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未失去的是埋藏於內心深處的潛意識,它持續地在永恆的流動中生存;我的夢境、各種幻覺猶如火紅的岩漿,於是,我欲加工的生命在其中被賦予了形狀。」
—榮格《回憶.夢.省思》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Jung出生於瑞士Kesswil的小農莊,祖父是瑞士Basel著名醫師,外祖父是瑞士Basel教會著名的神學家,八位叔伯與父親都是牧師。
Jung是家中長子,幼年生活經常是孤獨的;他時常沉浸在瑞士的好山好水自然環境中,也有許多童年夢境與白日夢的經驗,在當時未能與他人分享。
中學畢業後,Jung取得獎學金進入Basel大學研讀醫學,閱讀的領域也涉獵廣泛,包括哲學、神學、人類學、科學與神話,也學習拉丁語及希臘文。
畢業,Jung投入了精神專科醫學臨床工作。1902年,27歲的Jung到法國巴黎學習催眠,他的訓練大部分放在精神分裂的病人身上,而他對「精神疾病內在所發生的變化」充滿極度的好奇。
1903年,Jung與心理分析師Emma Rauschenbach共結連理,兩人攜手共同發展彼此的理念。雖然Jung在自傳中對家人的著墨不多,但他從不諱言家人對於提供他研究自己內在世界的平衡之重要性(Jung與Emma育有四位女兒、一位兒子)。
1906年,31歲的榮格把自己的專題論文《早發性癡呆心理學》(Psychology of Dementia Praecox)寄給了佛洛伊德;隔年兩人在奧地利的維也納會面,兩人初次見面就相談了近十三小時,在接下來六年間彼此也保持頻繁的聯繫。
然而,Jung對Freud的精神分析自始就有所保留,如同他後來寫的:「性在Freud之前是不被允許的,現在所有的事情都與性有關」。且後來的Jung對奧秘的理論與靈性產生了興趣,但Freud的理念卻不支持這些,Jung也漸漸的受到許多傳統精神分析師的排斥。
1909年,兩人一起受邀到美國的大學演講,在旅途中,他們分析彼此的夢;那時的Jung發現自己是以Freud能接受的方式詮釋本身的夢境,而不是用自己覺得誠實與正確的方式,因此也體認到他與Freud在理論上有極大的分歧。
Freud向來視Jung為其「加冕的王子」與接班人,1910年他還對於Jung在傳統精神分析的未來發展潛能上寄予厚望,他給Jung的信上寫到:
「收信平安,我親愛的兒子Alexander,我將留給你比我自己曾做的(所有精神醫學與文明世界的贊同)更多的需要被克服的,這對我來說是個救贖!那必定點亮你的心靈。」
然而,由於兩人的理念分歧實在差異太大,他們的個人關係與學術關係在後來的日子也逐漸降至冰點。1913年Freud寫信給Jung說:「我提議完全終止我們的個人關係。」雖然Jung仍然認同Freud的許多理念,也試著在學術上與之對話與討論,但兩人從此再也沒見過面。
在這之後,他開啟了一段六年的自我潛意識探尋之旅;這六年的時間,Jung的寫作與研究驟減,他致力於分析自己的夢境與所看到的景象,探索自己的潛意識。
「對我來說,在真實的世界裡有一個正常的生活,去平衡奇怪的內在世界是重要的。我的家庭與我的專業維持了一個良好能回響的基礎,讓我確信自己是真實存在的普通人。潛意識的內容可能已驅使我遠離我的理智。但是我的家人與我所知的:我從瑞士的大學獲得醫學士學位使我必須協助我的病人、我有太太與五個孩子、我住在Kusnacht的湖濱路228號—這些是驅使我聽命從事且一再證明我如同Nietzche是真實存在的事實,我不是一頁在心靈的風中旋轉的空白紙張。」
六年之後,Jung在寫作、教學、心理治療、對個案的熱情等方面都有極大的產能。為了增進與潛意識相關的知識與經驗,他覺得若能親自去接觸原始社會的人群們將會非常有意義;他去了美國、非洲、亞洲...等等,關於部落族群文化與薩滿巫師的接觸也紀載了相當豐富的日記與訪談紀錄。
後來的Jung也研究煉金術、星相學、占卜、心靈感應、透視力、算命、飛碟…等等,希望對於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有更多的理解;他以繪畫和堆砌石頭來象徵性的表達自己,後來在蘇黎世湖畔蓋了一間塔樓,作為他象徵意義的隱居處。
晚年的Jung畢生致力於研究,直致1961年辭世,享年86歲。
1923年,榮格依非洲小屋草圖動手蓋的房子,多年後擴建成著名的「波林根塔樓」。
在他心中這是邁向世間之門,並留下內在生活進展階段的標記。
1875.07.26|榮格出生於瑞士北部康斯坦茨湖(Lake Constance)附近的凱斯維爾Kesswil。
1884|9歲,妹妹出生。
1886|11歲,進入巴塞爾的大學預科
1895-1900|20-25歲,醫學院學習。參加表妹的招魂會。
1896|21歲,父親去世。
1900|25歲,決定專業方向為精神病學。
1902|27歲,學位論文《關於神秘現象的心理學與病理學》。
1903|28歲,與Emma結婚,其後相繼生育了5個子女,一直到1914年最後一個兒子出生。
1902-1903|27-28歲,巴黎進修,在讓內的醫院學習精神病學。
1903-1905|28-30歲,精神病院做實習醫師,進行字詞聯想測驗。
1902-1906|27-31歲,完成多篇精神病學症狀研究文章,後彙集為文集第一卷。
1905|30歲,在蘇黎世大學任醫學系講師。
1906|31歲,開始與佛洛伊德通信。
1907|32歲,與佛洛伊德會面。
1904-1907|29-32歲,對字詞聯想、情結等進行心理生理學研究,這些論文收錄於文集第二卷
1909|34歲,開始個人執業,同年9月份前往美國克拉克大學演講。
1910|35 歲,擔任國際精神分析學會首任主席。
1912|37歲,與佛洛伊德決裂。
1913|38歲,“分析心理學”被命名。從蘇黎世大學辭職。開始創作《黑書》,直到1930年(共17年)。後《黑書》的內容精選改寫為《紅書》。
1913-1917|38-42歲,間斷服兵役。
1916|41歲,任英國拘留營陸軍醫療隊的醫生與隊長。
1914|39歲,徹底與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會決裂,辭去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主席。最小的孩子出生。一戰爆發。
