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家家有,甘蔗處處栽。」這是豐子愷來四川內江時寫的詩句。短短的詩句,流出來的都是內江的甜。
內江,是一座因「甜」而聞名的城。在唐代,內江就開始用蜂蜜浸漬果品,製成色澤誘人、果味濃鬱的蜜果。清中後期,「遍地是甘蔗,五里一糖坊」的盛況,讓內江成為著名的糖業基地。新中國成立後,內江糖業迎來快速發展。
我出生在內江一個叫響石的小鎮。兒時的我,對「甜」的記憶就是甜甜的甘蔗、甜甜的糯米飯。每到過年前的幾天,小鎮上到處都是吆喝「買甘蔗,又脆又甜的甘蔗」的叫賣聲,而父親總會買回來兩捆甘蔗給孩子們吃。在吆喝聲中,「年」終於到了。大年夜的餐桌上,有孩子們最愛的糯米飯,糯米飯上鋪著一顆顆亮晶晶的櫻桃蜜餞,我總是忍不住抓起一顆塞到嘴裡,甜蜜的果香瞬間盈滿口腔。父親說,只有內江才做得出這樣好看又好吃的蜜餞。這是我對內江的「甜」最初的記憶。
長大後,我來到內江市區工作。我工作的地方在邱家嘴,那裡曾是城鄉接合部。單位門口的小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成了泥巴路。而每到天黑,我都不敢出門,因為路上沒有路燈。
週末,我喜歡和朋友們到河壩街一帶遊玩。那時,城區的巴士很少,我們只好步行前往。河壩街上還保留一些用竹篾片搭建起來的居民房。由於地勢低矮,靠近河邊,一遇洪水,最先受災的就是這些房子。不過,走過河壩街,經過浮橋過江,爬上西林山,登上太白樓,眼前的景色立刻開闊起來,一派「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的景象。
我邀請成都的同學來內江遊玩,可同學對我說:「內江太遠了!」我聽了,心裡很不是滋味。那時,成渝高速公路還沒建成通車,內江的水上交通也很不發達,城區一度只有一座大家喊作「老沱橋」的浮橋。浮橋建在木製的渡船上,渡船與渡船之間以大木料、鐵絲、繩子捆綁排列。浮橋橫臥江上,行人商賈、挑菜背簣的農戶皆由此過江。如今,它早已被一座座新橋取代。
轉眼間,我在內江已經生活工作了三十多年。現在,我依然喜歡在城區遊逛,不過再不用步行了,而是開上了私家車。週末,我喜歡自駕,來個「甜城一日遊」。剛開始,我幾乎到市區的每個地方都需要藉助導航,不然我真的會迷路——城市的發展變化太大了。成渝高速通車後,我工作過的邱家嘴一帶成了高速公路市中區入口;一到漲水季節就易被水淹的河壩街早已高樓林立;新修的甜城湖不僅成為海鷗、魚兒的家園,也成了市民和攝影愛好者的打卡地;老沱橋重新改建,西林大橋、桐梓壩大橋、花園灘大橋、沱江大橋等一座座大橋跨江而起……搖下車窗,清新的空氣裡有股甜絲的味道,這是這座「甜城」特有的味道。
我不再害怕天黑,當流光溢彩的燈火在沱江兩岸閃耀,我和遠方來的朋友坐在江邊,品茶聊天,桌上擺滿內江蜜餞。我向朋友興奮地講起內江這些年的變化,朋友打趣道:「看你自豪的樣子,真是深愛這裡。」我哈哈大笑:「是啊,我掉到蜜壇裡了,太甜! 」
熱愛寫作的我從未停下腳步,從鄉村到城區,以一個普通市民的身份、一個寫作者的眼光去觀察、欣賞我的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城區老舊小區改造、基礎配套設施完善…這個叫做「甜城」的地方,生活的溫度和甜蜜度不斷提升。內江在用另一種方式傳承、釀造它的「甜」。
「甜味」食物、「甜味」旅遊、「甜味」公園、「甜味」展會,內江的「甜文化」不斷被激活。在內江,不僅可以品嚐到各式各樣的甜味食品,還可來一番甜味之旅,體驗甘蔗採摘、古法製糖,了解糖的「前世今生」。今年6月,內江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甜食之都」稱號,內江不僅是一座「味道甜」的美食之城,更是一座「生活甜」的幸福之城。
甜,既是味覺的感受,也是幸福安寧的符號。我離不開內江,離不開這個叫做「甜城」的地方。
練塘是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是個充滿江南韻味的人文小鎮,更是一處美不勝收的旅遊勝地。古靈精探的練塘,蘊藏的傳奇永不落幕。
景德鎮,千年瓷都,世界古代製瓷巔峰的集大成者。這座城市最鮮明的標誌就是瓷器。而且瓷器的造型種類也豐富多樣,不僅有瓶、碗、盤、杯等日用品,還有精美絕倫的藝術雕塑製品。
哈馬斯的1500名敢死隊,我們的1700名高富帥飛行員,無一生還
哈馬斯1500名勇士組成的敢死隊,搭乘滑翔傘進入敵人內部,展開殊死搏鬥,最後無一人生還。這結果他們早已知曉,因為他們拿的就是單程票,他們沒有打算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