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https://www.glasseraustralia.com/about-dr-glasser/
Glasser生長於美國,原本是化學工程師,後來因對精神醫學有興趣轉而進修醫學院。31歲時Glasser成為一家州立青少年犯罪女孩機構的諮商精神科醫生,他對所接受的傳統精神分析訓練感到不足,因為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強調心理疾病是因過去經驗及早年需求未能滿足所致,因此人無需為自己的行為負上責任;他也發現在處理年輕人問題時,他們常會以生病不是自己的責任為藉口,逃避改變行為的責任。
他認為精神分析的治療方式是在浪費時間,因此發展了現實治療法,首先在學校裡推行。1970年後期,Glasser在現實治療法中加入控制理論,用以解釋人的行為是受到內在知覺所控制,一切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現實治療法因此形成系統法的理論。
其後Glasser將現實治療法推廣至青少年、亂倫受害者、囚犯等人士,並於1998年將控制理論改名為選擇理論(此名稱更能表達正向、積極的感覺),自此現實治療成為心理治療中著名的一種療法。
選擇理論(Choice Theory)
Glasser用恆溫器的比喻來解釋人類行為。當恆溫器感知到一定水平的熱度時,會指示加熱系統關閉來控制房屋的溫度;人類的行為方式有點類似恆溫器,個體感知自身之外的世界,這些知覺在大腦中得到處理,個體選擇如何應對這些知覺,然後大腦重新組織,因而產生後續的思想、行動和感受。
現實圖景(Pictures of Reality)
個人對現實有自己獨特的感知,Glasser認為人們對現實的感知往往是不同的,且以現實圖景的模式顯現於個體之中。人們會在腦海中形成圖像來滿足內在需求,當需求得到滿足時,會將這些令自己感到滿足的人、事、物的圖像儲存在「優質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包含了人的期望、核心信念、以及滿足需求的機會。Glasser估計儲存的感知中有80%以上是視覺性的,這就是為什麼他將它們稱為圖像。
人的基本需求(Needs)
Glasse描述了五種基本必要的心理需求:生存、歸屬感、權力、自由和樂趣;這些需求都是透過我們的感知,也就是我們腦海中的圖像來滿足的。
生存:生存需求是指透過飲食、飲水、尋求住所和抵抗疾病來照顧自己。
歸屬感:歸屬感的需求包括愛、分享和合作的需求,並且存在於所有文化中;這種需求可以透過朋友、家人、寵物、植物或物品來滿足。
權力:權力和比他人更優越的需求常常與我們對歸屬感的需求相衝突;例如人們在婚姻中需要掌權的願望與被配偶愛著的需求相衝突。
自由:自由的需求是指我們希望如何過自己的生活、希望如何表達自己、希望與誰交往、希望讀什麼或寫什麼、希望如何體驗人生... .等等。
樂趣:包括大笑、開玩笑、體育活動、閱讀、收藏以及生活中其他領域;有些人對樂趣的需求有可能不像對前四種需求那麼強烈,但對一些人來說仍可能很重要。
選擇(Choice)
在描述心理問題時,Glasser不使用憂鬱、憤怒、焦慮或恐慌等形容詞,而是使用這些詞的動詞形式來強調行動以及採取行動中隱含的選擇:depressing、angering、anxietizing、phobicing等等。
人們不會變得痛苦或悲傷,而是他們選擇痛苦或悲傷。在Glasser看來,悲傷的感覺可能在事件發生後立即出現;例如一個朋友去世了,我們可能感到悲傷或憂鬱,而在短時間之後,我們「選擇」了憂鬱,也就是選擇保持憂鬱的感覺。Glasser認為,當人們說「我選擇憂鬱」而不是「我很憂鬱」時,他們主動選擇憂鬱的可能性較小,因此感到憂鬱的可能性也較小。