1918|43歲,一戰結束。開始研究諾斯替文獻。
1919|44歲,發表《本能與無意識》,使用“原型”概念。
1920|45歲,北非之旅(1920年3月4日到4月17日)。同年開始學習《易經》。開始建造塔樓。
1921|46歲,出版了《心理類型》。
1923|48歲,母親去世。
1924|49歲,衛禮賢回到德國,開始和榮格交往。
1924 -1926|49-51歲,前往美國印第安人居住地考察。
1925|50歲,去東非考察。舉辦《分析心理學》講座,這是最早系統講述分析心理學的講座。
1927|52歲,塔樓擴建。
1930|55歲,《紅書》完成。衛禮賢逝世。
1931|56歲,塔樓擴建。
1932|57歲,舉辦《昆達裡尼瑜伽研討會》。
1930-1934|55-59歲,在蘇黎世心理學俱樂部舉行《意象分析研討會》。
1933|58歲,結識Marie-Louise von Franz。
1934|59歲,開始系統性研究煉金術。
1934-1939|59-64歲,在蘇黎世心理學俱樂部進行《尼采的(查拉斯圖特拉 如是說)研討會》。
1935|60歲,在倫敦塔維斯多克診所,進行《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演講。
1935|60歲,妹妹去世。
1936-1937|61-62歲,在紐約等地進行《自性化過程的夢象徵》演講。
1938|63歲,印度行。
1939|64歲,二戰爆發。
1942|67歲,並辭去蘇黎士大學名譽教授及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教授職位。
1943|68歲,再次擔任巴塞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1944|69歲,退出教學領域。
1945|70歲,二戰結束。
1948|73歲,蘇黎士榮格學院成立。
1953|78歲,開始出版英文版《榮格文集》20卷。
1955|80歲,妻子艾瑪去世。
1957|82歲,開始撰寫《榮格自傳》。
1959|84歲,接受BBC採訪,製作記錄片《面對面:榮格》。
1960|85歲,德文版《榮格文集》陸續出版。
1961|86歲,6月6日,榮格在庫斯那赫特家中逝世。
Jung的人性觀是整體的(wholeness),對個人來說以心靈(psyche)作為代表;心靈包括意識的各個層面,也包括了靈魂(soul)、靈性(spirit)等範疇,其意涵是超越心智(mind)的。
Jung認為心靈並不是逐步學習所獲得的一個結果,這和許多心理學理論主張人格是逐步形成的觀點有很大的不同;而人們終其一生所要做的,就是在這整體心靈的基礎上保持它的和諧,或是尋求自身整體的統整。
意識階層
Jung將人的意識分為三個層次,包括意識(聚焦在自我)、個人潛意識(包括可以被回憶或帶到意識階層的想法與記憶)、集體潛意識(來自人類全體一致的主題與素材)。
意識(conscious)
意識層面是個人能直接獲悉的層次。
在意識過程的中心是自我(ego),指的是整合意識心智的方法;自我挑選那些將成為意識的知覺、想法、記憶與感覺,藉由篩選大量潛意識資料,自我試圖達到合諧與一致性,同時又具有個體化的表現。
個人潛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
未經自我承認的經驗、想法、感覺與知覺儲存在個人潛意識中。
存放在個人潛意識的資料,可能是很瑣細的經驗或與現在的運作並無相關;然而,個人衝突、沒有解決的道德事件與受情緒支配的想法…等等,是個人潛意識中很重要的部分,這部分可能受壓抑或很難去面對。
這些個人潛意識的部分,常以夢境的方式呈現,在夢境中可能反而會扮演積極的角色。
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
「集體」指的是所有人類以及對其具有影響力的素材;集體潛意識的概念不包含與特定個人相關聯之概念或想法,與意識並不相關聯。
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是人格中最深刻、最有力的部分,它是幾千年來人類祖先經驗的積累所形成的一種遺傳傾向(原型,於後文敘述);各種原型在夢、幻覺、幻想、神經症中無意識地表現出來。此概念是榮格考察世界多個國家中原始人類的宗教、神話、傳說、童話、與夢,並比較東西方的歷史,發現許多共同的原型而得到的結論;相對於弗洛伊德的無神論傾向,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中充滿了神的形象。
態度與功能
Jung首先提出的人格面向是兩種「態度」,後來提出四種「功能」,並將態度與功能整合成八種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他謹慎的表示,這些只是傾向,而不是教條式的分類。
態度
內向(introversion)與外向(extraversion)是相對的態度或傾向。
外向型的人對外在的世界或其他的人和其他的事物都很關切,而內向型的人對自己的想法與理念較在意;人們可以同時具備內向與外向型,他們也會以這兩種態度去面對人生。
當人們成長時,其中一種態度會變得更強勢或高度發展。而較弱勢的態度傾向成為潛意識,而以較微妙的或習慣性、難以察覺的方式影響個人。
例如,內向型性格的人會發現他們被外向型的人吸引,因為外向型代表著他們自己潛意識的部分;又例如有些外向型性格的人在對周遭世界產生興趣時,會變得比較安靜與細心,因為潛意識的內向態度在此刻會變得比較活躍。
雖然Jung發現內向型與外向型對人格解釋是很有用的面向,但他也發現以此去詮釋個人的差異太過簡化且不夠完備。
功能
發展出態度面向理論的十年後,Jung提出了人格的四種功能。
想法(thinking):使用理智的功能性思想來了解外在世界。(有人譯為思考)
感覺(feeling):主觀經驗會以正向或負向的感覺或價值去做決定。(有人譯為情感)
