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位於黃河中上游,這裡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美譽,高品質的物產造就了獨特的寧夏菜系。
寧夏菜,以回族菜餚為特色,同時也融入了不少漢族菜餚,擅長對牛羊肉的烹飪。寧夏菜以其地道的食材和中正的口味征服了不少外地吃貨,其中比較出名的菜餚有手把羊肉、烤全羊、熱切牛肉、剁椒沙湖大魚頭、大蒜燒黃河鯰魚等等。
然而,寧夏還有不少對於外地人不習慣的菜餚,都是當地人的日常美食,這就是飲食差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所謂的6道「怪菜」吧,看看您吃過幾種。
寧夏的羊享譽全國,其中鹽池灘羊最為出名,當地人非常擅長用羊的各個部位做飯,對於羊雜碎,寧夏人最愛吃的做法是燴羊雜碎,吳忠的燴羊雜碎最受歡迎。
羊雜碎,選用羊頭肉、羊蹄子,以及羊心、羊肝、羊腸等羊下水為主要食材,燴羊雜碎的點睛之筆在於羊油辣椒,要用羊油熬製辣椒油,凝固後備用。先把羊雜加蔥薑蒜、料酒、花椒煮熟切條。最後將羊雜放入羊湯中,加入羊油辣椒和各種調味料小火慢燉而成。
燴羊雜碎,食材豐富,口感多元,辣過癮,配上餅子或米飯吃都很搭。對於一些不愛吃羊雜的外地人來說,這道菜確實有挑戰。
二、辣糊糊
辣人是寧夏人最愛吃的美食,出了寧夏就吃不到了,深受當地人喜歡。
辣糊糊類似關東煮、辣串,將蔬菜串、肉串、豆皮、牛筋麵等食材放入辣湯中煮熟,這種辣湯是比較稠的糊糊,吃的時候要不時的加水,防止糊鍋。吃的時候,還要再沾上辣椒粉、孜然粉調成的料汁。
辣糊糊吃起來非常過癮,又辣又燙,重口味美食。對於口味清淡的外地人來說,估計難以接受。
三、蒿籽面
高籽麵是一種味道非常獨特的寧夏小吃,中寧高籽麵尤其出名,據說已有300餘年歷史。
高籽麵,選用高筋麵粉和蒿籽粉為主要原料,經過和麵、擀麵、切麵製成細麵條,然後煮熟後,再放入枸杞、豆腐、黃花菜、青菜、辣椒、牛羊肉做成的臊子中,即可享用。
高籽麵口味獨特,勁道爽滑,辣過癮,在當地還有很好的寓意,結婚、過壽、滿月、宴請等場合節點都會吃。
四、生汆面
生汆面是寧夏地區的一種特色麵條,固原市西吉、原州區三營的生汆面比較有名,「汆」形容的是羊肉丸子、牛肉丸子下到鍋中的方法。
寧夏的小麥品質高,用這的麵粉做成的麵條勁道爽口。生汆麵就是用當地麵粉做成的麵條,正宗的做法應該是揪面片,但很多飯館為了省事都用機器壓的面,煮熟之後放入高湯中,再放入煮熟的牛肉丸子即可。
生汆麵,麵條勁道爽滑,湯底鮮美,丸子Q彈入味,非常好吃。因其名字比較特殊,外地人可能會覺得有些怪。
五、雞血面
雞血面是寧夏中寧的特色麵條,深受當地人喜歡。
雞血面,選用新鮮的雞血、雞蛋、雞肉、當地麵粉為主要食材,先將雞血、雞蛋和麵粉活成光滑的麵團,然後擀成雞血麵條。雞肉潮水去腥,爆香蔥薑蒜、辣椒、八角等香料放入雞肉燉熟,然後放入雞血麵條、韭菜、麵筋煮熟即可。
這碗雞血面,鮮紅誘人,麻辣鮮香,雞肉鮮嫩,麵條勁道,營養豐富。但外地人對於這種麵條可能難以接受。
六、蒸艾
蒸艾是寧夏人春天最愛吃的特色美食。蒸艾做法簡單,選用艾草、麵粉為原料,先將艾葉清洗乾淨、切成小段後放入盆中,然後放一些乾麵粉,攪拌均勻,最後上鍋蒸20分鐘左右,澆上油潑辣子或醬汁即可享用。
蒸艾,口感鮮嫩,落口微苦,香氣濃鬱。沒吃過艾草的外地人,可能接受不了這樣的食材。
央廣網北京10月23日消息據廣東省紀委監委消息:廣東省肇慶市委原常委、政法委原書記王哲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廣東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王哲簡歷王哲,男,漢族,1968年5月出生,廣東興寧人,在職研究生學歷,1990年7月參加工作,199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我從小就幾乎沒生過病,感覺自己還年輕,不用拄拐杖,走路沒問題,願意去哪裡轉轉就去哪裡看看,每月六個大集一個不落都去趕,有時碰見打牌的、下棋的,我也喜歡圍過去看看。
今天介紹一座安徽省重要的地級市,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楚漢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境內人文歷史旅遊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麗,這個地方就是安徽的北大門,“宿州。”
在全球化的經濟大潮中,每一個商業決策,無論大小,都可能影響數以百萬計的人。而中國正式出手,全面取消製造領域的投資限制,這個時候的庫克開始改變了。
八十年代最後一年金秋,我第一次上學到徐州,國慶節,班長帶著一群男女同學去徐州市遊玩。到淮海路「兩來風」餐廳排隊買水煎包和胡辣湯,排隊吃早餐都花了近一小時。
遠眺,朦朧的雲海群山,又散發著猜不透的含蓄與柔美。畢竟,這裡有個絕無僅有的長白山,是中國最早入秋的地方,也是東北之秋層次萬千的最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