行為(Behavior)
行為系統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包含我們熟悉的組織化行為。第二部分是不斷地被重組的、是行為的創造性組成部分。隨著新的圖像和感知的出現,行為也會跟著重組與創造;創造力可以從非常積極的事情,例如對藝術或音樂的貢獻,到非常消極的事情,例如自殺或暴食症。
Glasser認為人的「整體行為」由四個組成部分組成,這對於理解Glasser對人類行為的看法非常重要。
行動(acting):指主動行為,例如行走、說話或以某種方式移動,可以是自願的或非自願的。例如一個人讀書時可能會在沒有思考的情況下調整他的坐姿以獲得更多光線。
思考(thinking):包括自願和非自願的思想,包括白日夢和夜間夢。
感受(feeling):包括快樂、滿足、沮喪以及許多其他可能令人愉快或痛苦的感受。
生理(physiology):是指自願和非自願的身體機制,例如出汗和排尿。
Glasser 使用汽車圖來比喻人類的行為模式(取自《諮商與心理治療 Theories of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Concepts and Cases, 5e》)
引擎:個人的基本需求(生存、歸屬感、權力、自由和樂趣)。
駕駛與方向盤:個人的慾望。
前輪:行動和思考-可控制,引導行為與方向。
後輪:感受和生理-不可控制,受到前輪影響。
根據選擇理論,很難將我們的感受或生理(後輪)與我們的行動或思考(前輪)分開來直接改變;然而,無論我們有什麼感受,都能夠改變我們的行動或思考。對Glasser來說,改變行為的關鍵在於選擇改變我們的行動和思考,這將改變我們的情緒和生理反應。
選擇行為(Choosing Behavior)
如果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又為何會選擇讓自己痛苦的行為呢?Glasser提出了四個原因來解釋為什麼個體可能會選擇憂鬱、焦慮或其他心理上的痛苦。
憂鬱與憤怒相比,可以獲得對他人更多的控制和權力;憤怒可能導致暴力和監禁,而選擇憂鬱則不會。
人們可能會選擇憂鬱或焦慮以獲得他人的幫助,助於滿足歸屬感或權力的需求。Glasser說:「憂鬱是一種我們不用乞求就能尋求幫助的方式,這可能是我們能給另一個人的最強大的求助信息。」
個體可能會選擇痛苦和不幸來為他們不願做更有效的事情找藉口,因為選擇有效行為通常比較辛苦。如果一個人因為被解僱而選擇憂鬱,可能代表著「選擇逃避找工作」和「選擇感到恐懼」會比「努力尋找新工作」更容易。
選擇憂鬱或焦慮可以幫助個體獲得對他人的強大控制。當一個人選擇憂鬱時,其他人可能會為他做更多事情—安慰、鼓勵、照顧,也許還提供食宿。
這四個原因解釋了為什麼治療師幫助當事人從選擇憂鬱或焦慮轉變為更有效的行為並不容易。
現實治療的目標是協助當事人以負責任的方式去選擇,滿足他們對於自己的基本需求(生存、歸屬感、權力、自由和樂趣)。
現實治療師採取以下態度有助於營造治療關係:(1)不接受未能執行計劃的藉口、(2)不批評、不與當事人爭論、不懲罰當事人;(3)不放棄當事人、堅持不懈。
Don’t accept excuses. 不接受藉口
有時候詢問「為什麼?」是在引誘藉口。
討論他們為什麼沒有做出他們想要做的改變,會將注意力從當事人對自己生活的控制上轉移開;治療師應該忽略藉口、積極地關注執行或是其他計劃,向當事人表達信心,相信他們能夠在未來做出改變,這是有幫助的。
No punishment or criticism. 不懲罰或批評
如果當事人未能執行計劃,當事人將承擔後果,但治療師不應該批評、懲罰或與沒有執行現實治療程序的個人爭論,因為這會損害治療關係。