知覺(sensation):包括五感及身體內外的知覺感受,注意細節。(有人譯為感官)
直覺(intuition):對事情的預感或猜測,很難說清楚,看較大的局面,通常是模糊不清的且是潛意識的。
「想法」及「感覺」是理性功能、需要做判斷;「知覺」及「直覺」可被視為非理性功能,與評估及做決定較無關;這些功能是兩極相對性的關係。
功能力量
每個人都會經驗到四種功能,但不一定會平均發展。
優勢功能(superior function)是指發展得最強的功能,通常是最習慣、最偏好、最擅長使用的。
輔助功能(auxiliary function)是發展其次的功能,當優良功能無法運作時,輔助功能會取而代之。
低下功能(inferior function)則是發展較弱的功能,此功能是壓抑而潛意識的,通常會出現在夢境與幻想中,較無法有意識地使用。
大體而言,當一個理性功能是優勢的,那麼不理性功能就會是輔助的,反之亦然。
兩種態度與四種功能組合成八種心理型態。對Jung來說,每一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態度與功能組成他的人格,他擔心人們可能會把所有的人都歸類於這八種心理型態中,但整合態度與功能只是Jung去解釋個人性格特徵的一種方法。
後來在1944年,麥氏與布氏母女依榮格的理論基礎為依據,再加入另外兩種向度,建構出現今常見的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人格測驗(MBTI)。
Jung大學就讀的是醫科,畢業後在臨床實務接受精神專科醫師訓練時,進行了文字關聯測驗(word association test),研究發現有些人對某些字詞的反應較平均值快或慢,Jung認為這些字詞對這個人來說是有特殊意義的。這項發現導致了情結(complex)概念的產生,Jung相信一個情結代表著影響一個人生活的潛意識記憶。
受到Immanuel Kant對先驗(a priori,人類全體一致的知覺)的看法與影響:個人從未察覺到真實究竟是甚麼,但其知覺上的規則影響他們相信所看到的。 他亦受到Carl Gustav Carus與Eduard von Hartmann皆提出過人類全體一致的潛意識理念所影響;這些都影響了Jung後來提出的集體潛意識的概念。
早期的文化人類學家如Johann Bachofen、Adolf Bastian、George Creutzer對於人類進化、跨文化角色、世界神話、民俗傳說等,所提出對許多文化中的象徵性意義,對於Jung的原型理念也有很大的影響。
另外為人熟知的,就是Jung與Freud的相遇與分道揚鑣,他們對於夢的解析與潛意識概念也有其異同之處。
情結(complex)
個人潛意識中,有時想法、記憶與感覺彼此息息相關,或代表了一個主題,與此相關的素材對個人產生情緒衝擊時稱為「情結」。情結與情緒相關聯,與其他相關想法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他想法對個體的情緒衝擊非常小。
每種情結的成分不只來自個人潛意識,也可能有集體潛意識蘊藏其中;具有原型根源的常見情結有:母親情結、父親情結、拯救者情結、犧牲者情結…等等。
共時性(synchronicity)
兩件或多件事在沒有因果關係的情況下同時發生,是有其特殊意義的,是「有意義的巧合」。Jung認為,這些看似無因果關係的事件之間有著具意義的聯繫,常取決於人的主觀經驗。
原型(archetype)
原型是集體潛意識中,人類不分地域與文化的共同象徵。Jung認為最重要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尼瑪與阿尼瑪斯(男人中的女人與女人中的男人)、陰影、自體。
人格面具(persona)
與人格在日常生活中的運作最有關聯的原型,是人們在公開場合呈現出自己的方式,通常是社會和公眾期許的形象。
個人在平常即扮演多種角色-父母、工作者、朋友…等;人們如何扮演這些角色則視他們期望別人看到怎樣的他、與他們相信別人希望他們如何表現而定。
人格面具的變化視情境而定,例如對兒童友善、對詐騙行銷防備;人格面具對於個人在特殊情境下學習去控制感覺、想法與行為是有助益的,但若太過度則容易落入表面化的泥淖,離自我越來越遠、難以表達真實的情緒。
陰影(shadow)
潛意識中被意識自我所排斥、忽略的的部分。
陰影在原型中潛藏的是一種至危的事物,同時也是至極的力量,它代表著我們人格中與意識中最截然不同的部分;包括不為人所接受的性、獸性、攻擊衝動等。這些原始自然的衝動,有些類似Freud的本我。
Jung相信人們企圖投射自己的陰影(負面與獸性的感覺)到別人身上,遂造成男性之間存在著敵意,這或許可以部分的解釋男性間的爭鬥與戰爭的頻率;而女性也會有投射陰影到其他女性身上的衝動。
由於陰影常是隱晦的、不被大眾所知或認可的,人格面具的原型即是經由社會的期待來表現自己,依此來作為陰影的缓衝或檢核之用。
雖然陰影常被視為負向原型,但它也有正向的部分。陰影若適當的表現,會是創造、活力與激勵的來源。然而,假如陰影受壓抑,個人會覺得受限制、無法與自我內在做接觸,並連帶的產生恐懼。
阿尼瑪與阿尼瑪斯(anima and animus),兩者皆為內我(soul image)的範疇
男性或女性人格中潛意識的異性部分。
阿尼瑪(anima)指男人中的女人,阿尼瑪斯(animus)指女人中的男人,代表相對性別的特質,包括態度與價值觀等面向。對男性來說,anima代表男性心靈中女性的特質(如感覺或情緒);而animus則是女性心靈中男性的特質(如邏輯或理性)。男性與女性身上擁有著部分的異性特質,兩性都能製造男性與女性荷爾蒙,每個人的人格特質當中都有異性的心理特質存在。
Jung認為anima and animus是內我靈魂(soul image)的概念,其特質是彌補人格面具;靈魂的這種補償特質也影響了它的性別特質,讓一個男人能有女性靈魂(anima),而女人能有男性靈魂(animus),也就是說男女都擁有雄性與雌性的特質。
神力人格(mana personality)
達成內我的融合之後要面對另一個人格,其是超自然力量的原型,是集體潛意識的主宰。其擁有強大的意志與智慧,以英雄、酋長、魔法師、藥師,與聖人的形式呈現,是人類與神靈的主宰,諸神的朋友。榮格描述與神力人格的接觸與整合會通向self。
