓勵個案發展更強的社會聯結感和責任感。
工具與技術:
行為實驗:治療師可能會鼓勵個案在現實生活中嘗試新的行為模式,以確認和強化新的洞察。
勇氣與支持:阿德勒認為,心理治療應該給予個案勇氣,治療師會提供鼓勵與支持,幫助個案面對挑戰並實現改變。
行動計劃:個案會被鼓勵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逐步實踐新的行為,並重新建構他們的人際關係與生活目標。
阿德勒學派對Stan的心理治療之基本目標有四個,正好與諮商呼應:
(1)與Stan建立並維持良好的工作關係
(2)探索 Stan 的内在
(3)鼓勵Stan發展出領悟與理解能力
(4)幫助Stan 發現新的可能,並做新的抉擇
對Stan 的主觀經驗之關注,並努力了解他對生命中的創傷所作反應之內隱意涵,我與Stan得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關係。Stan把我視作全知全能的專家。他深信自己已搞砸生活中全部的事情。所以只要他決定的事,必定以悔恨收場。因此Stan 是幾近絕望才來找求助,迫切渴望我能替他處理所有問題。但因我認為諮商是兩人之間的平等關係,所以一開始就聚焦於Stan在與別人相處時常出現的不如人感,因此從探索這個無處不在的自卑感入手,會是個很好的開場。諮商目標要由雙方共同來訂定,所以我避免建議Stan 要建立什麼目標,也不提供Stan 所懇求的直接解答。
我為 Stan 準備了一份回溯早年家庭資料的問卷,並以此來做生活型態評估,要了解應用於Stan個案上的完整生活方式評估內容。Stan提過有自殺意念,所以會評估 Stan 是否有自殺風險。在評估階段,我花好幾次的晤談來探索 Stan的社會關係、家人關係、工作責任感、男性角色以及對自己的觀感,關切的重點在於Stan 的生活目標及優先順序,而不很強調過去歷史。除非這些過過去史能顯示出與Stan 的現在生活及未來發展有一脈相承的關係。
作為阿德勒學派的諮商員,我把探索Stan早期回憶視為是了解其目標、動機與價值觀的重要資源,所以邀請 Stan描述最早的回憶,他說出下列內容:
我在6歲左右上小學,就被老師及其他同學給嚇到了!回家後就哭著向媽媽說我不要再去學校,媽媽卻向我大吼,罵我是個長不大的孩子。從此之後,我就更討厭,甚至畏懼上學。
另一個 Stan 的早期回憶是他8歲時:
我們全家到祖父家玩,我在外面玩耍時,有一些鄰居小孩無緣無故就跑來打我。我們狠狠地打了起來,媽媽出來制止,罵我是野孩子,她不相信我所說的打架不是我引起的,我對她的不信任感到又生氣,又受傷害。
從這些早期回億中,可以看出 Stan把生活看成是可怕且不可預測的危險情境,且感覺女性是不可靠的;女人都是嚴厲、不可信任與冷漠無情的。
從生命風格評估蒐集得來的有關家庭星座和早期回憶等資料,我以摘要與詮釋過程來幫助 Stan,我特別著重在指認他的基本錯誤,那些對生命和自我攻擊觀感的錯誤結論。Stan 可以理解的錯誤結論有:
•「不可與人接近,因為他們一定會傷害我。」
•「因為父母都不愛我也不要我了,所以我絕不可能贏得別人的愛。」
•「唯有自己變得完美之後,人們才可能認同我,接納我。」
•「身為男子漢,就不能多愁善感!」
諮商員對所得資料做出歸納與闡釋,可催化 Stan 獲得領悟並對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他會變得更能覺察自己對外在世界強烈的控制需求,且能忍受痛苦的感受,繼續探索下去。他也能清楚地看出自己有哪些用來減輕痛苦的方式:喝酒、避開對自己有威脅性的人際情境,以及依賴他人提供心理支持等等。透過不斷對其信念、目標與意圖的探討及強調,Stan逐漸看出自己的私人邏輯是不正確的。
以他的例子來看,他對自己的生活型態所做的邏輯推論是這樣的:
(1)「我是不被愛的、不重要的、無足輕重的」
(2)「這個世界是充滿威脅的,生命是不公平的」
(3)「因此我必須設法來保護自己,以策安全」
在諮商過程的這個階段,我以 Stan 的生活型態、目前的努力方向、短期與長期目標,及私人邏輯如何運作等為核心來做出詮釋。當然也會要求 Stan 完成指定給他的家庭作業,來幫助他將新領悟轉化為新行動。這種諮商方式可讓 Stan在治療中更主動投入。
到了重新定向階段,Stan 和我一起思索各種可供抉擇的新態度、新信念與新行動。Stan現在會明白自己不必再受過往模式之桎梏,心情大受鼓舞,且清楚自己的確擁有改變生活的能力。他還了解到單靠領悟是不足以改愛的,必須將領悟轉化成行動計畫,並確實執行方能奏效。Stan 開始相信自己就能創造新生活,他不再是環境的犧牲者了。