事實上,Glasser的教育和治療觀點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批評對整個教育和治療過程都是有害的。有時有必要提出批評,但應該謹慎地進行批評,並將重點放在此人的行為上,而不是對此人做出負面評價。
Don’t give up. 不要放棄
對於以前曾經做出無效選擇的當事人來說,有效地控制他們的選擇是困難的。如果當事人因酒後駕車被捕、酗酒狂歡、催吐食物或以其他方式恢復無效行為,治療師一定不能放棄當事人。探索行為、評估行為、制定計劃和承諾計劃的過程將重新開始;當有成效時,現實治療師也要讚揚、鼓勵或以其他方式獎勵當事人。
評估貫穿於整個現實治療的過程,Glasse將評估作為改變當事人行為的一種方式。
現實治療師通常不使用客觀和投射測驗;透過詢問當事人「他們想要什麼」(他們「真正想要的東西」),治療師評估當事人對生存、歸屬感、權力、自由和樂趣的動機與需求,協助建立具體的治療目標。
現實治療師也評估整體行為,對行為的評估通常在當事人談論他們的生理感受、情緒感受、思想以及他們正在做的事情時進行。
評估另一個方面是傾聽選擇。因為選擇理論將行為視為不斷嘗試控制感知的動態調整過程,所以治療師將行為視為一種可控制的選擇。如果當事人說:「我很憂鬱,因為我的女朋友不想見我」,治療師可能會聽到:「我現在選擇憂鬱,因為我的女朋友不想見我。」根據情況,現實治療師會傾聽當事人陳述中隱含的選擇和控制,選擇回應或不回應當事人的陳述。
對選擇理論的充分理解有助於治療師確定首先要滿足哪些需求,以及要嘗試幫助當事人改變哪些整體行為;治療師與當事人一起評估這些需求的滿足程度,以及應該做出哪些改變來滿足這些需求。
Glasser強調,個體必須以負責任的方式行事,並且不得以干擾他人追求需求的方式行事;為了幫助人們更有效地滿足他們需求,現實治療採取了一種教育性的方法。
潛意識與夢境在現實治療中幾乎不起作用。治療師須確定當事人的需求、以及他們的行為是否有助於他們滿足需求;儘管治療師會幫助當事人評估他們的整體行為和需求,並制定滿足這些需求的方法,然而必須讓當事人(而不是治療師)決定他們自己想要什麼,。
WDEP模式
WDEP理念原先是由William Glasser提出,後由Robert Wubbolding總結出一套系統性的現實治療心理學技術模型;這些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是當事人和治療師一起參與的。
W-Wants(探索當事人的慾望、需求和感知)
D-Doing;Direction(探索當事人的整體行為,尤其是行動方面;改變方向與付諸行動)
E-Evaluation(評估行動過後的成效)
P-Plan(重新制定改變行為的計劃)
自從1962年Glasser創造了「現實治療」一詞後,現實治療的普及程度迅速增長。1975年現實治療研究所開始對現實治療師進行認證;要獲得現實治療的認證,個人必須參加至少持續18個月的培訓計劃,培訓包括一週的強化培訓、6個月的實習,如果主管推薦,學員可以再參加一週的高級培訓、另一個6個月的實習。實習的主管可以推薦學員參加認證週,在認證週裡面,學員被要求展示和應用對選擇理論和現實治療的理解。認證後即被認可為現實治療認證(RTC)。更多認證資訊可參考:https://wglasser.com/certification/
現實治療不是一個以技巧為中心的心理治療系統,Glasser認為除非新治療師以前有過某種形式的心理治療經驗,否則逐字稿、錄音錄影、單向鏡觀察會談過程…等對於他們理解現實治療的幫助相對較小。然而,現實治療師確實傾向於使用某些更常用的心理治療技巧,例如:提問、積極、比喻、幽默、面質和矛盾意向。
Questioning 提問