自體;自性;自我(self)
self是人格在適當整合後最關鍵的原型,Jung視其為心靈的核心、完整人格的全部;他說:「也可以稱為『我們內在的上帝』。我們整個心靈生命的開始似乎必然根源於此,也是我們最高與最深的努力目標。」
ego是人們意識的中心,而意識的功能受到較多限制;當人們變得成熟與個體化後,self與ego之間便能產生更強的連結關係。
在潛意識幻想中,「self」時常以高等或理想人格現身,如浮士德之於哥德、查拉圖斯特拉之於尼采,Jung也把印度教的大梵/梵我(Brahman/Atman)等同於self。
象徵(Symbols)
原型衍生出象徵,象徵是人類所使用的原型外顯表現。也就是說,原型經由人類的夢境、幻想、幻象、神話、童話故事、藝術…等內容,創造出象徵而表現出來。
象徵以各種的不同方式表現,重要的原型會以某些象徵做代表;例如戲劇或宗教儀式中使用的面具象徵著人格面具;聖母瑪利亞、蒙娜麗莎與其他知名的女性,代表男性中的anima;耶穌基督或亞瑟王象徵女性中的animus;邪惡角色如魔鬼、希特勒與開膛手傑克可以說是陰影的代表。
而代表自體的曼陀羅(mandala)是一個很重要的獨特象徵,來自梵語的Mandala,是指神聖的圓輪、軸心。曼陀羅象徵性的代表達到整體完滿(wholeness)的努力或需求;Jung在畫曼陀羅的過程中領悟到,self是個體化的目標。
其他象徵例如大地之母、智慧長者、獅子、龍、獨角獸、經典童話人物...等等;Jung致力於了解各種不同文化中,原型所使用的象徵性圖像;他對人類學、考古學、文學、藝術、神話、童話故事與世界各種宗教的廣博知識,提供他對原型的象徵性圖像絕佳知識的來源。
《紅書》榮格之曼陀羅手稿
個體化(individuation)
對Jung來說,個體化是理解與發展self的過程、也是人類自我實現的目標,然而個體化過程不是直線性的,而是自我的一種環繞;當人們能夠將意識與潛意識連結(也就是個體化),最終才能與self接觸。
圖片來源:https://tw.psee.ly/6qcapk
主要治療目標是將潛意識(如個人情結、與原型有關的夢境或幻想、集體潛意識)帶入意識層面,並將潛意識與意識統整,促進個體化的過程、邁向整體心靈的完滿(self)。
依據個人的發展階段,治療目標也不一樣。
對兒童來說,目標可能是協助他們處理會干擾其自體原型的問題;在青少年與成人前期,常聚焦於個人自體,而非其人格面具;中年期的目標會從實務謀生以及對家庭負責,轉移到生活上較少物質層面而更多精神面上的探究;對老年人來說,看待生活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與走向寧靜較是治療的目標。
對Jung來說,治療關係最重要的是分析師要去接納個案,包括他的心理困擾與潛意識歷程。分析師能以個人的經驗去協助個案探索他的潛意識,因此過往接受分析治療的經驗,讓分析師能更尊重個案探索內在心靈的艱辛過程。
Jung曾經說過:「無論如何,治療師必須了解的不只是病人,同樣重要的是他必須了解自己;病人的治療由醫師開始,只有當醫師知道如何自我因應,及其自身問題後,他也才能教導病人照樣去做。在訓練性分析中,醫師必須去學習了解自己的心靈並嚴肅以對;假如他無法做到,病人也無法從中學習。」
現代心理治療從十九世紀末出現之後,主要關注的是功能性精神失調的治療,或所謂的精神官能症。榮格重新架構心理治療,不再只專注於心理病理學的治療,而是透過強化個體化過程,讓個體獲得更高層次的發展。這不僅是分析心理學的發展,也對整體的心理治療領域產生長遠影響。
Jung描述了四種了解個案的評估方法。
個案史:用於追溯心理疾患的發展歷史;Jung發現這種方法對個案而言經常是有用的,並且帶來態度上的改變。
主動想像:提供一個方法去探索情結與潛意識。
催眠:用於帶回痛苦的記憶;Jung覺得稱為症狀分析(symptom analysis)的催眠,只適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
潛意識分析:對Jung來說是最顯著的;只有在意識內容消耗殆盡時,很多種探索的模式就可信手拈來,包括留意個案幻想與夢境中的相關原型素材。
Jung為了研究他病人的創作,他蒐集了大量他們的繪畫。為了讓病人不與他們的圖像分離,他通常請病人複製作品給他。1926年,一位女性個案寫下榮格指導她想像的建議:
嗯,妳知道這對我來說太含糊,無法多說什麼。它們只是剛開始。妳只是先用視網膜來客觀化。然後不要強迫圖像出現,妳只要看進去。現在當妳看到圖像後,妳要維持住,看它們帶妳去何處,即它們如何改變。妳要試著自己進入畫面,成為其中一個演員。
他對個案詳細描述他自己的實驗,指導他們如何照著做。他的角色是指導他們實驗自己的圖像流動。榮格甚至建議他的個案也做出他們自己的《紅書》。
我要建議妳盡可能精美地記錄一切,用一本精美的書。看起來妳是讓圖像變得平庸,但妳需要這麼做,然後妳就能擺脫它們的力量。如果妳這麼做,它們就會停止吸引妳。妳不應該嘗試讓那個異象再次產生。用妳的想像力來想它們,然後嘗試畫出來。當這些東西被畫在某本珍重的書中,妳可以翻閱這本書,它就會是妳的教堂 —— 妳的神聖大教堂 —— 這是妳的靜默之處,可以讓妳恢復精神。如果有人說這樣是病態或神經質的,而妳聽信了,那麼妳就會失去你的靈魂,因為那本書中的東西就是妳的靈魂。
Jung認為有時候這樣處理是很有幫助的,鼓勵個案以寫作或素描或繪畫來表達他們的特殊內容。在這類情況有太多無法理解的直覺,從無意識浮現的幻想片段,幾乎沒有適合的語言;他認為這樣可以讓個案找到他們自己的象徵性表達。
Jung學派分析治療的頻率與時間,視個案的需求與分析師使用的模式而定;治療時間不一定,有時不到一年、或是治療完隔一段時間再回來治療,沒有限定的時間模式。
使用發展模式的分析師結合Jung理論與客體關係理論,較傾向每週面談兩到三次;遵循古典Jung學派的分析師傾向每週面談一至二次。
Jung學派分析師(Jungian analyst)專指受過國際分析心理學會認證機構正式訓練的治療師,其分析治療通常是一週數次,較密集、也延續較長的時間。
