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期
職涯就定位,啟動人生的旅程
出刊日: 2014/06/01
職涯就定位,啟動人生的旅程
出刊日: 2014/06/01
先看一位年輕人自己寫的故事:
我今年24歲,是一個工作未滿兩年的社會新鮮人,相信在這個階段很多年輕人跟我一樣,找不到人生未來的方向,明明接受十幾年的教育,終於將文憑弄到手了,畢業後卻不知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想做什麼?
我們的教育環境從來不鼓勵挖掘自己的天賦,並藉由天賦去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就這樣,完成學業後,我們揹著幾十萬的學貸,茫然地面對著未來。 過去的我,被迫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出社會後努力地想拿回屬於自己的人生自主權,期待能遵循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不斷地嘗試、探索,並在過程中逐漸認識自己,進而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
我曾經在機械系讀了四年,現在卻整天窩在電腦前寫文字,我根本是傳統教育最失敗的經典案例之一。 我當時嘲笑這種失敗體制,這種體制的成功之處就是培養一群訓練有素的老猴子去教一群野猴子,無論野猴子是喜歡藝術、玩社團、旅行看世界,老猴子都會叫野猴子先讀好力學與工數,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抱怨這種體制。
自認求學失敗,工作跌倒後,我選擇離開台灣,接觸異國朋友才發現年輕人都會抱怨,甚至比我們更兇悍,唯一異差之處是他們抱怨完後會做改變,對他們而言這樣的抱怨比較像是去找尋另一種可能性。 比如,我有個旅伴住了某間旅舍,不時會抱怨他們服務相當差,沒想到他回到家鄉不久後就開了一間旅舍,原因竟然是要証明經營一個服務更好的民宿沒有這麼困難。 同樣是抱怨,卻可以有不同的結果。
以上圖文,引用出處來自「幸好24歲我跌得很慘,往後日子才能重新爬起來! - 天下雜誌部落格」
看完這一段故事,同時思考這一段話,人類一直想飛,從古代希臘的神話到達文西都在作飛行的夢,萊特兄弟不因別人失敗而放棄自己的夢,最後終於成功。感覺上,時間不停向前進,所以不但人類可以飛,也可以去到任何地方。然而,教育,似乎與過去二十年前一樣,從不探討孩子的未來,只是覺得,畢業了,就沒事,以後的人生,因為你長大了,所以要開始負責,這樣的思路,如何讓我們跟上未來的時代。
總是聽說,因為要讀好學校,以後才會好工作,人生才會美滿。但似乎,這樣的想像,一直不斷被打破,這一個直線思考的架構之下,難以發揮真正的自己。回頭思考一下,為何我們要探究自己,我想理由之後,就是我們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那麼,這樣的能力,總不是直線思考的架構,而是要對未來,有不斷探索的可能。
這一期電子報,希望給年輕的學子,一個探索自己的方向,不論是在學,還是準備求職,這都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於領航員文章中,洪蘭教授撰寫的【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提及,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命,做父母的只能替他準備行囊,無法替他出征,更不能牽著他的手,因為他不會讓你牽。真心的相信,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翁,所以當你準備啟航時,手上的地圖,是否已經有了想法,若無,圖書館推薦您一書,由日本圖解大師久恒啟一新作:【30歲前,畫出你的生涯藍圖:一張A4紙,找出優勢,定位未來】,讓你出發有一些想法,除了自己探詢,別忘了,身邊有許多的資源,可能讓您運用。例如,您的父母,老師,朋友,甚致是你未曾謀面的大師。最後,年輕不要留白,該如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呢?影音方面,推薦給您是【每日一秒】,透過這位年輕講者Cesar Kuriyama,除了讓您了解,一秒可以用來做什麼之外?更可以預見,不間斷50年之後,一秒所累積的能量,會是如此的偉大。同時,更透露出,現在的自己,正是過去所累積的成果。
人,不能飛,是因為多數人的想法,總是「安全」和「可能」,以至於大多數人想飛,卻只有少數人真正實踐夢想。如何挑戰不可能,就是要打破多數人的成見,大家認為不可能的地方,才是機會展現之處。這代表著一個腦內的設計思考,從不可能到可能,姚仁祿老師的一段話,是否能帶給您,想像的無限的可能,人生從此開始起飛。
線上收聽:教育好夥伴廣播節目
‧05.22: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組長蕭智文~103年度大專女學生領導力培訓計畫宣導
‧05.15: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翻轉教室
‧05.13:愛團副執行長葉淑美§董善政、朱真、陳開~親子共廚傳家菜
‧05.08:新北市書香協會蔡幸珍~從故事中發展母職的力量
‧05.01:署長吳清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戶外活化教學
影音學習:每日一秒 /Cesar Kuriyama
以下PDF檔案,因舊資料失去部分連結圖檔,敬請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