提問在探索整體行為、評估人們正在做的事情以及制定具體計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從四個方面幫助現實治療師:進入當事人的內心世界、收集信息、提供信息以及幫助當事人獲得更有效的控制。透過詢問當事人他們想要什麼,並在問題之後提出更多問題來確定他們真正想要什麼,也詢問當事人他們在做什麼以及他們的計劃是什麼。這些問題可以幫助現實治療師了解當事人的內心世界。
現實治療師經常會開發不同的方式來提問,這樣問題就不會變得重複或機械化。例如「你什麼時候離開家?」、「你去哪裡了?」、「你執行了你的計劃了嗎?」以及「你去了幾家商店?」
提問可以用一種微妙的方式提供資訊。例如,在詢問當事人「你今晚想做什麼來改變你的生活?」時,其中有一個隱含的信息:「你可以控制你的生活,一個即時的計劃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掌控你的生活。」透過這種方式,傳達的信息可以幫助當事人關注自己的行為,評估該行為,並制定計劃。
提問可以幫助當事人選擇關注哪些感知、做哪些行為以及如何評估它們。提問讓當事人有選擇,並透過選擇來控制他們如何改變自己的生活。然而治療師也不應過度單一地使用提問,而應將其與反思性和主動傾聽、分享感知以及其他陳述相結合。
Being positive 積極
現實治療師關注當事人可以做的事情。抓住機會強化積極的行動和建設性的計劃。對痛苦和抱怨的陳述做出積極的陳述。例如,如果當事人說「我對她今天對我說的話感到生氣」,現實治療師較不會回應「這種情況發生在你身上很久了嗎?」或「你因為她對你不好而感到生氣」,而較可能會回應:「你打算怎麼做,這樣你就不會選擇對她生氣?」治療師的問題重點是積極的行動。
Metaphors 比喻
可以透過使用當事人的語言幫助與當事人溝通理解,例如若當事人說「當他離開時,我感覺就像天塌下來一樣」,治療師可能會說「當天塌下來壓在你身上時,你感覺如何?」如果當事人說「當我在那次數學考試中得了A時,整個世界都變得光明了」,治療師可能會回應「在陽光下是什麼感覺?」本質上,治療師的談話方式與當事人的個人感知相一致。
Humor 幽默
由於現實治療師試圖與當事人建立友好的參與關係,因此幽默很自然地融入其中。治療師有時有機會嘲笑自己,也可鼓勵當事人也這樣做;若計劃沒有實現,這可以減輕當事人的失望壓力。根據現實治療,由於樂趣是一種基本需求,因此有時可以在治療過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當治療師和當事人可以分享一個笑話時,就實現了權力的平等和需求的分享(樂趣)。幽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創造更大的友好參與感,它也有助於滿足當事人對歸屬感的需求。
Confrontation 面質
由於現實治療師不接受當事人的藉口,並且在工作中不容易放棄,因此面質是不可避免的。在面質時,治療師不會批評或與當事人爭論,而是繼續努力探索整體行為並制定有效的計劃。
面質可以發生在現實治療的任何方面。例如當事人說「這禮拜我下課時沒有與任何人聊天,我想這對我來說真的不重要」。現實治療師可以用幾種方式來面質。一種回應是「你以前說過這真的很重要,你很孤獨,你想發展友誼。我認為這對你來說真的很重要。」治療師也可以說「是的,我想這對你來說不重要。什麼對你來說重要?」後一種說法的目的是讓當事人正視自己的藉口,並選擇說制定改善友誼的計劃很重要。如何選擇與當事人面質取決於個人風格。
Paradoxical techniques 矛盾技巧
在現實治療中,制定計劃並讓當事人承諾執行計劃通常可以直接進行,然而當事人有時會抗拒執行他們制定的計劃;矛盾技巧是指向當事人發出相互矛盾的指令,遵循治療師提供的任何選項都可能帶來積極的改變;透過鼓勵當事人刻意去做自己不想要、不希望的事,使他產生心理逆轉或出現新的反思、突破原有的框架和困境。
例如:當事人為失眠所困擾,治療師請他無論多想睡都要保持清醒;在當事人抵抗睡意的同時,反而可能會更關注自己的睡意而進入睡眠。
