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營第二次實地工作分享會記錄
一、分享會基本資訊
1.時間及地點 : 2012年11月10日 (六)13:00~16:30 世新大學管理學院大樓M308教室
2.與會營隊講師:
(1) 世新社發所教授夏曉鵑
(2)台灣立報副總編輯廖雲章
(3)世新社發所教授陳政亮
3.分享會流程:
二、分享會摘要
第一次實地工作分享會於九月順利結束後,各小組經過部落工作者及講師的建議後,各自進行內部的工作調整和作品修正,並且持續的再訪部落,以求呈現更完整的作品。十月很快就過去,接踵而來的是十一月十號的第二次實地工作分享會。
第二次實地工作分享會當天,我們幸運的請到三位扎根營講師,來為學員們現階段的作品給予幫助跟提醒。這三位講師分別是:世新社發所教授夏曉鵑老師、台灣立報副總編輯廖雲章老師以及世新社發所紀錄片講師洪淳修老師。
分享會正式開始前,已有學員陸陸續續到場。學員們剛開始還有點害羞,大多坐在位置上,或許是有些時日不見覺得生疏。不過,彼此說上幾句話之後又開始熱絡了起來,沒多久,整個教室裡都充滿著大家的談話聲跟笑鬧聲。於是,分享會在這樣歡愉溫馨的氣氛下揭開序幕。
新竹前山第一組上台分享的是新竹前山小組。新竹前山小組在組員們極度忙碌的情況下,仍然抽出空閒時間進入部落。在他們堅持努力的過程後,呈現的作品是一本電子書。電子書內容非常豐富,有介紹當地環境、農作物以及當地組織等。組員表示,進入部落的時間雖然短暫而匆忙,但是每每上山都是一次對自己的承諾也是給部落的回饋。最後,講師回饋為電子書內容應抓出主軸,建立其完整結構,建議電子書的內容性質可以往旅遊書的方向進行。
花蓮萬榮第二組分享的是花蓮萬榮小組。花蓮萬榮小組在這次分享會因為時間及各因素的影響,並沒有學員到場。不過花蓮萬榮小組十分積極,透過視訊進行作品分享。這組呈現的作品為一篇文章跟正在進行的影片。另外,組員們表示,剛開始因為設定的議題,造成日後進入部落的工作上困難,到後來,決定換主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地發現部落不同的面貌跟它的美。對他們來說此活動最大的收穫為,用更多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部落。而後講師針對文章給予回饋,建議文章應再做篇幅上的整理以及文字的使用應更加淺白,才不會使讀者閱讀起來感到艱澀難懂。
高雄那瑪夏第三組分享的是高雄那瑪夏小組。高雄那瑪夏小組是這次進行部落訪談困難度最高的小組,其中原因包括路途遙遠、交通不方便之外,還加上組員多是學生,學校課程活動不斷。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還是積極的上山進入部落。這組呈現的作品為一篇文章以及一部影片。分享的過程中,學員們也都分享自己的上山後的想法。體會到上山路途的辛苦以及當地資源的不足,所以更加佩服部落組織者的堅持跟辛勞。最後,講師給予回饋分別為,文章建議另加圖片,可以使讀者更快速理解其內容,另外影片則是建議多增加人的畫面,使影片更加有生氣、感情。
宜蘭寒溪第四組分享的是宜蘭寒溪小組。宜蘭寒溪小組是這次出隊情況相對穩定的小組,他們呈現的作品有一篇新聞稿、一部影片及一本繪本。學員在分享的過程中提到,當他開始了解這個部落的時候,營隊的時間也將要結束,他感到非常可惜。而後講師分別給予三個作品回饋,首先建議新聞稿內容應再縮短,再來影片應建立更完整的結構、多增加影音畫面最後則是繪本應抓出主軸,清楚表達真正想傳達的訊息。
台北溪州第五組分享的是台北溪州小組。台北溪州小組是這次營隊中,離組員們最近的部落,因為組員們大多為在台北念書的學生。他們所呈現的作品為一篇作品以及一部影片。組員在分享作品的時候,表示在進入溪州之前,他們都不曾在都市見過如此「部落」的部落。特別的是,它就這樣突兀又特別的鑲在都市中,對比著周圍的高樓大廈,部落的景象更添一種淡淡的趣味,但仔細一看,卻是深深的憂愁。最後是講師給予回饋,分別是文章搭配的圖片要更清楚,要減少都是背面的圖像。影片則是建議掌握主題,謹慎運用閒聊的方式做影片。
最後,分享會在講師們各自給予鼓勵及綜合建議後完畢。與會的所有人,不論是講師、學員或工作人員,沒有一個人不是帶著疲憊的身軀但卻充實滿足的心情,滿載而歸。第二次分享會中,每一組呈現的作品,不僅反應著部落的聲音,還有學員們對部落的珍惜跟熱忱。透過這次扎根營活動,他們對部落的喜愛得以化成行動,完成自己對部落的承諾。期待十二月二日扎根營成果展當天,大家都將呈現出最接近彼此期望的作品。