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雲南叫薯片!洋芋!洋芋!
雲南人的“洋芋頭”,首先來自得天獨厚的水土的滋養。
馬鈴薯,茄科茄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稱土豆,英文名為potato。但在雲南,它的大名只能是「洋芋」。 “洋”,說明它的“舶”身份,“芋”,指的是它的形狀以及可供人食用的是其地下莖塊。
雲南地處低緯高原,呈現典型的立體氣候,具有與洋芋原產地南美安地斯山區相似的氣候優勢條件,生產季節氣溫相對穩定,是洋芋最適合種植區域之一。如今,雲南已成為中國馬鈴薯主要種植大省,各州市均有馬鈴薯分佈,一年四季都可種植。而且雲南馬鈴薯品種繁多:黃心、紅心、紫心,還有傳說中的「七彩馬鈴薯」。
數據顯示,2022年雲南省全年種植馬鈴薯840萬英畝左右,總產量達到了1,255萬噸,其中外銷馬鈴薯就達到了440萬噸。成為四大主糧中,唯一可以保證省內需求,還能對外供應的糧食作物,也成為了雲南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
童年頂流「洋芋」閣下
雲南人的“薯片頭”,也可能與雲南特別的“薯片文化”有關。
當別的地方家長為孩子的均衡膳食操碎心的時候,樸素的雲南家長會端上一盤又一盤薯片做成的美食,說,「吃薯片,長子弟」。美味、營養豐富、食材簡單易得還便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雲南自己產的薯片,當然是最適合雲南寶寶體質的。
雲南人對洋芋的看重,也體現在雲南人共同的童年記憶、那部雲南方言配音的經典動漫《大洋芋和小咪渣》(雖然別的地方的人叫它《貓和老鼠》,但地道雲南人只認《大洋芋與小咪渣》)。
相愛相殺的貓咪大洋芋和老鼠小咪渣,每天打打鬧鬧、上躥下跳,帶領每一個年少、好奇世界的小孩探索世界,也教給我們最樸素的處事道理。還有那親切的雲南「馬普」配音,堪稱童年「典中典」神作,是做完作業的下午,孩子們聚在一起最期待的作品。
在這樣的環境成長,時不時來一口薯片,簡直就是對機靈可愛的小咪渣最好的「應援」!
「洋芋頭」的養成,最主要還是來自美食的從小培養。
僅從雲南競爭激烈的粑粑江湖來看,洋芋粑粑,那也是很有江湖地位的。
講究品嚐原味的洋芋絲粑粑,外脆裡軟的炸洋芋餅,韌勁十足的洋芋澱粉粑粑,以及加火腿、加豬肉、加牛肉、加酸菜、加肉醬、加辣椒醬、加蔬菜、加茴香、加豌豆等的各種沒有大名被統稱為「洋芋粑粑」的粑粑們。做早餐、當宵夜、解饞,雲南人的美食記憶,有相當一部分是被洋芋粑粑填充起來的。
簡單的洋芋切絲、磨成粉,或蒸熟壓成泥,就成了可容納萬物的美食容器,接納一切味道,不捨自身營養清香,餵飽了一個又一個飢腸轆轆的少年、青年、老年……這其中除了雲南人對美食非凡的創造力,其實也正表達了雲南人敢於嘗鮮、兼收並蓄的性格特徵。
炸洋芋的江湖爭鬥不休不止!
「洋芋頭」的鞏固,來自一次次的「爭鬥」。以大街小巷最常見的炸洋芋為例——
炸洋芋到底是用葷油還是素油?切片還是切條?
切普通的條還是切波浪?
炸脆一點還是熟一點?
香菜青蔥和折耳根哪個佔比更多?
……
吵不完!根本吵不完!
而感情,其實也正在這次次「爭吵」中加深了。開玩笑,即使今天沒打算吃薯片,為了支持心愛的洋芋口味,也必須得來上一碗。
表面上,這是地區、家庭的飲食習慣的差異,但往大了說,那是我們對薯片真的,愛得深沉。
論洋芋的百搭屬性
「洋芋頭」的日常煩惱,或許就是「今天怎麼吃洋芋」。
雲南菜味型豐富,深受各方老饕喜愛,其中少不了洋芋的「成人之美」。
洋芋先蒸再炒,加上有異香的茴香及其他雲南香料,一匙一口,不知不覺就掃光一盤;與酸醃菜搭配,煮成湯,酸爽下飯,最是開胃;與火腿丁、豌豆組合,經過銅鍋燜制,一鍋醇香可口的薯片,是誰都無法拒絕的「碳水炸彈」;與五花肉紅燒,是平凡生活裡最養人的家庭美味;還有涼拌洋芋、炸洋芋片、薯片奶茶、老奶拿鐵、薯片棍……洋芋的百搭,使它成為雲南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員大將,雲南人的“薯片頭”,也在一日復一日的香氣氤氳中,越發堅定!
雲南人
今天,你吃洋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