或是要求上台就會發抖的當事人,盡情的恐懼,讓自己手腳劇烈發抖、抖得愈大愈好;在抖動的過程中,當事人可能會感覺到自己並沒有真的那麼害怕而需要抖動成這樣,另一方面也對原本感到不可控的事情產生了一種可控性。
矛盾技巧既出人意料又難以使用,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在使用之前需要經過培訓和熟悉。須注意到安全性,不應對危險(例如自殺傾向)或破壞性(例如反社會人格)的當事人使用此類介入方式,因為令人困惑的矛盾指令會讓有妄想症的人更加多疑、更不信任他人。也不應在危機中使用矛盾,例如失去親人、失去工作或類似重大事件。
儘管矛盾介入很强大、而且潛在危險,但它們說明了現實治療師為幫助當事人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而採取的創造性方法。
Glasser將現實治療概念化為一個由諮商環境和導致行為改變的特定程序組成的諮商循環;一開始即以友善的態度在整個諮商過程中建立關係,並在後期階段使這份友善與堅定的承諾相結合。
友善的參與(Friendly involvement)
真誠、關心、開放、接受、願意談論當事人和治療師都認為值得改變的任何事情、適當地自我揭露、適當的眼神交流、適當地重述、禮貌、熱情、堅信積極的改變可以發生、遵守規則與責任。
現實治療師關注「行動」多於「感受」,但傾聽當事人對問題的感受也是建立關係的一部分。若當事人違反規則(在學校、醫院和矯正機構等環境經常發生),現實治療師不會評判或譴責這種行為,而是將其視為當事人滿足需求的方式。
探索整體行為(Exploring total behavior)
整體行為包括行動、思考、感受和生理。現實治療師認為生活中的改變或對生活的控制是透過行動發生的。
例如若當事人的父母酗酒,那麼檢視父母的酗酒行為如何影響現在的問題可能會有幫助;然而重點是現在面臨問題的成年子女的選擇,而不是責怪父母過去的行為。
評估行為(Evaluating behavior)
要求當事人對他們的行為做出價值判斷。透過巧妙地提問,治療師可以幫助當事人自我評估。做出價值判斷的是當事人,而不是治療師。
「你的需求是否實際且可以實現?」評估慾望的現實性可以幫助當事人決定是否堅持某種特定行為。
「透過你正在做的事情,你得到了你想要的東西嗎?」這個問題可以幫助當事人具體評估他們的行為,看看它們是否真的值得。
「你違反規則了嗎?」這個問題可以幫助當事人將他們需求和慾望與他人的需求和慾望進行比較;對於違反規則的人,這個問題可以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
諸如此類的問題可以幫助當事人評估他們當前行為的有效性。當一位真正關心當事人的治療師提出這些問題時,這些問題可以引發深思熟慮的交流。這些問題可以幫助當事人對他們的選擇負責。
制定更好的計劃(Making plans to do better)
評估行為後,下一個問題是如何處理它。計劃包括做特定的行為,這些行為的性質通常非常詳細。
計劃應該滿足生理或心理需求、簡單且可以實現,現實治療師會協助當事人制定可能成功的計劃。計劃的責任應該由當事人承擔,而不是其他人。
計劃也應該是積極的,即做某事而不是不做某事。與其說「我明天不抽菸」,不如說「我將從事三個我期待做的具體項目,這樣我就可以控制我想抽菸的衝動」。
對計劃承諾(Commitment to plans)
在對計劃做出承諾時,重要的是計劃要可行。現實治療師可以使用口頭或書面合同來確保承諾。書面合同的一個優點是它明確了將要做的事情。此外,討論如果計劃沒有按照約定執行會產生的後果也是有幫助的。
構成現實治療的程序非常具體,雖然可以使用源自各種心理治療理論的方式,但實際操作技巧必須符合現實治療的模型。