相較之下,使用Jung理論的一般心理治療期限較短,較適合進行危機處理與滿足心理洞察的心理需求。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療不論是方法或內容都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分析比治療更能處理較多潛意識的素材(特別是夢境);相同的是,如果分析師、心理師或諮商師能夠有越多Jung學派注重的分析與特別訓練,那麼在工作中越能自在的使用潛意識素材。
因為要接觸意識及潛意識的思考,才能了解自體,是故Jung學派強調夢的解析,是理解潛意識過程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Jung認為靈性與宗教經驗可引領人們進一步對潛意識的理解,然後再將它帶入意識的覺察之中。為了發展個人的人格,治療師協助個案將夢中的潛意識想法與感覺帶入意識中。
夢境分析
對Jung來說,夢的解析是關鍵的核心;夢境不僅是記憶的再現,也是經驗的摘要,更是潛意識創造力的具體化。
他將夢區分為從「小」到「大」的夢;小夢比大夢常出現,來自個人潛意識且是日常生活的反映;大夢中的影像是未知的象徵。
夢境素材
夢境素材的來源可能包括過往之經驗記憶、受到壓抑的過往重要事件、不重要的日常或過往事件、或是令人深感不安之秘密的記憶;有時夢境來自物理性的刺激,例如冰冷的房間或想要上廁所。夢境素材的來源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其對於做夢者的意義。
記住夢境與其中的影像絕非易事,大部分的分析師會建議個案準備筆記本或錄音機,以儘快地記錄下他們的夢。儘量記住夢裡所發生的資訊,包括很瑣碎的細節也應該記錄下來,這些細節經常有重要的象徵性,小夢也可能是重要的夢。當夢境完全被記起時,它們常常會遵循一種特別的結構。
夢的結構
大部分的夢有四個基本元素:夢的場景、情節的發展、決定性的事件、結論或解決方法。藉由了解夢境的整個結構,分析師能確認沒有忽略掉任何細節以及錯失任何情節。有時候作夢者只能記得部分或片段的夢境;相較於完整的夢境,片斷的夢境往往需要更小心的去解析。
夢的解析
目標是找出夢中的象徵性意義與個案意識情境的關聯。有時影像反映個人的關聯,有時是反映原型的關聯,前者較常發生但兩者都很重要;Jung會持續尋找夢中影像或夢的型態,並關注夢中影像之主觀或客觀意義。
夢反映的個人關聯,是反應個人潛意識,也可能與作夢者清醒時的生活相關;對於這種夢,可能需要解析與個人日常生活有關的部分,還有其家庭、過去、朋友及文化背景。
夢反映的原型關聯,是反映集體潛意識。因為原型有型態卻没有內容,所以分析師必須藉由他們對神話、⺠間傳說與宗教…等等象徵意義的知識,透過擴充的過程,擴大對個案夢境素材的意義之解讀。
夢的補償功能
Jung相信大部分的夢是補償性的,此過程是要調整個人的人格功能。潛意識的夢境可能藉由確認、對抗、誇大…或與意識經驗相連結知其他方式來補償意識。然而,並非所有夢境都有補償功能,有些夢可能象徵著未來的事件,或是潛意識的創傷事件。
主動想像(active imagination)
一種協助讓潛意識的內容在意識裡顯現出來的方法。雖然主動想像可以透過口語或非口語方式完成,但它卻常常是經由夢中或幻想中的人、或非人之想像式對話完成。這種模式與被動想像不同,它會隨著時間而更深人,且涵蓋個案的一些問題。主動想像最常伴隨代表原型的象徵,例如個人的anima或animus、智慧長者等原型;使用這種模式的前提是個案必須有許多分析治療的經驗。
由於在睡眠中能量較低,夢境只是無意識內容的不完美表現;因此必須尋求其他來源,即主動想像。
Jung描述了他引發積極想向的方法: 開始時,專注於某種情緒,並盡可能注意與之相關的所有幻想和想法。目標是讓幻想在主動想像的過程中不受約束地自由發揮,同時又不會遠離最初的情緒。這會使情緒具象化或象徵性地表達出來,使情感更接近意識,因此更容易理解。這具有使人恢復活力的效果。個人可以隨心所欲地素描、繪畫或雕塑。
視覺類型應該專注於等待內心圖像的出現;通常情況下,這樣的幻想圖像會出現,可能是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下,應該仔細地寫下來並記錄下來。
聽覺類型通常會聽到內心的聲音,可能一開始只是片段或看似無意義的句子,有些人會聽到他們「另一個人」的聲音…。
還有一些更罕見但同樣有價值的案例是進行自動書寫。
一旦產生並具體化了幻想,就有兩種可能的過程:創造性構成和理解。這兩種過程是相互依存的,兩者都需要才能透過有意識和無意識內容的整合產生超越功能。
擴大(amplification)
透過讓夢或是主動想像之中的某個畫面、場景、片段,在不斷迴盪的過程當中,形成聯想與潛意識喚醒之間的共振,因此達到對於夢境裡面影像的含意放大的效果;除了對夢境與幻想中的畫面進行細膩的檢視以外,同時也含有將其含意與所有人類曾經有過的心靈活動(集體潛意識)產生連結的意義。
進行擴大作用時,可能會問的問題是:「這看起來像什麼?」對於每一個影像的特徵進行了解,讓這些影像去反射出許多與它相似的共同存有畫面。
移情與反移情
移情與反移情的來源是投射(projection)。在此過程中,一個人的性格特質被反應得好像自己屬於另一個人或物體。
當個人投射自己或重要他人的觀點到分析師身上時,就稱為移情;當分析師投射其潛意識的感覺或性格到病人身上時,則稱為反移情。
例如當個案對治療過程感到受挫時,挫折的來源可能是個人曾有的經驗,如與父母的爭吵;又例如與母親的溫暖關係投射到治療師身上。
Jung學派在分析移情與反移情時有一個獨特的觀點,就是強調投射不只是個人經驗,也可能與集體潛意識的原型素材有關。
在Jung還深受Freud影響時,他大致同意Freud的看法,認為處理移情是分析療效的重要部分;但後來他致力於對原型及其象徵的研究時,他開始覺得個人移情在分析中並不重要且可以被避免。後來,他開始相信移情有原型的各種向度,轉而致力於研究個案投射到治療師身上的原型資料,例如父親、母親…等原型。
其他技術
使用其他創造性的技術協助潛意識歷程進入意識狀態,例如舞蹈與律動治療、詩歌與藝術創作等。病人可以用藝術性的表達,不須刻意經由意識思考他們正在創作的部分,就能提供素材的象徵性價值。
