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常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在國內當BMI≧24為過重,≧27為輕度肥胖,>30為中度肥胖,在35以上就屬重度肥胖。
根據《2024國民健康署年報》和《111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台灣國中小學及高中生的過重與肥胖問題呈現逐年增長趨勢。統計數據顯示:
國小學生肥胖率逐年上升,2015年至2022年間,國小生的過重及肥胖率已接近20%。
國中學生肥胖率則在15%上下波動,青春期的快速發育可能進一步影響體重管理。
高中職學生的過重及肥胖率雖低於國中小,但仍有顯著增長的趨勢,特別是在男性學生中。
資料顯示,學校體位分布數據是衡量台灣兒少健康的重要指標,反映了飲食習慣與身體活動不足等問題。
高雄市的兒少肥胖率在全國名列前茅,可能原因包括:
1.飲食習慣
含糖飲料攝取量高:根據調查,高雄市學生對含糖飲料的依賴二性顯著高於其他地區,可能是和高溫氣候有關。
高油脂、高熱量的飲食文化盛行,如夜市小吃、速食餐飲等。
2.運動不足
都市化進程帶來運動空間的減少,學生日常活動量低。
高雄市因炎熱氣候,學生參與戶外活動的頻率較低,增加靜態生活方式的風險。根據《111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數據,高雄市學生中,每週戶外活動時間低於建議水平(150分鐘)的比例高達42%,顯著高於全國平均值。此外,高溫氣候還使得學生更傾向於選擇室內活動,如觀看電視或使用電子設備,進一步減少了身體活動量。
3.健康意識不足
家庭和學校對健康飲食與運動的重視程度不足。
家庭忙碌的生活節奏使學生依賴加工食品,進一步影響健康。
1.身體意象壓力
社群媒體上的強調的瘦身和理想化形象使青少年容易對自身體型不滿,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超過45%的青少年報告感受到體重相關壓力。
2.飲食行為改變:
部分青少年因追求社群上流行的飲食方式,可能過度節食或選擇極端飲食計畫。
3. 健康資訊的影響:
不正確或過度簡化的健康建議在網路上傳播,可能誤導青少年選擇不健康的飲食方式。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影響包括:
1.生理層面
併發疾病: 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中風、骨關節炎、呼吸系統疾病、癌症、胃食道逆流、膽囊疾病、不孕症等。
106年和肥胖有關的十大死因: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
2.心理層面
肥胖學生常面臨自尊心低落、焦慮及憂鬱問題。研究顯示,肥胖兒童在心理測量中自尊得分平均比正常體重者低15%,並且焦慮與憂鬱的症狀比正常體重同齡者高出20%。此外,長期的心理壓力可能導致飲食行為紊亂,例如情緒性暴食或逃避進食,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惡化健康情況。
3. 霸凌問題
肥胖兒童易成為校園霸凌對象,研究指出,約有30%的肥胖兒童報告曾在校園遭遇霸凌行為,這些行為包括言語羞辱、嘲笑體型以及孤立行為,進一步加劇其心理負擔。此外,持續的霸凌可能導致學生出現逃學傾向、學習困難甚至憂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
4.經濟因素的限制
研究顯示,中低收入家庭因食品價格敏感性較高,選擇速食與加工食品的比例顯著增加。根據《111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在經濟壓力下,約有40%的中低收入家庭優先考量低成本高熱量食品,導致營養不良與肥胖問題並存。這些食品通常缺乏足夠的纖維與維生素,而含糖與飽和脂肪的比例則偏高,進一步惡化健康風險。
5. 社會污名化
肥胖學生經常被標籤為懶惰或缺乏自制力,這種污名化對其心理健康造成深遠影響。根據研究,超過60%的肥胖青少年報告曾因體型受到負面評價,進一步引發焦慮、自尊心低落等心理問題。此外,這種社會壓力可能促使他們採取極端減重措施,如暴食症或厭食症,加劇身心健康的惡性循環。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影響包括:
1.生理層面
併發疾病: 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中風、骨關節炎、呼吸系統疾病、癌症、胃食道逆流、膽囊疾病、不孕症等。
106年和肥胖有關的十大死因: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
2.心理層面
肥胖學生常面臨自尊心低落、焦慮及憂鬱問題。研究顯示,肥胖兒童在心理測量中自尊得分平均比正常體重者低15%,並且焦慮與憂鬱的症狀比正常體重同齡者高出20%。此外,長期的心理壓力可能導致飲食行為紊亂,例如情緒性暴食或逃避進食,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惡化健康情況。
3. 霸凌問題
肥胖兒童易成為校園霸凌對象,研究指出,約有30%的肥胖兒童報告曾在校園遭遇霸凌行為,這些行為包括言語羞辱、嘲笑體型以及孤立行為,進一步加劇其心理負擔。此外,持續的霸凌可能導致學生出現逃學傾向、學習困難甚至憂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
4.經濟因素的限制
研究顯示,中低收入家庭因食品價格敏感性較高,選擇速食與加工食品的比例顯著增加。根據《111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在經濟壓力下,約有40%的中低收入家庭優先考量低成本高熱量食品,導致營養不良與肥胖問題並存。這些食品通常缺乏足夠的纖維與維生素,而含糖與飽和脂肪的比例則偏高,進一步惡化健康風險。
5. 社會污名化
肥胖學生經常被標籤為懶惰或缺乏自制力,這種污名化對其心理健康造成深遠影響。根據研究,超過60%的肥胖青少年報告曾因體型受到負面評價,進一步引發焦慮、自尊心低落等心理問題。此外,這種社會壓力可能促使他們採取極端減重措施,如暴食症或厭食症,加劇身心健康的惡性循環。
1.非洲
在食物短缺的非洲,肥胖代表一個人有充足資源,不須從事體力勞動。
男性首領體型越大,越能代表權威和成功。
肥胖的新娘被認為能穩固婚姻、承擔更多家庭責任。
2.阿拉伯
有填食文化,母親會強迫女兒吃 下過量的食物。
女性的體型會和生育能力、家庭穩定性聯想在一起。
肥胖象徵著領袖形象。
3.印度
「彌勒佛」又稱胖菩薩,象徵幸福和富足,反映傳統對豐滿體型的正面看法。
肥胖的男性尤其是地主或富裕的農民,常被視為成功的象徵,因為他們不須參與繁重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