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在哪裡?
達卡努瓦(民生)村位於高雄縣那瑪夏鄉中段,貫穿本村之台 21 線公路為主要的聯外道路,向西南行約 25 公里至甲仙可接台 20 線,西往玉井,東往桃源。
民生村分一村和二村兩大聚落,居優勢的族群是日據時代從桃源鄉寶山、南投縣信義鄉被日警遷徙過來的布農族郡社群人,原住民的南鄒族卡那布亞族(Kanakanavu)反而成為少數,全部集中在民生一村,布農族聚居的民生二村叫做那努姆,意為「六個指頭」,原因是本地布農族有一家族因為遺傳基困的緣故,常會產下擁有六個姆指的嬰兒,故以此社為社名。至於卡那布人聚居的民生一村之一部份,卡那布語
叫做「黨阿亂」,意為魚蝦很多的溪畔,卡那布人非常喜歡漁獵,所以居處必選擇動物和魚類豐富之地。
資源在部落
一、達卡努瓦部落八八風災的重創,部落很多的族人生活更艱難。我們在災變的自救、被迫流離失所時,依然忍住驚慌與悲傷投入營區自救、自治的工作。流離在外時婦女們擔負了照顧老人、小孩、及在外生活共同照顧的工作。 紅會工作站:
2010年仁美營區臨時安置所關閉,我們選擇回部落,災後返鄉面對政策不穩定所造成的人心惶惶、及外部大量的機構進駐方案活動的捲動,我們在地工作者認為,面對百廢待舉的部落,我們更需要安定下來面對受傷的土地、受傷的族人,於是我們尋求合作團隊「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協助,支持在地部落工作者投入部落自主重建工作,於是我們跨族群、跨組織的形成了「達卡努瓦部落工作站」。我們緊緊的相互扶持,也遇到了很多善心人士及團體陪伴支持與協助,營造出To’onna tamu (譯:有老人在的地方),穩定老人與孩子的照顧,恢復小米田及傳統作物耕作。為了重建生計出路及防備災蓋了「秘密雞地」養雞,一點一滴,累積部落共同照顧的力量,恢復脆弱瀕危的傳統文化,也讓部落族人從受災居民蛻變成為守護部落照顧的工作者。
二、vina’u ooma:小米田
一年初始,達卡努瓦的耆老與部落工作伙伴以及部落族人會在部落的小米田播種小米。 達卡努瓦播種小米祭,是部落每年共同聚集祝福的儀式,透過一起播種,開始一年的希望與勞動。每一年小米田的播種,是透過跟土地直接的互動,與土地講話,將溫柔對待土地環境自然的意念與祝福,與小米種子一起種在小米田裡,這是彼此的祝福,也是給自己的祝福。 小米復耕,是達卡努瓦部落工作者災後返鄉第一件事,三年多來,工作站的工作伙伴與部落族人,從小米田串連部落,從實地種植小米到收成的過程裡復振了屬於Kanakanavu以及布農族的小米文化,也讓老人與兒童、部落婦女、青年在耕作的過程中將傳統知識傳遞下來並實踐出來。
三、To’onna tamu --有老人在的地方
88之後,面對災變,更須要人類虛心的反省,重新聆聽老人的智慧,希望回到傳統智慧的叮嚀,傳承老人的話語,也讓老人有一個安定的地方。為了營造一個安定,並且具有傳承氛圍的地方,讓部落的老人、婦女、青年以及兒童能夠在這個地方自在,並且學習回到傳統裡,達卡努瓦工作站的工作者們跟著老人家,從採集材料開始,一起營造了一個空間:「To’onna tamu」。 To’onna tamu的意思是「有老人在的地方」。在這裡大家不分男女老幼共同聚會,一起討論公共事務、聊生活、一起勞動、一起分享食物,提供耆老、婦女、工作者、兒童在此交流互動,小米田擇地、耕地、播種、疏苗、採收等傳統知識及歲時祭儀傳承的場域,文化的學習也在此空間透過這種共同生活的方式自然傳承。
四、大地廚房:小農與秘密雞地
88後族人剛回鄉,面對不確定的未來,為了找尋在地自主發展的生計方式,長期對抗惡劣的環境,部落工作者決定回到小農開始生產,從糧食自主的思考中重新站起來,種植傳統作物、蔬菜,以及養雞,提供了平時的吃的食物以及汛期的備災糧食,都是為了能夠在沒有外援的時候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來。因為這個想法,有了小農耕作與秘密雞地。以自然、傳統的方式種菜養雞,用簡單的方式生存。
當部落婦女、青年與老人在田地上一起耕作,聚會分享,支持了每個人的生活,也形成了互相支撐的氛圍場域,耕作、生活生計與文化/環境生態的理解學習交織在一起;小農的田、蔬菜與傳統作物、秘密雞地的雞隻,提供老人或文化成長班的兒童聚集在To’onna tamu學習傳統植物、作物的實地教材,同時也是部落共食的食材,以及汛期應變的備災糧食。經過三年的開墾耕耘,田地與雞地,加上To’onna tamu,進一步構成了「大地廚房」。 大地廚房的婦女們跟老人們一起合作,復原傳統的食物(例如香蕉做成的cunuku以及糯米做成的pepe ),並且以傳統食材與雞隻研發具有特色的餐點,做成「Tamu的餐」,讓族人以及來達卡努瓦作客的朋友能夠品嚐自然健康有傳統風味的飲食餐點。五、Usuuru:女人的田地
在 To’onna tamu的空間裡,我們再次聽見老人的話語,Cuma muu告訴了我們說:「以前kanakanavu有一塊地,那塊地不大卻有各式各樣的植物,但我們的婦女很有智慧的耕耘那塊地,所以那些植物可供我們終年豐盛食用。又因為我們男人因為終年在外打獵,所以我們也不知道、也不懂那塊地到底是如何耕耘的,但是每當我們要找食物時婦女們總是從容的從那塊地取出食物…所以我們也不擔心會餓死…。」
我們決定復育「Usuuru:女人的田地/女人的智慧」,嘗試著學習傳統婦女的生態智慧及傳統植物的知識,還在學習中、還在前進中……。
我們看什麼?
過去,外界通常會關注原鄉老人、孩童,較少去思考青少年的需求與狀況。在青少年時期,同儕團體是青少年最大的精神支柱、學習,尋求認同價值歸屬的滿足。讓我們一起去聽部落青少年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