阿德勒的理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有很多優勢,這使它能夠適應不同文化群體的需求。主要的優勢包括:
強調社會聯結和歸屬感: 阿德勒治療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即個體與社會的聯結感和貢獻。這一概念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很有價值,因為許多非西方文化強調群體的價值和對社區的責任。阿德勒治療可以與這些文化相容,並鼓勵個體在社會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和意義。
關注家庭和社會背景: 阿德勒強調家庭動態、出生順序和早期記憶對個體發展的影響。這種對個體成長環境的重視與多元文化取向中的「文化背景對個人行為和信念的影響」觀點相吻合,因為它促進了對個案在其文化和家庭脈絡中的深刻理解。
合作和非權威性治療關係: 阿德勒治療強調治療師和個案之間的平等和合作。這一點特別適合那些不太接受權威角色的文化,治療師可以避免強加價值觀,而是與個案一起探索他們的問題和目標,這對多元文化治療尤為重要。
重視個人的目標和選擇: 阿德勒治療鼓勵個案尋找生活中的目的和意義,並透過自我覺察和責任感來做出改變。這在多數文化中是普遍適用的,因為個體無論文化差異如何,都會追求生活的方向和滿足感。
儘管阿德勒治療具有多元文化適應性,但在某些文化背景中,這些概念可能面臨挑戰。以下是Corey書中提到的一些潛在限制:
過於強調個體選擇和自主性: 阿德勒治療強調個人選擇、責任感和生活目標的改變,但在一些更為集體主義的文化中,個人選擇可能不如家庭或社群的需求來得重要。治療師需要敏感地處理這些文化中個人與集體責任的平衡,否則可能引起文化的不和諧。
社會興趣的解讀差異: 雖然阿德勒強調社會興趣和對社會的貢獻,但不同文化對「社會興趣」的解釋可能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化中,社會興趣可能更多與個人的成就和對社會的貢獻有關,而在某些非西方文化中,社會興趣更多體現在家庭或小型社區的貢獻中,這需要治療師在治療中靈活處理。
文化差異下的生活風格分析: 阿德勒治療依賴於對個體生活風格的理解,但不同文化中的生活風格有著顯著差異。治療師需要避免將西方的價值觀或行為模式強加於個案,應該根據個案的文化脈絡來理解其生活風格,特別是考慮到早期家庭經驗和文化價值對個體的影響。
Corey強調,阿德勒治療在應用於多元文化背景時,治療師應該採取一種文化敏感的方式。具體來說:
理解並尊重個案的文化背景: 治療師應該努力了解個案的文化、宗教信仰、家庭價值觀和社會背景,並將這些元素融入治療過程中。這不僅有助於建立信任,還能使治療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避免文化偏見: 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應該避免將西方的價值觀和標準強加於個案,而是要鼓勵個案在其文化脈絡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點對多元文化治療至關重要,因為文化差異會影響個案對問題的理解和對治療的期待。
靈活運用治療技術: 阿德勒治療中常見的技術,如早期回憶分析、生活風格評估等,應該根據個案的文化特點進行調整。治療師應該靈活運用這些技術,並確保技術應用能夠與個案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觀相契合。
邱珍琬(2012)。諮商理論與技術 (初版)。五南。
Corey, G.(2024)。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五版)(修慧蘭、余振民、王淳弘、江文賢譯)。雙葉。(原著出版於 2024 年)
Schultz, D. P., & Schultz, S. E. (2017).Theories of Personality (11th ed.) Cengage Learning.
Dreikurs, R. (1967). Psychodynamics,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Collected papers. Alfred Adler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