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性的詩歌與跨域
文學性的詩歌與跨域
課程類型:ideaNCU創意社群 社群名稱:霧淞詩社 召集人:文學院學士班 謝旻勳
作為一個文學性社團我們:
我們相信,詩並不是語言的裝飾物,而是日常生活縫隙中的微光,是感覺的共鳴,是難以言說時的最後一口氣。我們書寫,因為語言總是無法承載,而也正因為無法承載,才必須不斷書寫。
以「詩是生活的一種形狀」為出發點,持續實驗詩與書寫的可能
詩不只是一種文類,而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法
詩社不追求標準答案,而鼓勵每個人以自己的方式與語言對話、與感受交手。我們讓詩成為一場緩慢但深刻的學習——學會如何說出、如何傾聽、如何凝視。
|學會在日常裡讀詩,在詩中生活
詩,不只是書頁上瘦瘦的字句,也不只是夜深人靜時用來撫慰自己的隱語。
我們邀請同學們在一次次讀詩與寫詩的過程中,練習辨識自己的感覺與語言的邊界,學會如何與他人交換詩句。詩意不一定是抽象的、難解的,它也許是一種抵達自己與世界的方式。
當一首詩結束,是否有一種東西還在內部流動?
詩是否能成為一種對標準語言、壓抑生活的抵抗?
|以詩為路,詩從來就不只一種寫法
我們這學期的活動設計,循著「從閱讀進入書寫,從模仿進入創造」的路徑,讓詩不再遙不可及,也不再只是教室的專利。
閱讀作為入口
從林婉瑜、顏艾琳、蕭宇翔到羅智成詩作的閱讀,從白靈的《一首詩的玩法》學期寫作的方法,再到陳繁齊與陳怡安的現場分享,我們練習用耳朵、嘴巴、身體來讀詩,把詩從冷冰冰的紙上唸出來、嚼進去。
寫作從「故事」、「象徵」、「錯誤」開始
我們不追求完美句型,而是從朋友失戀、牙齒痛、零錢掉地上撿不起這些小故障出發。用聯想、組詞、名詞碰撞的方式產生詩句,再嘗試讓句子變得「有點不尋常」。
以玩為學習方式
用點心搭配詩句,以詩調酒,用「喝醉的語言」與「清醒的錯覺」互相映照。以輕盈的、嬉戲的態度,拆解詩的形式與風格,鼓勵模仿、致敬、誤解與重新創造。
共讀與回饋機制
自由繳交作品,社課中互相朗讀與討論,建立彼此信任的詩性空間,從他人回饋中發現自己沒看見的潛能或盲點。
|讓詩留下痕跡,也留下感覺
在本學期中,霧淞詩社透過一次次閱讀、書寫、共讀與分享,實驗詩的可能,也實驗自己與世界的距離。我們不追求標準答案,而鼓勵每個人以自己的節奏,去練習一種誠實的書寫,讓詩社逐步拓展成一個開放、共感、持續創作與交流的詩性空間。
▍成員們的亮眼表現
地科四張詠翔〈你好像比較喜歡吉依卡哇〉第四十四屆金筆獎新詩組首獎
數學一阮嫀翊〈家事〉第四十四屆金筆獎新詩組貳獎
文院二謝旻勳〈執法根治〉第四十四屆金筆獎新詩組參獎
▍我們做了這些事
讀詩會|
從期初的暖身讀詩會,到以「詩調酒」為主題的主題選詩會,再到期中細讀文學獎作品的閱讀聚會,我們讓閱讀成為一種練習嗅覺與感覺的方式,也讓詩不只是紙上風景,而是進入口腔與身體的語言。
詩寫作|
「如何開始寫一首詩?如何進行一首詩?」我們從提問開始,不斷試探語言邊界,從故事、象徵、錯誤與小故障出發,我們學習詩的雛形與要素,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微小的詩意,再練習以聯想、想像的方式,尋找相異事物的同質性,學習辨認何為一首詩又該如何出發與結束。