使用完型技術去與空椅上想像的人物對話,可以是另一種進入潛意識素材的方式。另外一種是對兒童與成人用「沙盤」的方法,以一個沙箱與小型的人偶與物件模型,讓人們賦予其意義。
治療與改變的第一種效果是意識範圍的擴展(因為納含了大量的無意識內容)、第二是逐漸降低潛意識的主宰影響、第三是人格的轉變。
為了進一步說明分析式治療,Jung將其分為四個階段,這些階段代表著對治療的不同看法,階段間不一定是連續的,也不一定會出現在所有治療中。
第一階段:淨化(catharsis),理智與情感上對秘密的告白。
第二階段:詮釋(interpretation),借用Frud的理論,主要是移情關係的詮釋。
第三階段:洞察,使用Adler的洞察,社會需求或是個案與社會相關的議題。
第四階段:個體化(individuation),不再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而聚焦在個人對自己獨特個性與人格之了解。
榮格指出,在分析和整合了個人潛意識的內容之後,就會遇到來自集體潛意識的幻想。Jung使用了「集體」、「超個人」和「絕對潛意識」等術語來描述、並交替使用。要讓這種過程發生,需要利用主動想像的方式。
「當意識心智主動參與,體驗過程的每個階段……那麼下一個圖像總是會發生在更高層次,並且有目的性地開展。」
榮格認為個人必須辨認潛意識,以可見的方式將潛意識呈現出來、並與自身分離。重要的是要區分「我(I)」和「非我(non-I)」。「非我」即是集體潛意識,為了做到這一點,人們必須堅定而踏實地掌握「我功能」(I-function);意指必須以一種方式充分履行生活的職責,從而在各個方面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成員,榮格致力於實現這些目標。
Jung曾說:「心理學不是生物學,不是生理學,也不是任何別的科學,而是關於心靈(psyche)的知識。」
當榮格這樣說時,他其實已經把心理學與「以大腦運作中樞為主、以實證科學研究為主、研究心智(mind)的神經心理學或認知心理學等的主流心理學」區隔開了。也因此,榮格心理學被歸類為「深層心理學」或「超個人心理學」的範疇內;一些後代的學者將後現代主義的思想帶入Jung的學派理論,甚至有超個人心理治療的書本作者提及:「榮格的模式是最早的超個人心理學」。
Jung學派的訓練機構遍布世界各地,接受訓練之要求不盡相同;此訓練通常會要求個人除了具備專業訓練外,尚須外加三年的訓練;個人至少要有三百小時的被分析經驗,課程主題包括如宗教史、人類學、神學、神話故事與情結的各種理論;除此之外,受訓者必須在督導下對個案進行分析。在這些課程訓練與治療中,都同樣強調夢境的處理。
基於Jung提出的理論,後續學者延伸發展出「後Jung學派」(post-Junian),大致分為相互重疊的三個類別:發展的(將Jung的理論與客體關係相結合)、古典的(沿用Jung著作中表達的理念,包括原型與移情反移情等)、原型的(嘗試找出更多種類的原型,而不只是陰影、自體、anima或animus等)。
Jung的理論與應用,協助人們較深入地去探索自我、理解內心深處的需求與衝突;其注重靈性的重要性,提供人們除了腦神經科學、早年生命經歷與生物性決定論之外,有更重要的心靈成長目標,透過連結自身經驗與普遍人類經歷,促進人們對於自我意義的整合。
然而,Jung的理論有時被視為缺乏嚴謹的實證支持,一些抽象的關鍵概念是難以通過實證的,也較難被具體化或應用於實際治療中,並且很仰賴治療師的能力與經驗;也由於很注重夢的解析,但人對夢境的記憶程度與描述能有所不同,所以有時可能無法清晰地把握一些重要的意象,造成遺漏或誤解。過於強調個體的主觀經驗,可能會導致忽視社會和環境因素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
Jung學派理念之應用,適用於精神醫療領域、心理諮商領域,也適用於一般大眾欲追尋生命意義與心靈成長者,於人生中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適用之處。
青少年與成人前期
開始面對人生中的選擇與問題,例如接觸學校同儕、興趣發展、與異性相處的感受…等等;依著自己是內向或是外向等差異,逐漸發展出自己能有效因應的人格面具,以他們自己希望的功能與樣貌來面對這個世界,而不是父母期望的樣子;隨著年紀與經驗增長,到成人前期時,人們對於自己的人格以及發展人格面具的理解會更多。
中年時期
Jung本身的中年危機,加上個案大多是中年人,讓他對於此階段的體會與著墨更深。當個人的家庭、生涯、社會關係都有較穩定的發展時,可能會覺察或經驗到生活的無意義感或失落感;故中年人是Jung學派接觸的主要族群。
Jung提出中老年轉變的重要性,他認為前半生可視為自然階段,主要目標是建立社會地位、賺錢養家;而人生的後半部可視為文化階段,重新評估生命早期的價值。此時期的目標是保存先前價值、並認知到這些價值的對立面。這意味著,個體必須發展他們人格中被壓抑與忽略的面向。
老年期
意識與潛意識整合後,在每日平凡生活中體現屬於個體自己獨特的意義,走向平靜。
團體
因為Jung將重點放在個人身上,且由於個人對團體的順從壓力,Jung對團體心理治療抱持保留態度。只有極少數的Jung學派分析師在進行團體治療,他們認為團體治療可以搭配、但不能取代個別治療。
然而,一些Jung學派分析師也看到了團體治療的正向價值。當一名成員將夢境帶入團體中,團體可以聚焦談論此夢境,有類似夢境的成員,可以與呈現出來的夢境相連接;夢境也可以用心理劇的方式在團體中演。
也有些Jung學派的分析師在團體治療中使用主動想像的技術,讓參與者將注意力集中在那名成員的想像之旅中。
Jung學派分析師在訓練時常被告知:「當你在面對個案時,你也在面對文化」。
分析師對分析對象的文化,例如神話與民俗必須有所了解;經由與個案互動的過程,詮釋其陳述之意義。
Jung對所有文化都深感興趣,包括人類學、神話、宗教、靈性以及⺠俗興趣…等等。他也探索研究許多國家的各種原型圖像,他旅行世界各地,所到之處都會以口述文化的方式與當地人討論他們的夢境與民俗。
