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是中國獨有的一種烹調方式,相較於歐美大廚所使用的烤、煮等方式,炒菜的特點是火候高、速度快,利用熱氣和油煙將食材迅速熟化、騰香。
首先排除當地的中餐館及日韓,東南亞料理,特別指純的西餐!
鑄造這種玩意,厚壁的容易,但類似鍋這種薄壁器物很難製造。
薄壁鑄造過程是很難的,尤其是古代,鐵鍋曾經是古中國大量出口的貨物。原因很簡單,就是外人根本造不出來。今天,你看視頻,看有人用廢鋁,鑄造鋁鍋很容易,隨便弄弄,翻個沙子,澆築一下,就完事了。但是這工藝在古代,算高精尖技術,如果沒人教,很難掌握。
薄壁鑄造製程鑄造出來的是生鐵鍋脆,容易破的問題。做的厚才能用的久,古代生產力差鐵鍋都是寶貝,用壞了還有職業補鍋匠來修的,根本不捨的丟。現在用的熟鐵延展性,韌性遠超生鐵,補鍋匠這種職業也逐漸淡出社會了!
鑄造這個工藝,從古代以來我國玩出花來了。即便這樣,從春秋戰國開始鑄造鐵農具、兵器開始,一直到宋朝,才搞出炒鍋這種大尺寸,大開口,薄壁的廚具。花費一千多年才琢磨出來。外國人豈能輕易學會的?
知道為啥炒鍋一定要薄壁嗎?就是因為,炒,要求傳熱快。否則,厚壁的廚具只能蒸煮,這些操作。炒要求對火力的迅速反應。厚壁不能滿足這些要求。中國炒菜,有火候一說,其他烹調方式,不太細究所謂火候,比如,蒸煮烤這些,差個一兩分鐘,沒啥區別。但炒,就不行了,差一點,就難吃了。
東西方鐵的品質不同。中國古代,主要發展鑄鐵。因為,中國古代搞爐子一脈相承下來。先是燒陶,陶爐改吧改吧,煉銅,青銅搞大器具,比如,幾百公斤大鼎,一組若干噸的編鐘,需要高級爐子。然後自然過渡到煉鐵的高爐。這個指鑄鐵,所以,中國在民用鐵器發達。
比如,農具。但是,鋼是另外一碼事。古代,爐溫不夠,不可能直接出鋼,都是鍛打。西方從一開始,就沒走上鑄鐵的路子,是海綿鐵鍛打出鋼。產量小,非常貴,只能用於武器。
歐洲的農業很久沒普及鐵質農具就是這個原因。農具不需要韌性,只需要硬度,鑄鐵這種便宜,量大的適合。
也因為中國鐵多且易開採,好像沒有其他和我們類似的國家有同樣多的,我只知道鐵多的歐洲國家有瑞典和德法,但瑞典畢竟苦寒,而阿爾薩斯洛林之前屬於勃艮地,感覺也沒有中國一般的條件!但是,中國鐵礦先天有劣勢,含硫磷多。作為鑄鐵問題不大,不影響使用,但進一步加工成鋼,就不行了。西方的鐵礦,含硫磷少,雖然靠鍛打生產鋼的產量低,但品質好。這是資源禀賦導致的。
飲食文化有路徑依賴性,也就是祖宗怎麼煮飯,就頑固的傳下去。不會因為廚具技術的改變而改變。有現代科技加持,人家中東人還是吃囊。有現代工業製造,人家三哥還是手抓飯。難道湯匙很貴嗎?這已經變成一種文化習慣了和技術無關。
用刀方式,就看出來了。中國飲食,刀用在廚房,一旦上桌,就不用刀了,否則認為是蠻夷。所有切割工作,要在廚房完成。而西方烹飪,在預加工階段很粗糙,所以才需要在餐桌上用刀切割。
中餐刀工有,塊,片,絲,丁,餡。西餐,預加工只有塊和丁。所以,西餐廚刀,如果用在中餐廚房,根本用不慣。根本沒辦法加工那麼多種刀工需求。
總的來說,西方搞出的薄底鐵鍋太遲了,中國薄鐵鍋普及在宋代,炒菜也是宋代大發展的。明朝的朝貢貿易,賣給朝貢國的闊面鐵鍋,出口價150貫一口!
炒菜算是我們獨有的了,這東西算是少有的精加工了。跟炒菜相比,其他什麼蒸煮燉煎,都只能算粗加工。歐洲做菜基本上配方就是一切,材料,配比,順序,時間。不像咱們還有各種紙上寫不出來的操作技巧!
因此,炒菜這種烹調方式咱們真的是獨一份,也難怪一些老外來了國內饞的不行!
近期,澤連斯基對歐洲旋風式的訪問,最終取得了引人注目的重要成果——英國、荷蘭、美國等北約成員紛紛放話,即將提供烏克蘭夢寐以求的F16戰機,而且比預期的時間更早、數量更多。
烏克蘭多年來一直夢想加入北約,然而由於其地理位置的敏感性,北約並不輕易答應烏克蘭的要求。烏克蘭作為俄羅斯的鄰國,一直處於俄羅斯的影響和壓力之下,加入北約對烏克蘭來說,不僅是一種安全保障,也是一種政治和經濟的象徵。
7月29日,英國《金融時報》發布了對德國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史蒂凡·哈通的採訪文章,這位歐洲最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掌門人”表示,歐洲國家不應該炒作“企業在華風險”,而是要致力於提高歐盟的競爭力。他直言,歐洲無法通過“孤立自己”來降低風險。
6月6日,烏克蘭南部赫爾松州的新卡科夫卡水壩遭到炸毀,引發聶伯河洪水氾濫,下游多個村莊被淹沒,造成至少7人失踪,還有150公噸機油洩漏河中,引發生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