詩人分享會|
邀請陳繁齊與陳怡安現場分享,從創作動機到書寫困境,與社員們對話、討論。當一首詩不只是紙上文本,而有了來自書寫者本人的聲音與脈絡,我們得以短暫共振,也對「成為一個寫詩的人」多了一些想像。
期末詩評大亂鬥|
一場匿名評詩大會,我們收集社員創作,當天匿名閱讀、評論、票選最喜愛的作品。這不只是技術的練習,更是一次彼此信任的實驗:學習怎麼誠實表達,也學習如何細膩傾聽。得票最高者,收穫了大家的誇誇與隱藏小驚喜。
詩刊|
我們發起社內創作徵件,最終集結為期末詩集草稿。我們拾起語言中細小的光點與碎片,重新拼貼出屬於這個學期的內在地圖。這些句子還不完整,但它們都正在長出各自的方向。
讀詩會
期初社大:詩的多元面貌初探
此次社課為霧淞詩社本學期的活動揭開序幕。社課中精選了林婉瑜的〈期末試題〉、顏艾琳的〈史前記憶〉與〈獸〉、蕭宇翔的〈唱片三〉系列以及羅智成的《泥炭紀》等作品,意在打破參與者對詩的既有刻板印象,展現詩的多元可能性。
活動中,參與者針對同一首詩產生了多元解讀,從「像情侶似的」到「像PUA大師」,再到更具象的比喻,這些差異化的解讀正體現了詩的包容性和開放性,為新成員展示了霧淞詩社的核心理念:詩作為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而非僅限於某種特定形式或內容。
跨社合作:以詩調酒
與分子創意飲品研究社合作舉辦了「以詩調酒」活動。詩作被轉化為特調飲品,從苦澀到甜美,從清爽到沉醉,展現了詩的多種風味。
這一創新形式將詩從純粹的文字體驗擴展為多感官體驗,參與者不僅用眼去讀、用心去感,還能用舌尖去品味詩的滋味。活動創造了輕鬆的交流氛圍,許多平時較為沉默的成員也在此環境中分享了自己對詩的獨特感受。
選的詩橫跨不同世代,書寫了各地的鄉愁,那些前輩詩人的介紹便是與苦與烈的酒精鑲為呼應,領略了當代詩人以外的詩的可能美感。
文學獎詩選
面對暑假來臨時各類文學獎徵稿的機會,詩社舉辦了文學獎詩選閱讀會,通過分析得獎作品探討評選標準與傾向。活動選取了重要文學獎項的得獎作品,共同閱讀分析其主題、形式、語言特色等,旨在拓展視野而非功利性模仿。
社課中還討論了「得獎需要談論特定議題和形式」等說法的真實性,通過批判性思考幫助成員更清晰認識文學獎的本質,鼓勵堅持個人創作信念而非盲從「得獎公式」。
詩寫作
如何開始寫一首詩
針對「想寫但不知如何開始」的初學者設計,從基礎方法入手,降低詩創作的門檻。課程分享了多種開展詩作的路徑、學習了多種開啟詩篇的方法:從個人故事或生活瑣事出發、以喜愛的句子或概念為起點、模仿與改寫前輩作品,以及通過「截句雅和」在他人作品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回應。
關於詩歌的延展與完成,我們探討了象徵與意象的運用、聯想技巧的開發、賦予作品獨特性的方法,以及斷句藝術對閱讀體驗的影響。社課還涵蓋了詩的節奏控制技巧,包括標點符號、空格與斷行的靈活運用,並推薦了台灣詩人的寫作指導專著。
如何進行一首詩
本社課則聚焦於將零散想法構築成完整作品,主要參考白靈《一首詩的玩法》探討各種創作方法。「亞氏之法」成為我們激發靈感的重要工具,這一方法教導我們從一個「名詞A」出發,透過三種聯想方式—接近聯想(與原生名詞相關的詞)、類比聯想(同性質事物)和對比聯想(相反事物)—發展出「名詞B」,進而引申出可能是概念性的「詞彙C」。這些詞彙相互隨機配對後能產生具張力的文句,最終通過意義轉化形成完整詩句。