雖然Jung的世界各國文化的求知慾非常強烈,但他對文化的觀點卻也受到質疑,被批判有種族歧視的傾向。在1930到1940年代間,Jung常以種族或國族來引述心理學,他將心理的特徵歸類如新教徒、猶太人、瑞士人、原始非洲人等。在納粹興起時,他遭到一些反猶太人所攻擊,部分原因是其猶太人心理學之評論中,充分探討反猶太暴行之議題。
因為Jung被批評為有種族主義,此類控訴使得Jung學派分析師更謹慎並具體指出Jung想法的複雜性,而避免對國族或種族特徵做推論。
下面的例子是一位女性分析治療師面對一個遭受母親諸多的批評與輕視,而導致嚴重焦慮的女人所進行的分析。此案例描述移情與反移情在Jung學派分析中的角色,同時也證明了一些重要的議題。當分析過程持續進行後,此個案漸漸了解自己缺乏自信,甚且還有滿腔的憤怒受到壓抑。
分析師從與個案的互動中描述了移情關係,並覺察到自己的原型素材以及其在反移情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移情中,她正以她習於討好母親的方式取悅我。我們談論了整個關於母親的議題,我可以威覺到:在其原型中不同部分的母親角色,於不同時空下在我身上復活。有時我會發現,我想要表現出這女人從來没有過的好母親的樣子。其他時候,她突然很快的狂亂焦躁,讓我心中升起粗暴的反應,遂以很快的方式終止她所有的慌亂想法。另一些時候,就像那天個案站在門邊,甚至在她向我問好前就對我說「我很抱歉」,這讓我很想笑,而且想從整個母親排列中跳脫。
接著,指出個案自分析師的分離移情上更了解其母親的批評。
個案的移情,將她拉回到過去與母親的真實關係上。因為個案咸受到我與她真實的母親不同,她可以冒險去面對她對母親壓抑的憤怒反應。除此之外,她看到母親的批評如何持續存在於她對自己的輕視態度中。
接下來,分析師討論了在個案移情中原型素材的角色。
與母親原型相關的議題,在她所有的個人掙扎過程中間出現。對圍繞她真正母親的聯想與記憶,以及混合著對我這樣的母親形象的移情感覺,呈現出影像情感、行為模式與幻想,與原型母親相關聯的連結。個案達到快樂依賴的感覺,而她卻無法從真實但負向的母親那經驗到,但這會是對母親想像的一種真實的反應。她的母親很焦慮的壓抑自己,而造成她無法成為自己的孩子之安全避難所,這一點讓她很感傷。因此她超越自己的傷害,去了解母親受到傷害的情形,且對她母親感到真誠的憐憫。個案可能還會疑惑:這將帶領她到何處,在看到母親的問題是自己命運的重要線索後,她設定了獨特的任務去解決。她現在帶著所有的傷痛,可以接受這些關係,做為她自己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個案的移情,讓分析師覺察到她自己的問題,以及對反移情的關心。
在反移情的部分,我發現個案的資料觸動了我自己的問題,亦即與我母親的經驗,一些已經結束了,才能輕易的避免把觀念強行加入,其他的需要更加處理與關注,它們才不會加以干擾。圍繞著好與壞的「母親」的生活爭論,也常駐我心,讓我去想、再去威覺、去處理。
這個例子顯示了分析治療師與個案彼此之間移情與反移情的關係;原型影像(母親)的使用,進一步被統整成關於移情與反移情現象的評論。
一、榮格著作
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
移情心理學https://goo.gl/asbFCr
紅書https://goo.gl/bnVlss
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https://goo.gl/xk6dR5
精神分析與靈魂治療https://goo.gl/Zn8wzd
人格的發展https://goo.gl/GmEzCT
榮格論人生信仰https://goo.gl/XhTcH4
黃金之花的秘密-道教內丹學引論
榮格文集(全九冊)https://goo.gl/RRAZQW
榮格論心理類型https://goo.gl/RCzM9F
二、傳記與歷史
夢的智慧https://goo.gl/K8Syig
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https://goo.gl/nimYSQ
弗洛伊德與榮格:從親密到陌路https://goo.gl/nS205P
榮格學派的歷史https://goo.gl/Sq7wpl
給追求靈魂的現代人https://goo.gl/jTQ606
三、導論型
簡析榮格https://goo.gl/0GkZmG
讀懂榮格https://goo.gl/RU6Ti1
榮格心理治療
榮格心理學不插電講堂https://goo.gl/xPhzYk
導讀榮格https://goo.gl/06oA4y
榮格心靈地圖https://goo.gl/edOdWi
榮格心理學七講https://goo.gl/x1WSvc
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https://goo.gl/Sc9Hin
圖解榮格心理學https://goo.gl/kaEqKC
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
心理分析入門https://goo.gl/mgtB1T
四、個體化、自性
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https://goo.gl/YgJnif
中年之旅-自性的轉機https://goo.gl/tG3mc8
轉化之旅-自性的追尋https://goo.gl/dkQYwU
榮格個體化思想-由負傷到療癒的整合之道https://goo.gl/JVDvQ2
五、主題概念專書
共時性-自然與心靈合一的宇宙https://goo.gl/R3g0sg
榮格雙重人格心理學https://goo.gl/lI2M1k
榮格與煉金術https://goo.gl/GwUnfH
附身-榮格的比較心靈解剖學https://goo.gl/9cEacv
大母神-原型分析https://goo.gl/saAbrw
榮格人格類型https://goo.gl/dqbuiG
六、童話
