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類型:微課程 提課學生:文學院學士班 黃鈺晅學生 指導老師:藝術學研究所 王聖閎老師
團隊起源與目標
展覽團隊的起源可追溯至文學院學⼠班的⾸屆帶領,並由此組成了第⼀屆⽣活節團隊。團隊核⼼成員來⾃不同領域,具備視覺藝術、⾏銷管理與創意社群等多元學習背景,⽬標在於創造兼具創新思維且⾯向全校的藝⽂活動。今年,第⼆屆⽣活節延續⾸屆精神與核⼼理念,持續為中央⼤學帶來具有整合性、創新且⾃主的藝術企劃,展現打破學科藩籬、策辦跨域展演活動的能⼒。我們攜⼿中央⼤學⾃主團隊的⼒量,同時廣邀各校藝術家加入,展⽰共創與系列活動碰撞的連結,讓各群體的創新思維在此交匯,營造開放包容的⽂化氛圍。在此過程中,我們期望團隊不僅能培養寶貴的展覽實務經驗,更希望為校內藝⽂活動的發展注入凝聚⼒與積極的影響⼒。
策展論述
我們還有空間嗎?
當代哲學家韓炳哲提出「透明社會」一詞,描述當代社會過度追求公開、透明與效率,導致人們身陷於無法接受任何阻礙、不透明或隱私的環境之中。在這個透明的社會裡,人們被高速的資訊傳遞所束縛,並被公開化的要求推向展示自我的舞台,似乎任何不透明的事物都成了恐懼與排斥的對象。「連結」已成為了社會中難以察覺的壓力因子,在資訊無孔不入、連結成為常態的當下,我們是否還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
龐大的連結除了帶來壓力以外,我們也在當代中看到人們透過連結來獲得安全感,並藉由有意識地選擇連結的價值和事物來逐漸塑造自我,包括性別、文化和族群等多樣身份的建構過程。這樣的尋找過程,其核心在於個體如何看待自己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如何定義自己的模樣。
在由一個個獨立個體所組成的社會當中,隨著時間的綿延累積了文化,形成了集體價值觀,我們生活當中那些習以為常的道德和法律是無形的集體價值觀,,在不斷互動交流的社會中深化傳承,這些價值觀透過文化、教育、家庭、政治等不同層面的影響,潛移默化地融入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這種價值觀的形成不再是一種單向的灌輸,而是一種集體與個人之間相互影響的共生過程,同時影響著時代的走向。
身為人的我們,始終在踏入不同環境,共享著記憶、情感、經驗,在他者身上留下印記,抑或者疤痕。
因此,本次展覽以連結作為母題並以「透明人」的形象為出發點,想要討論的是,集體價值觀與個體經驗之間如何相互作用?究竟在這個過於透明的社會,個體何時才真正屬於自己?以及如何意識到我們始終擁有掌控連結的權利?我們試圖透過藝術之力將連結可視化,嘗試在這之中找到一種可以討論連結的視覺語言,讓這個當代議題,擁有被重新觀看的可能。
呈現方法
前導工作坊4場+展覽+與性別小彩坊合作影展6場+藝術家講座2場
展覽簡介
本次展覽地點在文三館一樓,展期為4月28日至 5月9日,其中的展品組成為:前導工作坊中團隊成員與校內學生共同創作,及特別委託來自校內外,四組擅長不同媒材的藝術家為展覽創作全新作品,藉此豐富展覽內容,拓展藝術對話的深度與多樣性。
學習成果
• 活動總參與人次:約 1000 人
• 總觀展人次:約 800 人
• 參與工作坊人數:五場共 58 人
• 參與講座人數:兩場共 41 人
• 線上觸及人數(FB加上IG):社群宣傳總觸及人數達 518 ,互動數 9746 次,觀看次數 106,572 次
潛在影響與長遠價值
• 議題觸發:促使多起與環境、創作空間、監控有關的媒體與社群轉貼與討論,延伸展覽聲量
• 跨域整合與共創實踐:《透明人》展覽由中央沒有生活節策展團隊主導,旨在打破學科疆界、培養學生自主策劃能力。團隊成員涵蓋文學、生醫、理工、客社、物理等多元領域,透過跨領域合作完成展覽策畫、作品製作與活動執行。此種共作模式不僅提升學生的整合協作能力,也彰顯藝術策展作為跨域平台的潛力。
• 創新媒材與多元展呈:展覽鼓勵學生探索觀念藝術、科技藝術與動態影像等實驗性媒材,作品形式包含數據裝置、複合媒材、手工藝製作、行為藝術與互動影像。共展出8件作品,呈現學生將當代科技與藝術語言融合的成果。其中開幕演出的噴漆限時限地的演出更成為整體展演的亮點,展現藝術實踐的新穎與活力。
• 學生自主策劃與執行:本次活動由學生主導、全程策劃,包含策展方向確立、作品邀件與製作、活動統籌與社群行銷。三位策展人皆為文學院學生,策展團隊由學士班大四與大三學生組成,展現出高度的自主性與責任感。學生透過實作學習如何從構想到執行落地,提升時間管理、溝通協調與資源整合的能力。
• 建立開放對話平台:展覽與系列活動(工作坊、講座、影展)共同串連,創造跨學科交流場域,促進學生對科技社會議題的討論與反思。活動亦與性別小彩坊、劇聚公演團隊合作,打開藝術與影像、劇場等媒介的交會通道。整體活動參與人數逾1000人次,吸引中大師生與一般民眾共襄盛舉。
• 技能與素養培養:參與學生透過本活動獲得策展實務、行銷推廣、展務執行、技術應用、文案撰寫等多項技能,並學會在多元知識背景中協作與表達觀點。學生亦藉此深化對當代藝術與社會議題的理解,培養人文藝術素養與公共參與意識
• 校園與學院效益:《透明人》展覽豐富了文學院與整體校園的藝文活動內容,提升校內藝術實踐與跨域創作的能見度。活動提供學生實踐創意的舞台,亦促進學院間與校內外單位的合作網絡,展現中大藝術教育向下扎根、向外拓展的實質成果,成為推動校園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