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是人們用來創作、分享、交流意見、觀點及經驗的虛擬社區和網路平台。和一般的社會大眾媒體最顯著的不同是,社群媒體的使用者享有更多的選擇權利和編輯能力,自行集結成某種閱聽社群。社群媒體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包括文字、圖片、音樂、影片。常見的社會媒體傳播媒介有Facebook 、Instagram、LINE、TikTok、YouTube。
傳統社會大眾媒體,包含新聞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等,內容由業主全權編輯,追求大量生產、銷售。
新興社群媒體,多出現在網路上,內容可由使用者選擇或編輯,生產分眾化或小眾化,重視同好朋友的集結,可自行形成某種社群,例如部落格、Podcast、Facebook、、網路論壇等。社群媒體服務、功能更先進、多元,但費用相對便宜或免費,近用權相對普及、便利,廣受現代年輕人採用。
根據兒福聯盟最新調查,兒少平均10歲就擁有自己的專用手機,11歲就自己創社群媒體帳號,高達九成五的兒少有在使用社群媒體,平均每天使用時間超過四小時,假日使用時間更久將近七小時,幾乎整天都掛在網上。長時間使用社群媒體也造成兒少身心的負面影響,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兒少(56.6%)曾在網上與朋友吵架,或是收到詐騙、色情訊息;逾兩成沉迷社群較國外嚴重、逾八成出現社群恐慌FoMO狀況,且程度比兩年前疫情期間狀況更嚴重!還有近半數兒少會在社群媒體進行比較,都帶來了顯著的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社群媒體提供了24小時不打烊的交流平台,成為兒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潛藏著網路霸凌、隱私外洩等風險,對兒少的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而且使用越多危害越大,值得大家的關注。
根據研究,網際網路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使得青少年朋友習慣經營社群或加入社群,在社群媒體上漫遊、打發時間與經營人際關係,若遇到問題時大多選擇在網路上蒐集相關資訊。青少年時期正處於身與心快速發展的階段,在身心發展變化的同時,也渴望著有人能夠瞭解他們的內在世界,但高度的手機使用行為,減少了和朋友彼此分享的時間,會帶來壓力和沮喪,明顯影響其生理、心理健康以及社會互動關係,導致人際關係上得不到友誼,甚至學習也會受到影響。
社交媒體能成為培養正面自我形象的工具。青少年可以透過網絡找到支持群體,分享積極的生活經驗或參加社區活動,這都有助於建立健全的自尊和促進社交連結。社交平台提供的社群互動可以成為鼓勵自我表達及創造性的一個渠道,讓青少年以多元方式探索自我並尋求同伴的支持。這樣一來,社交媒體可以成為正面影響的媒介,幫助青少年在一個更加開放和支持的環境中發展。
社群媒體對青少年有著多方面的影響。它既可以是培養正面自我形象的工具,幫助青少年找到支持群體、分享經驗、建立自尊和促進社交連結,也可以成為鼓勵自我表達和創造性的渠道。然而,社群媒體也潛藏著網路霸凌、隱私外洩等風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且使用越多危害越大。因此,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是複雜的,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隱患,需要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