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會學
➤教學目標:本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使同學對社會學的領域有一通盤性的瞭解,並藉由對現代社會之結構、秩序、動力、衝突、過程、與態勢的辨認、描述與分析,達成探索、解釋、反省、甚或改造「我們的社會」目標。
➤教學方法:本課程除對一般「專業」的社會學議題與概念作介紹外,同時也將以跨文化、跨國度歷史比較分析的方式,運用社會學的理論視野與概念架構,解析歷史脈絡下關鍵的臺灣社會文化經驗與現象。
➤教學成果:期能使參與本課程的同學獲致既具深度且更見寬闊的體會與瞭解,為求進一步達到基礎教育的理想,本課程部分重心將特別著重提升學習者社會科學「專業中文」與「專業英文」的素質,讓同學依課程內容與理論進行訪談調查,完成報告的撰寫及成果展示。
2. 口語表達一
➤教學目標:鼓勵大一同學運用AI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增進法語口說與創意表達,並結合法國文化節慶與科技影片製作,促進多元學習與跨域發展。
➤教學方法:加強課程的運用與延伸,結合對話練習、復活節找彩蛋活動、多媒體資源及AI科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口語表達與數位應用能力。
➤教學成果:學生熟練AI指令操作、法語線上資源及科技影片的製作技巧等,並分組創作一支融合法國文化與科技的法語短片,展現多元的人文創意。
3. 經典改寫與新編
➤教學目標:本課程介紹古代經典在現代文學影劇中的挪用與轉化,探討經典在創造過程的流轉變異,與時代精神和作家觀點的注入。
➤教學方法:以賞析作品為基礎,並於課堂分組報告分析文本,期引發同學的創造力,與改寫改編原典的興趣。
➤教學成果:課程強調激發同學改編創意,修課同學皆需繳交一篇改編作品,不限詩、散文、小說、歌曲、舞台劇或電影劇本。
4. 當代表演文化與戲劇創作
➤教學目標:本課程為進階課程,立意以「表演藝術」作為社會實踐與人文批判的教學策略,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修課者妤開課前四~五個月與開課教師討論學習興趣需求並訂定課程目標。
➤教學方法:本次課程內容除聘請業師指導,更著重學生實作,認識新世紀的戲劇型態,並從田野調查、文獻蒐集、實況關查、製作實踐等四個途徑,學習新文本的創作技巧與進階細作製作。
➤教學成果:預計於5/22.23.24三天演出,並完成本次2025英文系戲劇公演的戲劇製作。
5. 情感識讀與大眾文化
➤教學目標:本課程欲培養學生對「情感」與大眾文化間互動關係的批判性理解,思考「情感」作為重要知識介入現代社會中的政治與文化意涵。
➤教學方法:透過選讀跨領域的理論文章與影像文本,在課堂上進行深入的對話與辯論,訓練其對社會中「情感」再現的批判思辨與論述能力。
➤教學成果:讓學生深入理解情感在社會文化中的建構與操作,並在期末專題中發想出批判性觀看與詮釋當代「情感」表達與文化現象的另類視角。
6. 定錨與跨域:大一通識專題
➤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跨領域探索、問題確認與解決能力。透過了解多樣化領域,學生將能夠掌握各領域的核心議題,並提升分析複雜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透過課程討論與專題實作,幫助學生提升社會責任感,關注當代社會議題,並激發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參與社會的動力。
➤教學成果:通過專題製作,將所學知識以多種形式進行應用和展現,並善用科技和人工智慧與社會議題進行結合與分析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