由於現實治療的重點是「行動」,因此行為治療的技巧最有可能兼容。讚揚在現實治療中很重要,相當於行為治療中的「正強化」一詞;計劃和承諾計劃的想法與各種認知和行為治療方法也能相互應和。
其他像Frankl關於意義治療以及能夠對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的存在取向治療,與Glasser的選擇理論哲學有相似之處。Rogers的個人中心治療在與當事人建立友好關係的過程中,同理、傾聽的方法也是相似的。了解各種心理治療理論,有助於現實治療師在堅持做現實治療程序的同時提高他們的治療效能。
現實治療團體通常用於初中和高中,也用於家長團體、藥物濫用者、智力受限的成年人以及被監禁的青少年和成年人。
關注「團體成員正在做的事情」是現實治療團體的關鍵;每位成員都可以制定自己的計劃、並會占用一定的團體時間,接續輪流與不同成員做討論。當個人向團體提出問題時,他們可以從其他人那裡獲得建議和支持。團體治療的進程大約可依著以下重點來進行:
首先滿足歸屬感需求,讓成員們感到自己是被包含在團體中的。
透過討論無效和有效的行動、思想和感受來解決整體行為。
當焦慮、衝突和阻力出現時,可討論到團體成員的權力需求;隨著他們採取具體行動來改變,可以讓成員們感到更有力量。
評估對改變思想和行動計劃的承諾程度,並給予鼓勵,以便計劃能夠得到執行。
團體成員互相協助制定滿足需求的計劃,在團體的後期階段,可能會討論對樂趣和自由的需求。
現實治療強調個體的選擇和對自身生活的控制,因此從多元文化的角度來看,它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對現實治療的批評是,它較沒有考慮到環境因素,例如影響不同文化的人的歧視和種族主義。由於歧視和種族主義,個人做出某些社會和經濟選擇(例如友誼或求職面試)的嘗試可能會受到限制。
然而,現實治療師尊重個體的文化差異。現實治療師不決定當事人應該改變哪些行為。因此,當事人根據自己的文化價值觀決定他們希望做出的改變。儘管不同文化對生存、歸屬感、權力、自由和樂趣等基本需求的看法各不相同,但探索這些需求以及個人的慾望和感知可以適用於不同的文化。
討論當事人正在做的事情以及他們想要改變什麼,這也與大多數文化一致。在與當事人制定計劃時,現實治療師不僅要考慮計劃對個別當事人的影響,還要考慮計劃將如何影響對他們很重要的人以及整個社會。雖然對不同文化的當事人使用現實治療可能會有幫助,但治療師仍然需要了解他們正在合作的文化。
從女性主義治療的角度來看,在追究個人行為責任時,歷史和社會文化議題容易被忽視。雖然女性主義治療的觀點批評現實治療沒有關注外部事件,但女性主義治療和現實治療之間也有一些共同點。兩者都強調治療關係和接受當事人價值觀的重要性,但並不認同當事人的價值觀。
現實治療強調發展自我控制、自主性和獨立性,這對男性尤其具有吸引力。此外,強調具體行為和以計劃為組成部分的會談中的效率,這將適用於那些以成就為導向的男性。對檢視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持負面態度的男性可能會發現現實治療是一種有吸引力的方法。
Alan 是一位 20 歲的華裔美國大學生。他抱怨說他不喜歡自己的專業,而且朋友很少;他確實有一些朋友,但都是來自高中的朋友,而不是他在大學裡認識的朋友,因為他一直住在父母家裡,下課後就開車回家。他想約會,但還沒有約會過。最近,他報告說自從與交往了 10 個月的女友 Eleanor 分手後,他一直感到憂鬱不快樂。
友善的參與
第一次會談中,治療師仔細傾聽 Alan 的講述。在他傾聽的過程中,恐懼和不作為的主題多次出現。
Alan:我似乎什麼都做不了。我陷入了泥潭。我出不來。
治療師:聽起來你想擺脫困境。也許我們可以找輛拖車把你拉出來。我不是卡車,但我可以幫你擺脫困境。
Alan:你認為情況會好轉嗎?