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上)https://goo.gl/8NbcOH
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下)https://goo.gl/0IEmfR
童話中的女性: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https://goo.gl/P6CAQL
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https://goo.gl/XH1ukB
七、靈性、宗教
靈性之旅:追尋失落的靈魂https://goo.gl/XXu1Rc
榮格與新時代:https://goo.gl/li6yXE
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
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心理分析曼荼羅:https://goo.gl/WdaP2N
八、原型學派分析心理學
靈魂密碼:活出個人天賦,實現生命藍圖:https://goo.gl/88RX9Q
自殺與靈魂:超越死亡禁忌,促動心靈轉化:https://goo.gl/xwH2BS
性格的力量:https://goo.gl/sHbiJD
破譯心靈:https://goo.gl/SHq2nt
傾聽靈魂的聲音:https://goo.gl/kcimFX
這輩子,我最想做的事:https://goo.gl/6jyPUM
心靈風情畫:https://goo.gl/NkHnMY
原我—與自己的心靈對話:https://goo.gl/6BxKDB
九、沙遊
沙遊療法與表現療法:https://goo.gl/y5iizR
沙遊:非語言的心靈療法https://goo.gl/dYK1yj
沙遊-通往靈性的心理治療取向:https://goo.gl/rGX6gz
綠野仙蹤與心靈療癒︰從沙遊療法看歐茲國的智慧https://goo.gl/nqpnoS
沙游治療研究與案例:https://goo.gl/xHAuck
沙遊治療~不同取向心理治療師的逐步學習手冊
十、神祕學
榮格‧占星學:https://goo.gl/S0bSyS
榮格塔羅三部曲:https://goo.gl/5NGZRF
十一、延伸主題
受傷的醫者:心理治療開拓者的故事https://goo.gl/AaEY6U
解讀意象對話
積極想像:與無意識對話,活得更自在
品德深度心理學https://goo.gl/2T3TVe
榮格解夢書https://goo.gl/KI1zE5
被遺忘的愛神:神話、藝術、心理分析中的安特洛斯https://goo.gl/C4hDpM
《紅書》榮格 (Jung, Carl Gustav) 著; Jung, Carl Gustav; Shamdasani, Sonu; 劉宏信 譯; 山達薩尼 (Shamdasani, Sonu) 編輯.註釋.導讀; 魯宓 譯,2016[民105].
《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榮格 (Jung, C. G.)著; 劉國彬; 楊德友譯,1997
《導讀榮格》Hopcke,Robert H.; 蔣韜,1997
《榮格學派的歷史》克許 (Kirsch, Thomas, 1936- ); 古麗丹 譯; Kirsch, Thomas,1936-2007[民96]
《榮格心理學指南 : 理論、實踐與當代應用》帕巴多博洛斯 (Papadopoulos, Renos K.), 主編; 魏宏晉, 譯者,2022
《夢的智慧》賽加勒 (Segaller, Stephen); Berger, Merrill; 沈台訓; 柏格 (Berger, Merrill); 龔卓軍; Segaller, Stephen; 曾廣志,民89
《諮商與心理治療 Theories of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Concepts and Cases, 5e》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11e》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Wikipedia:%E9%A6%96%E9%A1%B5
專書整理:2024.09.30取自〈象徵與心靈-陳宏儒諮商心理師〉之FB文章https://www.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91323038088001&id=162559007631072&m_entstream_source=permalink&_rdr
放大-https://lifetree.pixnet.net/blog/post/20313764
羅夏克墨漬測驗-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9/04/03/rorschach-inkblot-test/
人性哲學觀-https://mypaper.pchome.com.tw/towoceans/post/1238716796
曼陀羅圖像-https://medium.com/lillian-outer-space/ls-os-%E5%8E%9F%E5%89%B5-%E7%95%AB%E5%BC%B5%E5%9C%96%E5%B0%B1%E8%83%BD%E9%80%A3%E7%B5%90%E5%BF%83%E9%9D%88%E5%92%8C%E5%AE%87%E5%AE%99-%E6%9B%BC%E9%99%80%E7%BE%85mandala-%E6%B7%B1%E8%A9%B1%E6%B7%BA%E8%AA%AA-d28c48889d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