另一方面,「內省六合法」則以5W1H結構為基礎,將句子拆分為若干詞組後進行派生聯想,再重組成富有深意的詩句。社課中還特別強調了意象運用的重要性,將抽象思想寄託於具體物象的技巧,以及通過字詞抽換來精煉詩句的方法,包括讓動詞形容詞突破常規用法、賦予口語化語言比喻性質,以及將物象名詞擬人化。社課尾聲還選讀了數篇散文詩進行賞析討論,拓展了社員對不同詩歌形式的認識。
詩人講座
陳繁齊詩人講座
期中考後,詩社邀請到詩人陳繁齊分享創作經驗。陳繁齊已出版多部詩集與散文集,包括《下雨的人》、《脆弱練習》等。講座不僅包含單向分享,還設計了詩作回饋環節,鼓勵社員提交創作由詩人點評,並開放問題收集。
我們繁齊詩人的創作歷程開始,分享了如何將生活碎片轉化為詩的素材,以及如何在創作中探索語言邊界的經驗,也解答了許多同學的疑惑:究竟如何才能出版一本詩集?純作為文字工作者的工作經驗如何?
後半段我們談論詩,由創作的同學率先朗讀,然後藉由同學詩作的延伸,老師以其切入向我們分享寫作上該注意的事情與修正建議。
陳怡安詩人講座
詩社邀請校友陳怡安返校分享。她的詩集包括《安好》、《我和我私奔》,《開天闢地去野餐》獲得紅樓詩社出版計劃,並曾獲多項文學獎項。講座圍繞「如何與詩共處,如何讓書寫成為與世界相連的方式」展開,分享了從校園到職場的創作轉變,以及如何在繁忙生活中持續寫作的經驗。
與陳怡安的對談特別親切,因其校友身份讓參與者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可能未來。她不僅分享一路的歷程,從畢業到研究生,再到寫作技巧,還談及出版經驗、參賽心得,以及如何在畢業後維持創作熱情,為成員提供了實用的指引。
學姊的詩的行事相當多元,處理了詩的音樂性、展演性,我們看到了詩與各種不同媒介的結合,包含演出「詩擂台」,或者融入音樂藉由朗誦的方式成為一首能聽的詩,讓我們看到了詩的更多種可能性以及千變萬化的面貌。
期末大會
詩評鬥大亂
學期最後一次社課設計為「匿名評詩大會」,收集成員詩作印製成實體文本,現場共同閱讀、討論、交流,最後投票選出最受喜愛的作品。匿名機制鼓勵更多人勇於分享創作,集體評論培養鑑賞能力與批評思維,投票環節則提供肯定與鼓勵。
「得票最高的詩人獲得大家愛的誇誇與小獎品」的輕鬆設定減輕了創作分享的壓力。我們談論了六首詩,也邀請了畢業的學長與校外的同學進行寫作與討論,並在最後模擬文學獎的形式進行評分而非投票,幫自己選的三首作品依序給出三分到一分。
透過這個方式讓大家更投入地參與到這個活動,交換彼此不同的建議,儘管都抱有不同想法但還是有保持理性與和平的溝通,也跟創作者們互相學習到不少詩的技藝。
實體成果
詩刊
詩社創辦滿一學年後,我們決定以詩刊的形式作為這段歷程的總結。目前詩刊仍在開放社員投稿,也邀請了台師大噴泉詩社的幹部撰寫特邀稿。這次的主題是「多元混雜」,作為一所以理工見長的大學,中央的詩風自然融入了許多文學想像以外的素材與觀點,因此我們選擇「拼貼」作為象徵,回應這樣的多變性與開放性。
「我們是一群相信語言仍有變形可能的人,持續在生活的縫隙中,編織一場文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