治療師:是的。你似乎有很多想要的東西,我們可以一起努力,看看如何得到它們。
治療師在與 Alan 談話時使用了一些溫和的幽默。此外,他透過願意幫助當事人擺脫困境來表明自己的參與。
在第一次會談快結束時,Alan 用慾望、需求和感知來表達。他想擁有他認為關心他的朋友,想透過友誼和約會獲得更大的歸屬感,想在與他人互動時感到更有力量。
探索整體行為
在確定「當事人在做什麼」時,提出具體的問題會有所幫助:發生了什麼事?誰在哪裡?什麼時候發生的?你說完這話之後發生了什麼事?這些問題有助於澄清當事人對他們正在做的事情的圖像或感知。在現實治療過程的未來方面,治療師將重點放在涉及做滿足當事人需求的行為的計劃上。當 Alan 談到他在做什麼時,他描述了最近在學校的一天:
Alan:我大約 8:30 離家,開車去學校。
治療師:你一個人開車嗎?
Alan:不是。昨天我和 Paul 一起來的。我通常在星期四和他一起開車。
治療師:你在車裡做什麼?
Alan:我們聽收音機。我們通常不說話。
治療師:接下來你做什麼?
Alan:我停車,然後我去上社會學課,然後是英語課。然後我吃午飯。
治療師:你在哪裡吃飯?你和誰一起吃午飯?
Alan:我通常在英語課附近的自助餐廳吃飯。我總是從家裡帶午餐。我通常在大約 15 分鐘內吃完,然後我會為下午 1 點的下一節課做一些學習。
治療師會了解 Alan 在做什麼、與誰一起做、在哪裡做以及何時做。對 Alan 來說,這些都是令人不滿的行為,因為它們不能滿足他對歸屬感、權力或樂趣的需求。治療師繼續談論 Alan 生活的其他方面,並了解他在做什麼。單獨行動的主題貫穿於與治療師的整個討論過程中。
評估行為
Alan 的治療師透過提出其中一些問題來幫助他評估自己的行為。像「你違反規則了嗎?」這樣的問題並不適用於他,但其他問題適用於他。
治療師:獨自吃午飯對你有幫助嗎?
Alan:沒有,沒有幫助。我感到孤獨,我想我並不真正享受午餐時間。
治療師:你如何利用你的時間?
Alan:我在讀一些英語文章,我想我可以做些更好的事情。
治療師:你沒有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Alan:是的。我更喜歡和別人交談。
制定更好的計劃
在選擇一個滿足其歸屬感需求的計劃時,Alan 和他的治療師制定了幾個計劃,其一是在兩天內要與某位朋友一起用餐;另一個是在週一、週三和週五上課前與朋友們共進午餐。他們討論了要邀請哪些朋友、在哪裡與每個可能的朋友見面、以及如果朋友沒有空怎麼辦。他們還討論了與朋友聊天的內容,當 Alan 不確定與某些朋友談論什麼時,他和治療師會角色扮演他們可能進行的具體對話示例,例如要與誰談論足球、與誰談論電影、與誰談論州長選舉等。
對計畫承諾
Alan 和他的治療師製作了一份書面合同, Alan 將聯繫朋友們並制定午餐計劃。對許多人來說,合同聽起來像一份複雜的法律文件,但對治療師和 Alan 來說,這份合同只是在諮商時間快結束時寫在一張紙上的幾句話。
他們討論了如果 Alan 沒有按照計劃執行會產生的後果是,Alan 在接下來的一週中要每天開車送Paul去學校,而不是像以前那樣輪流開車。
《Schools Without Fail》William Glasser,1969
《Reality Therapy: A New Approach to Psychiatry》William Glasser,1975
《The Quality School》William Glasser,1998
《Counseling With Choice Theory: The New Reality Theory》William Glasser,2001
《Warning: Psychiatry Can Be Hazardous to Your Mental Health》William Glasser,2003
《Eight Lessons for a Happier Marriage》William Glasser,2007
http://api.lib.ntnu.edu.tw:8080/server/api/core/bitstreams/c6c7fdcc-e498-4ff7-8c1f-40e68c5cb3cc/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